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第三卷 第01章 聖母院
關燈
小
中
大
瓦爾省首府。
那裡有座聖菲利貝爾教堂,是十一世紀重建的最古老修道院,被認為是勃艮第羅曼藝術最具有特色*的典範。
③峨特風格是繼羅馬風格而起的一種建築式樣,以高聳入雲的尖塔為基本形式。
采用尖拱、飛扶牆、修長的立柱或簇柱、鑲嵌彩色*玻璃,形成騰飛的動勢,給人以天國神秘的幻覺。
建築形式有三種風格:垂直式,輻射式和火焰式。
雨果在小說中都有簡略的描述。
④羅曼風格,即古羅馬建築藝術的風格,流行于九至十三世紀西歐各地。
其特征是:磚石牆厚重堅實;拱呈半圓形;門框裝飾逐層向内凹入;拱頂為交叉結構;并采用束柱。
終止于征服者吉約姆①的那種神權軍事紀律的痕迹。
也不能把我們聖母院列入那類高大、剔透、飾滿彩色*玻璃窗和各種雕塑的教堂家族;這類教堂是形狀尖削,姿态奔放,作為政治象征,具有村社和市民的色*彩,作為藝術品,卻帶有自由、任意和狂放的特征;這是建築藝術第二個階段的變态,不再是象形文字式的了,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并僅限于祭祀的了,而是富有藝術魅力的,演變的,深孚衆望的,始自十字軍歸來,終止于路易十一②時代。
總而言之,巴黎聖母院既不屬于第一類純羅曼血統,也不屬于第二類純阿拉伯血統。
巴黎聖母院是一種過渡性*的建築物。
當薩克遜建築師快豎完中殿最初的大柱時,十字軍帶回來的尖拱式樣,已經以征服者的姿态盤踞在原來隻用于支撐圓拱的那些羅曼式的寬大鬥拱之上。
尖拱從此後來居上,構成這座主教堂的其餘部分。
然而,初出茅廬,總有點膽怯,所以顯得有時放大,有時加寬,有時收斂,還不敢像以後在許許多多奇妙主教堂所展現出來的那樣如箭似矛地直刺天空。
這大概是因為它感覺到近旁就是羅曼式的粗笨柱子。
再說,從羅曼風格到峨特風格的這類過渡建築物也值得好好研究,絕不亞于那種純一的建築類型。
這種過渡建築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微妙之處,倘若沒有這些建築物,那就會蕩然無存。
這是尖拱式樣嫁接于開闊穹窿的一種風格。
①路易十一(1423—1483),法國國王(1461—1483)。
②征服者吉約姆,即吉約姆一世(1027或1028—1087),諾曼底大公(1035—1087)和英國國王(1066—1087)。
巴黎聖母院特别是這種新品種的奇特樣品,這座令人敬仰的豐碑,無論是每個側面或是每塊石頭,不僅是我國曆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
因此,不妨這裡略舉主要的細節,以資證明:那小紅門幾乎達到了十五世紀峨特藝術精美的頂峰,而中殿的柱子,由于粗大和凝重,卻可以回溯到加洛林時代的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
小紅門和中殿那些柱子之間,大概相距六百年。
甚至連煉金術士,也無一不認為從那大拱門的種種象征中,發現了一本滿意的煉金術概要,認為屠宰場聖雅各教堂是煉金術最完整的象形符号。
這樣,羅曼教堂,煉金術教堂,峨特藝術,薩克遜藝術,使人回想起格列高利七世①時代的那種笨重柱子,尼古拉·弗拉梅爾創先于路德的那種煉金術象征,教皇帝國的統一,教派分裂,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屠宰場聖雅各教堂,所有這一切巴黎聖母院兼收并蓄,統統将其熔鑄、組合、揉和在它的建築中。
這座中心、始祖教堂,在巴黎所有古老教堂中,可說是神話中一種怪獸,頭部是這一教堂的,四肢又是那一教堂的,臀部又是另一座的;總之,每座教堂都吸取點什麼東西。
我們再說一遍,藝術家、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對這種混合建築物仍不無興趣。
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建築藝術是何等原始的東西,并從這種混合建築物所表明的事實中,也如同蠻石建築②遺迹、埃及金字塔、印度巨塔所顯示的事實中,體會到建築藝術最偉大的成果并非純屬個人的創造,而是社會創造的結晶;與其說是天才人物妙筆生花之作,不如說是勞動人民孕育的甯馨兒;它是一個民族留下的沉澱物,是曆史長河所形成的堆積物,是人類社會不斷升華的結晶,總之,是多種多樣的生成層。
時間的每一波濤都将其沖積土堆放起來,每一種族都将其沉澱層安放在文物上面,每個人都添上一塊石頭。
