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雜說類
關燈
小
中
大
在所屬邑中,大驚曰:「以為死于四方矣,乃在是耶!」便尋至府衙中,而大洲先生适入都過衛,鄧亦往迎。
大洲見鄧如隔生,遂下輿同步至官署。
鄧聞其父母皆喪,又聞兩弟以尋渠死楚中,大痛仆地。
大洲問:「公如此哭,是真情耶?」曰:「吾父母兄弟俱死,何為不真?」曰:「公如不能忘情,豈無丘墓耶?」鄧曰:「歸亦好,但我家計飄零,将食土石乎?」大洲曰:「此易耳。
」遂作一書付之曰:「持此向我家歲取若幹石為養。
」鄧亦受之,定為歸計矣。
遂别大洲,暫住石陽衙中。
會鄧終日出遊,石陽以官舍出入不便止之。
鄧大怒,出大洲紙付石陽,忿然去。
自是絕無消息矣。
後大洲歸,道出保定,而鄧亦在焉,遣信聞于大洲。
大洲怒,不與相見。
鄧卒客死保定人家。
渠初病時,大洲私以十金托一鄉人攜之歸。
其人竟匿金。
所著書,石陽訪得之,今亦不存。
存<東詢錄>,百分之一耳。
<西方合論>,弟中郎箴諸狂禅而作也,餘為之引曰:香光子避嚣山刹,禅人過舍,見案上有石頭居士所撰<淨土合論>。
閱未終篇,抗聲言曰:「念佛一門,原用接引中下根。
至于吾輩,洞了本源,此心即是佛,更于何處覓佛?此心即是土,更于何處見土?實際理中,覓生佛去來生死三世之相,無一毛頭可得。
才說成佛,已是剩語,何得更有分淨分穢,舍此生彼之事?若于己處悟得是自在閑人,即淫怒癡皆是阿彌平等道場,如如不動。
何乃舍卻己佛,拜彼金銅!」香光子聞而太息曰:「若汝所言,止圖口角圓滑,不知一舉足将墜于火坑也。
生死無常,轉盼即至,如何熟記宗門見成相似之語以為究竟?都雲我已成佛,不必念佛。
若約理而言,世間一蚤一虱,皆具有如來清淨覺體,無二無别。
乃至諸佛成等正覺,證大涅盤,本體未嘗增得一分;衆生堕三塗,趨生死海,本體未嘗減卻一分。
如如之體,常自不動;生死涅盤,等是妄見。
亦無如來,亦無衆生,于此證人,亦無能證之人,亦無所證之法。
泯絕心量,超越情有,大地無寸土,佛之一字,向何處安着?至于進修法門于無修證中修證,于無等級中等級,千差萬别,雖位至等覺,尚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之處。
從上祖師所以呵佛斥教,一切皆遮者,止因人心執滞教相,随語生解,不悟言外之本體,漫執語中之方便。
一向說心說性,說空說幻,說頓說漸,說因說果,千經萬論,無不通曉。
及問渠本命元辰,便将經論見成語言抵對。
除卻見成語言,依舊茫然無措。
所謂數他家寶,己無分文。
其或有真定修行之人,不見佛性,辛苦行持,如盲無道。
于是諸祖知其流弊,遂用毒手,鏟其語言,塞其解路,令其苦參密究,逆生滅流。
生滅情盡,取舍念空,始識得親生父母,曆劫寶藏,卻來看經看教,一二如道家中事。
然後如說進修,以佛知見,淨治餘習。
拜空花之如來,修水月之梵行;登陽焰之階級,度谷響之衆生。
不敢寂證,是謂佛種。
如供奉問岑大蟲:『果上涅盤,天下善知識證否?』岑曰:『未證。
』奉曰:『何以未證?』岑曰:『功未齊于諸聖。
』奉曰:『若爾,何得名為大善知識?』岑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也。
』弘辨禅師曰:『頓明自性,與佛同俦,然有無始染習,故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沩山曰:『初心從緣,頓悟自理,猶有無世曠劫習氣,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若論諸祖師為人之處,壁立萬仞。
大火聚中,觸之即爛;刀槍林裡,動着便燒。
未曾開口,已隔千裡萬裡。
至機緣之外,平實商量,未嘗盡絕階級,盡遮修行。
<傳燈錄>中,分明詳悉。
大慧、中峰,言教尤為緊切。
血誠勸勉,惟恐空解着人,堕落魔事,何曾言一悟之後,不假修行。
頓同兩足之尊,盡滿涅盤之果。
後世不識教意,不達祖機,乃取喝佛罵祖,破膽險句,以為行持。
昔之人為經論所障,猶是雜食米麥,不能運化。
後之人飽記禅宗語句,排因撥果,越分過頭,是日取大黃、巴豆以為茶飯也。
自誤誤人,弊豈有極!自達磨西來,立此宗門,已雲二百年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今<傳燈錄>中,如麻如粟,同雲入悟,其實迥别。
至如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
