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設伏擒張任
關燈
小
中
大
軍。
進攻的法軍分為兩股,一股是戴艾斯提斯的10萬兵力,一股是蘇比茲元帥的;萬兵力,排德烈大帝趁大股法軍更換統帥的機會,以10萬金币買通接任的李希留公爵,讓他的10萬大軍按兵不動。
這樣他可騰出力量專門對付蘇比茲的3萬法軍。
即使如此,腓德烈的主力部隊也隻有2萬多人,兵力也少于法軍。
但他采取了以少攻多的戰略,主動尋找蘇比茲,要與之決戰。
法軍元帥蘇比茲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将,他洞察腓德烈大帝“各個擊破”、“找軟果子吃”的謀略,便反其道而行之,始終不與普軍決戰,将兵力緊縮在布勞恩斯多夫堅固的營地裡。
相持日久,顯然對腓德烈大帝不利。
他便制造假象,将主力悉數撤退,引誘法軍來追。
蘇比茲不知是計,還認為腓德烈疲于應付,去解救别處了,便趁機追擊。
誰知普軍并未退遠,見法軍來追,又複擺出了進攻的姿态,這樣,普法兩軍構成了會戰的形勢。
法軍雖然中計,但仍有侍無恐,雙方兵力相仿,即使會戰,勝敗還難預料。
哪料腓德烈大帝計中有計,他擺出了一個“巨蟹陣”迎敵。
所謂“巨蟹陣”就是加強兩翼兵力進攻,就像巨蟹張開的兩把鉗子。
而在腹部則以猛烈的炮火堅守陣地,恰似巨蟹張開了血紅的大口。
待等法軍進入了“巨蟹陣”,腓德烈大帝就下令攻擊,普軍先伸出了一隻鉗子夾住了法軍的一側,鉗牢之後,又伸出另一鉗子去鉗另一側,中間的大口始終噴射着炮火。
經過近3個小時的戰鬥,徹底瓦解了蘇比茲的法軍,并進而破壞了聯軍四方包圍的态勢,實現了各個擊破的戰略目标。
十面埋伏之例說——埃軍伏擊打坦克 坦克是近代戰争的主要武器,它全身披甲,突出于頂部的炮塔,能夠360度地旋轉,全方位地殺傷敵軍,遠的炮打,近的槍擊,能攻善守,即使在夜間,也能憑借紅外線瞄準儀彈無虛發,加之它能爬坡,能涉水,可以說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即使是用自身的重量也可将敵軍的工事、障礙、人員輾得粉身碎骨。
所以近代戰争在某種程度來說是坦克的較量。
1973年10月6日,埃及軍隊乘以色列軍民正在過“贖罪節”之機,發動了突然襲擊,接着以消防車開路,攻破了以軍的“巴列夫防線”後,又進行兩次坦克會戰,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以軍為了抑止埃軍的攻勢,不得已出動其王牌軍——阿薩夫·亞古裡率領的一九O裝甲旅以挽回敗局,作孤注一擲的拼搏。
誰知,以軍出動王牌坦克旅的情報被埃軍截獲,便針鋒相對,派阿布·薩德率領的步兵師進行伏擊,打算将以軍的坦克旅聚而殲之。
步兵對坦克,顯然處于劣勢,但敵明我暗,又是個極大的有利因素。
埃軍充分地利用這個有利因素設伏殲敵。
首先埃軍制定了恰當的作戰計劃,他們将伏擊地點設在公路的兩側,避開坦克的正面攻擊力量,同時隐蔽地挖掘許多單人掩體。
據棄硬碰硬的戰術,而是使用先進的輕型手提反坦克火箭,隻用30輛坦克作為機動力量。
同時,在伏擊圈附近構築假的工事和交通設施,擺開迷魂陣,誘敵上當。
當以軍坦克的先頭部隊進入伏擊圈時,埃軍四面開火,讓以軍不明真相,而埃軍将其主力深藏不動。
以軍果然上當,當先頭部隊遭到襲擊後,他們出動全部的120先進T一60型坦克全速前進。
他們并不把埃軍的“散兵遊勇”放在眼裡,認為隻是螳螂擋車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已全部進入了埃軍的伏擊圈。
埃軍的伏擊戰開始了,由于事先有了續密的計劃,每個士兵的目标都很明确,對遠的坦克每輛發射三枚火箭,近的則發兩枚,一枚擊履帶,一枚擊炮塔。
戰争隻進行了20分鐘,以軍的王牌旅就全軍覆沒。
埃軍創造了近代戰争史上以步兵設伏全殲敵軍坦克群的奇迹,為世人所矚目。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
