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志餘編上
關燈
小
中
大
利地也。
古或謂「如」曰「爲」。
《管子·戒篇》「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管仲曰:『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爲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言如臣死也。
《秦策》「秦宣太後病,將死,出令曰:『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
』」言如我葬也。
《長見篇》「魏公叔痤對惠王曰:『臣之禦庶子鞅,願王以國聽之也。
爲不能聽,勿使出竟。
』」言如不能聽也。
《韓子·内儲説》「荊王新得美女,鄭袖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爲近王,必掩口。
』」言如近王也。
《秦策》「公孫衍謂義渠君曰:『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中國爲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
』」言中國如有事於秦也。
考《列子·説符篇》亦作「爲我死」,則「爲」非衍字明矣。
《後漢書注》引此無「爲」字者,注内引書例得從省,不可援以爲據也。
侍老 《異用篇》「仁人之得飴,以養疾侍老也」,高注曰:「侍,亦養也。
」念孫案:正文及注内兩「侍」字皆當爲「持」。
「持老」謂養老也。
《長見篇》曰:「申侯伯善持養吾意。
」《管子·明法篇》曰:「小臣持祿養交,不以官爲事。
」《墨子·天志篇》曰:「内有以食飢息勞,持養其萬民。
」《荀子·勸學篇》曰:「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榮辱篇》曰:「以相羣居,以相持養。
」《議兵篇》曰:「高爵豐祿以持養之。
」是「持」與「養」同義,故注雲「持,亦養也」。
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 《不侵篇》:「天下輕於身,而士以身爲人。
以身爲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以」字後人所加,説見下。
高讀「而人不知奚道相得」爲一句,説雲:「不知以何道得人,乃令之爲己死也。
」念孫案:高説非也。
「而人不知」爲句,「奚道相得」爲句。
道者,由也。
言士之輕身重義如此而人不知,則何由與士相得哉?不相知則不能相得,故下文雲「賢主必自知士,故士盡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辭其患」。
《下賢篇》曰:「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
日以相驕,奚時相得?」《知接篇》曰:「智者其所能接遠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
所能接近而告之以遠化,奚由相得?」語意略與此同。
《有度篇》「若雖知之,奚道知其不爲私」,言何由知其不爲私也。
《晏子春秋·雜篇》「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奚道至於此乎」,言何由至於此也。
《韓子·孤憤篇》「法術之士,奚道得進」,言何由得進也。
「奚道」上不當有「以」字,蓋後人不能正高注之誤,又因注而加「以」字耳。
極星與天俱遊而天極不移 念孫案:《爾雅》:「北極謂之北辰。
」昭十七年《公羊傳》疏引孫炎注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謂之北辰。
」《開元占經·石氏中官占》引《黃帝占》注曰:「北極紐星,天之樞也。
天運無輟,而極星不移。
」案:「極星」即「北辰」也。
或言「北辰」,或言「北極」,或言「極星」,或言「紐星」,或言「樞星」,皆異名而同實。
古者極星正當不動之處,故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爾雅》「北極謂之北辰」,與角、亢以下,同在星名之列。
《公羊傳》以北辰、心、伐爲三大辰,《鄉飲酒義》謂之三光,皆指極星言之。
《考工記》「匠人建國,夜攷之極星,以正朝夕」,偏東爲朝,偏西爲夕。
鄭注曰:「極星謂北辰。
」尤爲明據。
《晏子春秋·雜篇》曰:「古之立國者,南望南鬥,北戴樞星,彼安有朝夕哉?」《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曰:「正朝夕者視北辰。
」併與《考工》相合。
《楚辭·九歎》「綴鬼谷於北辰」,王注曰:「北辰,北極星也。
」亦與鄭注相同。
賈逵、張衡、蔡邕、王蕃、陸績以紐星爲不動處是也。
梁祖暅測不動處距紐星一度有餘,今紐星又移,而不動之處乃在鉤陳大星與紐星之閒,此因恒星東徙,是以極星移度,後儒遂謂經文之北辰皆指無星之處言之,失其指矣。
《呂氏春秋·有始篇》曰:「衆星與天俱遊,而極星不移。
」高注曰:「極星,北辰星也。
《語》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故曰不移。
」蓋周、秦之閒,極星未移,故呂氏之言正與《考工》相合,故高注引《論語》以證極星之不移。
後人見極星已移,乃妄改之曰「極星與天俱遊,而天極不移」,或又改爲「天樞不移」,以強合無星之説,而不知其與高注大相抵啎也。
凡言辰者,皆在天成象而可以正時者也。
日、月、星謂之三辰,極星謂之北辰,北辰、心、伐謂之大辰,其義一也。
