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弟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副」爲「剖」耳。
《説文》:「副,判也。
籀文作疈。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史記》作「坼疈而生」,是其明證矣。
越章王 「少子執疵爲越章王」。
念孫案:《大戴禮·帝繫篇》「越章」作「戚章」。
《索隱》引《世本》作「就章」。
「戚」字古聲與「蹵」相近,説見《唐韻正》。
而「蹵」從就聲,「蹵然」或爲「蹙然」,「蹵芻」或爲「蹙芻」,見《曲禮》及《漢書·賈誼傳》。
則作「戚」者是也。
「戚」譌爲「戉」,即今「斧鉞」字。
故又譌爲「越」,猶「甯戚」之譌爲「甯越」矣。
見《淮南·道應篇》。
使棄疾殺之 「於是靈王使棄疾殺之」。
念孫案:此當作「使疾殺之」。
疾,速也。
昭四年《左傳》作「王使速殺之」,是其證也。
今本「疾」上有「棄」字者,因下文「公子棄疾」而誤。
卑梁 「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鍾離小童争桑」。
念孫案:《太平禦覽·州郡部》引此,「卑梁」下有「女」字,是也。
《吳世家》曰「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争桑」,《伍子胥傳》亦曰「兩女子争桑」,《呂氏春秋·察微篇》亦曰「楚邊邑卑梁處女」。
僞謂楚王 「楚威王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
張醜僞謂楚王曰」。
念孫案:「僞」讀曰「爲人謀而不忠」之「爲」,言張醜爲田嬰謂楚王也。
古「作爲」之「爲」通作「僞」,故「爲人謀」之「爲」亦通作「僞」。
説見《秦策》「蘇代僞爲齊王曰」下。
「僞爲」即「爲謂」。
搏其士卒 「盼子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矣」。
索隱曰:「搏,音『膊』,亦有作『附』讀。
」念孫案:「膊」、「附」二音皆非也。
「搏」當爲「摶」,字之誤也。
「摶」與「專」同。
《田完世家》「韓馮摶三國之兵」,集解:「徐廣曰:『摶,音專。
專猶并合制領之謂也。
』」《吳王濞傳》「燕王摶胡衆入蕭關」,索隱曰:「摶,音『專』。
專謂專統領胡兵。
」此言「摶其士卒以與王遇」,意亦同也。
《齊策》作「整其士卒」,「整」與「摶」意亦相近。
作「搏」則非其指矣。
二十年 「二十年,齊湣王欲爲從長」。
念孫案:《索隱》本出「二十六年」四字,注曰:「案:下文始言二十四年,又更有二十六年,則此雲二十六年,衍字也,當是二十年事。
」據此則正文本作「二十六年」,而小司馬以爲當作「二十年」。
今本依小司馬改爲「二十年」,則與注内「此雲二十六年」之語不合,故又於注首加八字雲「俗本或作二十六年」,然後接以「案:下文」雲雲,甚矣其謬也。
鄒 「鄒、費、郯、邳者,羅鸗也」。
念孫案:「鄒」本作「騶」。
古多以「騶」爲「鄒」字。
《封禪書》:「祠騶嶧山。
」《吳世家》:「爲騶伐魯。
」《陳杞世家》:「滕、薛、騶,夏、殷、周之閒封也。
」《田完世家》「騶忌」、「騶衍」。
《孟子傳》:「齊有三騶子。
」《韓長孺傳》:「嘗受韓子雜家説於騶田生所。
」《漢書·地理志》:「魯國騶,故邾國。
」《王吉傳》:「能爲《騶氏春秋》。
」又漢有《騶氏二鏡銘》。
《造孔廟禮器碑陰》有「騶韋仲卿」。
《蕩陰令張遷碑陰》有「騶叔義」。
《索隱》本出「騶、費」二字,注曰:「鄒、祕二音。
」今本改「騶」爲「鄒」,則小司馬無庸作音矣。
下文「塞鄒魯之心」,《孟子傳》「孟軻,鄒人也」,《索隱》本竝作「騶」。
《班馬字類》及毛晃《增脩禮部韻略》引《孟子傳》竝作「騶」,宋本同。
必萬之於虎 「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之於虎」。