進攻的法軍分為兩股,一股是戴艾斯提斯的10萬兵力,一股是蘇比茲元帥的;萬兵力,排德烈大帝趁大股法軍更換統帥的機會,以10萬金币買通接任的李希留公爵,讓他的10萬大軍按兵不動。
這樣他可騰出力量專門對付蘇比茲的3萬法軍。
即使如此,腓德烈的主力部隊也隻有2萬多人,兵力也少于法軍。
但他采取了以少攻多的戰略,主動尋找蘇比茲,要與之決戰。
法軍元帥蘇比茲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将,他洞察腓德烈大帝“各個擊破”、“找軟果子吃”的謀略,便反其道而行之,始終不與普軍決戰,将兵力緊縮在布勞恩斯多夫堅固的營地裡。
相持日久,顯然對腓德烈大帝不利。
他便制造假象,将主力悉數撤退,引誘法軍來追。
蘇比茲不知是計,還認為腓德烈疲于應付,去解救别處了,便趁機追擊。
誰知普軍并未退遠,見法軍來追,又複擺出了進攻的姿态,這樣,普法兩軍構成了會戰的形勢。
法軍雖然中計,但仍有侍無恐,雙方兵力相仿,即使會戰,勝敗還難預料。
哪料腓德烈大帝計中有計,他擺出了一個“巨蟹陣”迎敵。
所謂“巨蟹陣”就是加強兩翼兵力進攻,就像巨蟹張開的兩把鉗子。
而在腹部則以猛烈的炮火堅守陣地,恰似巨蟹張開了血紅的大口。
待等法軍進入了“巨蟹陣”,腓德烈大帝就下令攻擊,普軍先伸出了一隻鉗子夾住了法軍的一側,鉗牢之後,又伸出另一鉗子去鉗另一側,中間的大口始終噴射着炮火。
經過近3個小時的戰鬥,徹底瓦解了蘇比茲的法軍,并進而破壞了聯軍四方包圍的态勢,實現了各個擊破的戰略目标。
十面埋伏之例說——埃軍伏擊打坦克 坦克是近代戰争的主要武器,它全身披甲,突出于頂部的炮塔,能夠360度地旋轉,全方位地殺傷敵軍,遠的炮打,近的槍擊,能攻善守,即使在夜間,也能憑借紅外線瞄準儀彈無虛發,加之它能爬坡,能涉水,可以說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即使是用自身的重量也可将敵軍的工事、障礙、人員輾得粉身碎骨。
所以近代戰争在某種程度來說是坦克的較量。
1973年10月6日,埃及軍隊乘以色列軍民正在過“贖罪節”之機,發動了突然襲擊,接着以消防車開路,攻破了以軍的“巴列夫防線”後,又進行兩次坦克會戰,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以軍為了抑止埃軍的攻勢,不得已出動其王牌軍——阿薩夫·亞古裡率領的一九O裝甲旅以挽回敗局,作孤注一擲的拼搏。
誰知,以軍出動王牌坦克旅的情報被埃軍截獲,便針鋒相對,派阿布·薩德率領的步兵師進行伏擊,打算将以軍的坦克旅聚而殲之。
步兵對坦克,顯然處于劣勢,但敵明我暗,又是個極大的有利因素。
埃軍充分地利用這個有利因素設伏殲敵。
首先埃軍制定了恰當的作戰計劃,他們将伏擊地點設在公路的兩側,避開坦克的正面攻擊力量,同時隐蔽地挖掘許多單人掩體。
據棄硬碰硬的戰術,而是使用先進的輕型手提反坦克火箭,隻用30輛坦克作為機動力量。
同時,在伏擊圈附近構築假的工事和交通設施,擺開迷魂陣,誘敵上當。
當以軍坦克的先頭部隊進入伏擊圈時,埃軍四面開火,讓以軍不明真相,而埃軍将其主力深藏不動。
以軍果然上當,當先頭部隊遭到襲擊後,他們出動全部的120先進T一60型坦克全速前進。
他們并不把埃軍的“散兵遊勇”放在眼裡,認為隻是螳螂擋車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已全部進入了埃軍的伏擊圈。
埃軍的伏擊戰開始了,由于事先有了續密的計劃,每個士兵的目标都很明确,對遠的坦克每輛發射三枚火箭,近的則發兩枚,一枚擊履帶,一枚擊炮塔。
戰争隻進行了20分鐘,以軍的王牌旅就全軍覆沒。
埃軍創造了近代戰争史上以步兵設伏全殲敵軍坦克群的奇迹,為世人所矚目。
摘自《三國智謀應用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