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記類

關燈
數百步,乃達戒壇。

    壇在殿内,甃石為之,壇周回皆列戒神。

    閣前古松四株,翠枝穿結,覆蓋一院。

    月寫虬影,幾無隙地。

    最可喜者,松枝粗于屋柱,去地丈許。

    遊人持杯行行其上,如覆平道。

    時王則之、黃昭素、顧升伯、丘長孺諸公,俱坐松丫中看月。

    從下觀者,聞咳笑聲,皆疑鹳鶴之宿樹杪矣。

     ○戒壇山二 戒壇山以洞勝,龐涓洞尤為諸洞第一。

    予既登山頂,峰如聚壤,水如曳銷。

    頗見右腋峰腰間,朱檻掩映,度有異景。

    遂棄諸公,橫度數十間,至一徑,迷不得前。

    适一僧曳杖徐行,予大呼不應,以手招之,乃就予。

    予問:「師何處人?」微笑不答,蓋聾僧也。

    予指檻所,僧遂前道。

    轉山麓可裡許,始達洞門。

    訊他僧,始知為龐涓洞。

    予入洞禮佛畢,偃仰石榻上,腳力稍複。

    乃命小僧持燭前引,洞中嚴淨寬敞,兩壁石乳滴瀝成物狀,如繪畫者,不可勝計。

    一井絕深,投以瓦礫,宛轉铮铮,食頃方歇。

    僧雲:「此井通渾河,往有人縛一犬置井中驗之,果從渾河出。

    」予再探諸洞,俱弇淺。

    遂返方丈,侈談所見驕諸公。

    王則之強言不須遊。

    餘笑曰:「至戒壇不見龐涓洞,與坐宣武街宅中何别?」洞中多鵝管石,可入藥,予以語昭素,昭素始大悔不遊。

     ○上方山一 自烏山口起,兩畔亂峰束澗,遊人如行衖中。

    中有村落,麥田林屋,絡絡不絕,馌婦牧子,隔籬窺詫,村犬迎人。

    至接待庵,兩壁突起黏天,中間一罅。

    初疑此罅乃狹穴蛇徑,或别有道達巅,不知身當從此度也。

    前引僧入罅,乃争趨就之,至此遊人如行匣中矣。

    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視白日,跳而東西,踵屢高屢低,方歎峰之奇,而他峰又複躍出。

    屢陟屢歇,抵歡喜台,返觀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以身為甕,雖複騰縱,不能出欄。

    其峰巒變幻,有若敵樓者,睥睨欄楣俱備。

    又有若白蓮花,花下承以黃趺,餘不能悉記也。

     ○上方山二 自歡喜台拾級而升,凡九折,盡三百餘級,始登毗盧頂。

    頂上為寺一百二十,丹碧錯落,嵌入岩際。

    庵寺皆精絕,莳花種竹,如江南人家别墅。

    時牡丹正開,院院紅馥,沾熏遊裾。

    寺僧争設供,山肴野菜,新摘便煮,芳香脆美。

    獨不解飲茶,點黃苓芽代,氣韻亦佳。

    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則之、黃昭素也。

    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上方山三 毗盧頂之右,有陡泉、望海峰。

    左有大小摘星峰。

    大摘星峰極高,一老僧說峰後有雲水洞,甚奇邃。

    餘遂脫巾褫衣,道諸公行。

    諸公兩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顧失笑。

    至山腰少憩,則所謂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數。

    予已上摘星嶺,仰視峰頂,陡絕摩天,回顧不見諸公,獨憩峭壁下。

    一物攀蘿疾走,捷若猿猱,至則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覺心動,毛發悚豎。

    訊之僧也,語不甚了了,但指其住處。

    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怵冰冷,趺坐少頃。

    僧供黃芽湯,予啜罷,留錢而去,亦不解揖送。

     諸公登嶺,皆稱倦矣,呼酒各滿引。

    黃昭素題名石壁。

    蛇行食頃,凡四五升降,乃達洞門,入洞敷丈,有一穴甚狹,若甕口。

    同遊雖至羸者,亦須頭腰貼地,乃得入穴。

    至此始篝火,一望無際,方縱腳行數十步,又忽閉塞。

    度此則堆瓊積玉,蕩搖心魂,不複似人間矣。

    有黃龍白龍懸壁上,又有大龍池,龍盤踞池畔,爪牙露張。

    卧佛、石獅、石燭,皆逼真。

    石鐘鼓樓,層疊虛豁,宛然飛閣。

    僧取石左右緊撞,或類鐘聲,或類鼓聲。

    突然起立者,名曰須彌。

    燭之不見頂。

    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飛灑,四時若雪。

    其它形似之屬,不可盡記。

    大抵皆石乳滴瀝數千年,積累所成。

    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驚起龍神,亟呵止不得,則令誦佛号。

    篝火垂盡,惆怅而返。

    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硯山。

    每出示客,客莫不驚歎為過昆山靈壁也。

     ○上方山四 從雲水洞歸,諸公共偃卧一榻上。

    食頃,予曰:「陡泉甚近,曷往觀?」皆曰「佳」,遂相挈循澗行。

    食頃至。

    石壁躍起百餘丈,壁淡黃色,平坦滑澤,間以五彩。

    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視似欲下堕,使人頭眩。

    壁腰有一處,巉巉攢結,成小普陀,宜供大士其中。

    泉在壁下,泓渟清徹。

    寺僧雲:「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

    至誠忏謝,複湧出如常,故相傳稱聖泉。

    」餘攜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點,各盡一瓯。

    布氈盤石,轟飲至夜而歸。

     ○小西天一 自盧溝橋折而西,眼中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