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雜說類
關燈
小
中
大
懷出世之心,具丈夫之志,舍彼塵情,究此大事。
不怙小解,惟求實知。
卧薪嘗膽,飲冰吞蘖。
如此三十年四十年後,或遇明師,痛與針剳。
偷心死盡,心華始開。
此後又須潛行密修,銷融餘習。
法見尚舍,何況非法。
若趙州除粥飯是雜用心,湧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
兢兢業業,如護頭目,直至煙銷灰滅,自然一念不生,業不能系,生死之際,随意自在。
诘其所證,恐亦未能超于上品上生之上。
何以明之?龍樹菩薩,宗門之鼻祖也,得大智慧,具大辨才,住持佛法。
故世尊數百年前于楞伽會上,遙為受記,然亦不過曰證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而已。
而觀經中上品上生,生于彼間,一刹那頃,亦證初地。
今宗門諸大祖師,縱使問離蓋纏,語出窩臼,豈能即過龍樹?龍樹已悟無生無相之義,已具不堕階級之見,而生于贍養,與上品上生所證之果正等。
則禅門諸人所證,豈能獨過?良以上品上生,解第一義,還同禅門之悟;深信因果,還同禅門之修。
止是念佛往生别耳。
然吾以為禅門悟修之士,既不能取無餘涅盤同于如來,又不肯取有餘涅盤同于二乘,必入普賢行願之海。
若不舍一身、受一身,濟度衆生,則當從一刹至刹,供養諸佛。
既見諸佛,還同往生。
究竟與上品上生,止在雁行伯仲之間。
何以高視祖師,輕言淨侶?其或悟門已入,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難勝習。
一念不盡,即是生死之根,業風所牽,複入胞胎。
如五祖戒出為東坡,青草堂再作魯公。
隔因之後,随緣流轉。
道有消而無長,業有加而無減。
還視中下往生之衆,已天地不足喻其否泰矣。
況後世宗風日衰,人之根器亦日以劣,發心既多不真,功夫又不純一。
偶于佛祖機鋒,知識語言,或悟得本來成佛處、當下即是處、意識行不到語言說不及處、一切不可得處,将古人語句合會,無不相似。
既得此相似之解,即雲馳求已歇,我是無事道人,識得煩惱如幻,則恣情以肆煩惱;識得修行本空,辄任意以壞修行。
謂檀本空也,反舍檀而取堅;謂忍本空也,反肆嗔而置忍。
言戒,則曰本無持犯,何必重持輕犯;言禅,則曰本無定亂,何必舍亂取定。
聽情順意,踏有譚空。
既雲法尚應舍,何為複取非法;敢雲真亦不求,胡為舍之求妄。
既雲修觀習定,皆屬有為之迹,何獨貪名求利,偏合無為之道。
愛憎毀譽之火,才觸之而即高;生老病死之風,微吹之而已動。
争人争我,說是說非。
甚至以火性為氣魄,以我慢為承當;以谲詐為機用,以诳語為方便;以放恣為遊戲,以穢言為解黏。
贊歎破律無行之人,侮弄繩趨尺步之士。
偏顯理路,故窮玄極妙,莫之蹤迹;盡鏟行門,故蹤意任心,無複規矩。
父既報雠,子遂行劫。
寫烏成馬,展轉差謬。
不念世間情欲無涯,堤之尚溢,如何日以圓滑之語,大破因果之門,決其防藩,道以必流。
欲出三塗,無有是處。
石頭居士少念志參禅,根性猛利,十年之内,洞有所入。
痛念見境生心,觸途成滞,浮解實情,未能相勝。
始約其偏空之見,涉入普賢之海。
又思行門端的莫如念佛,而權引中下之疑,未之盡破。
又後博觀經綸,始知此門全攝一乘,悟與未悟,皆宜修習。
于是采金口之所宣揚,菩薩之所闡明,諸大善知識之所發揮,附以己意,千波競起,萬派橫流,诘其涯歸,皆同一源。
其論以不思議第一義為宗,以悟為道,以六度萬行為助因,以深信因果為入門。
此論甫成,而同參發心者,随欲流通,以解狂禅之惑。
香光識劣根微,久為空見所醉,後讀此論,宿疑冰釋。
所以今日不憚苦口。
病夫知醫,浪子憐客,汝宜盡鏟舊日知見,虛心誦習,自當有入。
生死事大,莫久遲疑。
」于是禅人悲淚交集,作禮而去。
時萬曆庚子仲春之廿有三日也。
餘雖戒殺生,而未能忘味。
一月之内,尚有十日食三淨肉。
饞習深重,極可厭恨。
及讀<楞伽>,至<斷食肉品>,見其字字痛切,遂朝夕誦持,用自警策。
夫達磨,宗門第一祖;<楞伽經>,達磨印心之經也,其諄諄戒殺若此,餘戒可例。
今學者浩浩談宗,乃不重戒,豈不大悖少林之本旨哉!或曰:「如此則悟緩于戒耶?」曰:「何可緩也!種種戒行,總為悟設。
故未悟則借戒資熏,已悟則借戒長養。
苟不圖悟,持戒奚為?若懵然持戒,雲不須悟,是謂發矢不必中鹄,行舟不必到岸。