是以《堯典》言「曆象日月星辰」,《中庸》言「日月星辰繫焉」,《祭法》言「日月星辰,民所瞻仰」,皆指在天成象者言之。
後儒謂天之無星處皆辰,則無稽之言耳。
乃參于上 「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夏至日行近道,乃參于上」,高注曰:「遠道,外道也。
故曰周行四極。
近道,内道也。
乃參倍于上,夏日高也。
」引之曰:高讀「參」爲「三」,非也。
「參」如「立則見其參於前」之「參」。
「參」猶「值」也。
言正值人上也。
夏至日行北道,日中之時,正值人上,故曰近。
《墨子·經篇》曰:「直,參也。
」「直」與「值」同。
《淮南·説山篇》「越人學遠射,參天而發,適在五步之内」,高注曰:「越人習水便舟而不知射,射遠反直仰向天而發,矢勢盡而還,故近在五步之内。
參猶望也。
」案「參天而發」謂值天而發也,高訓「參」爲「望」,亦失之。
煙火 《應同篇》:「旱雲煙火,雨雲水波。
」《淮南·覽冥篇》作「涔雲波水」。
引之曰:「煙」當爲「熛」,字之誤也。
《淮南》亦誤作「煙」,辯見《淮南》。
《説文》:「熛,火飛也。
讀若『標』。
」《一切經音義》十四引《三倉》曰:「熛,迸火也。
」「旱雲熛火,雨雲水波」,猶言旱雲如火,雨雲如水耳。
若雲「旱雲煙火」,則與下句不類矣。
《藝文類聚·天部上》《初學記·天部》《太平禦覽·天部八》引此竝誤作「煙」,唯舊本《北堂書鈔·天部二》出「熛火」二字,引《呂氏春秋》「旱雲如熛火」,陳禹謨依俗本改爲「煙火」。
則所見本尚未誤。
《慎小篇》曰:「突洩一熛,而焚宮燒積。
」今本「熛」字亦誤作「煙」,畢校本已改正。
《一切經音義》十三引此正作「熛」。
《韓子·喻老篇》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
」《淮南·人閒篇》亦曰:「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熛焚。
」《淮南·齊俗篇》曰:「譬若水之下流,熛之上尋也。
」《説林篇》曰:「一家失熛,百家皆燒。
」《史記·淮陰侯傳》曰:「熛至風起。
」《漢書·敘傳》曰:「勝、廣熛起,梁、籍扇烈。
」皆其證也。
魏徵《羣書治要》引《屍子·貴言篇》曰:「熛火始起,易息也。
」《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曰:「目若熛火,聲如雷霆。
」此尤「熛火」二字之明證。
而今本《晏子》《韓子》及《淮南·覽冥》《齊俗》《人閒》三篇,「熛」字皆誤作「煙」,唯《史記》《漢書》《吳越春秋》《淮南·説林》及《羣書治要》《一切經音義》、舊本《北堂書鈔》所引不誤。
世人多見「煙」,少見「熛」,固宜其沿誤而不知也。
財物資盡 《務本篇》「今有人於此,脩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盡則爲己」,高讀「盡則爲己」爲一句,説雲:「盡猶略也。
無不充仞以爲己有。
」念孫案:高説「盡」字之義非是。
「盡」讀爲「賮」。
張載注《魏都賦》引《倉頡篇》雲:「賮,財貨也。
」「賮」與「盡」古字通。
《孟子·公孫醜篇》作「贐」,《史記·高祖紀》作「進」。
《管子·乘馬篇》雲:「黃金一溢,百乘一宿之盡也。
」是其證。
「財物資盡」四字連讀,「脩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盡則爲己」句法正相對。
若讀「臨財物資」爲句,「盡則爲己」爲句,則句不成義,且與上文不類矣。
厚用 《孝行篇》「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高注曰:「代,更。
更次用之,以便親性,可謂爲善養親也。
」引之曰:「厚」當爲「序」。
隷書「厚」字或作「」,見漢《荊州刺史度尚碑》。
又作「」,見《三公山碑》。
形與「序」竝相近,故「序」譌爲「厚」。
「代進而序用之」者,「序」亦「代」也。
《燕禮》「序進」,鄭注曰:「序,次第也,猶代也。
」《郊特牲》「昬禮不賀,人之序也」,鄭注曰:「序,猶代也。
」是「序」與「代」同義,《楚辭·離騷》「春與秋其代序」是也。
高訓「代」爲「更」,「序」亦「更」也。
《周官·禦僕》「以序守路鼓」,《公食大夫禮》「序進」,《仲尼燕居》「夏籥序興」,鄭注竝曰:「序,更也。
」「序」與「次」亦同義,故高雲「更次用之」。
雋觾 《本味篇》:「肉之美者,雋觾之翠。
」念孫案:《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觾」字。
「雋觾」當爲「觿燕」,「觿」與「巂」同。
「巂」、「觿」竝戶圭反。
《爾雅·釋鳥》雲:「巂周,燕燕,鳦。
」郭璞以「燕燕」二字連讀,而以「巂」與「周」爲一物,「燕燕」與「鳦」爲一物。
《説文》雲:「巂,巂周,燕也。
」俗本脫下「巂」字,今依段氏注補。
則以「巂周」二字連讀,而以「巂周」與「燕」爲一物。
此雲「巂燕之翠」,義與《説文》同。
作「觿」者,借字耳。
因右畔「巂」字譌作「雋」,左畔「角」字又下移於「燕」字之旁,故譌爲「雋觾」二字。
《北堂書鈔·酒食部四》、《太平禦覽·飲食部十一》《羽族部十》及《文選·七命》注竝引作「巂燕」。
《初學記·器物部十四》引作「攜燕」,「攜」即「觿」之譌。
勝左人中人 《慎大篇》「趙襄子攻翟,勝左人、中人」,今本「左人」作「老人」。
案俗書「左」字作「」,形與「老」相近,因誤爲「老」。
《太平禦覽·兵部五十三》引此正作「左人」,《晉語》及《列子·説符篇》亦作「左人」。
《淮南·道應篇》作「人」,「」即俗書「左」字之誤。
《水經·滱水注》「滱水東逕左人城南」,應劭曰:「左人城在唐縣西北四十裡。
」今據改。
高注曰:「襄子使辛穆子伐翟,勝之,下左人、中人城。
」念孫案:如高注,則「勝」字自爲一句,「左人中人」之上須加「下」字,而其義始明矣。