念孫案:「必萬之於虎」,《索隱》本作「必萬於虎矣」,於義爲長。
越王句踐世家 怨伐 「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
念孫案:「怨伐」二字,義不相屬,諸書亦無以「怨伐」連文者,「伐」字蓋因下文而誤衍也。
《文選·鵩鳥賦》注引此無「伐」字。
鎮 「鎮撫國家」。
念孫案:「鎮」本作「填」。
古多以「填」爲「鎮撫」字。
《小雅·采菽篇》「殿天子之邦」,毛傳:「殿,鎮也。
」釋文:「鎮,本作填。
」《史記·高祖紀》「鎮國家,撫百姓」,《漢書》作「填」。
《孝文紀》「填撫諸侯」,《天官書》「填星歲填一宿」,《齊悼惠王世家贊》「大封同姓,以填萬民之心」,《蕭相國世家》「填撫諭告,使給軍食」,《平津侯傳》「宜佐明主,填撫國家」,《太史公自序》「蕭何填撫山西」,字竝與「鎮」同。
《索隱》本出「填撫」二字,注曰:「『鎮』音。
」今改「填」爲「鎮」,而删去其音,妄矣。
導諛 「吳已殺子胥,導諛者衆」。
念孫案:「導諛」即「諂諛」也。
或作「道諛」,《莊子·天地篇》「道諛之人」是也。
又曰「謂己道人」,「謂己諛人」。
「道人」即「諂人」也。
《漁父篇》曰:「希意道言謂之諂。
」是「道」與「諂」同義。
故《荀子·不苟篇》「非諂諛也」,《賈子·先醒篇》「君好諂諛而惡至言」,《韓詩外傳》竝作「道諛」。
「諂」與「導」聲之轉。
「諂諛」之爲「導諛」,「臽及」之爲「導及」,《禮書》「臽及士大夫」,《索隱》本作「啗及」,《大戴禮·禮三本篇》作「導及」,《荀子·禮論篇》作「道及」。
案:「臽」字當讀爲「覃及鬼方」之「覃」。
《集解》本「臽」譌作「函」,辯見《禮書》。
「禫服」之爲「導服」,《士虞禮記》「中月而禫」,鄭注「古文禫或爲導。
」《喪大記》「禫而内無哭者」,注:「禫,或作道。
」《説文》「」、「棪」二字竝讀若「三年導服」之「導」。
《玉篇》「」,他念、他感二切;「棪」,餘冉切。
「禫」之或爲「導」,「」、「棪」之讀若「導」,其理一也。
皆聲轉而字異也。
請成越 「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
念孫案:《文選·答蘇武書》注引此作「請成於越」,今脫「於」字。
不貴 不見 「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
念孫案:此文本作「吾患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自見其睫也」。
祇因「患」譌作「貴」,後人不得其解,遂於「貴」上加「不」字耳。
《太平禦覽》引此已誤。
《大戴禮·曾子立事篇》:「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
」今本作「貴其能以讓也」。
此亦是「患」譌作「貴」,後人因删去「不」字也。
或增「不」字,或删「不」字,皆由不知「貴」爲「患」之譌耳。
「不自見其睫」,今本脫「自」字。
《太平禦覽·人事部七》引此有「自」字。
下文曰「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則有「自」字明矣。
《韓子·喻老篇》:「杜子諫楚莊王曰:臣患王之智如目也,今本「患」上有「愚」字,即「患」字之誤而衍者,又脫「王」字。
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語意正與此同。
職 「殺人而死,職也」。
念孫案:《爾雅》:「職,常也。
」言殺人而死,固其常也。
《五子胥傳》曰:「事成爲卿,不成而亨,固其職也。
」《季布傳》曰:「季布爲項籍用,職耳。
」定元年《左傳》曰:「爲宋役,亦其職也。
」上文曰:「故我常從宋。
」義竝與此同。
鄭世家 是率諸侯 「齊彊,而厲公居櫟,即不往,是率諸侯伐我,内厲公」。
念孫案:「是」當爲「且」,字之誤也。
即,若也。
古謂「若」爲「即」,説見《匈奴傳》。
