卷二十七子産聽鄭國之政
關燈
小
中
大
聽子産說得有理,其怒始解,便答道:“寡君一因有疾,二因商議吊魯之儀,實無他故。
”子産道:“晉君有疾情自可原,若說魯喪,鄭與魯亦有同姓之憂,若獲薦币,修了館垣而行,是君之惠,安敢憚勞,有妨清問。
”士文伯道:“這等待下官歸告寡君,即日請見。
”說罷起身相辭,子産送出館外,一揖而别。
士文伯急往趙文子府中細述子産之言,文子歎道:“信如其言,我國君其實不德,将隸人之垣授與諸侯,是晉之罪也。
”又使士文伯住慰子産,趙文子自往晉宮奏與晉君。
原來各國的執政上卿凡有政事商議,不時可以進見國君。
此時諸侯朝貢已到數日,未曾相見,亦系大事,故此趙文子急入宮中,欲議召見鄭公之事,不意守門人禀道:“主上适患一疾,方得睡去,丞相爺姑且少待,待主上睡醒始可入報。
”文子隻得依言立候。
有荷葉杯一詞為證: 主卧豈能驚醒,相等立螭頭。
耐心屏氣不移步,木塑怎優遊。
卻說晉君之病已非一朝,這日更覺甚些。
他的病症不寒不熱,不語不言,也不思茶,也不想飯,昏昏沉沉,精神衰憊。
此際情思愈覺散懈,方才靠着衾枕正待合眼,朦胧之間隻聽得耳朵邊呼呼吼吼,一陣狂風陡作,果然金鐵皆鳴,風過處晉君強抹雙眼,細視殿外有何動靜。
隻見一件怪異物件,看了好不驚号也。
但見: 蒙蒙葺葺,身上披着些蒼黃毛片。
閃閃爍爍,額下綻着那燦爛眼珠。
看來不是人,倒也能行能笑。
疑他不是獸,原何無帶無冠。
殆似猩猩,喜酒誤穿紅木屐。
其如狒狒,迷人故系綠褴衫。
不禁離魂蕩魄,怎奈動臆傷眸。
晉君正在驚慌,隻見那一個異物撲來撲去,撲了好一會,然後竟向晉君身上撲來,張口亂咬。
晉君慌了手足,躲避不及,幾乎被此異物将一個晉君的貴體咬做一團肉醬,不覺大叫一聲,早已汗流浃背。
那些宮人侍女一齊吃驚,忙問根繇,那晉君還不知是夢,兀自開着眼,胡嚷亂嚷。
那趙文子在門外聽得晉君喧呼,急入問安,看見晉君恁般模樣,心中好不着急,欲待上前相問,又懼晉君遷怒及身,欲待退出外庭,主上有患不救,豈是為臣子的道理?看此光景必然是夢魇了,隻得上前連叫了數聲,晉君方省人事,目中認得是趙文子,便問道:“卿來幾時了?”趙文子道:“臣來已久,适才莫非主公有驚異之夢麼?”晉君道:“便是。
适才夢一異物,似人而非人,似犬而非犬,毛色如土,遍體腥臊,撲于寡人之身張口亂咬,以此驚悸狂呼。
”趙文子想一想道:“主公勿憂,夢中所見之物乃黃熊也。
昔日周武王夜夢飛熊,得呂望為其軍師。
此夢必是吉兆。
”晉君道:“卿言雖是,但寡人心懷疑惑,若得個圓夢之人細解其情,才可消釋這一片憂疑之思。
”趙文子道:“臣不敏,不足解此,臣看鄭國子産是個博物君子,必知其故。
”晉君道:“隻是子産遠在鄭邦,如何請得他來為寡人圓夢?”趙文子道:“事有湊巧,物有偶遇。
見今子産從了簡公朝聘到此。
”晉君失驚道:“來幾日矣?”趙文子道:“因主上有疾故不通報,已來三日矣。
”晉君道:“卿可快召子産前來。
”趙文子道:“更望主公許約鄭公在于何日朝會。
”晉君道:“寡人心内釋疑,不時朝會可也。
”趙文子随即出朝,仍命士文伯往請子産進朝。
正是: 茂才廣略堪回主,重禮隆儀不敢遲。
一霎時已請到了,子産與趙文子相見,随即同進宮中朝見晉君。
一見之初,先說了一回失于迎訝的話,然後說及夢熊之事,要他解說。
子産道:“主公夢中所見的黃熊,即聖禹之父鲧後是也。
他因不能治水以緻洪水移陵倒谷,淚沒生靈,堯帝震怒,殛死羽山,鲧遂化為黃熊,投入羽淵。