今案:「勝左人中人」五字作一句讀。
勝者,克也。
克左人、中人二城也。
凡戰而克謂之勝,攻而克亦謂之勝。
襄十年《左傳》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爲笑。
」是也。
隱二年《傳》「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宣十二年《公羊傳》「莊王伐鄭,勝乎皇門」。
《晉語》曰:「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
」義與此同。
《列子·説符篇》曰:「趙襄子使新稺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
」此則以「勝之」爲句,「取左人中人」爲句,與《國語》《呂氏春秋》不同。
天下之適 《下賢篇》「士所歸,天下從之帝。
帝也者,天下之適也。
王也者,天下之往也」,高注曰:「適,主也。
」念孫案:高説非也。
「適」亦「往」也。
「天下之適」、「天下之往」皆承上「天下從之」而言。
無 「以天爲法,以德爲行,以道爲宗,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高注曰:「無,無界畔也。
」引之曰:正文及注内兩「」字皆「埒」字之誤。
「」或作「望」,「埒」俗書或作「」,二形相似而誤。
《淮南·原道篇》雲:「知八紘九野之形埓。
」是埓爲界畔之名,故高雲「無埓,無界畔也」。
若作「」,則與界畔之義無涉。
且「宗」、「窮」爲韻,「竭」、「埓」爲韻。
若作「」,則失其韻矣。
溝迴陸 德迴乎天地 《貴因篇》「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闕,溝迴陸」,高注曰:「迴,通也。
」念孫案:書傳無訓「迴」爲「通」者。
「迴」當爲「迵」,「溝迴陸」當爲「迵溝陸」。
《玉篇》:「迵,徒東切,通達也。
」昭四年《左傳》注曰:「陸,道也。
」「迵溝陸」者,通溝道也。
《淮南·本經篇》「平通溝陸」,正與此同義。
「迵」之言「洞」也,《史記·倉公傳》「臣意診其脈曰迵風」,集解曰:「迵音『洞』,言洞徹入四肢也。
」《淮南·要略篇》「通迵造化之母」,今本「迵」誤爲「迴」,辨見《淮南雜志》。
又雲「使人通迵周備」,「迵」亦「通」也。
又《上德篇》「德迴乎天地」,高注曰:「迴,通也。
」「迴」亦「迵」之誤,世人多見「迴」,少見「迵」,故「迵」誤爲「迴」矣。
愁慮 《察微篇》「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高注曰:「積累其仁心,思慮其善政,以求緻治也。
」引之曰:高解「愁慮」二字之義未明。
「愁」讀爲「揫」。
揫,聚也。
「積心」、「揫慮」,其義一也。
《爾雅》曰:「揫,聚也。
」《説文》曰「,收束也。
或作揫」,又曰「揫,束也」,引《商頌·長發篇》「百祿是揫」。
今《詩》作「遒」,毛傳曰:「遒,聚也。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
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鄭注曰:「愁讀爲揫。
揫,斂也。
」《漢書·律曆志》曰:「秋,也。
物斂乃成孰。
」「」、「揫」、「愁」、「遒」古同聲而通用。
從 《正名篇》:「人主雖不肖,猶若用賢,猶若聽善,猶若爲可者,其患在乎所謂賢、從不肖也。
所爲善,而從邪辟。
「爲」與「謂」同義,説見《秦策》「蘇代僞爲齊王曰」下。
「邪辟」下當有「也」字。
所謂可,從悖逆也。
」念孫案:三「從」字皆當爲「徒」。
高注《異用篇》雲:「徒,猶但也。
」言所謂賢者非賢也,但不肖耳。
所謂善者非善也,但邪辟耳。
所謂可者非可也,但悖逆耳。
隷書「從」字作「従」,形與「徒」相似,故「徒」誤爲「從」。
《禁塞篇》「承從多羣」,「從」一本作「徒」。
《齊風·載驅》箋「徒爲淫亂之行」,「徒」一本作「從」。
《列子·天瑞篇》「食於道徒」,「徒」一本作「從」。
《史記·仲尼弟子傳》「壤駟赤字子徒」、「鄭國字子徒」,《家語·七十二弟子篇》「徒」竝作「從」。
高不知「從」爲「徒」之誤,而雲「使人從不肖」、「使人從邪辟」,又雲「從悖逆之道」,皆失之。
天無形 至精無象 《君守篇》「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羣書治要》引此「天」上有「昦」字。
念孫案:下文「至精無象」句注雲:「説與昦天同。
」則「天」上原有「昦」字明甚。
本句下注雲:「天無所制而物自成。
」不言「昦天」者,省文耳。
「昦天無形」、「至精無象」、「大聖無事」皆相對爲文也。
又案:「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象」當作「爲」。
《老子》曰:「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又曰:「我無爲而民自化。
」《莊子·天地篇》曰:「無爲而萬物化。
」皆其證也。
隷書「象」字或作「」,形與「爲」相似,故「爲」誤作「象」。
「形」、「成」爲韻,「爲」、「化」爲韻,「事」、「能」爲韻。
「爲」古讀若「譌」。
「能」古讀若「而」。
竝見《唐韻正》。
若作「象」,則失其韻矣。
《管子·兵法篇》「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
無形無爲,焉無不可以化也」,「形」、「成」爲韻,「爲」、「化」爲韻,正與此同。
煤室 《任數篇》「嚮者煤室入甑中」,高注曰:「煤室,煙塵也。
」《文選·陸機〈君子行〉》注引此「煤室」作「炱煤」,又引高注「炱煤,煙塵也。
『炱』讀作『臺』」。
《家語·在戹篇》「炱煤」作「炱墨」,今本《家語》「炱」誤爲「埃」,蓋「炱」字似「矣」而誤爲「矣」,後人又加土旁耳。