或見根宗于片言,或顯威用于一喝。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或有
大洲見鄧如隔生,遂下輿同步至官署。
鄧聞其父母皆喪,又聞兩弟以尋渠死楚中,大痛仆地。
大洲問:「公如此哭,是真情耶?」曰:「吾父母兄弟俱死,何為不真?」曰:「公如不能忘情,豈無丘墓耶?」鄧曰:「歸亦好,但我家計飄零,将食土石乎?」大洲曰:「此易耳。
」遂作一書付之曰:「持此向我家歲取若幹石為養。
」鄧亦受之,定為歸計矣。
遂别大洲,暫住石陽衙中。
會鄧終日出遊,石陽以官舍出入不便止之。
鄧大怒,出大洲紙付石陽,忿然去。
自是絕無消息矣。
後大洲歸,道出保定,而鄧亦在焉,遣信聞于大洲。
大洲怒,不與相見。
鄧卒客死保定人家。
渠初病時,大洲私以十金托一鄉人攜之歸。
其人竟匿金。
所著書,石陽訪得之,今亦不存。
存<東詢錄>,百分之一耳。
<西方合論>,弟中郎箴諸狂禅而作也,餘為之引曰:香光子避嚣山刹,禅人過舍,見案上有石頭居士所撰<淨土合論>。
閱未終篇,抗聲言曰:「念佛一門,原用接引中下根。
至于吾輩,洞了本源,此心即是佛,更于何處覓佛?此心即是土,更于何處見土?實際理中,覓生佛去來生死三世之相,無一毛頭可得。
才說成佛,已是剩語,何得更有分淨分穢,舍此生彼之事?若于己處悟得是自在閑人,即淫怒癡皆是阿彌平等道場,如如不動。
何乃舍卻己佛,拜彼金銅!」香光子聞而太息曰:「若汝所言,止圖口角圓滑,不知一舉足将墜于火坑也。
生死無常,轉盼即至,如何熟記宗門見成相似之語以為究竟?都雲我已成佛,不必念佛。
若約理而言,世間一蚤一虱,皆具有如來清淨覺體,無二無别。
乃至諸佛成等正覺,證大涅盤,本體未嘗增得一分;衆生堕三塗,趨生死海,本體未嘗減卻一分。
如如之體,常自不動;生死涅盤,等是妄見。
亦無如來,亦無衆生,于此證人,亦無能證之人,亦無所證之法。
泯絕心量,超越情有,大地無寸土,佛之一字,向何處安着?至于進修法門于無修證中修證,于無等級中等級,千差萬别,雖位至等覺,尚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之處。
從上祖師所以呵佛斥教,一切皆遮者,止因人心執滞教相,随語生解,不悟言外之本體,漫執語中之方便。
一向說心說性,說空說幻,說頓說漸,說因說果,千經萬論,無不通曉。
及問渠本命元辰,便将經論見成語言抵對。
除卻見成語言,依舊茫然無措。
所謂數他家寶,己無分文。
其或有真定修行之人,不見佛性,辛苦行持,如盲無道。
于是諸祖知其流弊,遂用毒手,鏟其語言,塞其解路,令其苦參密究,逆生滅流。
生滅情盡,取舍念空,始識得親生父母,曆劫寶藏,卻來看經看教,一二如道家中事。
然後如說進修,以佛知見,淨治餘習。
拜空花之如來,修水月之梵行;登陽焰之階級,度谷響之衆生。
不敢寂證,是謂佛種。
如供奉問岑大蟲:『果上涅盤,天下善知識證否?』岑曰:『未證。
』奉曰:『何以未證?』岑曰:『功未齊于諸聖。
』奉曰:『若爾,何得名為大善知識?』岑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也。
』弘辨禅師曰:『頓明自性,與佛同俦,然有無始染習,故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沩山曰:『初心從緣,頓悟自理,猶有無世曠劫習氣,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若論諸祖師為人之處,壁立萬仞。
大火聚中,觸之即爛;刀槍林裡,動着便燒。
未曾開口,已隔千裡萬裡。
至機緣之外,平實商量,未嘗盡絕階級,盡遮修行。
<傳燈錄>中,分明詳悉。
大慧、中峰,言教尤為緊切。
血誠勸勉,惟恐空解着人,堕落魔事,何曾言一悟之後,不假修行。
頓同兩足之尊,盡滿涅盤之果。
後世不識教意,不達祖機,乃取喝佛罵祖,破膽險句,以為行持。
昔之人為經論所障,猶是雜食米麥,不能運化。
後之人飽記禅宗語句,排因撥果,越分過頭,是日取大黃、巴豆以為茶飯也。
自誤誤人,弊豈有極!自達磨西來,立此宗門,已雲二百年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今<傳燈錄>中,如麻如粟,同雲入悟,其實迥别。
至如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
或見根宗于片言,或顯威用于一喝。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