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說書類

關燈
:纔起念去戒慎,便是不戒慎了,便是睹聞了。

    纔起念去緻中和,便是不緻了,便是不中和了。

    要不去戒慎,不去緻,又坐在無事甲裡,這也不得,那也不得,将如之何?餘曰:你此問極妙。

    不睹也,不聞也,中和也,隻你如今這也不得,那也不得的,不欠一分毫。

    你隻管這也不得,那也不得,便是戒慎恐懼緻中和家具工夫也。

    一日失腳踏到底,方知餘言不謬。

     知愚賢不肖,皆不得與于道。

    然<費隐>章卻言夫婦之愚不肖,可與知能者何?我知之矣,愚不肖少情識,而賢知者多意見耳。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乃曰不明不行,不幾離之矣乎?嗟夫!此道人人圓成,豈有一時一刻不明行于天地間之理,所恨人不知耳。

    故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一知味則須臾轉凡而成聖,不知味則自心本聖而堕凡。

    知之所系,大矣哉! 君子之強,惟緻中和之聖人能之。

    故和而不流和字,中立不倚中字,即首章所稱中和耳。

    和者已發,已發易流,今不流而返其源。

    中者未發,未發則四空無着,意識不能緣,情念不能到。

    君子安住其中,不依倚一物,且随所遇之有道無道,一無所變遷。

    非聖人其孰能之?故曰:「強哉矯」。

     費隐二字,善狀道體者無逾此。

    他書贊道體萬萬言不能盡者,獨以二字該之,何其妙也。

    何謂費?夫婦鸢魚,可與知能焉。

    何謂隐?聖人有所不知不能也。

    夫有所不知不能,又何以為聖人?<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知,不可知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楞嚴>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知此乃知不知不能,正所謂聖人也欤! 「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凡物以彼載此,以此載彼;以彼破此,以此破彼。

    蓋有二,故可載可破也。

    而道豈其然哉?不惟不可言二,而且不可言一,又安得而載之破之。

    讀釋典者,至芥納須彌,毛吞巨海,轉法輪于微塵裡,現寶刹于一毛端,辄詫以為奇。

    且謂吾儒不能爾也。

    獨不觀中庸曰:「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何神通如之,而顧少遜于釋迦也耶? 道即是人,人即是道。

    不可以人别求人,不可以道别求道。

    纔拟心為道,便與當人遠之遠矣。

    故曰不可以為道。

    然所謂人者何耶?豈其耳目口鼻而謂之人乎?豈見聞覺知而謂之人乎?然除此畢竟那個喚作人?于此不知,而言為道,俱妄作耳。

     率乎天命之謂性者,所謂素也,所謂易也。

    素者,無緣飾之謂。

    易者,平常無奇之謂。

    瞥生意見,便是外不是素,是險不是易。

     裡中學者多認釋典「不可得無心無相」之類,以為極則。

    不知此猶權說,非了語也。

    古人道聖心無有取相之知,故雲無知,非謂無真知也。

    何者?般若靈鑒,無種不知,不同太虛一向無知也。

    餘嘗言第二月非有,而本月非無。

    影象非有,而鏡非無。

    翳非有,而目非無。

    非有既不立,非無亦何存。

    既非非無,亦非非有。

    到此說有說無,俱為戲論,惟在學者默契而已。

    于此有疑,則吾孔子之論具在:「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遺。

    」即雲不可見聞,則全消影響;體物不遺,複是阿誰?孔子此處為人吃緊,急着眼時,已遲八刻,況複蔔度,劍去久矣。

     哀公問政,蓋問其迹也。

    故孔子言「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者,迹耳。

    非所以迹也,其惟人存乎?人道存自然敏政,而政之在方冊者,特蒲蘆耳,猶言土苴也。

    人道極于知天。

    何謂天道?誠是;何謂人道?誠之者是。

    人道盡,而行政自敏。

    若九經之數布在方冊者,直蒲蘆耳。

    此章之大意如此。

     哀公問政,而孔子論學。

    今世士人歧政學為二端者,曷省焉。

    先儒謂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

    夫曾點之所志,漆雕開之所未信,皆此人道。

    得此大者,而政其緒餘矣,故曰已見大意。

     誠不可言說,不可形容。

    孔子不得已說個不勉不思從容,已是勉矣思矣,不從容矣。

    此個境界,豈複耳目心思之所能測,況可容擇與執耶?乃誠之者,無端于無揀擇中而生揀擇,于無可執持中而欲固執,若不十分用功,安能消镕其情妄哉!故下文遂有博學等功。

     或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何異于擇執乎?幾求之于耳目聞見矣。

    曰:此所謂以楔出楔者也。

    至于明強與誠合一,然後自知前者功力總不相幹耳。

    譬如置物箧中,已忽忘之,遠搜垣牆之内殆遍矣;一旦複得于箧中,政不關搜尋之力也。

    然非搜尋之極,何以得箧中之物。

    故學問思辨,聖人為下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