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韬光養晦——劉備借雷巧掩飾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劉備投靠曹操之後,仍有一番雄心壯志。
但是劉備也防備曹操謀害,就在住處後院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韬晦之計。
關羽、張飛對此不解,問道:“兄長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為什麼呢?”劉備說:“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
”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請他去赴宴,劉備不知曹操用意,心裡忐忑不安。
酒到半酣,忽然陰雲密布,驟雨将至。
曹操突然問道:“玄德久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當世的英雄,請說說看。
”劉備曆數了袁術、袁紹、劉表、孫堅、劉璋、張魯、張繡等人。
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這些碌碌無為之輩,何足挂齒!”劉備說:“除了這些之外,我實在不知道了。
”曹操說:“凡是英雄,都是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
”劉備說:“那誰能擔當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說:“當今天下英雄,隻有您和我曹操了。
”劉備聞聽此言,大吃一驚,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
正巧這時外面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着說:“大丈夫也怕雷震嗎?”劉備說:“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怎能不怕呢?”這樣,把自己聞言失态輕輕掩飾而過,曹操也就不再懷疑劉備胸有大志了。
曹操自以為英雄,又心裡害怕劉備與之敵對,一向隻是以心相待,沒有當面說出。
可是“酒後吐真言”,不覺順口說出。
劉備在此期間一直裝呆,如今卻被曹操一語道破,心中哪能不驚?于是筷子不覺滑落地上。
為什麼說是英雄,劉備便舉止失措?原因是劉備雖投靠曹操,卻始終不甘寄人籬下,始終圖謀東山再起。
但是曹操生性機敏,怎會對劉備的失态不生疑心。
于是劉備乘雷聲大作,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虧此一語随機應變,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為掩飾過去。
又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淡淡一語,妙在有意無意之間,真是警靈,競把曹操也瞞過去了。
劉備随機應變,借雷巧掩飾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對他沒起疑心,實在機警敏銳過人。
[評析] 古人雲:“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議和敵視,在政治鬥争中尤其如此。
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極地避兇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就是韬光養晦。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
”隐藏自己的才華,隐蔽自己的真實企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于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後東山再起的良謀。
善于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
韬光養晦之例說——王守仁讓功 明武宗時,宸濠叛亂,王陽明平定了宸濠之亂,逮捕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省,當時正趕上皇帝南巡,駐在留都。
中官誘騙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皇帝親征時再把他擒獲。
中官派了兩個宦官到浙省傳達他的命令,王守仁指責中官的這一行為,卻收下了他的命令,因中官害怕,這件事就作罷了。
江彬等人妒忌王守仁的功勞,散布流言,說王守仁開始時與宸濠同謀,聽說朝廷的大軍出征後,才把宸濠逮捕以開脫自己。
他們想把王守仁也逮捕起來,把功勞歸自己。
王守仁與張勇商量說,如果順應皇帝的旨意,也許可能挽回局面,假如不聽朝廷的旨意,而反抗他們,白白引起那些小人的怨怒。
于是就把宸濠交給了張永,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勞歸于總督軍門,要求皇上不要到江西去,王守仁自己也稱病在淨慈寺養病。
張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極力稱贊王守仁的忠誠,以及他讓功避禍的做法。
皇帝悟清了是非,于是制止了對王守仁的指控。
韬光養晦之例說——朱元璋緩稱王 起義軍稱王,如果不在實力、威望達到适當程度時進行,反會失敗。
時機不成熟時,必須實行以退為進,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占南京後,采納了謀士朱升的韬晦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減少了敵人,發展了勢力,待時機成熟後,一旦稱王,穩穩當當,終于成了明朝開國皇帝。
韬光養晦之例說——曾國藩功成身退 湘軍是曾國藩一手炮制的,它與清政府的其他軍隊完全不同。
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皆由政府編練。
遇到戰事,清廷便調遣将領,統兵出征,事畢,軍權繳回。
湘軍則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親自選募,哨官則由營官親自選募,而營官都是曾國藩的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門生等。
由此可見,這支湘軍實際上是“兵為将有”,從士兵到營官所有的人都絕對服從于曾國藩一人。
這樣一支具有濃烈的封建個人隸屬關系的軍隊,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别的團體或個人要調遣它,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軍成立後,首先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太平軍。
在曾國藩的指揮下,湘軍依仗洋槍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國的部分地區。
