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各個擊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關燈
小
中
大
的良策在他頭腦中迅速形成。
原來湘軍水師是由大小不同的兩類戰船組成,大船叫“快蟹”、“長龍”,比較笨重,船上配有重炮,可屯放辎重,用于遠程轟擊和保障後勤供應;小船叫“三闆”、“四闆”,沒有篷蓋,每船有20多把槳,三五尊小炮,運行靈便,是主要的攻擊力量。
這兩類戰船隻能互相配合作戰而不能分離。
石達開還敏銳地意識到,曾國藩驕橫輕敵,求勝心切,戰局發展有可能使其輕便船隻脫離大船編隊,首先闖入都陽湖。
因此,隻要相機封鎖江面就能将敵大船與小船相分割,實施各個擊破。
于是石達開下令,浮筏缺口暫不修複,原地監視敵人動向。
果不出所料,曾國藩把石達開的誘敵策略看作是太平軍無力抵抗的表現’,他命令120多艘小船運載3000多名水兵從浮筏缺口全部沖入都陽湖中。
石達開見敵中計,便立刻下令封鎖江‘面。
一夜之間,湖口江面神奇地出現兩道浮筏,将敵水師船隊攔腰斬為兩段。
同時,幾十隻太平軍小船滿載柴草、硝藥沖進湘軍外江船隊放火。
刹時間,湖口江面烈焰滾滾,火光沖天,恰似當年的吳魏赤壁鏖戰。
湘軍大船由于失去小船配合,運轉不靈,混亂不堪,被燒毀大半,餘者倉惶遁逃。
沖入鄱陽湖的湘軍輕便小船得知外江船隊被燒,急忙掉頭回援,這時退路早已被堵,在太平軍猛烈攻擊下,遭到了與大船同樣的下場。
湖口一戰,太平軍大獲全勝,進而扭轉了西征戰局。
各個擊破之例說——蔣介石各個擊破戰軍閥 1928年7月6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京開會,到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報告祭”。
8月9日,蔣又派特使到奉天,勸張學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
至此,蔣宣布中國“統一告成”。
其實,蔣介石統一中國,隻是各軍閥問表面的暫時的“聯合”。
實際上,當時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能控制的地區隻有東南五省。
全國數十個國民黨新軍閥都擁兵自重,各霸一方,根本不聽蔣介石的号令。
這其中四個勢力最大的新軍閥是:占據着魯、豫、陝、甘一線廣大地區的馮玉祥;控制着山西省和平津地區的閻錫山;擁有廣西、湖南、湖北三省和華北一些地區的李宗仁;統治着東北四省的張學良。
1929年1月1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決定将現有的84個軍,計272個師,裁減為65個師60萬人。
這次會議,蔣大談“裁軍”、“統一”、“集中”、“奉還大政”、“歸命中央”,實際上是想用和平手段奪取各個軍閥的軍權,企圖一舉收拾蔣系以外的軍閥實力派。
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新軍閥”都出席了這次會議。
這些靠兵起家的“統帥”們,都懂得“有兵才有一切”的道理,因此對蔣介石的所謂“裁軍”、“統編”都冷眼相看,不予支持。
蔣介石看到用和平的手段收服各路“諸侯”不可能,便決心利用各軍閥之間的矛盾,用武力各個擊破,實現“統一”。
他首先把矛頭對準桂系軍閥李宗仁,因為李宗仁當時占據武漢,對蔣氏政權南京政府的生存威脅最直接。
1929年2月下旬,蔣軍開始壓迫武漢桂軍。
李宗仁慌忙化裝逃出南京,潛往上海。