「墨」、「煤」古同聲,説見《唐韻正》。
《説文》:「炱,灰炱煤也。
」《一切經音義》十五引《通俗文》雲:「積煙爲炱煤。
」引之曰:「煤室」當作「臺煤」,「臺」與「室」字形相似而誤。
蓋正文借「臺」爲「炱」,而注讀「臺」爲「炱」也。
今本「臺煤」二字誤倒,「臺」字又譌作「室」,而注内復有脫文。
《文選注》所引「炱煤」亦當作「臺煤」,其引高注「炱讀作臺」當是「臺讀作炱」,今本《文選》亦後人所改,「炱」爲正字,「臺」爲借字,故雲「臺讀作炱」。
若雲「炱讀作臺」,則是反以假借之字易正字,不可通矣。
畢校本據《文選注》改「煤室」爲「煤炱」,非也。
「炱」與「室」形聲俱不相近,若本是「炱」字,無緣誤爲「室」。
且《文選注》及《説文》《玉篇》《一切經音義》皆作「炱煤」,非作「煤炱」也。
形性彌羸 莫敢愉綖 《勿躬篇》「凡君也者,處平靜、任德化以聽其要,若此則形性彌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高注曰:「愉,解。
綖,緩。
」念孫案:「羸」當爲「贏」,字之誤也。
「贏」與「盈」古字通。
言人君能處平靜、任德化則形性充盈而耳目聰明也。
「綖」當爲「綎」,亦字之誤也。
「綎」讀爲「挺」。
《仲夏篇》「挺衆囚」,高注曰:「挺,緩也。
」鄭注《月令》曰:「挺,猶寬也。
」「寬」亦「緩」也。
《後漢書·臧宮傳》「宜小挺緩,令得逃亡」,《傅燮傳》「賊得寬挺」,李賢竝雲:「挺,解也。
」「解」亦「緩」也,故《序卦》傳雲:「解者,緩也。
」「挺」與「綎」古字通。
「愉」即「安肆日偷」之「偷」,「偷」古作「愉」,見《周官·大司徒》。
故注訓「愉」爲「解」、與「懈」同。
「綎」爲「緩」也。
此以「贏」、「精」、「綎」、「名」爲韻,若作「綖」,則失其韻矣。
手足矜 《重言篇》「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高注曰:「矜,嚴也。
」念孫案:矜,猶奮也。
言手足奮動也。
《燕策》曰:「矜戟砥劒。
」言奮戟也。
《墨子·所染篇》曰:「其友皆好矜奮。
」《荀子·正名篇》曰:「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
」《淮南·説林篇》曰:「呂望使老者奮,項託使嬰兒矜。
」是「矜」與「奮」同義。
《管子·小問篇》作「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兵甲之色也」,此尤其明證矣。
倒而投之鸂水 《用名篇》「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鸂水」,高注曰:「倒,殺。
」念孫案:「倒」與「殺」義不相近。
「倒」當爲「剄」。
《説文》曰:「剄,刑也。
」故高訓爲殺。
今本作「倒」者,俗書「剄」字作「」,形與「到」相似,「剄」譌爲「到」。
《史記·韓世家》「不如出兵以勁之」,「勁」譌作「到」,是其例。
後人又加人旁耳。
《羣書治要》引此作「剄而投之谿水」,《論衡·非韓篇》雲:「宋人有禦馬者,不進,剄而棄之於溝中。
」此皆其明證矣。
又案:《水經·淮水注》雲:「雞水出雞陂。
《呂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投之雞水』是也。
」據此則「雞」爲水名。
然《論衡》言「剄而棄之溝中」,溝與谿同類,則作「谿」者是也。
此直謂殺而投之谿中耳,非謂水名也。
「谿」、「雞」形近而譌,酈氏因以爲汝南思善之雞水,誤矣。
「谿」或作「溪」,「雞」或作「鷄」,今本作「鸂」,則又「溪」、「鷄」二字之合譌也。
謀士 《爲欲篇》:「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謀士言曰:『原將下矣。
』師吏請待之。
」念孫案:原之將下,謀士無由知之。
「謀士」當爲「諜出」,字形相似而誤。
「諜」旁「世」字,唐人避諱作「廿」,遂與「謀」相似而誤。
《漢書·藝文志》「大歲諜日晷二十九卷」,今本「諜」誤作「謀」。
《史記·夏本紀》「稱以出」,《大戴禮·五帝德篇》譌作「稱以上士」。
《墨子·號令篇》「若贖出親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許之」,又雲「出候無過十裡」,「出」字竝譌作「士」。
《荀子·大略篇》「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士」,「士」亦「出」之譌。
僖二十五年《左傳》及《晉語》正作「諜出」。
蓋諜者入城探知其情,出而告晉侯也。
焉不知其所由 《召類篇》:「以龍緻雨,以形逐景,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爲命,焉不知其所由。
」念孫案:「焉不知其所由」本作「焉知其所」。
其「不知其所由」五字乃是高注,非正文也。
今本作「焉不知其所由」者,正文脫去「知其所」三字,而注内「不知其所由」五字又誤入正文耳。
此以「雨」、「景」、「所」爲韻,「景」字古音在養部,養部之音多與語部相通,故「景」與「雨」、「所」爲韻。
《樂記》「和正以廣」,與「旅」、「鼓」、「武」、「雅」、「語」、「古」、「下」爲韻。
《淮南·原道篇》「翺翔忽區之上」,與「下」、「野」、「與」、「後」爲韻。
《繫辭傳》「易之序也」,虞翻本「序」作「象」。
《考工記》「陶瓬」,鄭司農雲:「瓬讀爲甫始之甫。
」皆其例也。
若「所」下有「由」字,則失其韻矣。
前《應同篇》曰:「故以龍緻雨,以形逐景,師之所處,必生棘楚,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爲命,安知其所。
」高注雲:「凡人以爲天命,不知其所由也。
」是其明證矣。