為了盡快将太平天國的起義鎮壓下去,在清朝正規軍無能為力的
劉備投靠曹操之後,仍有一番雄心壯志。
但是劉備也防備曹操謀害,就在住處後院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韬晦之計。
關羽、張飛對此不解,問道:“兄長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為什麼呢?”劉備說:“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
”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請他去赴宴,劉備不知曹操用意,心裡忐忑不安。
酒到半酣,忽然陰雲密布,驟雨将至。
曹操突然問道:“玄德久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當世的英雄,請說說看。
”劉備曆數了袁術、袁紹、劉表、孫堅、劉璋、張魯、張繡等人。
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這些碌碌無為之輩,何足挂齒!”劉備說:“除了這些之外,我實在不知道了。
”曹操說:“凡是英雄,都是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
”劉備說:“那誰能擔當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說:“當今天下英雄,隻有您和我曹操了。
”劉備聞聽此言,大吃一驚,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
正巧這時外面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着說:“大丈夫也怕雷震嗎?”劉備說:“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怎能不怕呢?”這樣,把自己聞言失态輕輕掩飾而過,曹操也就不再懷疑劉備胸有大志了。
曹操自以為英雄,又心裡害怕劉備與之敵對,一向隻是以心相待,沒有當面說出。
可是“酒後吐真言”,不覺順口說出。
劉備在此期間一直裝呆,如今卻被曹操一語道破,心中哪能不驚?于是筷子不覺滑落地上。
為什麼說是英雄,劉備便舉止失措?原因是劉備雖投靠曹操,卻始終不甘寄人籬下,始終圖謀東山再起。
但是曹操生性機敏,怎會對劉備的失态不生疑心。
于是劉備乘雷聲大作,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虧此一語随機應變,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為掩飾過去。
又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淡淡一語,妙在有意無意之間,真是警靈,競把曹操也瞞過去了。
劉備随機應變,借雷巧掩飾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對他沒起疑心,實在機警敏銳過人。
[評析] 古人雲:“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議和敵視,在政治鬥争中尤其如此。
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極地避兇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就是韬光養晦。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
”隐藏自己的才華,隐蔽自己的真實企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于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後東山再起的良謀。
善于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
韬光養晦之例說——王守仁讓功 明武宗時,宸濠叛亂,王陽明平定了宸濠之亂,逮捕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省,當時正趕上皇帝南巡,駐在留都。
中官誘騙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皇帝親征時再把他擒獲。
中官派了兩個宦官到浙省傳達他的命令,王守仁指責中官的這一行為,卻收下了他的命令,因中官害怕,這件事就作罷了。
江彬等人妒忌王守仁的功勞,散布流言,說王守仁開始時與宸濠同謀,聽說朝廷的大軍出征後,才把宸濠逮捕以開脫自己。
他們想把王守仁也逮捕起來,把功勞歸自己。
王守仁與張勇商量說,如果順應皇帝的旨意,也許可能挽回局面,假如不聽朝廷的旨意,而反抗他們,白白引起那些小人的怨怒。
于是就把宸濠交給了張永,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勞歸于總督軍門,要求皇上不要到江西去,王守仁自己也稱病在淨慈寺養病。
張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極力稱贊王守仁的忠誠,以及他讓功避禍的做法。
皇帝悟清了是非,于是制止了對王守仁的指控。
韬光養晦之例說——朱元璋緩稱王 起義軍稱王,如果不在實力、威望達到适當程度時進行,反會失敗。
時機不成熟時,必須實行以退為進,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占南京後,采納了謀士朱升的韬晦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減少了敵人,發展了勢力,待時機成熟後,一旦稱王,穩穩當當,終于成了明朝開國皇帝。
韬光養晦之例說——曾國藩功成身退 湘軍是曾國藩一手炮制的,它與清政府的其他軍隊完全不同。
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皆由政府編練。
遇到戰事,清廷便調遣将領,統兵出征,事畢,軍權繳回。
湘軍則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親自選募,哨官則由營官親自選募,而營官都是曾國藩的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門生等。
由此可見,這支湘軍實際上是“兵為将有”,從士兵到營官所有的人都絕對服從于曾國藩一人。
這樣一支具有濃烈的封建個人隸屬關系的軍隊,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别的團體或個人要調遣它,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軍成立後,首先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太平軍。
在曾國藩的指揮下,湘軍依仗洋槍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國的部分地區。
為了盡快将太平天國的起義鎮壓下去,在清朝正規軍無能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