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
關燈
小
中
大
那茶杯,一面和他掙紮着。
景藩氣咻咻的吃吃笑了起來。
燈光是黯淡的紅黃色。
一到了将近午夜的時候,電力足了,電燈便大放光明起來,房間裡照得雪亮的,卻是靜悄悄的聲息毫無。
陶媽推開房門向裡面張望了一下,見景藩睡熟在床上,帳子沒有放下來,她心裡想他今天倒早,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的。
她輕輕地掩上了門,自退了出去,估量着五太太也就快要回來了,得要到廚房裡去看看那火腿粥炖得怎樣了,她們看了戲回來要吃宵夜的。
廚房離開上房很遠,陶媽沿着那長廊一路走過去,隻見前前後後的房屋都是黑洞洞的,那些别的女傭都還在隔壁看人家做佛事。
沒有回來,陶媽是先回來了一步。
她兩手抄在棉襖底下,縮着脖子快步走着,一陣寒風吹過來,身上就像是一絲不挂沒穿衣裳似的,嗦嗦地抖起來。
院子裡黑沉沉的,遠遠聽見隔壁的和尚念經,那波顫的喃喃的音調,夾雜着神秘的印度語,高音與低音唱和着一起一落,丁呀當呀敲着磬鈴鼓钹,那音樂仿佛把半邊天空都籠罩住了,聽着隻覺得惘惘的,有一種奇異的哀愁。
陶媽這時候不知怎麼一來,忽然想起來隔壁新死了人。
這樣一想,正是有一點害怕,卻聽見一陣嗚嗚咽咽的聲音,仿佛有人在那黑暗中哭泣,不禁毛發皆豎。
越是害怕,倒越是不敢停留下來,壯着膽子筆直的向前走去,再走了幾步,這就聽出來了,那聲音是從她們住的那間對廂房裡發出來的,這沒有别人,一定是小艾在那裡睡覺魇住了。
當下陶媽定了定神,便走過去把房門一推,電燈一開,果然看見小艾伏在床上,她那哭聲卻已經停止了,隻是不免還有些趕趕咐咐的,發出那抽噎的聲音。
陶媽高聲道:&ldquo小艾 睡得發糊塗啦?太太她們就要回來了,還不起來?&ldquo正說着,劉媽已經在走廊那一頭遙遙向她叫喚着:&rdquo回來了,回來了!&ldquo 陶媽便又向小艾吆喝了一聲:&ldquo太太回來了,還不起來!&rdquo匆匆地回身向上房走去。
五太太看了戲回來,便跟着憶妃一同到她房裡去了。
陶媽便也跟着到憶妃房裡去伺候着,幫着五太太把一件灰背領子黑絲絨鬥篷脫了下來,搭在自己手臂上,當時便說了一聲: 襖弦已經睡了。
&rdquo五太太和憶妃聽見這話,卻是不約而同的都向床上看了一眼,床上并沒有人。
原來是睡在那邊房裡。
大家都覺得很出意料之外,憶妃心裡自然是有點不痛快,便道: 襖弦什麼時候回來的?這麼早倒已經睡了?&rdquo陶媽道:&ldquo老爺回來我都沒聽見。
&rdquo五太太倒有點不好意思起來,本來到憶妃這裡來也沒打算久坐的,這時候倒不便馬上就走了,因搭讪着向陶媽笑道:&ldquo餓了!那火腿粥熬好了沒有?拿到這兒來吃,揀點泡菜來。
&rdquo又向憶妃笑道:&ldquo你也吃點兒吧?&rdquo陶媽便到廚下去,把一鍋火腿粥和兩樣下粥的菜用一隻托盤端了來,這裡憶妃的女傭已經擺上了碗筷,兩人對坐着,吃過了粥,又閑談了一會,五太太方才回房去了。
陶媽和劉媽都進房來伺候着,劉媽拎了水來預備五太太洗臉,雖然都是悄悄地踮着腳走路,依舊把景藩驚醒了,睜開眼來看了看。
五太太笑道:&ldquo你醒了?今天怎麼睡得這麼早?&rdquo 她倒有點擔心起來,想着他不要是病了。
景藩也沒說什麼。
五太太道:&ldquo有火腿粥挺好的,你要吃不要?&rdquo景藩隔了一會,方才懶洋洋地應了聲:&ldquo吃點兒也好。
&rdquo 五太太一回頭。
忽然看見小艾來了,挨着房門站着,并沒有進來。
