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記類
關燈
小
中
大
離車铎煤塵,路上馬蘭作花,碧紫滿谷。
如脫籠鳥日在縧拽,忽觀平原草樹,若歸故巢矣。
夜宿野寺,壞殿頹床,獨畫壁稍可觀。
早起行七八十裡,高嶂拒馬首,破壁而升。
至壁上,則群峰盡出,對面兩尖峰拔地起,若雙乳。
其中一山雄峙,所謂小西天也。
度此,路稍坦。
馬行山麓,上廣下削,若走屋廊間。
時天已暮,雷聲隐隐出山腰,相顧憂雨至。
亟走,始得達東峪寺。
寺門白楊成林,風吹慘凄,夜不能寐。
攜諸公飲寺門右隙地,地光淨似人家打麥場。
餘出一令,每人說一鬼一虎,須一二年間新事,不得引古書中所載,不能者罰巨觥。
一客談虎,旋撰說不成章,滿座皆絕倒。
○小西天二 是日天氣清朗,路無纖塵。
過澗半裡許,舍騎扶杖。
甫升巅,忽墜井,凡三四,乃得高曠處休焉。
俯視王、黃諸公,乘馬過澗,若嬰兒騎羊,不覺失笑。
從行兩童,竊放爆竹,爆聲為四面群峰阏遏,回旋食頃方歇。
至此始循石壁,行甃石上。
壁陡起百餘丈,縫間松柏叢生,若翠屏。
諸公各踞路傍一石浪谑。
遙見平台複廓,朱欄碧楯,出于山腰,如在天上。
莫不踴躍,再陟再休,凡數折,始到所見欄楯處。
欄内屋為石經堂,堂供石佛,四壁皆嵌石刻佛經,字迹疑出元人。
石經洞凡七處,堂左二,堂右三,堂下二,皆下楗固,人不得入。
惟近窗經,曆曆可讀,字有遒古者,亦有姿媚者。
此隋靜琬禅師護法深心,諸碑序其颠末甚詳。
自宋迄元,皆有石刻添入。
乃今二百餘年來,無有一人插寸石隻字其間者。
佛法凋零,殊可悲歎。
更百餘年,安知靈藏法寶,不為豪家墓碣乎?餘欲與同遊諸公,各斥月俸,增刻敷片,為後來倡。
但遊屣匆忙,不能知洞中所缺何經,俟異日檢閱目錄,了此一段因緣。
洞上為五台,相距雖不甚遠,然台具一體,拔地特起,不相黏連。
北台甚高,如蓮花在水中央。
東台亦奇,台上各有白石小浮圖,乃唐金仙主所建。
又有巨石号曝經台,五台之外,環以巨嶂,其石紋或類雨點,或類卷雲,具畫家種種皴法,令低回難别。
古碑甚多,人倦不能讀。
予猶記少時,同兩弟讀書杜氏莊,偶檢<遊名山記>,至石經洞,相與駭歎:此靈境奇迹,何時得一瞻禮?今偶以編摩隟晷,裹糧浪遊,此洞忽落我杖屦下。
回想二十年前語,不覺忻喜過望,獨恨兩弟不在側耳。
丁酉四月初一日記。
○遊九龍池 庚寅清明,餘與全伯典陪祀畢,循山趾而西,度危橋,其下水涓涓。
疎林内,朱門隐隐,訊山中人,雲此九龍池,縱可五丈,衡倍之。
池上石壁躍起百餘丈,衡理棱層遒緊。
餘笑指曰:「此餘鄉吳供奉所作斧劈皴屏障也。
」仰觀山腰,黑石多類棋枰。
餘蹑石罅,約步百餘,坐一枰上,尚餘半席地,大呼伯典共坐。
伯典不應。
餘攀藤聳身欲更上,顧其巅削立無安足處,惆怅而返。
就伯典飲池邊,三爵後遊興複發。