當時士人道他雖則無功,隻是糜費錢糧,不曾有貪酷之私,遂立廟于東海。
後來夏商周三朝俱有祭祀,迄今廢弛已久。
且今之天下,晉為諸侯之盟長,應佐天子祭祀諸神。
今黃熊咬君之體是欲口食也,求主公祭祀也。
主公可即出令旨,擇日祭祀,病自霍然。
”晉君聞言連聲道:“解得不差,寡人之憂疑已釋矣。
”即分付趙文子擇日祭祀黃熊。
頃刻間身體便覺無恙。
晉君大喜,甚重子産,即日請簡公相見,行了交會之禮。
趙文子又奏子産毀了館垣,實晉之禮貌太薄,乞主公修葺高大,可容車驷出入,晉君也納其奏,即在次日排筵以餞簡公并子産二人歸國。
自此之後,晉君命修館垣,十分高大,以待後來的諸侯,此皆子産毀垣之功也。
簡公與子産離了晉國,路經潇湘雲夢之澤,早已到了楚邦。
這楚國乃是異姓諸侯,隻因鄭國介在晉、楚之間,既然到晉國币聘往來,少不得楚國也要如此。
此時,子産随了簡公入楚,正是與敵國相見,簡公禮當除地。
你道怎麼叫做除地?将地上草藤荊棘割刈得個幹淨,這叫除地。
若把其地掃除,又要封土為壇,以受郊勞。
今子産也不除地,也不為壇,但為草舍一間。
當時人有詩道: 智者從遊,廣淵有謀。
為壇為舍,各壇雄遒。
其時,楚國有一掌管旅次的人,名曰外仆,專一迎賓送客,就如今日的驿宰相似。
看見簡公不設其壇,因對子産道:“昔日先大夫相先君,曾往四國,未嘗不築土為壇,自昔至今,皆是如此。
今大夫到了敝邑,住在草舍之中,恐于勢有不便。
”子産道:“其中有故,子豈不知?”外仆道:“所以求執政賜教。
”子産道:“以大國之君去适小國,必要構土為壇。
若是小國之君來适大國,不必用壇,隻須草舍。
”外仆道:“此為何故?”子産道:“吾聞以大适小有五美:一是宥其罪戾;二是赦其過失;三是救其災患;四是賞其德刑;五是救其不及。
”外仆道:“原來如此。
那作壇卻是為何?”子産道:“作壇昭示五美之功,所以小國倚藉大國,無有困扼,懷服如歸。
是故作壇以垂及子子孫孫都要進德修善,不可怠惰。
”外仆道:“以小适大可有五美麼?”子産道:“止有五惡。
”外仆道:“此五惡亦可得聞麼?”子産道:“一惡是向了彼國之人解說其身上所有的罪戾;二惡是請說其不足,惟恐被譴責也;三惡是奉行其政事;四惡是供其職,貢其土産;五惡是從其朝會征伐之命也。
”外仆道:“止用草舍又是為何?”子産道:“大國之君專好重币,賀弱吊兇,此皆小國之惡,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切勿招禍,始為永安之良策。
”外仆道:“不聞高論怎知此事?”說罷即便告辭,子産也不挽留。
後人有詩贊子産道: 始知草舍不為壇,狂楚為仇肆戾殘。
恰羨公僑明古道,息争甯國報平安。
外仆将子産不設壇、惟建草舍并子産的言語歸告楚君。
群臣道:“子産明于今古興亡之道,又精于大小敵國之謀,似非以下之人,望主公速行朝會之禮,無使彼觇我虛實,以贻其譏。
”于是,楚君即與簡公相會,設宴款待。
朝會既畢,簡公同子産辭謝了楚君,仍返鄭國。
簡公見子産多才,将國中一應政務盡聽子産指揮掌管。
那秦、楚、晉三個大國以後聞了子産之名,俱不敢來侵我,不過每年用币帛往來,通些和好。
此皆子産一人聽政之功也。
且鄭國之中民多地少,族大且侈,自從子産聽政之後,百姓安堵,獄無冤囚。
國人都誦道: 取我衣冠而楮之,取我田疇而伍之。
孰教子産,吾其與之。
不數年間,郊遂甸服之人都來歸服,如水就下,共相敬愛,如憐孝子,如敬慈母一般。