五太太不由得生起氣來道:&ldquo回來這半天怎麼不看見你影子?淨讓陶媽在這兒做事,你就不管了?&rdquo但是當着景藩,她向來不肯十分怎樣責罵傭人的,免得好像顯着她太兇悍了,失去了閨秀的風度,因此就這樣說了兩聲,也就算了,隻道:&ldquo你去!去把粥拿來給老爺吃!&rdquo小艾灰白着臉色,一聲也沒言語,自出去了。
然後她手裡拿着一隻托盤,端了一碗粥進來,向床前走去,低着眼皮并不去看他,但是心裡就像滾水煎熬着一樣,她真恨極了,恨不得能夠立刻吐出一口血來噴到他臉上去。
她一步步地走近前來,把那托盤放下來,擱在枕邊,景藩歪着身子躺着,便挑起一匙子來送到嘴裡去。
他那眼光無意之間射到她臉上來,卻是冷冷的,就像是不認識她一樣。
對于小艾,卻又是一種刺激,就仿佛憑空給人打了個耳刮子,心裡說不出的難受,雖然自己也不解是為什麼緣故。
還剩下大半碗粥,景藩便放下匙子,把那托盤一推,自睡下了。
五太太便道:&ldquo給老爺打個手巾把子來。
&rdquo小艾擦了個手巾把子遞過去,這天冷,從廚房裡提來的熱水冷得很快,從壺裡倒到臉盆裡,已經不是太熱了。
景藩接過毛巾,隻說了一聲:&ldquo一點也不燙!&rdquo便随手一扔,那毛巾便落在地下。
五太太皺着眉向小艾說道:&ldquo你這人這麼沒有記性!要燙一點!&rdquo 見她仍舊呆呆的樣子,便又提醒她道:&ldquo不會把熱水瓶裡的開水倒上一點麼?&rdquo 小艾把臉盆裡的水倒了,再倒上些熱水瓶裡的水,她那生着凍瘡的紅腫的手插到那開水裡面,在一陣麻辣之後,雖然也感覺到有些疼痛,心裡隻是惚惚恍恍的,仿佛她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五太太把那熱手巾把子接了過去,親自遞給景藩,小艾便把臉盆端了出去,粥碗和托盤也拿了出去,掩上房門,五太太自去收拾安寝不提。
沒有幾天就過年了,景藩在正月裡照例總是大賭,一開了頭似乎就賭興日益濃厚,接連一個月賭下來,輸得昏天黑地。
一直到二三月裡,他們也還是常常有豪賭的場面。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在憶妃這邊打牌,景藩因為前一天晚上推牌九熬了夜,要想補一個中覺,嫌這邊屋裡吵嚷得太厲害,便說到五太太那邊去睡去。
五太太正坐在桌下打牌,陶媽也在旁邊伺候着,五太太便别過頭來和她說了一聲,叫她跟了去給他把窗簾放下來。
陶媽先是說:&ldquo小艾在那兒呢。
&rdquo後來也就去了。
還沒走到五太太房門口,卻看見小艾從裡面直奔出來,剛巧正撞到她身上,仿佛很窘似的,也沒顧到和她說什麼,就這麼跑了。
陶媽見這情形,也就明白了幾分,當時就沒有敢進去,恐怕老爺正在那裡生氣,不犯着去碰在他氣頭上。
她心裡忖度着,便向後面走去,劉媽在後面小院子裡洗衣裳,陶媽忍不住就把剛才那樁事情說給她聽,不過被陶媽一說,就好像小艾是因為聽見她來了,所以跑了。
劉媽怔了一會,便道:&ldquo嗳呀,這兩天小艾怎麼吃了東西就要吐,不要是害喜吧?&hellip&hellip我們這個老爺倒也說不定。
&rdquo兩人隻是私下裡議論着,陶媽和憶妃那邊的傭人向來是一句話也不多說的,但是劉媽恐怕比較嘴敞,這句話也不知怎麼,很快的就傳到那邊去了,那邊自然有人獻殷勤,去告訴了憶妃。
五太太那天打牌打了個通宵,所以次日起得很晚,下午正在那裡梳頭,忽然聽見憶妃在那邊高聲罵人,隔着幾間屋子,也聽不仔細,就仿佛聽見一句:&ldquo不要臉!自己沒本事,叫個丫頭去引老爺!&rdquo陶媽站在五太太背後,在那兒替她梳頭,聽見那邊千&ldquo不要臉&rdquo萬&ldquo不要臉&rdquo的罵着,曉得是在那裡罵五太太,不由得便有些變貌變色的。