3月21日,蔣介石宣布開除李宗仁的黨籍,下令讨伐挂系,蔣桂戰争爆發。
由于交通斷絕,李宗仁不能及時趕到武漢。
面對蔣系劉峙十萬大軍,桂系軍心動搖。
蔣介石不失時機,派人前往武漢策反。
不久,武漢桂系黃陂前線指揮官李明瑞宣布“服從中央”,回師讨伐武漢。
前軍李明瑞倒戈,使武漢守将夏威等人十分驚慌,匆忙中作出決定:放棄武漢,向西退卻。
蔣介石眼看形勢有利,親赴武漢坐鎮,命令軍隊追擊。
夏威等人看大勢已去,不得已通電下野,餘部卻被蔣軍繳械收編。
與此同時,蔣介石又派人帶着巨款赴河北策反桂系将領,果然也找到了反叛者。
桂系河北守将白崇禧隻好逃回廣西。
蔣介石乘勝追擊,派大軍進剿廣西。
5月中旬桂系兵敗,李宗仁、白崇禧逃往香港。
蔣桂戰争以蔣介石大獲全勝而告終。
當蔣介石把槍口對準李宗仁的時候,為了穩住馮玉祥和閻錫山,使他們不插手,蔣拉攏馮、閻對武漢起兵。
馮、閻雖未出兵,卻通電“服從中央”,其實是想坐山觀虎鬥。
可是,李宗仁慘敗後,蔣介石就立即把槍口調轉過來,第二個指向便是馮玉祥。
為了制服馮玉祥,蔣介石還是使用老辦法,先拉攏閻錫山,使之保持“中立”;又用離間收買桂系将領的同樣手法,策反馮玉祥的部将。
5月22日馮軍部将韓複榘、石友三通電“服從中央”。
蔣介石立即下令讨伐馮軍,像對付李宗仁一樣,開除馮玉祥黨籍,還發出“通緝令”,緝拿馮玉祥。
馮玉祥勉強掙紮,率軍自衛,然而終因四面受敵,加之軍心渙散,無法繼續抵抗,隻好通電“下野”。
馮玉祥兵敗,去投靠閻錫山。
閻錫山見馮玉祥來投靠自己,以為馮軍也歸附于自己了,感到自己的力量增大了,不由得洋洋自得。
此時,在閻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宏偉的計劃:用馮軍打頭陣去對付蔣介石,然後不失時機,奪取國民政府第一把交椅。
于是,9月17日,閻錫山夜會馮玉祥,約定西北軍先進攻蔣軍,晉軍随後接應。
馮欣然應諾,
原來湘軍水師是由大小不同的兩類戰船組成,大船叫“快蟹”、“長龍”,比較笨重,船上配有重炮,可屯放辎重,用于遠程轟擊和保障後勤供應;小船叫“三闆”、“四闆”,沒有篷蓋,每船有20多把槳,三五尊小炮,運行靈便,是主要的攻擊力量。
這兩類戰船隻能互相配合作戰而不能分離。
石達開還敏銳地意識到,曾國藩驕橫輕敵,求勝心切,戰局發展有可能使其輕便船隻脫離大船編隊,首先闖入都陽湖。
因此,隻要相機封鎖江面就能将敵大船與小船相分割,實施各個擊破。
于是石達開下令,浮筏缺口暫不修複,原地監視敵人動向。
果不出所料,曾國藩把石達開的誘敵策略看作是太平軍無力抵抗的表現’,他命令120多艘小船運載3000多名水兵從浮筏缺口全部沖入都陽湖中。
石達開見敵中計,便立刻下令封鎖江‘面。
一夜之間,湖口江面神奇地出現兩道浮筏,将敵水師船隊攔腰斬為兩段。
同時,幾十隻太平軍小船滿載柴草、硝藥沖進湘軍外江船隊放火。
刹時間,湖口江面烈焰滾滾,火光沖天,恰似當年的吳魏赤壁鏖戰。
湘軍大船由于失去小船配合,運轉不靈,混亂不堪,被燒毀大半,餘者倉惶遁逃。
沖入鄱陽湖的湘軍輕便小船得知外江船隊被燒,急忙掉頭回援,這時退路早已被堵,在太平軍猛烈攻擊下,遭到了與大船同樣的下場。
湖口一戰,太平軍大獲全勝,進而扭轉了西征戰局。
各個擊破之例說——蔣介石各個擊破戰軍閥 1928年7月6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京開會,到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報告祭”。
8月9日,蔣又派特使到奉天,勸張學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
