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段幹木逾垣而避之
關燈
小
中
大
此酒醉的田地,就拘束不來。
可見是大小事情,皆要習于素常。
這個還是做士人的要幹求明主之用。
如今再表一個王侯去求賢人,賢人不就的故事。
話說晉之三家,一名趙藉,一名韓虔,一名魏斯,請了名封,廢了晉國,烹分地土,各據一方。
其魏斯即以國号為魏,稱為文侯。
他卻是個賢德之君,慮及初封之國尚有韓、趙比肩,故此銳志精心,以求治安。
視酒為腐陽之藥,視色為伐性之斧,視财為危身之器,視氣為傷情之本。
一意勤修德政,兼且禮賢下士,遍訪有德之人相為輔佐。
此時孔子有一個弟子,姓蔔名商,字子夏,在晉國西河地方衍教,從在他門下的甚多。
文侯想道:“寡人德薄才劣,雖得謬分茅上,惟恐不能治安,豈不有辜天意。
今子夏為聖門高弟,不若拜之為師,求他開道,以廣博見聞為治國之計,有何不可?主意已定,遂擇了一個吉日,也不使人先去說知,徑自排了車駕來到西河之畔,即便下車登舟,揚帆過渡。
怎見得西河山水的景象?但見: 江流急擁,山勢崇高。
片帆飛渡,惟聞耳畔澎湃。
隻騎巡行,卻訝眼前兀突。
設使壅上流在此地方,空勞心力。
若是渡陳倉繇此境界,必受災殃。
出師的誰敢投鞭,登山者不能着屐。
果稱天險之區,足羨地形之勝。
文侯見江山形勝,不禁歎賞道:“魏國外之形勝甚險,若能内修文德以兼之,不愁不治安也。
”說話間,船已就岸。
文侯離舟就車,一霎時早到子夏門首,文侯令侍者通報。
子夏正與衆弟子講究詩書,聞得文侯駕到,心甚疑惑,隻得率了群弟子出門相迎。
文侯即忙下車,同入中堂,見禮已畢,子夏便道:“臣孔門後學,遠處鄉僻,敢煩君侯枉駕,有失遠迎,負罪殊甚。
”文侯道:“寡人此來非為别事,隻因菲才劣德,不能治安國家。
特來拜從夫子門下專求教誨,惟祈不吝是荷。
”即命随臣捧過禮币送與子夏,子夏再三辭道:“主君為千乘之主,蔔商不過一草茅之士。
且從古至今,未聞有君師其臣之禮,恐贻外國之議,冒罪敬辭,伏乞主君詳察。
”文侯道:“禮賢下士,君之常也。
夫子為聖門高弟,自是不同。
況寡人初荷殊封,非他國世爵可比。
涼才薄德,正宜大賢教誨,此寡人至意,夫子何必固辭。
”子夏勉強收了禮物,文侯要行拜禮,子夏再四不肯,隻得長揖就坐。
文侯便問内修文德、外修武備之事,子夏細細講了一遍。
文侯心中甚喜,又問子夏道:“寡人素志求賢而不可得,未識夫子耳有所聞否?”子夏道:“晉國雖大,賢人德士實少。
有段幹木者,遠處趙氏之治卒難相近,惟田子方離臣之居數裡,臣嘗朝暮見者除此二人,晉國别無賢德之士矣。
”文侯求賢之心頗急,一聞子夏之言,便要去訪田子方,聘他為臣,即時與子夏說明,相辭而去。
子夏率弟子送文侯出門,登車就道,方才回身。
後人有詩贊文侯拜從子夏為師之事雲: 自古王公貴獨尊,文侯下士禮何口。
甘心受教親帏幕,君弟臣師獨擅門。
卻說文侯别了子夏,來到田子方之門,适值田子方去訪友未得即回,隻得怏怏而返。
過了數月,又渡西河再訪,始得相見。
田子方執意不肯出仕,文侯便與他做個朋友往來。
隻有段幹木不曾相見,每日萦懷不能棄置。
你道段幹木是何等樣人,魏文侯便如此企慕?那田子方還是一個讀書的士人。
原來這段幹木出身是個驵儈,他卻出類拔萃,異乎尋常,居仁繇義,言信行忠,卻也名聞鄉黨。
你說甚麼樣人喚做驵儈?大凡做買賣的,或是殊方異俗之人,中夏夷戎之侶,載貨易錢,其間的說話不能相通,輕重的物價不能畫一,必須這幹人要通八方之言,能達四海之事,先與那些做買賣的酌論時價,方與兩邊交易,他便是首為倡率之人,如今日牙人一樣的。
他雖則是個驵儈,卻不可做驵儈看他。
須知古來豪傑,皆自起于貧賤,無有不從屠沽傭保中做出補天浴日之事,托孤寄命之為。
即如傅說舉于版築,膠鬲舉于魚鹽,如此之輩不可枚數。
人切勿以賤業限人,隻要素行端方,砥節無垢,自然極為尊貴之人,争來敬奉。
所以,段幹木的為人,亦不與此為異。
他幼年性好讀書,博古通今,及至做了驵儈,每日專于生理,乘暇便自看書,是買賣中的讀書人。
一日,段幹木偶然想道:“我在此做這驵儈,空閑之時看得幾句書,終須不能透徹,總到老也不能會悟大理。
如今聖人弟子姓蔔名商,字子夏,在魏氏地方西河衍教,我這裡自趙至魏不過三四百裡之程,子夏既為聖人之徒,做個口口口口,我段幹木就做不得個賢者之徒麼?不若載贽前往拜從門下,習學三年,做個窮經明理之人,甚麼不好?即時備了贽禮,收拾行囊,徑至魏氏地方而去。