五太太不知就裡,還微笑着問:&ldquo她在那兒罵什麼?&rdquo陶媽輕聲歎了口氣,便放低了聲音,彎下腰來附耳說道:&ldquo我正要告訴太太的,怕你生氣&mdash&mdash昨天你在那邊打牌,我看老爺到這邊來睡中覺,我跟進來看看可要把簾子拉起來,哪兒曉得小艾在房裡,老爺跟她拉拉扯扯的,後來她看見我來,就趕緊跑出去了。
看這樣子,恐怕已經不止一天了。
&hellip&hellip這個丫頭,這麼點兒大年紀,哪兒想到她已經這樣壞了!真是&lsquo人小鬼大&rsquo!&rdquo 五太太聽了,氣得話都說不出來了,隻是喃喃的再三重複着說:&ldquo你給我把她叫來!&rdquo 陶媽去把小艾叫了來,五太太頭也沒梳好,紫漲着臉,一隻手挽着頭發,便站起身來,迎面沒頭沒臉地打上去,道:&ldquo不要臉的東西,把你帶到南京來,你給我丢人!到底是怎麼回事,你說!說!你不說出來我打死你!&rdquo她隻恨兩隻胳膊氣得酸軟了,打得不夠重,從床前拾起一隻紅皮底的繡花鞋,把那鞋底劈劈啪啪在小艾臉上抽着。
小艾雖是左右躲閃着,把手臂橫擋在臉上,眼梢和嘴角已經涔涔地流下血來,但是立刻被淚水沖化了,她的眼淚像泉水一樣地湧出來,她自從到他們家來,從小時候到現在,所有受的冤屈一時都湧上心來,一口氣堵住了咽喉,雖然也叫喊着為自己分辯,卻抽噎得一個字也聽不出。
五太太在這裡拷問小艾,那邊憶妃也在那裡向景藩質問,景藩卻是一口就承認了。
憶妃跟他鬧,他隻是微笑着說:&ldquo誰當真要她。
你何必這樣認真。
&rdquo又瞅着她笑了笑,道:&ldquo誰叫你那天也不在家。
&rdquo他盡管是這種口吻,憶妃終究放心不下,尤其因為根據報告,小艾恐怕已經有了身孕,憶妃自己這些年來一直盼望着有個孩子,但是始終就沒有,倘然小艾倒真生下個孩子,那是名正言順的竟要冊立為姨太太了,勢必要影響到自己的地位。
她因此十分動怒,隻管釘着他和他吵鬧,要他馬上把那丫頭給打發了。
景藩後來不耐煩起來,戴上帽子就出去了。
五太太也正是為這樁事情有些委決不下,因為盤問小艾,知道她有喜了,無論如何,總是老爺的一點骨血,五太太甚至于想着,自己一直想要一個小孩子,隻是不能如願,他前妻生的一兒一女是和她沒有什麼感情的,這一個小孩子要是一生下來就由她撫養,總該兩樣些吧?但是這孩子生下來以後,卻把小艾怎樣處置呢?要是留下她,那是越發應了人家說的那話,說這件事情全是我的主謀,誠心地叫自己的丫頭去籠絡老爺。
要是把她打發了呢,倒又不知道老爺到底是一個什麼态度。
五太太心裡斟酌着,不免左右為難起來,剛才拿着打小艾的一隻花鞋也扔在地下了,退後兩步坐在梳妝台前面的一隻方凳上。
小艾背着身子斜靠了桌子角站着,擡起一隻手臂把臉枕在臂彎裡,隻是痛哭。
五太太坐在那裡發一會愣,又指着她罵個一兩聲,但是火氣似乎下去些了,陶媽便在旁邊解勸着,正要替她挽起頭發來繼續梳頭,忽見憶妃氣乎乎的一陣風似的走了進來,不覺怔了一怔。
憶妃一言不發地走進來,一把揪住小艾的頭發,也并不毆打,隻是提起腳來,狠命向她肚子上踢去,腳上穿的又是皮鞋。
陶媽看這樣子,簡直要出人命,卻也不便上前拉勸,隻是心中十分不平,丫頭無論犯了什麼法,總是五太太的丫頭,有什麼不好,也該告訴五太太,由五太太去責罰她。
哪有這樣的道理,就這麼闖到太太房裡來,當着太太的面打她的丫頭,也太目中無人了。
五太太也覺得實在有點面子上下不來,坐在那裡氣得手足冰冷。
這時小艾卻已經一掙掙脫了,跳到一張椅子背後躲着,憶妃搶上前去,小艾便把那張椅子高高地舉起來,迎頭劈下去。
陶媽不覺吃了一驚,也來不及喝阻,心裡想這孩子不知輕重,這是以下犯上,簡直造反了,忙從後面奔上去,緊緊執住她兩隻胳膊,憶妃本來有兩個女仆跟了來,在房門口觀望着,至此便一擁而上,奪下那張椅子。
