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誘敵深入——木門道張郃中計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回“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在諸葛亮五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用裝神弄鬼之計割取了隴上的麥子,以充軍糧,又在鹵城(今甘肅天水西南)伏擊了司馬懿,并大敗魏的西涼援兵。

    但是駐守永安(今四川奉節)、負責供應大軍糧草的李嚴,卻因軍糧籌措不好,害怕諸葛亮怪罪,就假造了東吳要進攻蜀國的消息,派人送給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報告後,很是吃驚,為避免被東吳抄了大本營,他下令馬上撤軍回國。

    他先命駐守祁山大寨的兵馬退回西川,然後又令楊儀、馬忠領兵在劍閣(今四川劍閣北)和木門道(今甘肅天水西南)兩處埋伏,約定炮聲為号,塞斷道路,兩下夾擊追兵,又令魏延、關興引兵斷後,又在鹵城虛設旗号,然後大軍向木門道撤退。

     當巡哨兵把蜀軍撤退的情況報告給司馬懿時,司馬懿高興地說:“現在諸葛亮已經撤退,誰敢去追?”司馬懿手下大将張郃要求領兵追擊,但司馬懿卻說:“你性子太急躁,不能讓你去。

    ”張郃不服地說:“都督出兵之時,已命我為先鋒。

    現在正是殺敵立功之時,你卻又不用我了,我不知這是什麼原因?”司馬懿說:“蜀軍現在撤退,一定會在險阻之處設下埋伏,隻有十分仔細的人,才可以去追擊他們。

    ”張郃又說:“這點我也曉得,請都督不必挂慮。

    ”司馬懿隻得說:“這是你自己要去的,到時可不要追悔。

    ”張郃奮然說:“大丈夫理當舍身報國,我雖萬死也不會悔恨。

    ”司馬懿無法,隻好說:“你既然堅持要去,那就帶領五千兵馬先行,再讓魏平率二萬部隊押後,以防埋伏,我再率三千人在後面接應。

    ” 張郃領命之後,火速率兵追趕蜀兵。

    走到30餘裡,忽然背後一聲大喊,樹林中閃出一支人馬,為首大将乃是魏延,張郃一見大怒,引兵交鋒,戰不幾個回合,魏延就大敗而逃。

    張郃引兵又追,又行30餘裡,并未遇到伏兵,張郃很得意,領兵不停地趕來,哪知剛轉過山坡,迎面又遇到蜀将關興,雙方交戰不到十個回合,關興也大敗而退,張郃見之,随後又追。

    追到一片密林中時,張郃擔心有兵埋伏,就下令士兵四下哨探,哪知一個伏兵也沒有,就又放心追趕上來。

    沒想到此時魏延已抄在前面攔截,雙方又戰,沒有幾個回合,魏延又被打敗,張郃大怒,揮兵急追,卻又被關興抄在前面,張郃一見,更加惱火,拍馬上前來戰關興,關興不敵,大敗而走。

    蜀軍還丢棄了許多衣甲辎重,魏兵一見,都下馬争搶。

    就這樣,魏延和關興輪番阻截,且退且戰,惹得張郃大怒,隻是奮力追趕。

     到得傍晚時分,追到木門道口,魏延又撥回馬來,高聲大罵道:“張郃逆賊,我本不與你相抗,你卻隻顧趕來,現在我就和你決一死戰。

    ”張郃聽了,心頭不禁火起,挺槍驟馬,直取魏延,魏延也揮刀來迎。

    打了十幾個回合,魏延又被打得大敗,隻得丢盔棄甲,帶領敗兵向木門道中逃去,張郃殺得性起,又見魏延大敗而逃,于是不加思考,就驟馬趕來。

    此時天色已晚,木門道中漆黑一片。

    正追之間,隻聽一聲炮響,西邊山上火光沖天,大石亂柴不斷滾落下來,塞斷了前面的山路。

    張郃大驚,心知中計,急忙後退,哪知後面的山道也被木石塞斷,隻剩下中間一段空地,兩邊都是峭壁,張郃被堵在中間,進退無路。

    忽然一聲梆子響,西邊山上萬箭齊發,張郃和手下100多個部将都被射死在木門道中,随後趕來的魏軍也大敗而回。

     [評析] 諸葛亮在此計中,充分抓住了兩點,一是充分利用地形,二是充分激怒驕縱敵人,使對手麻痹大意,輕兵冒進,脫離後續部隊,然後在有利的地形下伏擊敵人。

    《孫子兵法·地形篇》稱:“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将之道也。

    ”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輔助條件,判斷敵情,掌握主動,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将領必須掌握的方法。

    懂得這些道理再去作戰,就必然會勝利,否則就會失敗。

    但最重要的還是人謀,因為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隻有想辦法誘敵鑽入圈套,才能最後取勝。

     誘敵深入之例說——李盡忠放俘誘敵勝唐軍 唐朝武則天當政時,契丹族人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叛。

    判軍攻陷了營州,朝廷派了28名大将領兵平息叛亂,其中有曹仁師、張玄遇等朝中重臣。

     唐朝平叛軍隊浩浩蕩蕩開往營州。

    李盡忠則自稱可汗,派孫萬榮為先鋒,率軍數萬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