子姪 《疑似篇》「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善効人之子姪昆弟之狀」,舊本「善」譌作「喜」。
《文選·思
古或謂「如」曰「爲」。
《管子·戒篇》「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管仲曰:『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爲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
』」言如臣死也。
《秦策》「秦宣太後病,將死,出令曰:『爲我葬,必以魏子爲殉。
』」言如我葬也。
《長見篇》「魏公叔痤對惠王曰:『臣之禦庶子鞅,願王以國聽之也。
爲不能聽,勿使出竟。
』」言如不能聽也。
《韓子·内儲説》「荊王新得美女,鄭袖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爲近王,必掩口。
』」言如近王也。
《秦策》「公孫衍謂義渠君曰:『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中國爲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
』」言中國如有事於秦也。
考《列子·説符篇》亦作「爲我死」,則「爲」非衍字明矣。
《後漢書注》引此無「爲」字者,注内引書例得從省,不可援以爲據也。
侍老 《異用篇》「仁人之得飴,以養疾侍老也」,高注曰:「侍,亦養也。
」念孫案:正文及注内兩「侍」字皆當爲「持」。
「持老」謂養老也。
《長見篇》曰:「申侯伯善持養吾意。
」《管子·明法篇》曰:「小臣持祿養交,不以官爲事。
」《墨子·天志篇》曰:「内有以食飢息勞,持養其萬民。
」《荀子·勸學篇》曰:「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榮辱篇》曰:「以相羣居,以相持養。
」《議兵篇》曰:「高爵豐祿以持養之。
」是「持」與「養」同義,故注雲「持,亦養也」。
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 《不侵篇》:「天下輕於身,而士以身爲人。
以身爲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以」字後人所加,説見下。
高讀「而人不知奚道相得」爲一句,説雲:「不知以何道得人,乃令之爲己死也。
」念孫案:高説非也。
「而人不知」爲句,「奚道相得」爲句。
道者,由也。
言士之輕身重義如此而人不知,則何由與士相得哉?不相知則不能相得,故下文雲「賢主必自知士,故士盡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辭其患」。
《下賢篇》曰:「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
日以相驕,奚時相得?」《知接篇》曰:「智者其所能接遠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
所能接近而告之以遠化,奚由相得?」語意略與此同。
《有度篇》「若雖知之,奚道知其不爲私」,言何由知其不爲私也。
《晏子春秋·雜篇》「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奚道至於此乎」,言何由至於此也。
《韓子·孤憤篇》「法術之士,奚道得進」,言何由得進也。
「奚道」上不當有「以」字,蓋後人不能正高注之誤,又因注而加「以」字耳。
極星與天俱遊而天極不移 念孫案:《爾雅》:「北極謂之北辰。
」昭十七年《公羊傳》疏引孫炎注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謂之北辰。
」《開元占經·石氏中官占》引《黃帝占》注曰:「北極紐星,天之樞也。
天運無輟,而極星不移。
」案:「極星」即「北辰」也。
或言「北辰」,或言「北極」,或言「極星」,或言「紐星」,或言「樞星」,皆異名而同實。
古者極星正當不動之處,故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爾雅》「北極謂之北辰」,與角、亢以下,同在星名之列。
《公羊傳》以北辰、心、伐爲三大辰,《鄉飲酒義》謂之三光,皆指極星言之。
《考工記》「匠人建國,夜攷之極星,以正朝夕」,偏東爲朝,偏西爲夕。
鄭注曰:「極星謂北辰。
」尤爲明據。
《晏子春秋·雜篇》曰:「古之立國者,南望南鬥,北戴樞星,彼安有朝夕哉?」《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曰:「正朝夕者視北辰。
」併與《考工》相合。
《楚辭·九歎》「綴鬼谷於北辰」,王注曰:「北辰,北極星也。
」亦與鄭注相同。
賈逵、張衡、蔡邕、王蕃、陸績以紐星爲不動處是也。
梁祖暅測不動處距紐星一度有餘,今紐星又移,而不動之處乃在鉤陳大星與紐星之閒,此因恒星東徙,是以極星移度,後儒遂謂經文之北辰皆指無星之處言之,失其指矣。
《呂氏春秋·有始篇》曰:「衆星與天俱遊,而極星不移。
」高注曰:「極星,北辰星也。
《語》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故曰不移。
」蓋周、秦之閒,極星未移,故呂氏之言正與《考工》相合,故高注引《論語》以證極星之不移。
後人見極星已移,乃妄改之曰「極星與天俱遊,而天極不移」,或又改爲「天樞不移」,以強合無星之説,而不知其與高注大相抵啎也。
凡言辰者,皆在天成象而可以正時者也。
日、月、星謂之三辰,極星謂之北辰,北辰、心、伐謂之大辰,其義一也。
是以《堯典》言「曆象日月星辰」,《中庸》言「日月星辰繫焉」,《祭法》言「日月星辰,民所瞻仰」,皆指在天成象者言之。
