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記類
關燈
小
中
大
眺,則白浪百裡,皆在目中。
浸遠漸細,咫尺會城,千門萬戶,魚鱗參差,蜂窠層累。
餘住山中,飽看二日。
朝則炊煙,暮則返照,濃淡掩映,備諸變态。
獨訊鹦鹉洲,不知所在。
餘因歎祢衡掉腐儒三寸舌,輕捋虎須,其死于鍛钖翁手,固無足怪。
所可恨者,阿瞞蓋世奸雄,謀士如雨,猛将如雲,而孔北海以一褊急書生薦,何說乎?卒使之發颠狂,喪身失命,豈惟不識曹,亦不識衡矣。
○龍湖 龍湖一雲龍潭,去麻城三十裡。
萬山瀑流,雷奔而下,與溪中石骨相觸。
水力不勝石,激而為潭。
潭深十餘丈,望之深青,如有龍眠。
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緣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
青樹紅閣,隐見其上,亦奇觀也。
潭右為李宏甫精舍,佛殿始落成,倚山臨水,每一縱目,則光、黃諸山,森然屏列,不知幾萬重。
餘本問法而來,初非有意山水,且謂麻城僻邑,當與孱陵、石首伯仲,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故識。
癸巳五月五日記。
○江上遊記 蜀江數千裡,奔瀉至吾邑,洶湧澎湃,如決囊而東,平沙一望,浩白黏雲。
明月之夕,翻金鼓玉,淩爍目睛。
估客舟樯,畏水險急,不敢泊此。
貿易既絕,民居亦少。
以其近城,而又去居人遠,故邑之士大夫得以遊而樂焉。
長堤以内,是為艾家堰。
堰背城面市,左江右湖,煙水交羅,地更阒寂。
中有亭,趾方廣數丈,餘與諸公看月江上,閑步至此。
惟學舅歎曰:「嗟呼!此故鴻胪何君空明亭也。
何君在時,狎客滿座,絲肉喧阗。
不二十餘年,而其歌台舞榭,卑者蕩為流水,高者續為長堤。
又況敬容之殘客與!」惟學舅習鴻胪,用是感歎實深。
然餘邑為江水齧,變遷日甚,每一出遊,則江上屋廬故船,十易其四五。
猶記少時,随大人往儒學,便道谒二聖寺及武侯祠,出城尚七八裡。
今江流割城而行,往日遊觀之地,皆為蛟龍窟宅。
更曆十餘年,甯複知有孱陵城者乎?嗟夫!知今日之陵,必他日之谷。
即知今日之身,他日之塵與土也。
世之忙忙為千歲之憂者,見此遷換之城郭,與夫代謝之流水,憂得無少瘳與?癸巳十一月二日記。
○二聖寺遊記 甲午清明,諸舅率餘兄弟出東門踏青。
行二裡許,至二聖寺息焉。
寺僧具茶果,仍出餘少時題壁詩。
每漬蟲蛀,似觀古人墨迹,不複知為少時筆也。
寺有辟支佛牙,方長寸許,凹凸處如古篆。
又有宋黃衣使者勑,絹墨若新。
僧為言往有趙松雪<羅漢卷>,已入故相家。
今存其赝者。
其松雪金書<蓮華經>固在,然筆法微弱,且無款識,恐亦赝本。
覽畢出禅房,倚門外叢樹中,問僧二聖因緣。
一老僧答曰:「二聖事載<芬陀利經>中,其顯異則始于唐。
此中老宿相傳,唐某年,邑令與沿江居民,一夕同夢神人來告:『明日當候我江幹。
』次早,官民相驚候江上,有沉香二根逆水而上,相率牽挽,纔至岸,忽行者自西來雲:『此木奇甚,然非我等莫能雕飾。
』乃令官民移至安遠寺殿中,阖扉七日,煙霧迷空,朝昏莫辨。
七日以後,忽露光明,啟扉視之,則二像宛然夾佛而立,大約如世所塑金剛,威猛異常。
而杭州有商人某者,舟出揚子,二童子求附舟,至暮,謂商曰:『今夕當為汝牽舟,但莫相窺,行即速也。
』至夜,舟行若飛,耳邊惟聞風濤聲。
商穴篷窺之,惟見二金剛挾舟而翔。
懼甚,不敢複窺。
比曉,舟已達寺傍,問之為南郡公安,蓋一夜行三千餘裡矣。
商大驚,起視寺中佛邊所立二像,即昨日挾舟人也。
商愈駭,方欲瞻禮,亦立化像前。
衆僧聞之,競來瞻禮。
商腮頰忽長,眼突出頳,俨若龍形。
食頃複活,告衆僧曰:『吾二聖護法龍也。
二聖一為青葉髻如來,一為盧至德如來,皆過去恒沙劫前寶藏佛授記五百童子之二。
曆百年後,吾肉身當有難,然不敢加害。
更三百年,香像肉身,方歸劫火。
』言已複瞑,衆僧為漆其軀,祀二聖傍,即勑所謂黃衣使者也。
黃巢之亂,賊見像,抽矢欲射,像忽汗出若雨。
盜大懼,引兵去,一邑獲全。
至宋某年,寺果火,年月一如所記。
」 餘因歎佛法在周末時,<芬陀經>之入在六朝時,而青葉、盧至之迹顯于唐者,與經所說若合符券。
嘻,何其奇也!同遊俱攜有酒肴,布席門外樹下,各賦一詩而歸。
歸憶此古佛獨顯異于吾邑,而他處招提,即未見有供二聖像者,亦法苑中一僻事也。