國人又誦他的德政道: 我有子弟,子産誨之。
我有田疇,子産殖之。
子産若死,誰其嗣之。
你道子産為何被國人時常誦念?隻因他在鄭國凡一應政令皆能懾服人心,嘗作丘賦,作封洫,制參辟,鑄刑書,這四件是治國齊家最要緊的事,他一一能為,其他可知。
大凡從古至今的君子被人誇譽固多,其中未免有一二個謗毀他的。
那時鄭國公族有一人名曰然明,與國人到郊外一個小亭閑遊,與那些口尖舌快之人,議朝政之得失,談子産之是非。
其中有一人深為子産不平,歸告子産,勸子産拆毀了這個所在,杜其後遊,免緻私議。
子産道:“吾聞忠善以息謗,未聞作威以防怨。
若作威防之,其怨愈深。
若有人談我公孫僑失處,即當改過遷善,則然明大夫,豈非是我之師!何必拆毀其亭。
”那人見子産之言,深服而退。
子産以後愈将事體斟酌,把一個小小的鄭國扶危治亂安傾定覆。
後數年,簡公告薨,子産亦因勞心費力太過,得患一病,國人莫不籲嗟歎息。
說道誰人可能代吾子産大夫死者,吾當事其父母,養其妻子,厚其殡葬,綿其祭祀。
不料數月之後,子産藥石無靈,可惜一位執政上卿,卻做了南柯一夢。
那時舉國之人孰不哀悼,士大夫們痛哭于朝,商賈們痛哭于市,農夫們痛哭于野,就像沒了父母一般哀恸。
至是孔聖人在魯,聞子産之變,亦自出涕良久乃止。
有一首哀詞為證: 泰山頹兮梁木壞,叩天遠兮靈奚在。
望東裡兮淚泫然,傷子産兮屯運屆。
苟延齡兮治國都,或廣上兮未雲邁。
胡速返兮援末繇,拊幽心兮增感慨。
總評:節受匡濟之政,子産一傳盡之矣。
世人勿作小說看過。
又評:大國圖霸易,小國圖治難。
子産為小國之臣,行恭敬惠義之政,晉、楚莫能撄其辭。
有釋難解紛之術,無喪師辱國之愆,足稱一時良佐。
設使得輔桓文之主,其政更當何如?吾知其名,必超管、晏諸君之上。
”子産道:“晉君有疾情自可原,若說魯喪,鄭與魯亦有同姓之憂,若獲薦币,修了館垣而行,是君之惠,安敢憚勞,有妨清問。
”士文伯道:“這等待下官歸告寡君,即日請見。
”說罷起身相辭,子産送出館外,一揖而别。
士文伯急往趙文子府中細述子産之言,文子歎道:“信如其言,我國君其實不德,将隸人之垣授與諸侯,是晉之罪也。
”又使士文伯住慰子産,趙文子自往晉宮奏與晉君。
原來各國的執政上卿凡有政事商議,不時可以進見國君。
此時諸侯朝貢已到數日,未曾相見,亦系大事,故此趙文子急入宮中,欲議召見鄭公之事,不意守門人禀道:“主上适患一疾,方得睡去,丞相爺姑且少待,待主上睡醒始可入報。
”文子隻得依言立候。
有荷葉杯一詞為證: 主卧豈能驚醒,相等立螭頭。
耐心屏氣不移步,木塑怎優遊。
卻說晉君之病已非一朝,這日更覺甚些。
他的病症不寒不熱,不語不言,也不思茶,也不想飯,昏昏沉沉,精神衰憊。
此際情思愈覺散懈,方才靠着衾枕正待合眼,朦胧之間隻聽得耳朵邊呼呼吼吼,一陣狂風陡作,果然金鐵皆鳴,風過處晉君強抹雙眼,細視殿外有何動靜。
隻見一件怪異物件,看了好不驚号也。
但見: 蒙蒙葺葺,身上披着些蒼黃毛片。
閃閃爍爍,額下綻着那燦爛眼珠。
看來不是人,倒也能行能笑。
疑他不是獸,原何無帶無冠。
殆似猩猩,喜酒誤穿紅木屐。
其如狒狒,迷人故系綠褴衫。
不禁離魂蕩魄,怎奈動臆傷眸。
晉君正在驚慌,隻見那一個異物撲來撲去,撲了好一會,然後竟向晉君身上撲來,張口亂咬。
晉君慌了手足,躲避不及,幾乎被此異物将一個晉君的貴體咬做一團肉醬,不覺大叫一聲,早已汗流浃背。
那些宮人侍女一齊吃驚,忙問根繇,那晉君還不知是夢,兀自開着眼,胡嚷亂嚷。
