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門,百倍其功,自當神解。
有所在則有所不在,無所在則無所不在。
至誠心,絕妄緣,無所在矣。
是以靈知周遍,無所不在也。
故曰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纔有所在,便成滲漏。
滲漏則不盡矣。
盡人物性,參贊天地,以相求之,則孔子歉矣。
不知即今人日用,元與人物天地毫無隔閡,又何疑吾孔子之贊化育、參天地乎!第衆人由之而不知,所以覺與人物天地不相關也。
仙家謂七情皆還丹,禅家謂無明即佛性。
故由化識乃為智,識即智之地也。
由克己乃複禮,己即禮之地也。
由緻曲乃能誠,曲即誠之地也。
故曰曲能有誠。
曲者,不誠也。
緻者,緻不誠以複于誠也。
今人以物與人曰緻。
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
自者全體現成,不假求索。
若求之趨之,是從他覓,非自也。
無怪其轉疏轉遠耳。
今問于人曰:「汝何以名人?」彼必曰:「我有耳目口鼻而為人,我能見聞覺知而為人。
」不知此等皆因緣而合,緣盡而散,畢竟隻同于龜毛兔角耳。
人所謂有而不知,其實無也。
誠之在人,如空在諸相中,春在花木裡,抟之無形,覓之無蹤。
人所謂無,而不知其實有也。
蓋耳目口鼻見聞覺知,全仗誠力,無誡則無物矣。
譬如無空,安能發揮諸相;非春,豈能生育萬物? 考亭解至誠無息曰:既無虛假,自無間斷。
可謂簡切。
即今耳目聞見是虛假,心意抟量是虛假,拟心去妄存誠亦是虛假。
蓋此個都是仗境托物而生,境物非常住,此個安得無間斷? 餘聞認識神為德性者,喻認賊作子;認德性為德性者,喻認奴作郎。
夫認奴作郎,則其卑德性也甚矣。
認德性有何過,而至卑之若此?蓋德性巍巍獨立,不與諸緣作對,不與萬物為伍,本自尊也。
直是親近不得,奔湊無門。
你若拟議如何是德性,便将驢前馬後漢指作本來人,徹底卑他了也。
故德性本尊,但莫污染。
如何即得不污染?須是道問學始得。
何故?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大哉仲尼之聖,然非自為大也,第祖述堯、舜耳,憲章文、武耳,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耳。
曰祖述,不敢作也。
曰憲章,不敢悖也。
曰律曰襲,不敢違異也。
豈惟孔子不自為大,即天地亦不自為大,聖人律之襲之,正律襲其不自為大者耳。
譬如天地無不持載矣,覆帱矣,四時日月錯行代明于其間矣,并育并行不相悖不相害矣。
何其大也。
而豈天地之自為大哉,秋毫皆德為之耳。
故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夫天地不自為大,而以德大。
仲尼亦不自為大,而以天地之大為大,所謂律之襲之也。
蓋德生天地,生聖人,而天地聖人何庸心焉。
是以毫厘有心,天地懸隔。
何謂大德小德,所謂誠也,誠固非有心之所能合也。
唐虞盛世,尊親隻海内人民耳。
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則極天際地,不止中國矣。
凡有血氣,則蠕動之屬鹹在,不止人矣,而何以曰莫不尊親,豈非學者之所深疑者哉?或者曰:此論其理耳。
夫理外無事,事外無理。
且所謂理者,畢竟何如是理,請更思之。
餘裡中有作此題者,中四股雲:「聖人與物,性一而類殊。
類殊,故百千其族而不可窮。
性一,故聖人建大德于萬類識中,而萬類自生成于聖人心内。
物與聖人,體合而形離。
形離,故竭有形之澤而不入。
體同,故以一聖人攝衆有情,而物無遺類;以衆有情歸一聖人,而聖無遺澤。
縱彼無知之甚,而所欲知趨,所惡知避,豈不全具聖心之造化耶!夫其能全具聖心之造化也,則所稱尊親之至者,曾不是過矣。
縱彼纖細之甚,而方溫思出,方秋思入,豈不同遊聖心之化育耶!夫其能同遊聖心之化育也,則所稱尊親之實者,曾莫逾此矣。
以上則莫屍其功,以下則莫知其賜,謂曰配天,不亦宜哉!」此文雖失時義矩矱,然庶得此題之髓矣。
無所倚者,不倚心思知慮,不倚耳目聞見。
人之所恃者,隻此心思知慮、耳目聞見。
今皆不用,又将何者去經綸,去知,去立。
嘗聞木末蟲無所不緣,惟不能緣于火焰之上。
心意識無所不緣,惟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心意識不緣處,便是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處也。
既曰夫焉有所倚,若将聰明睿知去知他,便是倚聰明睿知,若不聰明睿知,又怎領得,其惟固聰明睿知者乎!固者,收斂弢藏之謂也。
<中庸>始揭天命之謂性,而結之以無聲無臭,是豈學者情量所能推測者哉!其惟至德能拟之,而固聰明睿知者能知之。
德而曰至,聰明睿知而曰固。