後人有詩贊雲:
可見是大小事情,皆要習于素常。
這個還是做士人的要幹求明主之用。
如今再表一個王侯去求賢人,賢人不就的故事。
話說晉之三家,一名趙藉,一名韓虔,一名魏斯,請了名封,廢了晉國,烹分地土,各據一方。
其魏斯即以國号為魏,稱為文侯。
他卻是個賢德之君,慮及初封之國尚有韓、趙比肩,故此銳志精心,以求治安。
視酒為腐陽之藥,視色為伐性之斧,視财為危身之器,視氣為傷情之本。
一意勤修德政,兼且禮賢下士,遍訪有德之人相為輔佐。
此時孔子有一個弟子,姓蔔名商,字子夏,在晉國西河地方衍教,從在他門下的甚多。
文侯想道:“寡人德薄才劣,雖得謬分茅上,惟恐不能治安,豈不有辜天意。
今子夏為聖門高弟,不若拜之為師,求他開道,以廣博見聞為治國之計,有何不可?主意已定,遂擇了一個吉日,也不使人先去說知,徑自排了車駕來到西河之畔,即便下車登舟,揚帆過渡。
怎見得西河山水的景象?但見: 江流急擁,山勢崇高。
片帆飛渡,惟聞耳畔澎湃。
隻騎巡行,卻訝眼前兀突。
設使壅上流在此地方,空勞心力。
若是渡陳倉繇此境界,必受災殃。
出師的誰敢投鞭,登山者不能着屐。
果稱天險之區,足羨地形之勝。
文侯見江山形勝,不禁歎賞道:“魏國外之形勝甚險,若能内修文德以兼之,不愁不治安也。
”說話間,船已就岸。
文侯離舟就車,一霎時早到子夏門首,文侯令侍者通報。
子夏正與衆弟子講究詩書,聞得文侯駕到,心甚疑惑,隻得率了群弟子出門相迎。
文侯即忙下車,同入中堂,見禮已畢,子夏便道:“臣孔門後學,遠處鄉僻,敢煩君侯枉駕,有失遠迎,負罪殊甚。
”文侯道:“寡人此來非為别事,隻因菲才劣德,不能治安國家。
特來拜從夫子門下專求教誨,惟祈不吝是荷。
”即命随臣捧過禮币送與子夏,子夏再三辭道:“主君為千乘之主,蔔商不過一草茅之士。
且從古至今,未聞有君師其臣之禮,恐贻外國之議,冒罪敬辭,伏乞主君詳察。
”文侯道:“禮賢下士,君之常也。
夫子為聖門高弟,自是不同。
況寡人初荷殊封,非他國世爵可比。
涼才薄德,正宜大賢教誨,此寡人至意,夫子何必固辭。
”子夏勉強收了禮物,文侯要行拜禮,子夏再四不肯,隻得長揖就坐。
文侯便問内修文德、外修武備之事,子夏細細講了一遍。
文侯心中甚喜,又問子夏道:“寡人素志求賢而不可得,未識夫子耳有所聞否?”子夏道:“晉國雖大,賢人德士實少。
有段幹木者,遠處趙氏之治卒難相近,惟田子方離臣之居數裡,臣嘗朝暮見者除此二人,晉國别無賢德之士矣。
”文侯求賢之心頗急,一聞子夏之言,便要去訪田子方,聘他為臣,即時與子夏說明,相辭而去。
子夏率弟子送文侯出門,登車就道,方才回身。
後人有詩贊文侯拜從子夏為師之事雲: 自古王公貴獨尊,文侯下士禮何口。
甘心受教親帏幕,君弟臣師獨擅門。
卻說文侯别了子夏,來到田子方之門,适值田子方去訪友未得即回,隻得怏怏而返。
過了數月,又渡西河再訪,始得相見。
田子方執意不肯出仕,文侯便與他做個朋友往來。
隻有段幹木不曾相見,每日萦懷不能棄置。
你道段幹木是何等樣人,魏文侯便如此企慕?那田子方還是一個讀書的士人。
原來這段幹木出身是個驵儈,他卻出類拔萃,異乎尋常,居仁繇義,言信行忠,卻也名聞鄉黨。
你說甚麼樣人喚做驵儈?大凡做買賣的,或是殊方異俗之人,中夏夷戎之侶,載貨易錢,其間的說話不能相通,輕重的物價不能畫一,必須這幹人要通八方之言,能達四海之事,先與那些做買賣的酌論時價,方與兩邊交易,他便是首為倡率之人,如今日牙人一樣的。
他雖則是個驵儈,卻不可做驵儈看他。
須知古來豪傑,皆自起于貧賤,無有不從屠沽傭保中做出補天浴日之事,托孤寄命之為。
即如傅說舉于版築,膠鬲舉于魚鹽,如此之輩不可枚數。
人切勿以賤業限人,隻要素行端方,砥節無垢,自然極為尊貴之人,争來敬奉。
所以,段幹木的為人,亦不與此為異。
他幼年性好讀書,博古通今,及至做了驵儈,每日專于生理,乘暇便自看書,是買賣中的讀書人。
一日,段幹木偶然想道:“我在此做這驵儈,空閑之時看得幾句書,終須不能透徹,總到老也不能會悟大理。
如今聖人弟子姓蔔名商,字子夏,在魏氏地方西河衍教,我這裡自趙至魏不過三四百裡之程,子夏既為聖人之徒,做個口口口口,我段幹木就做不得個賢者之徒麼?不若載贽前往拜從門下,習學三年,做個窮經明理之人,甚麼不好?即時備了贽禮,收拾行囊,徑至魏氏地方而去。
後人有詩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