伯典挽餘裾,餘不聽,循垣疾走,忽得一徑,徑止受一足,猶庋踵空中,呼童後掖。
伛行數百步,稍平辄休。
久之,始達山巅,尺寸之間,攢萃百裡。
有柏數十株,青蔥似新沐,采噉之,甘異他柏。
此中甚險,不知何人手植。
山深日暮,怪鳥啁啾,予心悸而下。
○顯靈宮西閣 都門有二高閣,曰毗盧,曰顯靈西閣。
毗盧在城外,止宜晝遊。
看月則莫便于顯靈。
八月十四日,餘同王則之、陶周望諸公,遲月于此。
天漸暝,俱倚朱欄東望。
俄吐一星火,忽滿半規。
有頃黃金盤躍起,可數尺許,似破地而出,紅氣豔豔射殿角。
俯瞰市井間,正黯黯也,是日周望極談西湖山水之佳麗,花事之繁華。
痛飲極歡而罷。
○顯靈宮柏 顯靈宮多古柏,東閣二柏尤奇。
幹葉上拂雲霄,下掃階砌。
遊人手約垂枝,乃得入觀。
每與遊客列坐其中,如坐疎幕内。
雖當炎夏,了無暑氣。
日光不穿,影繁色淡,有類月夜。
自餘與汪靜峰、無念和尚遊此,始與此樹相識,今八九年矣。
每夏秋之交,必偕友人遊數次。
餘嘗謂戒垣老松、城外柰子花、顯靈柏,可稱卉木中三絕。
又兩真官舊為師弟,今兩祠相對,故生此二柏隔之。
道士雲。
○三聖庵紀遊 德勝門内東偏,有公田若幹頃,中貴治之,引水為池以灌。
沿池數裡,綠楊鬖鬖,一望無際。
池邊一庵,曰三聖,面市背田。
門前古木四章,身如青銅,亭亭直上,蒼翠可愛。
殿堂不甚崇,然極雅麗。
丘長孺雲:「此庵體制及像設俱不俗,酷似江南佛刹。
」庵西隙地,方廣如庵,
如脫籠鳥日在縧拽,忽觀平原草樹,若歸故巢矣。
夜宿野寺,壞殿頹床,獨畫壁稍可觀。
早起行七八十裡,高嶂拒馬首,破壁而升。
至壁上,則群峰盡出,對面兩尖峰拔地起,若雙乳。
其中一山雄峙,所謂小西天也。
度此,路稍坦。
馬行山麓,上廣下削,若走屋廊間。
時天已暮,雷聲隐隐出山腰,相顧憂雨至。
亟走,始得達東峪寺。
寺門白楊成林,風吹慘凄,夜不能寐。
攜諸公飲寺門右隙地,地光淨似人家打麥場。
餘出一令,每人說一鬼一虎,須一二年間新事,不得引古書中所載,不能者罰巨觥。
一客談虎,旋撰說不成章,滿座皆絕倒。
○小西天二 是日天氣清朗,路無纖塵。
過澗半裡許,舍騎扶杖。
甫升巅,忽墜井,凡三四,乃得高曠處休焉。
俯視王、黃諸公,乘馬過澗,若嬰兒騎羊,不覺失笑。
從行兩童,竊放爆竹,爆聲為四面群峰阏遏,回旋食頃方歇。
至此始循石壁,行甃石上。
壁陡起百餘丈,縫間松柏叢生,若翠屏。
諸公各踞路傍一石浪谑。
遙見平台複廓,朱欄碧楯,出于山腰,如在天上。
莫不踴躍,再陟再休,凡數折,始到所見欄楯處。
欄内屋為石經堂,堂供石佛,四壁皆嵌石刻佛經,字迹疑出元人。
石經洞凡七處,堂左二,堂右三,堂下二,皆下楗固,人不得入。
惟近窗經,曆曆可讀,字有遒古者,亦有姿媚者。
此隋靜琬禅師護法深心,諸碑序其颠末甚詳。
自宋迄元,皆有石刻添入。
乃今二百餘年來,無有一人插寸石隻字其間者。
