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校《淮南子》各條

關燈
舜、禹、湯、武」。

    宋本如此,各本「武」上有「文」字,非。

    顧曰:「禹」疑當作「與」。

    上文但有「堯」、「舜」、「湯」、「武」,而無「禹」也。

    引之按:「禹」,衍字。

    後人習聞「堯、舜、禹、湯」而誤增之也。

    《呂氏春秋·自知篇》作「堯、舜、湯、武」,是其證。

     繆 稱 「非以偕情也」。

    顧曰:「偕」,疑當作「偝」。

    「偝」、「背」同字。

     氾 論 「故魏兩用樓翟、吳起而亡西河」。

    注:「魏文侯任樓翟、吳起,不用他賢。

    秦伐,喪其西河之地。

    」顧曰:正文「吳起」二字疑衍。

    《韓非子·難一》雲「魏兩用樓、翟而亡西河,楚兩用昭、景而亡鄢郢」,《淮南》此文所本也。

    「樓、翟」二人與「昭、景」二人對文,所謂「兩用」也,不得更有「吳起」甚明。

    樓、翟二人者,以《戰國策》考之,樓爲樓,翟爲翟強。

    《魏策》雲:「魏王之所用者,樓、翟強也。

    」又雲:「翟強欲合齊、秦外楚以輕樓,樓欲合秦、楚外齊以輕翟強。

    」又雲:「鼻之與強,「鼻」、「」同字。

    猶晉人之與楚人也。

    」故《韓非子》謂之「争事而外市」,《韓非子》舊注雲:「樓緩、翟璜也。

    」臆説甚誤。

    正「兩用而亡西河」之證矣。

    其事蓋在襄王時。

    注「魏文侯」雲雲,疑皆非高誘元文也。

    解「魏」爲「魏文侯」,其誤一;解「樓翟」爲一人姓名,其誤二;解「兩用」爲「不用他賢」,其誤三,皆不可通。

    蓋後來妄改,而高注雲何,已不可復知矣。

    唯《呂氏春秋·長見》《觀表》二篇皆載吳起守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吳起果去魏入楚。

    有閒,西河畢入秦。

    然仍於「兩用樓、翟,争事外市」全不相當,非《韓非子》及此之證也。

     詮 言 「不知利害嗜慾也」。

    顧曰:「嗜」疑當作「者」。

    「不知利害者」,與下文「以義爲制者」一例。

    「慾也」二字另爲句,承「衆人勝欲」,「欲」、「慾」同字。

    與下文「心也」承「聖人勝心」一例。

     兵 略 「與飄飄往,與忽忽來,莫知其所之;與條出,與閒入,莫知其所集」。

    顧曰:「飄飄」、「忽忽」,疑皆不當重,「條」疑當作「倏」,「閒」疑當作「闇」。

    「飄」「忽」、「倏」「闇」,皆同義。

    《荀子·議兵篇》「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新序》作「奄忽」。

    「倏」即「悠」也,「闇」即「奄」也。

    楊倞注「感忽、悠闇,皆謂倏忽之閒也」是矣,又雲「悠闇,遠視不分辨之貌」則非。

    「飄往」、「忽來」與「倏出」、「闇入」對文。

     説 山 「小馬非大馬之類也,小知非大知之類也」。

    注:「小馬不可以進道緻千裡,故得與大馬同類。

    」宋本注如此,《道藏》本同。

    各本「得」上有「不」字,非。

    顧曰:上「非」字疑衍。

    注「不」字疑當作「亦」。

    此言小馬爲大馬之類,而小知則非大知之類也。

    《呂氏春秋·别類篇》「小方,大方之類也;小馬,大馬之類也。

    小智,非大智之類也」,是其證。

     人 閒 「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

    顧曰:「撃」疑當作「繫」。

    《史記》所謂「屬之遼東」也。

    「屬」、「繫」、「結」,皆同義。

    楊子《法言·淵騫篇》「起臨洮,擊遼水」,誤與此同。

     「夫徐偃王爲義而滅,燕子噲行仁而亡」。

    顧曰:「義」、「仁」二字,疑當互易。

    下文「仁、義、儒、墨」,即依此爲次。

     「而四君獨以仁、義、儒、墨而亡者」。

    顧曰:此承上文「滅亡」、「削殘」言之,不須又言「亡」矣。

    「而亡」二字,疑出後人所加。

     「非仁義儒墨不行」。

    顧曰:「不」下疑當有「可」字。

     泰 族 「師延爲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

    顧曰:「延」疑當依注作「涓」。

    《韓非子·十過篇》《史記·樂書》《論衡·紀妖篇》竝作「涓」。

    《原道篇》注兩見:一「延」、「涓」互易,一誤「涓」爲「延」,與此正文同,皆非。

     要 略 「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

    顧曰:「道」下疑當有「德」字,與下句對文也。

    《精神篇》「深原道德之意」,亦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