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暗渡陳倉——鄧艾奇兵度陰平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實力最強。
公元263年,司馬昭執政時,準備一舉滅蜀。
于是派出三路人馬:鄧艾和諸葛緒各統率3萬大軍,鐘會帶領10萬大軍,分路出擊。
此時的鄧艾已是一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大将了。
魏軍攻勢兇猛,連連獲勝,不久就攻占了蜀國許多座城池。
鄧艾一直攻到陰平一帶。
鐘會合并了諸葛緒的人馬,兵力更強。
他率大軍直逼劍閣。
蜀軍統帥姜維,帶領将士,依憑着劍閣險要的地勢,頑強地抵擋住了鐘會大軍的進攻。
鐘會兵力雖強,卻奈何姜維不得。
加上軍糧供應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
這時,鄧艾從陰平趕來。
當時,鄧艾手下隻有3萬人馬,而鐘會卻統領着13萬大軍。
他自恃兵多将廣,根本不把鄧艾放在眼裡。
鄧艾早已聞知鐘會在劍閣受阻。
他心裡暗自盤算:劍閣過不去,能否找到别的通道可直通蜀國都城呢?于是,在陰平時,他派出。
許多探馬,讓他們查明當地地形、環境,終于探得一條從陰平通往成都的小路。
這條小路,四面都是奇山峻嶺,很難行走。
據說是漢武帝南征時開鑿的,已有三四百年無人通行了。
鄧艾聞報,心中大喜。
心想:真乃天助我也2此路既是有好幾百年無人行走,那蜀軍必定做夢也想不到我能率軍從此路偷襲成都,更不會加以防範了。
于是,他先趕到劍閣,把他的想法告訴了鐘會。
鐘會本來就瞧不起鄧艾,又聽他講出這種異想天開的計策,更是隻限于嗤之以鼻。
但他很想看鄧艾出醜,于是也不加阻攔。
鄧艾不知這些情況,一心想着完成自己的計劃。
他馬上率人馬回到陰平,集合隊伍,給大家講清了他的打算。
衆人士氣很高,都表示願聽鄧艾吩咐,為國立功。
鄧艾派兒子鄧忠率5000名精兵,手執斧頭、鐵鑿,作開路先鋒。
他帶領大軍,備足了幹糧、繩索,緊随其後。
途中道路非常險阻,但每個人都堅持下來了。
大軍每前進100裡,就留下幾千士兵紮下一個營寨,以保證前進的軍隊能與後方保持聯系。
大軍最後隻剩下2000餘人了。
這一天,鄧忠匆匆地跑來向鄧艾報告說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懸崖,人馬難以通過。
鄧艾忙帶領将士前去觀看,果然看見那懸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見底。
有些士兵膽怵了,心裡直打退堂鼓。
有人說:“白費了這麼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鄧艾見狀,嚴厲地說:“我們已經克服了那麼多困難,現在勝利在望,成功與否,就在此一舉了。
我們要堅持住,就算再難過去,也一定要設法通過。
”說到這兒,他忽然計上心來,轉身下令讓大家先把行裝、兵器扔下懸崖,然後自己拿過一條氈毯,裹住身子,高喊一聲:“大家照我的樣子,滾下懸崖!”話音未落,帶頭滾了下去。
将士們深受感動,都像鄧艾那樣,紛紛越過了懸崖。
鄧艾重新集合隊伍,未傷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江油城。
接着又向綿竹進發,經過一番苦戰,又勝利地占領了棉竹。
這時,鄧艾大軍已迫近成都。
蜀國皇帝劉禅接到戰報,想調回劍閣姜維的人馬,已經來不及了,隻得出城投降。
鄧艾一舉滅亡了蜀國。
此時的鐘會,還在劍閣城外攻城呢! [評析] 此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全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原是楚漢戰争時韓信運用的一個計謀。
此計适合在我方不便正面進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況下使用。
一明一暗,使敵人不能正确判斷我方的意圖,從而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暗渡陳倉之例說——李光弼的地道戰 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朔風正勁,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守将、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光弼(708—764年)迎着凜冽寒風,心裡急啊:自己剛派出主力支援朔方,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偏偏帶領10萬大軍攻城來了。
城内兵力不滿一萬,如何抵擋呢? 史思明很會用兵,他命令手下在城外建起飛樓,蒙上木闆作掩護,臨城築土山,想登上土山後攻入太原城。
李光弼見對方築土山,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讓手下将士從城内鑽地,将敵軍築的土山下面挖空。
這一切,史思明都蒙在鼓裡…… 這天,,史思明在城外設宴、娛樂,邊喝邊觀看歌舞。
歌舞雜技輪番上場,如癡如醉。
李光弼派來的人卻走出地道,悄悄靠攏史思明的戲台,突然鑽出地面,猛地捉走了台上的表演者。
史思明見狀,大吃一驚,急急離席,将軍營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自此,史思明官兵個個如驚弓之鳥,連走路都瞪圓眼睛盯住腳底下,惟恐自己跌入坑中。