恐勤苦萬劫,終無脫離生死之日也。
」
不怙小解,惟求實知。
卧薪嘗膽,飲冰吞蘖。
如此三十年四十年後,或遇明師,痛與針剳。
偷心死盡,心華始開。
此後又須潛行密修,銷融餘習。
法見尚舍,何況非法。
若趙州除粥飯是雜用心,湧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
兢兢業業,如護頭目,直至煙銷灰滅,自然一念不生,業不能系,生死之際,随意自在。
诘其所證,恐亦未能超于上品上生之上。
何以明之?龍樹菩薩,宗門之鼻祖也,得大智慧,具大辨才,住持佛法。
故世尊數百年前于楞伽會上,遙為受記,然亦不過曰證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而已。
而觀經中上品上生,生于彼間,一刹那頃,亦證初地。
今宗門諸大祖師,縱使問離蓋纏,語出窩臼,豈能即過龍樹?龍樹已悟無生無相之義,已具不堕階級之見,而生于贍養,與上品上生所證之果正等。
則禅門諸人所證,豈能獨過?良以上品上生,解第一義,還同禅門之悟;深信因果,還同禅門之修。
止是念佛往生别耳。
然吾以為禅門悟修之士,既不能取無餘涅盤同于如來,又不肯取有餘涅盤同于二乘,必入普賢行願之海。
若不舍一身、受一身,濟度衆生,則當從一刹至刹,供養諸佛。
既見諸佛,還同往生。
究竟與上品上生,止在雁行伯仲之間。
何以高視祖師,輕言淨侶?其或悟門已入,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難勝習。
一念不盡,即是生死之根,業風所牽,複入胞胎。
如五祖戒出為東坡,青草堂再作魯公。
隔因之後,随緣流轉。
道有消而無長,業有加而無減。
還視中下往生之衆,已天地不足喻其否泰矣。
況後世宗風日衰,人之根器亦日以劣,發心既多不真,功夫又不純一。
偶于佛祖機鋒,知識語言,或悟得本來成佛處、當下即是處、意識行不到語言說不及處、一切不可得處,将古人語句合會,無不相似。
既得此相似之解,即雲馳求已歇,我是無事道人,識得煩惱如幻,則恣情以肆煩惱;識得修行本空,辄任意以壞修行。
謂檀本空也,反舍檀而取堅;謂忍本空也,反肆嗔而置忍。
言戒,則曰本無持犯,何必重持輕犯;言禅,則曰本無定亂,何必舍亂取定。
聽情順意,踏有譚空。
既雲法尚應舍,何為複取非法;敢雲真亦不求,胡為舍之求妄。
既雲修觀習定,皆屬有為之迹,何獨貪名求利,偏合無為之道。
愛憎毀譽之火,才觸之而即高;生老病死之風,微吹之而已動。
争人争我,說是說非。
甚至以火性為氣魄,以我慢為承當;以谲詐為機用,以诳語為方便;以放恣為遊戲,以穢言為解黏。
贊歎破律無行之人,侮弄繩趨尺步之士。
偏顯理路,故窮玄極妙,莫之蹤迹;盡鏟行門,故蹤意任心,無複規矩。
父既報雠,子遂行劫。
寫烏成馬,展轉差謬。
不念世間情欲無涯,堤之尚溢,如何日以圓滑之語,大破因果之門,決其防藩,道以必流。
欲出三塗,無有是處。
石頭居士少念志參禅,根性猛利,十年之内,洞有所入。
痛念見境生心,觸途成滞,浮解實情,未能相勝。
始約其偏空之見,涉入普賢之海。
又思行門端的莫如念佛,而權引中下之疑,未之盡破。
又後博觀經綸,始知此門全攝一乘,悟與未悟,皆宜修習。
于是采金口之所宣揚,菩薩之所闡明,諸大善知識之所發揮,附以己意,千波競起,萬派橫流,诘其涯歸,皆同一源。
其論以不思議第一義為宗,以悟為道,以六度萬行為助因,以深信因果為入門。
此論甫成,而同參發心者,随欲流通,以解狂禅之惑。
香光識劣根微,久為空見所醉,後讀此論,宿疑冰釋。
所以今日不憚苦口。
病夫知醫,浪子憐客,汝宜盡鏟舊日知見,虛心誦習,自當有入。
生死事大,莫久遲疑。
」于是禅人悲淚交集,作禮而去。
時萬曆庚子仲春之廿有三日也。
餘雖戒殺生,而未能忘味。
一月之内,尚有十日食三淨肉。
饞習深重,極可厭恨。
及讀<楞伽>,至<斷食肉品>,見其字字痛切,遂朝夕誦持,用自警策。
夫達磨,宗門第一祖;<楞伽經>,達磨印心之經也,其諄諄戒殺若此,餘戒可例。
今學者浩浩談宗,乃不重戒,豈不大悖少林之本旨哉!或曰:「如此則悟緩于戒耶?」曰:「何可緩也!種種戒行,總為悟設。
故未悟則借戒資熏,已悟則借戒長養。
苟不圖悟,持戒奚為?若懵然持戒,雲不須悟,是謂發矢不必中鹄,行舟不必到岸。
恐勤苦萬劫,終無脫離生死之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