後儒謂天之無星處皆辰,則無稽之言耳。
乃參于上 「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夏至日行近道,乃參于上」,高注曰:「遠道,外道也。
故曰周行四極。
近道,内道也。
乃參倍于上,夏日高也。
」引之曰:高讀「參」爲「三」,非也。
「參」如「立則見其參於前」之「參」。
「參」猶「值」也。
言正值人上也。
夏至日行北道,日中之時,正值人上,故曰近。
《墨子·經篇》曰:「直,參也。
」「直」與「值」同。
《淮南·説山篇》「越人學遠射,參天而發,適在五步之内」,高注曰:「越人習水便舟而不知射,射遠反直仰向天而發,矢勢盡而還,故近在五步之内。
參猶望也。
」案「參天而發」謂值天而發也,高訓「參」爲「望」,亦失之。
煙火 《應同篇》:「旱雲煙火,雨雲水波。
」《淮南·覽冥篇》作「涔雲波水」。
引之曰:「煙」當爲「熛」,字之誤也。
《淮南》亦誤作「煙」,辯見《淮南》。
《説文》:「熛,火飛也。
讀若『標』。
」《一切經音義》十四引《三倉》曰:「熛,迸火也。
」「旱雲熛火,雨雲水波」,猶言旱雲如火,雨雲如水耳。
若雲「旱雲煙火」,則與下句不類矣。
《藝文類聚·天部上》《初學記·天部》《太平禦覽·天部八》引此竝誤作「煙」,唯舊本《北堂書鈔·天部二》出「熛火」二字,引《呂氏春秋》「旱雲如熛火」,陳禹謨依俗本改爲「煙火」。
則所見本尚未誤。
《慎小篇》曰:「突洩一熛,而焚宮燒積。
」今本「熛」字亦誤作「煙」,畢校本已改正。
《一切經音義》十三引此正作「熛」。
《韓子·喻老篇》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
」《淮南·人閒篇》亦曰:「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熛焚。
」《淮南·齊俗篇》曰:「譬若水之下流,熛之上尋也。
」《説林篇》曰:「一家失熛,百家皆燒。
」《史記·淮陰侯傳》曰:「熛至風起。
」《漢書·敘傳》曰:「勝、廣熛起,梁、籍扇烈。
」皆其證也。
魏徵《羣書治要》引《屍子·貴言篇》曰:「熛火始起,易息也。
」《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曰:「目若熛火,聲如雷霆。
」此尤「熛火」二字之明證。
而今本《晏子》《韓子》及《淮南·覽冥》《齊俗》《人閒》三篇,「熛」字皆誤作「煙」,唯《史記》《漢書》《吳越春秋》《淮南·説林》及《羣書治要》《一切經音義》、舊本《北堂書鈔》所引不誤。
世人多見「煙」,少見「熛」,固宜其沿誤而不知也。
財物資盡 《務本篇》「今有人於此,脩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盡則爲己」,高讀「盡則爲己」爲一句,説雲:「盡猶略也。
無不充仞以爲己有。
」念孫案:高説「盡」字之義非是。
「盡」讀爲「賮」。
張載注《魏都賦》引《倉頡篇》雲:「賮,財貨也。
」「賮」與「盡」古字通。
《孟子·公孫醜篇》作「贐」,《史記·高祖紀》作「進」。
《管子·乘馬篇》雲:「黃金一溢,百乘一宿之盡也。
」是其證。
「財物資盡」四字連讀,「脩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盡則爲己」句法正相對。
若讀「臨財物資」爲句,「盡則爲己」爲句,則句不成義,且與上文不類矣。
厚用 《孝行篇》「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高注曰:「代,更。
更次用之,以便親性,可謂爲善養親也。
」引之曰:「厚」當爲「序」。
隷書「厚」字或作「」,見漢《荊州刺史度尚碑》。
又作「」,見《三公山碑》。
形與「序」竝相近,故「序」譌爲「厚」。
「代進而序用之」者,「序」亦「代」也。
《燕禮》「序進」,鄭注曰:「序,次第也,猶代也。
」《郊特牲》「昬禮不賀,人之序也」,鄭注曰:「序,猶代也。
」是「序」與「代」同義,《楚辭·離騷》「春與秋其代序」是也。
高訓「代」爲「更」,「序」亦「更」也。
《周官·禦僕》「以序守路鼓」,《公食大夫禮》「序進」,《仲尼燕居》「夏籥序興」,鄭注竝曰:「序,更也。
」「序」與「次」亦同義,故高雲「更次用之」。
雋觾 《本味篇》:「肉之美者,雋觾之翠。
」念孫案:《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觾」字。
「雋觾」當爲「觿燕」,「觿」與「巂」同。
「巂」、「觿」竝戶圭反。
《爾雅·釋鳥》雲:「巂周,燕燕,鳦。
」郭璞以「燕燕」二字連讀,而以「巂」與「周」爲一物,「燕燕」與「鳦」爲一物。
《説文》雲:「巂,巂周,燕也。
」俗本脫下「巂」字,今依段氏注補。
則以「巂周」二字連讀,而以「巂周」與「燕」爲一物。
此雲「巂燕之翠」,義與《説文》同。
作「觿」者,借字耳。
因右畔「巂」字譌作「雋」,左畔「角」字又下移於「燕」字之旁,故譌爲「雋觾」二字。
《北堂書鈔·酒食部四》、《太平禦覽·飲食部十一》《羽族部十》及《文選·七命》注竝引作「巂燕」。
《初學記·器物部十四》引作「攜燕」,「攜」即「觿」之譌。
勝左人中人 《慎大篇》「趙襄子攻翟,勝左人、中人」,今本「左人」作「老人」。
案俗書「左」字作「」,形與「老」相近,因誤爲「老」。
《太平禦覽·兵部五十三》引此正作「左人」,《晉語》及《列子·説符篇》亦作「左人」。
《淮南·道應篇》作「人」,「」即俗書「左」字之誤。
《水經·滱水注》「滱水東逕左人城南」,應劭曰:「左人城在唐縣西北四十裡。
」今據改。
高注曰:「襄子使辛穆子伐翟,勝之,下左人、中人城。
」念孫案:如高注,則「勝」字自爲一句,「左人中人」之上須加「下」字,而其義始明矣。
今案:「勝左人中人」五字作一句讀。
勝者,克也。
克左人、中人二城也。