至此,蔣宣布中國“統一告成”。
其實,蔣介石統一中國,隻是各軍閥問表面的暫時的“聯合”。
實際上,當時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能控制的地區隻有東南五省。
全國數十個國民黨新軍閥都擁兵自重,各霸一方,根本不聽蔣介石的号令。
這其中四個勢力最大的新軍閥是:占據着魯、豫、陝、甘一線廣大地區的馮玉祥;控制着山西省和平津地區的閻錫山;擁有廣西、湖南、湖北三省和華北一些地區的李宗仁;統治着東北四省的張學良。
1929年1月1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決定将現有的84個軍,計272個師,裁減為65個師60萬人。
這次會議,蔣大談“裁軍”、“統一”、“集中”、“奉還大政”、“歸命中央”,實際上是想用和平手段奪取各個軍閥的軍權,企圖一舉收拾蔣系以外的軍閥實力派。
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新軍閥”都出席了這次會議。
這些靠兵起家的“統帥”們,都懂得“有兵才有一切”的道理,因此對蔣介石的所謂“裁軍”、“統編”都冷眼相看,不予支持。
蔣介石看到用和平的手段收服各路“諸侯”不可能,便決心利用各軍閥之間的矛盾,用武力各個擊破,實現“統一”。
他首先把矛頭對準桂系軍閥李宗仁,因為李宗仁當時占據武漢,對蔣氏政權南京政府的生存威脅最直接。
1929年2月下旬,蔣軍開始壓迫武漢桂軍。
李宗仁慌忙化裝逃出南京,潛往上海。
3月21日,蔣介石宣布開除李宗仁的黨籍,下令讨伐挂系,蔣桂戰争爆發。
由于交通斷絕,李宗仁不能及時趕到武漢。
面對蔣系劉峙十萬大軍,桂系軍心動搖。
蔣介石不失時機,派人前往武漢策反。
不久,武漢桂系黃陂前線指揮官李明瑞宣布“服從中央”,回師讨伐武漢。
前軍李明瑞倒戈,使武漢守将夏威等人十分驚慌,匆忙中作出決定:放棄武漢,向西退卻。
蔣介石眼看形勢有利,親赴武漢坐鎮,命令軍隊追擊。
夏威等人看大勢已去,不得已通電下野,餘部卻被蔣軍繳械收編。
與此同時,蔣介石又派人帶着巨款赴河北策反桂系将領,果然也找到了反叛者。
桂系河北守将白崇禧隻好逃回廣西。
蔣介石乘勝追擊,派大軍進剿廣西。
5月中旬桂系兵敗,李宗仁、白崇禧逃往香港。
蔣桂戰争以蔣介石大獲全勝而告終。
當蔣介石把槍口對準李宗仁的時候,為了穩住馮玉祥和閻錫山,使他們不插手,蔣拉攏馮、閻對武漢起兵。
馮、閻雖未出兵,卻通電“服從中央”,其實是想坐山觀虎鬥。
可是,李宗仁慘敗後,蔣介石就立即把槍口調轉過來,第二個指向便是馮玉祥。
為了制服馮玉祥,蔣介石還是使用老辦法,先拉攏閻錫山,使之保持“中立”;又用離間收買桂系将領的同樣手法,策反馮玉祥的部将。
5月22日馮軍部将韓複榘、石友三通電“服從中央”。
蔣介石立即下令讨伐馮軍,像對付李宗仁一樣,開除馮玉祥黨籍,還發出“通緝令”,緝拿馮玉祥。
馮玉祥勉強掙紮,率軍自衛,然而終因四面受敵,加之軍心渙散,無法繼續抵抗,隻好通電“下野”。
馮玉祥兵敗,去投靠閻錫山。
閻錫山見馮玉祥來投靠自己,以為馮軍也歸附于自己了,感到自己的力量增大了,不由得洋洋自得。
此時,在閻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宏偉的計劃:用馮軍打頭陣去對付蔣介石,然後不失時機,奪取國民政府第一把交椅。
于是,9月17日,閻錫山夜會馮玉祥,約定西北軍先進攻蔣軍,晉軍随後接應。
馮欣然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