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走為上——姜維求計避禍
關燈
小
中
大
。
走為上之例說——伯顔自留後路 元代時有人告乃顔想要謀反,皇帝下诏令伯顔去偵察他的情況。
伯顔知道自己此去兇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準備。
伯顔發現如果要平安回來,逃回來時的交通是一個關鍵。
于是,伯顔就帶上許多皮袍進入乃顔所管轄的地區。
到了乃顔控制的地區以後,每到一個驿站,伯顔就把這些皮袍送給管驿站的官員,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
乃顔反心已決,對伯顔的來意也有所了解,他設下一個計謀,準備除掉伯顔。
伯顔到了乃顔處,乃顔為他設宴,打算在宴會中把他抓起來。
伯顔發現事态不妙,同他的随從快步逃了出來,分三條道逃走,管理驿站的官員因為得了他皮袍,便争着把健壯的快馬獻給他,于是他便逃脫了。
走為上之例說——萬二聽詩知勢 明太祖洪武初年,嘉定縣有個人叫萬二,是元朝的遺民,他在郡内是數一數二的富豪。
有人從京城回來,萬二問他京城有什麼見聞。
那人回答:“皇帝最近作了首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
”萬二歎道:“不好的兆頭已出現了。
”他分析是皇帝對江南富豪擁有的财富有了擔心,有可能對江南的富戶采取行動,剝奪他們的家财。
萬二馬上安排出去避禍,他把家财委托幾個能幹的家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巨船載妻子兒女泛水漫遊,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帶去了。
果然,明太祖對江南富豪采取了嚴厲的斂财政策,不到兩年,江南财主陸續破産,獨有萬二避禍在外,躲過一劫,後來家業興旺。
走為上之例說——劉伯溫功成身退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
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
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争的不測之禍,随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隐居生活。
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志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
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諱。
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
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裡,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
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
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亟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裡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
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裡,一月後逝世。
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裡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
由此看來,政治鬥争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走為上之例說——華盛頓辭職當農夫 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争勝利後,主動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國王當農夫,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他的種植園主,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甯靜的生活”。
嗣後,即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又主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終身制,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為個人索取什麼,這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坦蕩心懷和一位将帥崇高品格的風範。
1782年,美國獨立戰争已結束,勝利後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都主張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君主制,“登基”做美利堅合衆國的“國王”。
華盛頓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
對此,華盛頓表示憤怒和堅決反對。
他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着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
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着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返回到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恢複了一個平民的身份。
美國獨立後,建立起來的是資産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
當時,軟弱的聯邦政
走為上之例說——伯顔自留後路 元代時有人告乃顔想要謀反,皇帝下诏令伯顔去偵察他的情況。
伯顔知道自己此去兇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準備。
伯顔發現如果要平安回來,逃回來時的交通是一個關鍵。
于是,伯顔就帶上許多皮袍進入乃顔所管轄的地區。
到了乃顔控制的地區以後,每到一個驿站,伯顔就把這些皮袍送給管驿站的官員,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
乃顔反心已決,對伯顔的來意也有所了解,他設下一個計謀,準備除掉伯顔。
伯顔到了乃顔處,乃顔為他設宴,打算在宴會中把他抓起來。
伯顔發現事态不妙,同他的随從快步逃了出來,分三條道逃走,管理驿站的官員因為得了他皮袍,便争着把健壯的快馬獻給他,于是他便逃脫了。
走為上之例說——萬二聽詩知勢 明太祖洪武初年,嘉定縣有個人叫萬二,是元朝的遺民,他在郡内是數一數二的富豪。
有人從京城回來,萬二問他京城有什麼見聞。
那人回答:“皇帝最近作了首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
”萬二歎道:“不好的兆頭已出現了。
”他分析是皇帝對江南富豪擁有的财富有了擔心,有可能對江南的富戶采取行動,剝奪他們的家财。
萬二馬上安排出去避禍,他把家财委托幾個能幹的家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巨船載妻子兒女泛水漫遊,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帶去了。
果然,明太祖對江南富豪采取了嚴厲的斂财政策,不到兩年,江南财主陸續破産,獨有萬二避禍在外,躲過一劫,後來家業興旺。
走為上之例說——劉伯溫功成身退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
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
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争的不測之禍,随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隐居生活。
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志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
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諱。
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
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裡,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
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
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亟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裡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
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裡,一月後逝世。
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裡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
由此看來,政治鬥争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走為上之例說——華盛頓辭職當農夫 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争勝利後,主動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國王當農夫,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他的種植園主,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甯靜的生活”。
嗣後,即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又主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終身制,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為個人索取什麼,這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坦蕩心懷和一位将帥崇高品格的風範。
1782年,美國獨立戰争已結束,勝利後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都主張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君主制,“登基”做美利堅合衆國的“國王”。
華盛頓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
對此,華盛頓表示憤怒和堅決反對。
他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着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
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着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返回到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恢複了一個平民的身份。
美國獨立後,建立起來的是資産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
當時,軟弱的聯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