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隔岸觀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争鋒決漳河許攸獻計”和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袁紹臨終之時,由其妻劉氏及謀士審配、逢幻操縱,立三子袁尚為大司馬将軍,統領冀、青、幽、并四州之地。

    其長子袁譚深為不滿,欲與袁尚一争高下。

    恰在此時,曹操乘連勝之威,進攻黎陽。

    袁譚迎戰大敗,隻好派人向袁尚求救。

    袁尚隻撥5O00兵相助,且在半路上被曹軍全部截殺。

    此後,袁尚即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

    袁譚大怒,便欲投降曹操。

    消息傳到冀州,袁尚擔心袁譚降曹後并力來攻,便親自率領大軍去黎陽救助袁譚。

    袁譚聞訊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頭。

    不久,袁熙、高幹也領救兵來到黎陽城下。

    四支兵馬并在一處,仍然不是曹操的對手,黎陽很快就被曹軍攻破。

    袁氏兄弟與高幹隻好棄城逃走。

    曹操引兵追趕,袁譚與袁尚退入冀州堅守;袁熙與高幹則在城外下寨,以成犄角之勢。

    曹軍連日攻打,一時難以奏效。

    這時,謀士郭嘉向曹操獻“隔岸觀火”之策說:“袁紹廢長立幼,而袁譚、袁尚二人勢力相當,各樹黨羽,互相争鬥。

    如果進攻太急,他們就會團結一緻對付我們;如果暫緩攻擊,他們之間就會相互争鬥火并。

    我們不如舉兵南向,作出南征劉表的姿态,以便等待其内部發生變亂。

    當其内亂發生後,再進擊他們,可以一舉而平定河北之地。

    ”曹操認為很有道理,便留下賈信守黎陽,曹洪守官渡,自率大軍向荊州進兵。

    事情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撤軍不久,袁譚與袁尚即大動幹戈。

    袁譚敵不過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

    曹操乘機揮軍北向,首先打敗袁尚、袁熙,後又消滅掉袁譚和高幹,從而一舉平定了河北。

     袁熙、袁尚被逐出冀州後,引兵連夜奔往遼西投依烏桓去了。

    曹操用郭嘉之言,以田疇為向導,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輕軍千裡往襲,在白狼山與袁氏兄弟及烏桓王冒頓的大軍相遇。

    兩軍大戰一場,冒頓大敗被殺,袁熙、袁尚率數幹人逃向遼東。

    曹操并不追趕,退軍易州,按兵不動。

    大将夏侯說:“遼東太守公孫康,久不賓服。

    現在袁熙、袁尚又前往投靠,必為後患。

    不如乘其未動,火速往征。

    ”曹操笑道:“用不着勞煩諸位虎威,幾天之後,公孫康定會自動将二袁的腦袋送來。

    ”衆将都不相信。

    然而,不久之後,公孫康果然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級送到。

    曹操大笑道:“不出郭嘉之料!”原來,郭嘉在征烏桓途中染病在身,不得已隻好留下治療。

    臨終之時,他寫下一封信給曹操,授計說:公孫康一直擔心袁氏吞并,今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懷疑。

    如果我們派軍攻打,他們勢必并力迎擊,急切中難以得手;如果暫緩出兵,公孫康與袁氏兄弟就會互相火并。

    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樣,公孫康聽說袁熙、袁尚将要來投,當即與手下人議定:若曹操前來征讨,便留下他們,合力抗曹;否則,就将他們賺入城中殺掉,獻給曹操。

    這是因為,當年袁紹曾有吞并遼東之心,公孫康不僅一直耿耿于懷,而且也擔心袁氏兄弟前來投靠是假,欲鸠占鵲巢是真。

    而袁氏兄弟也的确如公孫康所擔心的那樣,企圖尋機殺掉公孫康等人,以遼東數萬騎兵與曹操抗衡,收複河北。

    所以,當細作回報說曹操屯兵易州,并無下遼東之意時,公孫康立即設計将二袁殺掉,并且派人将首級送到易州。

    這樣,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即除掉了袁熙、袁尚,并且使公孫康自動歸服。

     [評析] 隔岸觀火之計在運用上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首先坐觀敵方因内部沖突而出現自相攻擊和殘殺的混亂局面,然後選擇有利的時機,對敵實施毀滅性的打擊;二是坐待敵人内部出現矛盾和沖突,利用其一方消滅另一方,然後消滅或收服剩下的一方。

    曹操兩次運用此計,即分别屬于這兩種情況。

    “隔岸觀火”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敵方内部的一切矛盾和沖突。

    這就要求出計者必須非常熟悉敵方内部的情況,并對其發展趨勢有一個正确的判斷。

     隔岸觀火之例說——殷仲堪保持平衡求自存 楊期為人驕橫跋扈,常常自高身份。

    每當楊期在人前誇耀自己出身如何高貴時,桓玄總是譏笑他不過是一介寒士,因此楊期很想找機會割下桓玄的腦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