言我若不往,則齊且率諸侯伐我而納厲公也。
甫瑕 「使人誘劫鄭大夫甫瑕」。
念孫案:「瑕」本作「假」。
《索隱》本出「甫假」二字,注曰:「《左傳》作『傅瑕』。
此本多假借,亦依字讀。
」是《史記》本作「假」,不得以《左傳》改之也。
「瑕」、「假」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淮南·精神篇》「審乎無瑕」,《莊子·德充符篇》「瑕」作「假」。
《檀弓》「公肩假」,《漢書·古今人表》作「公肩瑕」。
是其證。
娠大叔 「當武王邑姜方娠大叔」。
念孫案:上文「成王封叔虞于唐」,《索隱》引此「娠大叔」作「動大叔」。
是《史記》舊本本作「動」,而今作「娠」者,後人不解「動」字之義,又以《左傳》作「震」,「震」與「娠」通,故改爲「娠」也。
今案:娠、震,皆動也。
《爾雅》「娠、震,動也」,郭注曰:「娠猶震也。
」《説文》:「娠,女妊身動也。
《春秋傳》曰:『後緡方娠。
』哀元年」《漢書·高祖紀》「已而有娠」,應劭曰:「娠,動,懷任之意。
《左傳》曰:『邑姜方娠。
』昭元年」今《左傳》作「震」。
《大雅·生民篇》「載震載夙」,毛傳曰:「震,動也。
」正義曰:「動謂懷任而身動也。
」是娠、震皆動也,《周本紀》曰「身動如孕者」是也。
凡史公述《尚書》《春秋傳》,多以詁訓之字相代,此言「方動大叔」,亦是以「動」代「震」也。
至小司馬述本書之文,例不以詁訓之字相代,若本書作「娠」,小司馬無緣改爲「動」也。
後人不知古訓而輒改爲「娠」,失史公之意矣。
趙世家 五世而生趙夙 「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而生趙夙」。
念孫案:「生」當爲「至」。
言自叔帶以至趙夙,凡五世也。
上文雲「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即其證。
「至」與「生」草書相似,又涉上文「奄父生叔帶」而誤。
《太平禦覽·封建部三》引此正作「至」。
諸大夫朝 「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
《説文》:「副,判也。
籀文作疈。
」《太平禦覽·人事部》引《史記》作「坼疈而生」,是其明證矣。
越章王 「少子執疵爲越章王」。
念孫案:《大戴禮·帝繫篇》「越章」作「戚章」。
《索隱》引《世本》作「就章」。
「戚」字古聲與「蹵」相近,説見《唐韻正》。
而「蹵」從就聲,「蹵然」或爲「蹙然」,「蹵芻」或爲「蹙芻」,見《曲禮》及《漢書·賈誼傳》。
則作「戚」者是也。
「戚」譌爲「戉」,即今「斧鉞」字。
故又譌爲「越」,猶「甯戚」之譌爲「甯越」矣。
見《淮南·道應篇》。
使棄疾殺之 「於是靈王使棄疾殺之」。
念孫案:此當作「使疾殺之」。
疾,速也。
昭四年《左傳》作「王使速殺之」,是其證也。
今本「疾」上有「棄」字者,因下文「公子棄疾」而誤。
卑梁 「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鍾離小童争桑」。
念孫案:《太平禦覽·州郡部》引此,「卑梁」下有「女」字,是也。
《吳世家》曰「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争桑」,《伍子胥傳》亦曰「兩女子争桑」,《呂氏春秋·察微篇》亦曰「楚邊邑卑梁處女」。
僞謂楚王 「楚威王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
張醜僞謂楚王曰」。
念孫案:「僞」讀曰「爲人謀而不忠」之「爲」,言張醜爲田嬰謂楚王也。
古「作爲」之「爲」通作「僞」,故「爲人謀」之「爲」亦通作「僞」。
説見《秦策》「蘇代僞爲齊王曰」下。
「僞爲」即「爲謂」。
搏其士卒 「盼子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矣」。
索隱曰:「搏,音『膊』,亦有作『附』讀。