你拟以小知小解去湊泊,不啻遠矣。
有所在則有所不在,無所在則無所不在。
至誠心,絕妄緣,無所在矣。
是以靈知周遍,無所不在也。
故曰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纔有所在,便成滲漏。
滲漏則不盡矣。
盡人物性,參贊天地,以相求之,則孔子歉矣。
不知即今人日用,元與人物天地毫無隔閡,又何疑吾孔子之贊化育、參天地乎!第衆人由之而不知,所以覺與人物天地不相關也。
仙家謂七情皆還丹,禅家謂無明即佛性。
故由化識乃為智,識即智之地也。
由克己乃複禮,己即禮之地也。
由緻曲乃能誠,曲即誠之地也。
故曰曲能有誠。
曲者,不誠也。
緻者,緻不誠以複于誠也。
今人以物與人曰緻。
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
自者全體現成,不假求索。
若求之趨之,是從他覓,非自也。
無怪其轉疏轉遠耳。
今問于人曰:「汝何以名人?」彼必曰:「我有耳目口鼻而為人,我能見聞覺知而為人。
」不知此等皆因緣而合,緣盡而散,畢竟隻同于龜毛兔角耳。
人所謂有而不知,其實無也。
誠之在人,如空在諸相中,春在花木裡,抟之無形,覓之無蹤。
人所謂無,而不知其實有也。
蓋耳目口鼻見聞覺知,全仗誠力,無誡則無物矣。
譬如無空,安能發揮諸相;非春,豈能生育萬物? 考亭解至誠無息曰:既無虛假,自無間斷。
可謂簡切。
即今耳目聞見是虛假,心意抟量是虛假,拟心去妄存誠亦是虛假。
蓋此個都是仗境托物而生,境物非常住,此個安得無間斷? 餘聞認識神為德性者,喻認賊作子;認德性為德性者,喻認奴作郎。
夫認奴作郎,則其卑德性也甚矣。
認德性有何過,而至卑之若此?蓋德性巍巍獨立,不與諸緣作對,不與萬物為伍,本自尊也。
直是親近不得,奔湊無門。
你若拟議如何是德性,便将驢前馬後漢指作本來人,徹底卑他了也。
故德性本尊,但莫污染。
如何即得不污染?須是道問學始得。
何故?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大哉仲尼之聖,然非自為大也,第祖述堯、舜耳,憲章文、武耳,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耳。
曰祖述,不敢作也。
曰憲章,不敢悖也。
曰律曰襲,不敢違異也。
豈惟孔子不自為大,即天地亦不自為大,聖人律之襲之,正律襲其不自為大者耳。
譬如天地無不持載矣,覆帱矣,四時日月錯行代明于其間矣,并育并行不相悖不相害矣。
何其大也。
而豈天地之自為大哉,秋毫皆德為之耳。
故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夫天地不自為大,而以德大。
仲尼亦不自為大,而以天地之大為大,所謂律之襲之也。
蓋德生天地,生聖人,而天地聖人何庸心焉。
是以毫厘有心,天地懸隔。
何謂大德小德,所謂誠也,誠固非有心之所能合也。
唐虞盛世,尊親隻海内人民耳。
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則極天際地,不止中國矣。
凡有血氣,則蠕動之屬鹹在,不止人矣,而何以曰莫不尊親,豈非學者之所深疑者哉?或者曰:此論其理耳。
夫理外無事,事外無理。
且所謂理者,畢竟何如是理,請更思之。
餘裡中有作此題者,中四股雲:「聖人與物,性一而類殊。
類殊,故百千其族而不可窮。
性一,故聖人建大德于萬類識中,而萬類自生成于聖人心内。
物與聖人,體合而形離。
形離,故竭有形之澤而不入。
體同,故以一聖人攝衆有情,而物無遺類;以衆有情歸一聖人,而聖無遺澤。
縱彼無知之甚,而所欲知趨,所惡知避,豈不全具聖心之造化耶!夫其能全具聖心之造化也,則所稱尊親之至者,曾不是過矣。
縱彼纖細之甚,而方溫思出,方秋思入,豈不同遊聖心之化育耶!夫其能同遊聖心之化育也,則所稱尊親之實者,曾莫逾此矣。
以上則莫屍其功,以下則莫知其賜,謂曰配天,不亦宜哉!」此文雖失時義矩矱,然庶得此題之髓矣。
無所倚者,不倚心思知慮,不倚耳目聞見。
人之所恃者,隻此心思知慮、耳目聞見。
今皆不用,又将何者去經綸,去知,去立。
嘗聞木末蟲無所不緣,惟不能緣于火焰之上。
心意識無所不緣,惟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心意識不緣處,便是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處也。
既曰夫焉有所倚,若将聰明睿知去知他,便是倚聰明睿知,若不聰明睿知,又怎領得,其惟固聰明睿知者乎!固者,收斂弢藏之謂也。
<中庸>始揭天命之謂性,而結之以無聲無臭,是豈學者情量所能推測者哉!其惟至德能拟之,而固聰明睿知者能知之。
德而曰至,聰明睿知而曰固。
你拟以小知小解去湊泊,不啻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