佛法凋零,殊可悲歎。
更百餘年,安知靈藏法寶,不為豪家墓碣乎?餘欲與同遊諸公,各斥月俸,增刻敷片,為後來倡。
但遊屣匆忙,不能知洞中所缺何經,俟異日檢閱目錄,了此一段因緣。
洞上為五台,相距雖不甚遠,然台具一體,拔地特起,不相黏連。
北台甚高,如蓮花在水中央。
東台亦奇,台上各有白石小浮圖,乃唐金仙主所建。
又有巨石号曝經台,五台之外,環以巨嶂,其石紋或類雨點,或類卷雲,具畫家種種皴法,令低回難别。
古碑甚多,人倦不能讀。
予猶記少時,同兩弟讀書杜氏莊,偶檢<遊名山記>,至石經洞,相與駭歎:此靈境奇迹,何時得一瞻禮?今偶以編摩隟晷,裹糧浪遊,此洞忽落我杖屦下。
回想二十年前語,不覺忻喜過望,獨恨兩弟不在側耳。
丁酉四月初一日記。
○遊九龍池 庚寅清明,餘與全伯典陪祀畢,循山趾而西,度危橋,其下水涓涓。
疎林内,朱門隐隐,訊山中人,雲此九龍池,縱可五丈,衡倍之。
池上石壁躍起百餘丈,衡理棱層遒緊。
餘笑指曰:「此餘鄉吳供奉所作斧劈皴屏障也。
」仰觀山腰,黑石多類棋枰。
餘蹑石罅,約步百餘,坐一枰上,尚餘半席地,大呼伯典共坐。
伯典不應。
餘攀藤聳身欲更上,顧其巅削立無安足處,惆怅而返。
就伯典飲池邊,三爵後遊興複發。
伯典挽餘裾,餘不聽,循垣疾走,忽得一徑,徑止受一足,猶庋踵空中,呼童後掖。
伛行數百步,稍平辄休。
久之,始達山巅,尺寸之間,攢萃百裡。
有柏數十株,青蔥似新沐,采噉之,甘異他柏。
此中甚險,不知何人手植。
山深日暮,怪鳥啁啾,予心悸而下。
○顯靈宮西閣 都門有二高閣,曰毗盧,曰顯靈西閣。
毗盧在城外,止宜晝遊。
看月則莫便于顯靈。
八月十四日,餘同王則之、陶周望諸公,遲月于此。
天漸暝,俱倚朱欄東望。
俄吐一星火,忽滿半規。
有頃黃金盤躍起,可數尺許,似破地而出,紅氣豔豔射殿角。
俯瞰市井間,正黯黯也,是日周望極談西湖山水之佳麗,花事之繁華。
痛飲極歡而罷。
○顯靈宮柏 顯靈宮多古柏,東閣二柏尤奇。
幹葉上拂雲霄,下掃階砌。
遊人手約垂枝,乃得入觀。
每與遊客列坐其中,如坐疎幕内。
雖當炎夏,了無暑氣。
日光不穿,影繁色淡,有類月夜。
自餘與汪靜峰、無念和尚遊此,始與此樹相識,今八九年矣。
每夏秋之交,必偕友人遊數次。
餘嘗謂戒垣老松、城外柰子花、顯靈柏,可稱卉木中三絕。
又兩真官舊為師弟,今兩祠相對,故生此二柏隔之。
道士雲。
○三聖庵紀遊 德勝門内東偏,有公田若幹頃,中貴治之,引水為池以灌。
沿池數裡,綠楊鬖鬖,一望無際。
池邊一庵,曰三聖,面市背田。
門前古木四章,身如青銅,亭亭直上,蒼翠可愛。
殿堂不甚崇,然極雅麗。
丘長孺雲:「此庵體制及像設俱不俗,酷似江南佛刹。
」庵西隙地,方廣如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