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機應變——曹操應急佯獻刀

關燈
這個智謀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董卓收服猛将呂布後,威勢更盛。

    并于當年(189年)九月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而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然後,董卓自任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飛揚跋扈,不可一世。

    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殺少帝(弘農王),。

    絞死唐妃,甚至夜宿禦床,篡位之心畢露無遺,他的行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憤恨。

     渤海太守袁紹與司徒王允秘密聯絡,要他設法除掉董卓。

    但文弱書生出身的王允面對驕橫的董卓無計可施。

    思來想去,實在想不出什麼辦法,他便以慶祝生日為名,邀請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計策。

     席間,酒行數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

    衆官驚問:“司徒貴誕,為何悲傷?”王允說:“今日其實并非我的生日,因想與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

    董卓欺君專權,國将不國。

    想當初高皇帝劉邦誅秦滅楚,統一天下,誰想傳至今日,大漢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邊說邊哭,衆官也皆相對而泣。

    唯骁騎校尉曹操于座中一邊撫掌大笑,一邊高聲說:“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嗎?”王允聞言大怒,對曹操說:“你怎麼不思報國,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說:“我不笑别的,隻笑滿朝公卿無一計殺董卓!我雖不才,願即斷董卓之頭懸于國門,以謝天下。

    ”王允肅然起敬說:“願聞孟德高見2”曹操說:“我近來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為了找機會除掉他。

    聽說司徒您有七寶刀一口,願借給我前去相府刺殺董卓,雖死無憾!”王允聞言即親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寶刀交付曹操。

    曹操灑酒宣誓,然後辭别衆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寶刀來到相府,見董卓在小閣坐于床上,呂布侍立于側。

    董卓一見曹操,便問他為何來得晚。

    曹操回答說:“乘馬羸弱,行動遲緩。

    ”于是,董卓即讓呂布去從新到的西涼好馬中選一匹送給曹操。

    呂布領命而出。

    曹操覺得機會來了,即想動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難以制服。

    正猶豫間,董卓因身體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轉面向内。

    曹操見狀急忙抽出寶刀,就要行刺。

    不料董卓從衣鏡中看到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道:“曹操幹什麼?”此時呂布已牽馬來到閣外。

    曹操心中不免暗暗發慌,他靈機一動,便表情鎮靜地雙手舉刀跪下說:“今有寶刀一口,獻給恩相。

    ”董卓接過一看,果然是一把寶刀:七寶嵌飾,鋒利無比。

    董卓便将寶刀遞給呂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給呂布。

    然後,董卓帶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趁機要求試騎一下。

    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備好鞍辔,把馬交給曹操。

    曹操牽馬出相府,加鞭往東南而去。

     呂布見曹操乘馬遠去,便對董卓說:“剛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發現,便佯裝獻刀。

    ”在呂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覺得曹操剛才的舉動值得懷疑。

    正說間,董卓的女婿李儒來到。

    李儒是董卓的謀士,是個很有心計的人。

    他一聽董卓介紹曹操剛才的所作所為,便說:“曹操妻小不在京城,隻獨居寓所。

    今差人請他來,他若無疑而來,便是獻刀;若推托不來,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審問。

    ”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個獄卒前去傳喚曹操。

    良久,獄卒回報說:“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

    他對門吏聲稱丞相差他有緊急公事,已縱馬飛奔出東門去了。

    ”李儒說:.“曹操心虛逃竄,行刺無疑。

    ”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畫影繪形,懸賞通緝曹操。

     [評析] 曹操是一個高明的刺客。

    在行動前,他不僅想到了成功,而且也想到失敗後怎樣保全自身。

    七寶刀既可以作為刺殺董卓的利器,亦可以作為進獻的禮物。

    最關鍵一點是曹操的随機應變,在緊急關頭靈活機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

    由此可見,曹操是一個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個舍身取義的莽漢。

    事情的成敗,都有主客觀許多因素,隻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條件和機會,選擇最恰當的方式,才能成功。

    “相機而行”、“見機行事”這一謀略的實質還在于,事物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主客觀條件也是不斷變換着的,隻有能夠随着時間、地點和機會的變化而靈活地作出不同選擇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線。

     随機應變之例說——郭亮巧設迷魂陣 郭亮(1901—1928),是湖南早期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他曾參加過南昌起義,任過湖南、湖北的省委書記,中共五大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8年3月27日在湖南嶽陽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29日在長沙遇害。

     19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