凡戰而克謂之勝,攻而克亦謂之勝。
襄十年《左傳》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爲笑。
」是也。
隱二年《傳》「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宣十二年《公羊傳》「莊王伐鄭,勝乎皇門」。
《晉語》曰:「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
」義與此同。
《列子·説符篇》曰:「趙襄子使新稺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
」此則以「勝之」爲句,「取左人中人」爲句,與《國語》《呂氏春秋》不同。
天下之適 《下賢篇》「士所歸,天下從之帝。
帝也者,天下之適也。
王也者,天下之往也」,高注曰:「適,主也。
」念孫案:高説非也。
「適」亦「往」也。
「天下之適」、「天下之往」皆承上「天下從之」而言。
無 「以天爲法,以德爲行,以道爲宗,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高注曰:「無,無界畔也。
」引之曰:正文及注内兩「」字皆「埒」字之誤。
「」或作「望」,「埒」俗書或作「」,二形相似而誤。
《淮南·原道篇》雲:「知八紘九野之形埓。
」是埓爲界畔之名,故高雲「無埓,無界畔也」。
若作「」,則與界畔之義無涉。
且「宗」、「窮」爲韻,「竭」、「埓」爲韻。
若作「」,則失其韻矣。
溝迴陸 德迴乎天地 《貴因篇》「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闕,溝迴陸」,高注曰:「迴,通也。
」念孫案:書傳無訓「迴」爲「通」者。
「迴」當爲「迵」,「溝迴陸」當爲「迵溝陸」。
《玉篇》:「迵,徒東切,通達也。
」昭四年《左傳》注曰:「陸,道也。
」「迵溝陸」者,通溝道也。
《淮南·本經篇》「平通溝陸」,正與此同義。
「迵」之言「洞」也,《史記·倉公傳》「臣意診其脈曰迵風」,集解曰:「迵音『洞』,言洞徹入四肢也。
」《淮南·要略篇》「通迵造化之母」,今本「迵」誤爲「迴」,辨見《淮南雜志》。
又雲「使人通迵周備」,「迵」亦「通」也。
又《上德篇》「德迴乎天地」,高注曰:「迴,通也。
」「迴」亦「迵」之誤,世人多見「迴」,少見「迵」,故「迵」誤爲「迴」矣。
愁慮 《察微篇》「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高注曰:「積累其仁心,思慮其善政,以求緻治也。
」引之曰:高解「愁慮」二字之義未明。
「愁」讀爲「揫」。
揫,聚也。
「積心」、「揫慮」,其義一也。
《爾雅》曰:「揫,聚也。
」《説文》曰「,收束也。
或作揫」,又曰「揫,束也」,引《商頌·長發篇》「百祿是揫」。
今《詩》作「遒」,毛傳曰:「遒,聚也。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
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鄭注曰:「愁讀爲揫。
揫,斂也。
」《漢書·律曆志》曰:「秋,也。
物斂乃成孰。
」「」、「揫」、「愁」、「遒」古同聲而通用。
從 《正名篇》:「人主雖不肖,猶若用賢,猶若聽善,猶若爲可者,其患在乎所謂賢、從不肖也。
所爲善,而從邪辟。
「爲」與「謂」同義,説見《秦策》「蘇代僞爲齊王曰」下。
「邪辟」下當有「也」字。
所謂可,從悖逆也。
」念孫案:三「從」字皆當爲「徒」。
高注《異用篇》雲:「徒,猶但也。
」言所謂賢者非賢也,但不肖耳。
所謂善者非善也,但邪辟耳。
所謂可者非可也,但悖逆耳。
隷書「從」字作「従」,形與「徒」相似,故「徒」誤爲「從」。
《禁塞篇》「承從多羣」,「從」一本作「徒」。
《齊風·載驅》箋「徒爲淫亂之行」,「徒」一本作「從」。
《列子·天瑞篇》「食於道徒」,「徒」一本作「從」。
《史記·仲尼弟子傳》「壤駟赤字子徒」、「鄭國字子徒」,《家語·七十二弟子篇》「徒」竝作「從」。
高不知「從」爲「徒」之誤,而雲「使人從不肖」、「使人從邪辟」,又雲「從悖逆之道」,皆失之。
天無形 至精無象 《君守篇》「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羣書治要》引此「天」上有「昦」字。
念孫案:下文「至精無象」句注雲:「説與昦天同。
」則「天」上原有「昦」字明甚。
本句下注雲:「天無所制而物自成。
」不言「昦天」者,省文耳。
「昦天無形」、「至精無象」、「大聖無事」皆相對爲文也。
又案:「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象」當作「爲」。
《老子》曰:「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又曰:「我無爲而民自化。
」《莊子·天地篇》曰:「無爲而萬物化。
」皆其證也。
隷書「象」字或作「」,形與「爲」相似,故「爲」誤作「象」。
「形」、「成」爲韻,「爲」、「化」爲韻,「事」、「能」爲韻。
「爲」古讀若「譌」。
「能」古讀若「而」。
竝見《唐韻正》。
若作「象」,則失其韻矣。
《管子·兵法篇》「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
無形無爲,焉無不可以化也」,「形」、「成」爲韻,「爲」、「化」爲韻,正與此同。
煤室 《任數篇》「嚮者煤室入甑中」,高注曰:「煤室,煙塵也。
」《文選·陸機〈君子行〉》注引此「煤室」作「炱煤」,又引高注「炱煤,煙塵也。
『炱』讀作『臺』」。
《家語·在戹篇》「炱煤」作「炱墨」,今本《家語》「炱」誤爲「埃」,蓋「炱」字似「矣」而誤爲「矣」,後人又加土旁耳。
「墨」、「煤」古同聲,説見《唐韻正》。