李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實力最強。
公元263年,司馬昭執政時,準備一舉滅蜀。
于是派出三路人馬:鄧艾和諸葛緒各統率3萬大軍,鐘會帶領10萬大軍,分路出擊。
此時的鄧艾已是一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大将了。
魏軍攻勢兇猛,連連獲勝,不久就攻占了蜀國許多座城池。
鄧艾一直攻到陰平一帶。
鐘會合并了諸葛緒的人馬,兵力更強。
他率大軍直逼劍閣。
蜀軍統帥姜維,帶領将士,依憑着劍閣險要的地勢,頑強地抵擋住了鐘會大軍的進攻。
鐘會兵力雖強,卻奈何姜維不得。
加上軍糧供應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
這時,鄧艾從陰平趕來。
當時,鄧艾手下隻有3萬人馬,而鐘會卻統領着13萬大軍。
他自恃兵多将廣,根本不把鄧艾放在眼裡。
鄧艾早已聞知鐘會在劍閣受阻。
他心裡暗自盤算:劍閣過不去,能否找到别的通道可直通蜀國都城呢?于是,在陰平時,他派出。
許多探馬,讓他們查明當地地形、環境,終于探得一條從陰平通往成都的小路。
這條小路,四面都是奇山峻嶺,很難行走。
據說是漢武帝南征時開鑿的,已有三四百年無人通行了。
鄧艾聞報,心中大喜。
心想:真乃天助我也2此路既是有好幾百年無人行走,那蜀軍必定做夢也想不到我能率軍從此路偷襲成都,更不會加以防範了。
于是,他先趕到劍閣,把他的想法告訴了鐘會。
鐘會本來就瞧不起鄧艾,又聽他講出這種異想天開的計策,更是隻限于嗤之以鼻。
但他很想看鄧艾出醜,于是也不加阻攔。
鄧艾不知這些情況,一心想着完成自己的計劃。
他馬上率人馬回到陰平,集合隊伍,給大家講清了他的打算。
衆人士氣很高,都表示願聽鄧艾吩咐,為國立功。
鄧艾派兒子鄧忠率5000名精兵,手執斧頭、鐵鑿,作開路先鋒。
他帶領大軍,備足了幹糧、繩索,緊随其後。
途中道路非常險阻,但每個人都堅持下來了。
大軍每前進100裡,就留下幾千士兵紮下一個營寨,以保證前進的軍隊能與後方保持聯系。
大軍最後隻剩下2000餘人了。
這一天,鄧忠匆匆地跑來向鄧艾報告說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懸崖,人馬難以通過。
鄧艾忙帶領将士前去觀看,果然看見那懸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見底。
有些士兵膽怵了,心裡直打退堂鼓。
有人說:“白費了這麼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鄧艾見狀,嚴厲地說:“我們已經克服了那麼多困難,現在勝利在望,成功與否,就在此一舉了。
我們要堅持住,就算再難過去,也一定要設法通過。
”說到這兒,他忽然計上心來,轉身下令讓大家先把行裝、兵器扔下懸崖,然後自己拿過一條氈毯,裹住身子,高喊一聲:“大家照我的樣子,滾下懸崖!”話音未落,帶頭滾了下去。
将士們深受感動,都像鄧艾那樣,紛紛越過了懸崖。
鄧艾重新集合隊伍,未傷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江油城。
接着又向綿竹進發,經過一番苦戰,又勝利地占領了棉竹。
這時,鄧艾大軍已迫近成都。
蜀國皇帝劉禅接到戰報,想調回劍閣姜維的人馬,已經來不及了,隻得出城投降。
鄧艾一舉滅亡了蜀國。
此時的鐘會,還在劍閣城外攻城呢! [評析] 此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全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原是楚漢戰争時韓信運用的一個計謀。
此計适合在我方不便正面進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況下使用。
一明一暗,使敵人不能正确判斷我方的意圖,從而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暗渡陳倉之例說——李光弼的地道戰 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朔風正勁,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守将、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光弼(708—764年)迎着凜冽寒風,心裡急啊:自己剛派出主力支援朔方,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偏偏帶領10萬大軍攻城來了。
城内兵力不滿一萬,如何抵擋呢? 史思明很會用兵,他命令手下在城外建起飛樓,蒙上木闆作掩護,臨城築土山,想登上土山後攻入太原城。
李光弼見對方築土山,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讓手下将士從城内鑽地,将敵軍築的土山下面挖空。
這一切,史思明都蒙在鼓裡…… 這天,,史思明在城外設宴、娛樂,邊喝邊觀看歌舞。
歌舞雜技輪番上場,如癡如醉。
李光弼派來的人卻走出地道,悄悄靠攏史思明的戲台,突然鑽出地面,猛地捉走了台上的表演者。
史思明見狀,大吃一驚,急急離席,将軍營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自此,史思明官兵個個如驚弓之鳥,連走路都瞪圓眼睛盯住腳底下,惟恐自己跌入坑中。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