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雜說類

關燈
,嗟夫!明了之毒,一至此哉!學道之人,惟恐不明,惟恐不了。

    定要分疏得下,解脫得通,可謂錯用心矣。

     學道者取聖人,而不知有取非聖人也。

    舍凡夫,而不知有舍即凡夫也。

    以聖人求聖人,以凡夫脫凡夫,惡乎可!或曰:無取無舍,即聖人耶?餘曰:若即聖人,仍不離取;若非聖人,仍不離舍。

    嘿契而已,非言可诠。

     東坡知揚州,夢行山水間,一虎來噬。

    方驚怖,有紫衣道人揮袖障公,叱虎使去。

    明旦,一紫衣道士投谒,曰:「夜出不知驚畏否?」公咄曰:「鼠子乃敢爾!」道士惶駭而退。

    宋徽宗遊神霄等夢,亦此類。

    化人令穆王神遊,固非奇事也,然亦可笑。

    心識之,不為我有矣。

     <癸辛雜識>雲:今時風俗薄甚。

    昔日投門狀有大狀、小狀。

    大狀則全紙,小狀則半紙。

    今時之刺,大不盈掌,足見禮之薄矣。

    然此說所非者,正今之所是。

    所謂薄俗者,正今之所謂厚俗也。

    是非厚薄,甯有定論。

     宗門中戒律甚嚴,不貪佛,不貪法,不貪涅盤,是持不貪戒。

    不嗔生死,不嗔凡劣,是持不嗔戒。

    不起念,無念障;不求佛,無佛障;不求法,無法障;是持不癡戒。

    不離析名相,不割裂道理,是持不殺戒。

    偷心冥絕,不犯他人苗稼,是持不盜戒。

    不染着真如,不浸淫妙理,是持不淫戒。

    不贊佛祖,是持绮語戒。

    不诃下劣,是持惡口戒。

    生佛不二,是持兩舌戒,此名真戒。

    十地菩薩、大阿羅漢,猶是破戒人。

     或曰:「某學佛無進,奈何?」餘曰:「非君不學佛之過,過在不信有佛法。

    」其人忿然作色:「我至誠歸依,心中達于面目,有那一毫不信?」餘曰:「君信面上有眼耳否?」曰:「何消信?」餘大笑曰:「君才信得有眼耳及。

    」 或問:「某某是一流人,為什麼一人平生快活,一人平生極不快活?」餘曰:「快活有什麼強似苦惱?」又問:「快活與苦惱受用迥别,如何一樣?」餘笑曰:「受用又有甚麼強似不受用?」其人怒曰:「公甚胡塗!」餘曰:「不胡塗有甚麼強似胡塗?」其人大笑而止。

     慧遠畜一鵝,每聞講經,即入堂伏聽。

    若聞泛說他事,則鳴翔而出。

    法欽養一雞,不食生類。

    随之若影,不遊他所。

    欽入長安,長鳴三日而絕。

     「逢人問難字,遇節着新衣。

    」此詠村漢詩也,出<瑣碎錄>,極妙。

     程泰之<考古編>:「知好色則慕少艾」,遍思經傳,無以艾為好之文。

    艾,刈也,删也。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減于孺慕之時矣。

    至有妻子,則慕妻子;孝衰于親,不止稍艾已矣。

    此說甚有理。

     <稽神異苑>稱江陵衣冠薮澤,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鲫魚。

    甚新。

    今措大益多于昔,琵琶遂為麟角矣。

     從來文士名身顯赫者固多,無過白樂天者。

    雞林重價,歌女倍直,姑無論矣。

    荊州街葛子清,市儈耳,自頸以下,遍刺白樂天詩,每詩之下刺一圖,凡三十餘處。

    人呼為「白舍人行詩圖」。

    嗟夫,異矣! 張子韶曰:「觀世無非幻,而人處幻中不覺,乃認喜怒哀樂為真。

    不知喜怒哀樂從何而生?以為本有,則非物不形;以為本無,則不可責之于木石。

    」此數語甚精,若以此注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真破的矣。

    子韶有<心傅錄>,乃其甥于恕所編者,似此入理深談絕少,無乃于氏河漢其語不之載耶?殊可惜也。

    于恕嘗疑佛氏之徒,未能泊然無欲,蓋指大慧之徒也。

    子韶語之曰:「佛氏一法,陰助吾教甚深,未可薄之。

    吾與呆和尚遊,為其議論超卓可喜也,其徒甯得皆善?吾甥所見者,其徒之不善者耳。

    」又曰:「吾自來知吾甥惡之,此意執得堅時亦好,但恐見不透反為其徒所冷笑,且更窮究。

    」子韶直是沒奈何,微辭引之耳,然亦可見于恕之鈍矣,其不能識阿舅精語,無責也。

     楊朱自是一種讨快活得便易人,楊王孫正是他的派。

    後來<高士傳>中人,亦是他一派。

    但此等打不過名障,姑尋世間一種幽閑清适之樂,以自徜徉度日,還是楊朱之二乘弟子。

    然較之常人,真有仙凡之隔。

     與王則之、陶周望、顧升伯共看月道院閣上。

    則之指月曰:「世間乃有此等可愛可玩之物。

    」餘曰;「秦淮海有言:『凡悅可人耳目者,皆善想所變。

    』夫閻浮提中,善想所變,當無逾此。

    顧此時此景,披襟飽玩者幾人?」周望因極談往在西湖看月之趣,相與歎賞者久之。

     <癸辛雜識>雲:揚州分野,正直天市垣,所以兩浙之地,市易浩繁,非他處比。

    又雲:近世乃下元甲子用事,正直天市垣,所以人多好市井謀利之事。

    然則人之嗜利無厭,無亦天實為之耶! <江鄉志>末卷,記佛日大師宗杲,每住名山。

    七月遇蘇文忠忌日,必集其徒修供以薦。

    嘗謂張子韶曰:「老僧東坡後身。

    」子韶曰:「師筆端有大辨才,前身應是坡耳。

    」世傳東坡為五祖戒後身,然未有稱其為妙喜前身者,亦奇聞也。

    但考杲公生七年,坡公方卒,恐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