海狸是這樣做的,蜜蜂是這樣做的,人也
那裡有座聖菲利貝爾教堂,是十一世紀重建的最古老修道院,被認為是勃艮第羅曼藝術最具有特色*的典範。
③峨特風格是繼羅馬風格而起的一種建築式樣,以高聳入雲的尖塔為基本形式。
采用尖拱、飛扶牆、修長的立柱或簇柱、鑲嵌彩色*玻璃,形成騰飛的動勢,給人以天國神秘的幻覺。
建築形式有三種風格:垂直式,輻射式和火焰式。
雨果在小說中都有簡略的描述。
④羅曼風格,即古羅馬建築藝術的風格,流行于九至十三世紀西歐各地。
其特征是:磚石牆厚重堅實;拱呈半圓形;門框裝飾逐層向内凹入;拱頂為交叉結構;并采用束柱。
終止于征服者吉約姆①的那種神權軍事紀律的痕迹。
也不能把我們聖母院列入那類高大、剔透、飾滿彩色*玻璃窗和各種雕塑的教堂家族;這類教堂是形狀尖削,姿态奔放,作為政治象征,具有村社和市民的色*彩,作為藝術品,卻帶有自由、任意和狂放的特征;這是建築藝術第二個階段的變态,不再是象形文字式的了,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并僅限于祭祀的了,而是富有藝術魅力的,演變的,深孚衆望的,始自十字軍歸來,終止于路易十一②時代。
總而言之,巴黎聖母院既不屬于第一類純羅曼血統,也不屬于第二類純阿拉伯血統。
巴黎聖母院是一種過渡性*的建築物。
當薩克遜建築師快豎完中殿最初的大柱時,十字軍帶回來的尖拱式樣,已經以征服者的姿态盤踞在原來隻用于支撐圓拱的那些羅曼式的寬大鬥拱之上。
尖拱從此後來居上,構成這座主教堂的其餘部分。
然而,初出茅廬,總有點膽怯,所以顯得有時放大,有時加寬,有時收斂,還不敢像以後在許許多多奇妙主教堂所展現出來的那樣如箭似矛地直刺天空。
這大概是因為它感覺到近旁就是羅曼式的粗笨柱子。
再說,從羅曼風格到峨特風格的這類過渡建築物也值得好好研究,絕不亞于那種純一的建築類型。
這種過渡建築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微妙之處,倘若沒有這些建築物,那就會蕩然無存。
這是尖拱式樣嫁接于開闊穹窿的一種風格。
①路易十一(1423—1483),法國國王(1461—1483)。
②征服者吉約姆,即吉約姆一世(1027或1028—1087),諾曼底大公(1035—1087)和英國國王(1066—1087)。
巴黎聖母院特别是這種新品種的奇特樣品,這座令人敬仰的豐碑,無論是每個側面或是每塊石頭,不僅是我國曆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
因此,不妨這裡略舉主要的細節,以資證明:那小紅門幾乎達到了十五世紀峨特藝術精美的頂峰,而中殿的柱子,由于粗大和凝重,卻可以回溯到加洛林時代的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
小紅門和中殿那些柱子之間,大概相距六百年。
甚至連煉金術士,也無一不認為從那大拱門的種種象征中,發現了一本滿意的煉金術概要,認為屠宰場聖雅各教堂是煉金術最完整的象形符号。
這樣,羅曼教堂,煉金術教堂,峨特藝術,薩克遜藝術,使人回想起格列高利七世①時代的那種笨重柱子,尼古拉·弗拉梅爾創先于路德的那種煉金術象征,教皇帝國的統一,教派分裂,聖日耳曼—德—普瑞教堂,屠宰場聖雅各教堂,所有這一切巴黎聖母院兼收并蓄,統統将其熔鑄、組合、揉和在它的建築中。
這座中心、始祖教堂,在巴黎所有古老教堂中,可說是神話中一種怪獸,頭部是這一教堂的,四肢又是那一教堂的,臀部又是另一座的;總之,每座教堂都吸取點什麼東西。
我們再說一遍,藝術家、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對這種混合建築物仍不無興趣。
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建築藝術是何等原始的東西,并從這種混合建築物所表明的事實中,也如同蠻石建築②遺迹、埃及金字塔、印度巨塔所顯示的事實中,體會到建築藝術最偉大的成果并非純屬個人的創造,而是社會創造的結晶;與其說是天才人物妙筆生花之作,不如說是勞動人民孕育的甯馨兒;它是一個民族留下的沉澱物,是曆史長河所形成的堆積物,是人類社會不斷升華的結晶,總之,是多種多樣的生成層。
時間的每一波濤都将其沖積土堆放起來,每一種族都将其沉澱層安放在文物上面,每個人都添上一塊石頭。
海狸是這樣做的,蜜蜂是這樣做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