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誘敵深入——木門道張郃中計

關燈
唐軍,兩軍相遇于硖石谷。

    李盡忠見唐軍聲勢浩大,無法力戰而勝,便心生一計。

    李盡忠攻破營州時,俘虜了唐軍數萬人。

    契丹人讓看守對俘虜說:“我們這些人的家屬,饑寒交迫,活不下去了,隻要官軍一到,我們就投降。

    ”然後,契丹人把俘虜放了出來,用帶糠的粥慰勞了他們一番,對他們說:“我們想關着你們,但又沒有糧食,連我們都快沒糧食吃了,想殺掉你們又不忍心,還是把你們放走算了。

    ” 被俘的唐軍大喜過望,趕緊離開營州回到了唐朝大軍中,并把契丹人的情況大大宣揚了一番。

    唐朝諸軍聽後不假思索,信以為真。

    諸将都不進行準備,争先恐後要求出擊,隻想早點遇到契丹兵,先立頭功。

    契丹人發現唐軍上當之後,在唐軍進軍的路上,又故意派了一些老弱殘兵去乞降,還把一些老牛瘦馬放在大道兩旁。

    唐軍看到這種情況,都暗暗得意,以為勝券在握,更加放松了警惕。

    曹仁師等後來嫌步兵行進太慢,幹脆放棄了步兵,率騎兵孤軍貿進。

    李盡忠在一處山谷設下伏兵,等唐軍進入包圍圈後,突然襲擊。

    唐軍兵力孤單,又毫無準備,頓時被契丹人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張玄遇奪路而逃時,被契丹人用飛索套住,做了俘虜。

    唐朝将士死傷遍地,幾乎全軍覆沒。

     在這場戰鬥中,契丹不僅俘獲了唐朝的許多将領,還得到了唐軍的大印。

    李盡忠又心生一計,命人僞造了一封信,逼迫張玄遇等将領在上面簽了名。

    信是寫給另一大将燕匪石的。

    信上說:“我們已打破了叛軍,你們馬上來會合,如果規定日期到不了營州,按軍法處置。

    ”燕匪石接到信後,不疑有假,率領軍隊晝夜兼程,連吃飯、休息的時間都用來趕路,人馬都疲憊不堪。

    李盡忠又是以逸待勞,伏兵于險要之處,将唐軍全部消滅。

     誘敵深入之例說——朱元璋借情誘敵 元朝末年,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混戰多年,最後隻剩下朱元璋、陳友諒等幾支大隊伍。

    陳友諒為了吞掉朱元璋,勾結朝廷太尉張士誠,向朱元璋占據的建康(今江蘇南京)進攻。

    但陳友諒與朱元璋打過多年交道,深知朱元璋足智多謀,手下兵多将廣,故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慢慢推進。

     消息傳到建康,朱元璋思謀破敵之計,覺得想滅陳友諒,必須誘其深入,然後圍殲之。

    這樣步步地打消耗戰,久了必會腹背受敵,被陳友諒和張士誠兩面夾擊,就危險了。

    但如何引陳友諒孤軍深入呢?朱元璋想起了黃蓋降曹的赤壁之戰,覺得可以仿效辦理,以誘惑敵人。

     他找到過去與陳友諒交情甚厚的屬将康茂才,問他是否有把握誘陳友諒來攻。

    康茂才說:“陳友諒胸無大志,缺乏戰略眼光,急功近利,可以誘其前來。

    ”于是他修書一封,說自己在朱元璋手下幹得很不痛快,出力不少,不得重用,今将軍前來進攻,願投降。

    并說:自己負責防守建康西邊的大橋,是水路攻建康的必經之路,若将軍到來,願獻橋投降。

    寫畢,他派自己家的看門老人去送信,此人過去侍候過陳友諒,陳友諒認識他,易相信。

     陳友諒得到信後,并沒完全相信,盤問了半天,問康茂才守的是座什麼橋。

    老人回答是木橋。

    陳友諒大喜,當即回信給康茂才,定下夜襲計劃,并定下聯絡暗号,陳友諒兵到後就喊“老康”,康茂才聽見後就從内向外攻,裡應外合,一下子拿下建康。

     老人回來報告了消息。

    朱元璋聽陳友諒問是何橋,就明白了他想幹什麼。

    忙傳令拆去木橋,連夜改為鐵索石闆橋。

    當夜,陳友諒果率水軍前來攻擊。

    前邊他準備下幾船硫磺柴草,準備康茂才不降時就強攻,燒掉木橋,順勢沿水東下攻建康。

    喊了半天“老康”,無人答應時,便令點火強攻。

    哪知橋已變成鐵石之橋,燒之不斷,阻住船隊進路。

    陳友諒知中計,忙令戰船掉頭逃跑,哪知朱元璋的水軍已順水沖來,兩邊伏兵也大喊進擊。

    結果,陳友諒大敗,朱元璋除去了心腹大患,為全力對付元軍掃清了障礙。

     誘敵深入之例說——李自成誘敵深入敗明兵 明末農民起義諸軍中,李自成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1643年5月,李白成召開各路起義軍首領聯席會議,分析形勢,提出先聯關中、後得山西、再進北京的戰略方針。

    衆首領同意,于是李自成率兵百萬進擊關中。

     明王朝大驚,任命孫傳庭為兵部尚書,總督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南等路兵馬,封鎖函谷關,并制造了3萬輛“火車”,準備對付李自成的精銳騎兵。

     李自成一見進擊關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