那趙文子在門外聽得晉君喧呼,急入問安,看見晉君恁般模樣,心中好不着急,欲待上前相問,又懼晉君遷怒及身,欲待退出外庭,主上有患不救,豈是為臣子的道理?看此光景必然是夢魇了,隻得上前連叫了數聲,晉君方省人事,目中認得是趙文子,便問道:“卿來幾時了?”趙文子道:“臣來已久,适才莫非主公有驚異之夢麼?”晉君道:“便是。
适才夢一異物,似人而非人,似犬而非犬,毛色如土,遍體腥臊,撲于寡人之身張口亂咬,以此驚悸狂呼。
”趙文子想一想道:“主公勿憂,夢中所見之物乃黃熊也。
昔日周武王夜夢飛熊,得呂望為其軍師。
此夢必是吉兆。
”晉君道:“卿言雖是,但寡人心懷疑惑,若得個圓夢之人細解其情,才可消釋這一片憂疑之思。
”趙文子道:“臣不敏,不足解此,臣看鄭國子産是個博物君子,必知其故。
”晉君道:“隻是子産遠在鄭邦,如何請得他來為寡人圓夢?”趙文子道:“事有湊巧,物有偶遇。
見今子産從了簡公朝聘到此。
”晉君失驚道:“來幾日矣?”趙文子道:“因主上有疾故不通報,已來三日矣。
”晉君道:“卿可快召子産前來。
”趙文子道:“更望主公許約鄭公在于何日朝會。
”晉君道:“寡人心内釋疑,不時朝會可也。
”趙文子随即出朝,仍命士文伯往請子産進朝。
正是: 茂才廣略堪回主,重禮隆儀不敢遲。
一霎時已請到了,子産與趙文子相見,随即同進宮中朝見晉君。
一見之初,先說了一回失于迎訝的話,然後說及夢熊之事,要他解說。
子産道:“主公夢中所見的黃熊,即聖禹之父鲧後是也。
他因不能治水以緻洪水移陵倒谷,淚沒生靈,堯帝震怒,殛死羽山,鲧遂化為黃熊,投入羽淵。
當時士人道他雖則無功,隻是糜費錢糧,不曾有貪酷之私,遂立廟于東海。
後來夏商周三朝俱有祭祀,迄今廢弛已久。
且今之天下,晉為諸侯之盟長,應佐天子祭祀諸神。
今黃熊咬君之體是欲口食也,求主公祭祀也。
主公可即出令旨,擇日祭祀,病自霍然。
”晉君聞言連聲道:“解得不差,寡人之憂疑已釋矣。
”即分付趙文子擇日祭祀黃熊。
頃刻間身體便覺無恙。
晉君大喜,甚重子産,即日請簡公相見,行了交會之禮。
趙文子又奏子産毀了館垣,實晉之禮貌太薄,乞主公修葺高大,可容車驷出入,晉君也納其奏,即在次日排筵以餞簡公并子産二人歸國。
自此之後,晉君命修館垣,十分高大,以待後來的諸侯,此皆子産毀垣之功也。
簡公與子産離了晉國,路經潇湘雲夢之澤,早已到了楚邦。
這楚國乃是異姓諸侯,隻因鄭國介在晉、楚之間,既然到晉國币聘往來,少不得楚國也要如此。
此時,子産随了簡公入楚,正是與敵國相見,簡公禮當除地。
你道怎麼叫做除地?将地上草藤荊棘割刈得個幹淨,這叫除地。
若把其地掃除,又要封土為壇,以受郊勞。
今子産也不除地,也不為壇,但為草舍一間。
當時人有詩道: 智者從遊,廣淵有謀。
為壇為舍,各壇雄遒。
其時,楚國有一掌管旅次的人,名曰外仆,專一迎賓送客,就如今日的驿宰相似。
看見簡公不設其壇,因對子産道:“昔日先大夫相先君,曾往四國,未嘗不築土為壇,自昔至今,皆是如此。
今大夫到了敝邑,住在草舍之中,恐于勢有不便。
”子産道:“其中有故,子豈不知?”外仆道:“所以求執政賜教。
”子産道:“以大國之君去适小國,必要構土為壇。
若是小國之君來适大國,不必用壇,隻須草舍。
”外仆道:“此為何故?”子産道:“吾聞以大适小有五美:一是宥其罪戾;二是赦其過失;三是救其災患;四是賞其德刑;五是救其不及。
”外仆道:“原來如此。
那作壇卻是為何?”子産道:“作壇昭示五美之功,所以小國倚藉大國,無有困扼,懷服如歸。