」念孫案:「膊」、「附」二音皆非也。
「搏」當爲「摶」,字之誤也。
「摶」與「專」同。
《田完世家》「韓馮摶三國之兵」,集解:「徐廣曰:『摶,音專。
專猶并合制領之謂也。
』」《吳王濞傳》「燕王摶胡衆入蕭關」,索隱曰:「摶,音『專』。
專謂專統領胡兵。
」此言「摶其士卒以與王遇」,意亦同也。
《齊策》作「整其士卒」,「整」與「摶」意亦相近。
作「搏」則非其指矣。
二十年 「二十年,齊湣王欲爲從長」。
念孫案:《索隱》本出「二十六年」四字,注曰:「案:下文始言二十四年,又更有二十六年,則此雲二十六年,衍字也,當是二十年事。
」據此則正文本作「二十六年」,而小司馬以爲當作「二十年」。
今本依小司馬改爲「二十年」,則與注内「此雲二十六年」之語不合,故又於注首加八字雲「俗本或作二十六年」,然後接以「案:下文」雲雲,甚矣其謬也。
鄒 「鄒、費、郯、邳者,羅鸗也」。
念孫案:「鄒」本作「騶」。
古多以「騶」爲「鄒」字。
《封禪書》:「祠騶嶧山。
」《吳世家》:「爲騶伐魯。
」《陳杞世家》:「滕、薛、騶,夏、殷、周之閒封也。
」《田完世家》「騶忌」、「騶衍」。
《孟子傳》:「齊有三騶子。
」《韓長孺傳》:「嘗受韓子雜家説於騶田生所。
」《漢書·地理志》:「魯國騶,故邾國。
」《王吉傳》:「能爲《騶氏春秋》。
」又漢有《騶氏二鏡銘》。
《造孔廟禮器碑陰》有「騶韋仲卿」。
《蕩陰令張遷碑陰》有「騶叔義」。
《索隱》本出「騶、費」二字,注曰:「鄒、祕二音。
」今本改「騶」爲「鄒」,則小司馬無庸作音矣。
下文「塞鄒魯之心」,《孟子傳》「孟軻,鄒人也」,《索隱》本竝作「騶」。
《班馬字類》及毛晃《增脩禮部韻略》引《孟子傳》竝作「騶」,宋本同。
必萬之於虎 「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之於虎」。
念孫案:「必萬之於虎」,《索隱》本作「必萬於虎矣」,於義爲長。
越王句踐世家 怨伐 「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
念孫案:「怨伐」二字,義不相屬,諸書亦無以「怨伐」連文者,「伐」字蓋因下文而誤衍也。
《文選·鵩鳥賦》注引此無「伐」字。
鎮 「鎮撫國家」。
念孫案:「鎮」本作「填」。
古多以「填」爲「鎮撫」字。
《小雅·采菽篇》「殿天子之邦」,毛傳:「殿,鎮也。
」釋文:「鎮,本作填。
」《史記·高祖紀》「鎮國家,撫百姓」,《漢書》作「填」。
《孝文紀》「填撫諸侯」,《天官書》「填星歲填一宿」,《齊悼惠王世家贊》「大封同姓,以填萬民之心」,《蕭相國世家》「填撫諭告,使給軍食」,《平津侯傳》「宜佐明主,填撫國家」,《太史公自序》「蕭何填撫山西」,字竝與「鎮」同。
《索隱》本出「填撫」二字,注曰:「『鎮』音。
」今改「填」爲「鎮」,而删去其音,妄矣。
導諛 「吳已殺子胥,導諛者衆」。
念孫案:「導諛」即「諂諛」也。
或作「道諛」,《莊子·天地篇》「道諛之人」是也。
又曰「謂己道人」,「謂己諛人」。
「道人」即「諂人」也。
《漁父篇》曰:「希意道言謂之諂。
」是「道」與「諂」同義。
故《荀子·不苟篇》「非諂諛也」,《賈子·先醒篇》「君好諂諛而惡至言」,《韓詩外傳》竝作「道諛」。
「諂」與「導」聲之轉。
「諂諛」之爲「導諛」,「臽及」之爲「導及」,《禮書》「臽及士大夫」,《索隱》本作「啗及」,《大戴禮·禮三本篇》作「導及」,《荀子·禮論篇》作「道及」。
案:「臽」字當讀爲「覃及鬼方」之「覃」。
《集解》本「臽」譌作「函」,辯見《禮書》。
「禫服」之爲「導服」,《士虞禮記》「中月而禫」,鄭注「古文禫或爲導。
」《喪大記》「禫而内無哭者」,注:「禫,或作道。
」《説文》「」、「棪」二字竝讀若「三年導服」之「導」。
《玉篇》「」,他念、他感二切;「棪」,餘冉切。
「禫」之或爲「導」,「」、「棪」之讀若「導」,其理一也。
皆聲轉而字異也。
請成越 「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