遂篝燈記之,使局士觀此,知佛法廣大,不可思議。
浸遠漸細,咫尺會城,千門萬戶,魚鱗參差,蜂窠層累。
餘住山中,飽看二日。
朝則炊煙,暮則返照,濃淡掩映,備諸變态。
獨訊鹦鹉洲,不知所在。
餘因歎祢衡掉腐儒三寸舌,輕捋虎須,其死于鍛钖翁手,固無足怪。
所可恨者,阿瞞蓋世奸雄,謀士如雨,猛将如雲,而孔北海以一褊急書生薦,何說乎?卒使之發颠狂,喪身失命,豈惟不識曹,亦不識衡矣。
○龍湖 龍湖一雲龍潭,去麻城三十裡。
萬山瀑流,雷奔而下,與溪中石骨相觸。
水力不勝石,激而為潭。
潭深十餘丈,望之深青,如有龍眠。
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緣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
青樹紅閣,隐見其上,亦奇觀也。
潭右為李宏甫精舍,佛殿始落成,倚山臨水,每一縱目,則光、黃諸山,森然屏列,不知幾萬重。
餘本問法而來,初非有意山水,且謂麻城僻邑,當與孱陵、石首伯仲,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故識。
癸巳五月五日記。
○江上遊記 蜀江數千裡,奔瀉至吾邑,洶湧澎湃,如決囊而東,平沙一望,浩白黏雲。
明月之夕,翻金鼓玉,淩爍目睛。
估客舟樯,畏水險急,不敢泊此。
貿易既絕,民居亦少。
以其近城,而又去居人遠,故邑之士大夫得以遊而樂焉。
長堤以内,是為艾家堰。
堰背城面市,左江右湖,煙水交羅,地更阒寂。
中有亭,趾方廣數丈,餘與諸公看月江上,閑步至此。
惟學舅歎曰:「嗟呼!此故鴻胪何君空明亭也。
何君在時,狎客滿座,絲肉喧阗。
不二十餘年,而其歌台舞榭,卑者蕩為流水,高者續為長堤。
又況敬容之殘客與!」惟學舅習鴻胪,用是感歎實深。
然餘邑為江水齧,變遷日甚,每一出遊,則江上屋廬故船,十易其四五。
猶記少時,随大人往儒學,便道谒二聖寺及武侯祠,出城尚七八裡。
今江流割城而行,往日遊觀之地,皆為蛟龍窟宅。
更曆十餘年,甯複知有孱陵城者乎?嗟夫!知今日之陵,必他日之谷。
即知今日之身,他日之塵與土也。
世之忙忙為千歲之憂者,見此遷換之城郭,與夫代謝之流水,憂得無少瘳與?癸巳十一月二日記。
○二聖寺遊記 甲午清明,諸舅率餘兄弟出東門踏青。
行二裡許,至二聖寺息焉。
寺僧具茶果,仍出餘少時題壁詩。
每漬蟲蛀,似觀古人墨迹,不複知為少時筆也。
寺有辟支佛牙,方長寸許,凹凸處如古篆。
又有宋黃衣使者勑,絹墨若新。
僧為言往有趙松雪<羅漢卷>,已入故相家。
今存其赝者。
其松雪金書<蓮華經>固在,然筆法微弱,且無款識,恐亦赝本。
覽畢出禅房,倚門外叢樹中,問僧二聖因緣。
一老僧答曰:「二聖事載<芬陀利經>中,其顯異則始于唐。
此中老宿相傳,唐某年,邑令與沿江居民,一夕同夢神人來告:『明日當候我江幹。
』次早,官民相驚候江上,有沉香二根逆水而上,相率牽挽,纔至岸,忽行者自西來雲:『此木奇甚,然非我等莫能雕飾。
』乃令官民移至安遠寺殿中,阖扉七日,煙霧迷空,朝昏莫辨。
七日以後,忽露光明,啟扉視之,則二像宛然夾佛而立,大約如世所塑金剛,威猛異常。
而杭州有商人某者,舟出揚子,二童子求附舟,至暮,謂商曰:『今夕當為汝牽舟,但莫相窺,行即速也。
』至夜,舟行若飛,耳邊惟聞風濤聲。
商穴篷窺之,惟見二金剛挾舟而翔。
懼甚,不敢複窺。
比曉,舟已達寺傍,問之為南郡公安,蓋一夜行三千餘裡矣。
商大驚,起視寺中佛邊所立二像,即昨日挾舟人也。
商愈駭,方欲瞻禮,亦立化像前。
衆僧聞之,競來瞻禮。
商腮頰忽長,眼突出頳,俨若龍形。
食頃複活,告衆僧曰:『吾二聖護法龍也。
二聖一為青葉髻如來,一為盧至德如來,皆過去恒沙劫前寶藏佛授記五百童子之二。
曆百年後,吾肉身當有難,然不敢加害。
更三百年,香像肉身,方歸劫火。
』言已複瞑,衆僧為漆其軀,祀二聖傍,即勑所謂黃衣使者也。
黃巢之亂,賊見像,抽矢欲射,像忽汗出若雨。
盜大懼,引兵去,一邑獲全。
至宋某年,寺果火,年月一如所記。
」 餘因歎佛法在周末時,<芬陀經>之入在六朝時,而青葉、盧至之迹顯于唐者,與經所說若合符券。
嘻,何其奇也!同遊俱攜有酒肴,布席門外樹下,各賦一詩而歸。
歸憶此古佛獨顯異于吾邑,而他處招提,即未見有供二聖像者,亦法苑中一僻事也。
遂篝燈記之,使局士觀此,知佛法廣大,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