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機應變——曹操應急佯獻刀

關燈
上她。

    在這種情況下,她急中生智,偷偷解開随身帶的兩隻母雞,接着就裝作驚慌狀跑下大道去追趕母雞。

    那奴隸主隻看到一個女黑奴在追母雞,沒有在意她究竟是誰,因此也更不會注意騾子馱的箱子裡裝的是什麼。

    這樣,塔布曼轉危為安,而且将兩名奴隸順利地帶到了自由州。

     随機應變之例說——冰制油管創奇迹 日本南極探險隊第一次準備在南極過冬,便設法用運輸船把汽油運到越冬基地。

    由于準備工作不充分,在實地操作中發現輸油管的長度根本不夠,而且一下子也找不出另外備用和可以替代使用的管子。

    再從日本去運,那時間需要近二個月。

    怎麼辦?這下子把所有隊員給難住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無辦法。

     這時候,隊長西掘榮三郎突然提出了一個很奇特的設想,他說:“我們用冰來做管子吧。

    ”冰在南極是最豐富的東西,但怎樣使冰變成管狀呢,很多人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西掘榮隊長又說:“我們不是有醫療用的繃帶嗎?就把它纏在已有的鐵管上,上面淋上水,讓它結冰、然後拔出鐵管,這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嗎,然後把它一截一截接起來,要多長就有多長。

    ” 西掘隊長的聰明之處在于随機應變,通過已知的東西作媒介,将毫無關系的要素結合起來,也就是取各種物品的長處,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再制造出新物件。

     随機應變之例說——走私者蒙騙憲兵 彼得·克魯泡特金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的革命家。

    1872年他旅行去維也納。

    在維也納他購買了許多革命書籍和社會主義報紙的合訂本。

    這些書報在俄國是根本見不到的,而革命者偏偏又極其需要它。

     克魯泡特金決心無論如何要将這些書報帶回俄國。

    當時這些東西對俄國來說是絕對禁止的,通過海關絕不可能帶進俄國。

    于是,克魯泡特金找到在波蘭和俄國邊境做走私生意的猶太人,決定托他們把這些違禁讀物偷偷運進俄國境内。

     克魯泡特金事先來到約定好的俄國車站,等候運書的猶太人。

    約定的日期到了,克魯泡特金等在站台上。

    站台上沙俄的憲兵來回巡視,看見可疑的人和可疑的行李就走過去搜查。

    克魯泡特金很緊張,因為他那包書籍包裝很大,弄不好就會引起車站憲兵的注意和懷疑,以緻前功盡棄。

     不一會兒,克魯泡特金看見那個幫他偷運的猶太人化裝成一個搬運工從一列貨車上擡下一大包行李,向他走過來。

    與此同時,巡邏的憲兵也注意到了搬運工扛着的大包裹。

    他慢慢地向這邊踱過來,眼睛警惕地盯着前面的兩個人。

    這時,“搬運工”沖着克魯泡特金大聲喊叫:“殿下,殿下,這是你的行李,我為你拿來了!” 憲兵見搬運工高聲大喊,毫不在意自己在旁邊,沒有任何心虛的迹象。

    同時,又聽見他喊“殿下”,于是懷疑立時打消,不再向前走,又轉身踱了回去。

     原來,“搬運工”大喊大叫正是為了讓憲兵聽見,他還故意杜撰出一個“殿下”,也是說給憲兵聽的。

     人們做違法事時,大都心情緊張,并會反映到臉色和言談舉止中。

    因此檢查者常通過“察顔觀色”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違法者。

    而聰明的人往往越在這時越理直氣壯、從容自然、像平常一樣,毫無心虛掩飾避人之态。

    這樣就會使檢查者完全放松警惕,打消懷疑,從而蒙混過關。

     随機應變之例說——戴高樂逃離法國 1940年6月,德意志法西斯進攻法國時,戴高樂準将任雷諾政府的國防部副部長。

    他力主抗戰到底,并多次往返于法國與倫敦之間,與英國共商抗敵救國大計。

    但是法軍節節敗退,大片國土陷入敵手。

    6月16日,貝當将軍組閣;晚上,戴高樂從倫敦返回波爾多後,發現投降已成定局,于是準備采取新的行動,在一塊新的天地裡發起抵抗運動。

    但是他想輕松離開法國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想個辦法脫身。

     6月17日晨,戴高樂準備就緒,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可以離開法國的機會。

    他佯作給英國特使斯皮爾斯送行,與他一道驅車前往機場。

    當飛機引擎已經發動,即将滑行的一瞬間,正在揮手向英國客人告别的戴高樂和他的副官突然躍身登上飛機。

    機場上的法國人無不目瞪口呆,無可奈何地看着戴高樂遠走高飛。

    到達倫敦後,戴高樂馬上會見英國首相丘吉爾。

    丘吉爾答應給他幫助,并建議他在倫敦電台發表講話。

    自由法國運動由此宣告成立,并建立了流亡政府。

     随機應變之例說——迪歇巧取德軍地圖 1943年初,盟軍決定對歐洲大陸發動一次大反攻,盡快打敗德國法西斯,結束歐洲戰争。

    為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