念孫案:《文選·答蘇武書》注引此作「請成於越」,今脫「於」字。
不貴 不見 「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
念孫案:此文本作「吾患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自見其睫也」。
祇因「患」譌作「貴」,後人不得其解,遂於「貴」上加「不」字耳。
《太平禦覽》引此已誤。
《大戴禮·曾子立事篇》:「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
」今本作「貴其能以讓也」。
此亦是「患」譌作「貴」,後人因删去「不」字也。
或增「不」字,或删「不」字,皆由不知「貴」爲「患」之譌耳。
「不自見其睫」,今本脫「自」字。
《太平禦覽·人事部七》引此有「自」字。
下文曰「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則有「自」字明矣。
《韓子·喻老篇》:「杜子諫楚莊王曰:臣患王之智如目也,今本「患」上有「愚」字,即「患」字之誤而衍者,又脫「王」字。
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語意正與此同。
職 「殺人而死,職也」。
念孫案:《爾雅》:「職,常也。
」言殺人而死,固其常也。
《五子胥傳》曰:「事成爲卿,不成而亨,固其職也。
」《季布傳》曰:「季布爲項籍用,職耳。
」定元年《左傳》曰:「爲宋役,亦其職也。
」上文曰:「故我常從宋。
」義竝與此同。
鄭世家 是率諸侯 「齊彊,而厲公居櫟,即不往,是率諸侯伐我,内厲公」。
念孫案:「是」當爲「且」,字之誤也。
即,若也。
古謂「若」爲「即」,説見《匈奴傳》。
言我若不往,則齊且率諸侯伐我而納厲公也。
甫瑕 「使人誘劫鄭大夫甫瑕」。
念孫案:「瑕」本作「假」。
《索隱》本出「甫假」二字,注曰:「《左傳》作『傅瑕』。
此本多假借,亦依字讀。
」是《史記》本作「假」,不得以《左傳》改之也。
「瑕」、「假」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淮南·精神篇》「審乎無瑕」,《莊子·德充符篇》「瑕」作「假」。
《檀弓》「公肩假」,《漢書·古今人表》作「公肩瑕」。
是其證。
娠大叔 「當武王邑姜方娠大叔」。
念孫案:上文「成王封叔虞于唐」,《索隱》引此「娠大叔」作「動大叔」。
是《史記》舊本本作「動」,而今作「娠」者,後人不解「動」字之義,又以《左傳》作「震」,「震」與「娠」通,故改爲「娠」也。
今案:娠、震,皆動也。
《爾雅》「娠、震,動也」,郭注曰:「娠猶震也。
」《説文》:「娠,女妊身動也。
《春秋傳》曰:『後緡方娠。
』哀元年」《漢書·高祖紀》「已而有娠」,應劭曰:「娠,動,懷任之意。
《左傳》曰:『邑姜方娠。
』昭元年」今《左傳》作「震」。
《大雅·生民篇》「載震載夙」,毛傳曰:「震,動也。
」正義曰:「動謂懷任而身動也。
」是娠、震皆動也,《周本紀》曰「身動如孕者」是也。
凡史公述《尚書》《春秋傳》,多以詁訓之字相代,此言「方動大叔」,亦是以「動」代「震」也。
至小司馬述本書之文,例不以詁訓之字相代,若本書作「娠」,小司馬無緣改爲「動」也。
後人不知古訓而輒改爲「娠」,失史公之意矣。
趙世家 五世而生趙夙 「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而生趙夙」。
念孫案:「生」當爲「至」。
言自叔帶以至趙夙,凡五世也。
上文雲「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即其證。
「至」與「生」草書相似,又涉上文「奄父生叔帶」而誤。
《太平禦覽·封建部三》引此正作「至」。
諸大夫朝 「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