《説文》:「炱,灰炱煤也。
」《一切經音義》十五引《通俗文》雲:「積煙爲炱煤。
」引之曰:「煤室」當作「臺煤」,「臺」與「室」字形相似而誤。
蓋正文借「臺」爲「炱」,而注讀「臺」爲「炱」也。
今本「臺煤」二字誤倒,「臺」字又譌作「室」,而注内復有脫文。
《文選注》所引「炱煤」亦當作「臺煤」,其引高注「炱讀作臺」當是「臺讀作炱」,今本《文選》亦後人所改,「炱」爲正字,「臺」爲借字,故雲「臺讀作炱」。
若雲「炱讀作臺」,則是反以假借之字易正字,不可通矣。
畢校本據《文選注》改「煤室」爲「煤炱」,非也。
「炱」與「室」形聲俱不相近,若本是「炱」字,無緣誤爲「室」。
且《文選注》及《説文》《玉篇》《一切經音義》皆作「炱煤」,非作「煤炱」也。
形性彌羸 莫敢愉綖 《勿躬篇》「凡君也者,處平靜、任德化以聽其要,若此則形性彌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高注曰:「愉,解。
綖,緩。
」念孫案:「羸」當爲「贏」,字之誤也。
「贏」與「盈」古字通。
言人君能處平靜、任德化則形性充盈而耳目聰明也。
「綖」當爲「綎」,亦字之誤也。
「綎」讀爲「挺」。
《仲夏篇》「挺衆囚」,高注曰:「挺,緩也。
」鄭注《月令》曰:「挺,猶寬也。
」「寬」亦「緩」也。
《後漢書·臧宮傳》「宜小挺緩,令得逃亡」,《傅燮傳》「賊得寬挺」,李賢竝雲:「挺,解也。
」「解」亦「緩」也,故《序卦》傳雲:「解者,緩也。
」「挺」與「綎」古字通。
「愉」即「安肆日偷」之「偷」,「偷」古作「愉」,見《周官·大司徒》。
故注訓「愉」爲「解」、與「懈」同。
「綎」爲「緩」也。
此以「贏」、「精」、「綎」、「名」爲韻,若作「綖」,則失其韻矣。
手足矜 《重言篇》「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高注曰:「矜,嚴也。
」念孫案:矜,猶奮也。
言手足奮動也。
《燕策》曰:「矜戟砥劒。
」言奮戟也。
《墨子·所染篇》曰:「其友皆好矜奮。
」《荀子·正名篇》曰:「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
」《淮南·説林篇》曰:「呂望使老者奮,項託使嬰兒矜。
」是「矜」與「奮」同義。
《管子·小問篇》作「漻然豐滿而手足拇動者,兵甲之色也」,此尤其明證矣。
倒而投之鸂水 《用名篇》「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鸂水」,高注曰:「倒,殺。
」念孫案:「倒」與「殺」義不相近。
「倒」當爲「剄」。
《説文》曰:「剄,刑也。
」故高訓爲殺。
今本作「倒」者,俗書「剄」字作「」,形與「到」相似,「剄」譌爲「到」。
《史記·韓世家》「不如出兵以勁之」,「勁」譌作「到」,是其例。
後人又加人旁耳。
《羣書治要》引此作「剄而投之谿水」,《論衡·非韓篇》雲:「宋人有禦馬者,不進,剄而棄之於溝中。
」此皆其明證矣。
又案:《水經·淮水注》雲:「雞水出雞陂。
《呂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投之雞水』是也。
」據此則「雞」爲水名。
然《論衡》言「剄而棄之溝中」,溝與谿同類,則作「谿」者是也。
此直謂殺而投之谿中耳,非謂水名也。
「谿」、「雞」形近而譌,酈氏因以爲汝南思善之雞水,誤矣。
「谿」或作「溪」,「雞」或作「鷄」,今本作「鸂」,則又「溪」、「鷄」二字之合譌也。
謀士 《爲欲篇》:「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謀士言曰:『原將下矣。
』師吏請待之。
」念孫案:原之將下,謀士無由知之。
「謀士」當爲「諜出」,字形相似而誤。
「諜」旁「世」字,唐人避諱作「廿」,遂與「謀」相似而誤。
《漢書·藝文志》「大歲諜日晷二十九卷」,今本「諜」誤作「謀」。
《史記·夏本紀》「稱以出」,《大戴禮·五帝德篇》譌作「稱以上士」。
《墨子·號令篇》「若贖出親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許之」,又雲「出候無過十裡」,「出」字竝譌作「士」。
《荀子·大略篇》「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士」,「士」亦「出」之譌。
僖二十五年《左傳》及《晉語》正作「諜出」。
蓋諜者入城探知其情,出而告晉侯也。
焉不知其所由 《召類篇》:「以龍緻雨,以形逐景,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爲命,焉不知其所由。
」念孫案:「焉不知其所由」本作「焉知其所」。
其「不知其所由」五字乃是高注,非正文也。
今本作「焉不知其所由」者,正文脫去「知其所」三字,而注内「不知其所由」五字又誤入正文耳。
此以「雨」、「景」、「所」爲韻,「景」字古音在養部,養部之音多與語部相通,故「景」與「雨」、「所」爲韻。
《樂記》「和正以廣」,與「旅」、「鼓」、「武」、「雅」、「語」、「古」、「下」爲韻。
《淮南·原道篇》「翺翔忽區之上」,與「下」、「野」、「與」、「後」爲韻。
《繫辭傳》「易之序也」,虞翻本「序」作「象」。
《考工記》「陶瓬」,鄭司農雲:「瓬讀爲甫始之甫。
」皆其例也。
若「所」下有「由」字,則失其韻矣。
前《應同篇》曰:「故以龍緻雨,以形逐景,師之所處,必生棘楚,禍福之所自來,衆人以爲命,安知其所。
」高注雲:「凡人以爲天命,不知其所由也。
」是其明證矣。
子姪 《疑似篇》「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善効人之子姪昆弟之狀」,舊本「善」譌作「喜」。
《文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