是故作壇以垂及子子孫孫都要進德修善,不可怠惰。
”外仆道:“以小适大可有五美麼?”子産道:“止有五惡。
”外仆道:“此五惡亦可得聞麼?”子産道:“一惡是向了彼國之人解說其身上所有的罪戾;二惡是請說其不足,惟恐被譴責也;三惡是奉行其政事;四惡是供其職,貢其土産;五惡是從其朝會征伐之命也。
”外仆道:“止用草舍又是為何?”子産道:“大國之君專好重币,賀弱吊兇,此皆小國之惡,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切勿招禍,始為永安之良策。
”外仆道:“不聞高論怎知此事?”說罷即便告辭,子産也不挽留。
後人有詩贊子産道: 始知草舍不為壇,狂楚為仇肆戾殘。
恰羨公僑明古道,息争甯國報平安。
外仆将子産不設壇、惟建草舍并子産的言語歸告楚君。
群臣道:“子産明于今古興亡之道,又精于大小敵國之謀,似非以下之人,望主公速行朝會之禮,無使彼觇我虛實,以贻其譏。
”于是,楚君即與簡公相會,設宴款待。
朝會既畢,簡公同子産辭謝了楚君,仍返鄭國。
簡公見子産多才,将國中一應政務盡聽子産指揮掌管。
那秦、楚、晉三個大國以後聞了子産之名,俱不敢來侵我,不過每年用币帛往來,通些和好。
此皆子産一人聽政之功也。
且鄭國之中民多地少,族大且侈,自從子産聽政之後,百姓安堵,獄無冤囚。
國人都誦道: 取我衣冠而楮之,取我田疇而伍之。
孰教子産,吾其與之。
不數年間,郊遂甸服之人都來歸服,如水就下,共相敬愛,如憐孝子,如敬慈母一般。
國人又誦他的德政道: 我有子弟,子産誨之。
我有田疇,子産殖之。
子産若死,誰其嗣之。
你道子産為何被國人時常誦念?隻因他在鄭國凡一應政令皆能懾服人心,嘗作丘賦,作封洫,制參辟,鑄刑書,這四件是治國齊家最要緊的事,他一一能為,其他可知。
大凡從古至今的君子被人誇譽固多,其中未免有一二個謗毀他的。
那時鄭國公族有一人名曰然明,與國人到郊外一個小亭閑遊,與那些口尖舌快之人,議朝政之得失,談子産之是非。
其中有一人深為子産不平,歸告子産,勸子産拆毀了這個所在,杜其後遊,免緻私議。
子産道:“吾聞忠善以息謗,未聞作威以防怨。
若作威防之,其怨愈深。
若有人談我公孫僑失處,即當改過遷善,則然明大夫,豈非是我之師!何必拆毀其亭。
”那人見子産之言,深服而退。
子産以後愈将事體斟酌,把一個小小的鄭國扶危治亂安傾定覆。
後數年,簡公告薨,子産亦因勞心費力太過,得患一病,國人莫不籲嗟歎息。
說道誰人可能代吾子産大夫死者,吾當事其父母,養其妻子,厚其殡葬,綿其祭祀。
不料數月之後,子産藥石無靈,可惜一位執政上卿,卻做了南柯一夢。
那時舉國之人孰不哀悼,士大夫們痛哭于朝,商賈們痛哭于市,農夫們痛哭于野,就像沒了父母一般哀恸。
至是孔聖人在魯,聞子産之變,亦自出涕良久乃止。
有一首哀詞為證: 泰山頹兮梁木壞,叩天遠兮靈奚在。
望東裡兮淚泫然,傷子産兮屯運屆。
苟延齡兮治國都,或廣上兮未雲邁。
胡速返兮援末繇,拊幽心兮增感慨。
總評:節受匡濟之政,子産一傳盡之矣。
世人勿作小說看過。
又評:大國圖霸易,小國圖治難。
子産為小國之臣,行恭敬惠義之政,晉、楚莫能撄其辭。
有釋難解紛之術,無喪師辱國之愆,足稱一時良佐。
設使得輔桓文之主,其政更當何如?吾知其名,必超管、晏諸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