憶妃又驚又氣,趁這機會便用盡平生之力,向小艾一腳踢去,衆人不由得一聲&ldquo嗳喲!&rdquo齊聲叫了出來,看小艾時,已經面色慘白,身子直挫下去,倒在地下。
大家一陣亂哄哄的,把她半拖半擡地弄了出去。
憶妃心裡雖然也有些害怕,嘴裡也還是罵罵咧咧的,自有她的傭人把她勸回房中。
一刹那間人都走光了,隻剩五太太一個人呆呆地坐在梳妝台前的方凳上。
經過剛才的一場大鬧,屋子裡亂得很,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桌上的一隻茶杯給帶翻了,滾到地下去,蜿蜒一線茶汁慢慢地流過來,五太太眼看着它像一條小蛇似的亮晶晶的在地闆上爬着,向她的腳邊爬過來,她的腳也不知怎麼,依舊一動也不動。
隔了有一會工夫,陶媽方才走了進來,悄悄地說道:&ldquo太太,她肚子疼得在那兒打滾,血流得不止,一定要小産了。
&rdquo 五太太便道:&ldquo讓她死了就死了!我也管不了她!我都給她氣死了!&rdquo陶媽拿起梳子來又來替她梳頭,五太太忽然一轉念,又吩咐陶媽道:&ldquo去告訴老爺去。
&rdquo陶媽哼了一聲,冷笑道: 襖弦!剛才那邊跟他鬧了一場,他就出去了。
&rdquo五太太不言語了。
憶妃和五太太之間,雖然并沒有怎樣正面沖突過,也已經鬧得很僵了。
五太太當晚就沒有出來吃飯。
這時候小艾已經小産了,陶媽告訴五太太,還是一個男孩子,五太太聽了,不由得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惋惜的感覺。
憶妃聽見這話,卻是覺得僥幸,幸而被她打掉了。
但是留着小艾總是個禍根,因此急于要把她随便給個人。
陶媽聽見這話,便又來告訴五太太,五太太隻是喃喃地說:&ldquo讓她嫁掉了算了!&mdash&mdash給她氣死了!&rdquo陶媽卻極力的撺掇五太太,叫她無論如何要賭這口氣,倒偏要把小艾留着,不要讓憶妃趁了願。
但是結果也并不是出于五太太的力量,卻是因為大家都不敢兜攬這件事,家裡這些女傭誰也不敢替小艾做媒。
男傭也不敢要她,因為怕得罪了老爺。
憶妃後來急了,要叫人販子來賣了她。
向來他們這種大宅門裡,隻有買人,沒有賣人之說,憶妃固然是不管這些,但是小艾自從小産以後便得了病,一直也不退燒,一拖幾個月,把人拖得不像樣子,所以說是要賣她,也沒有成為事實。
小艾的病,五太太說她是自作自受,也并沒有給她醫治。
五太太對小艾實在是有一點恨,因為她心裡總覺得,要不是出了這樁事情,大家都過得和和氣氣的。
現在給這樣一來,竟把自己委曲求全的一番苦心全都付之東流。
現在倒成了個僵局,五太太和憶妃一直也沒見面,憶妃也把景藩管得很緊,不許他上這邊來。
五太太總是在自己房裡吃飯,他們這裡的廚子本來也是憶妃用進來的。
給五太太這邊預備的飯菜一天比一天壞。
同時陶媽也天天向五太太訴苦,說那些别的傭人怎樣欺負她。
陶媽在上海那時候一向是&ldquo自在為王&rdquo慣了的,哪裡受得了這個氣,就極力的勸五太太回上海去。
在五太太的意思,卻認為她跟着老爺過活,是名正言順的,眼前雖然鬧了這個别扭,還能老這樣下去麼?總有熬出頭的一天。
而且老爺拿了她的首飾,答應過她将來一有了錢就買了還她。
倘若在他跟前守着呢,也說不定還有點希望,雖然她心裡明白,這希望也很渺茫。
她要是走了呢,那就簡直沒有了。
但是五太太這一點苦衷卻無法對陶媽說,因為那首飾的事情她根本就沒有告訴陶媽,怕陶媽要埋怨她。
又一次陶媽又非常生氣,她因為吃素,一向總給自己預備一兩樣素菜,不知道什麼人有意和她過不去,給她在素菜裡攙上幾根肉絲,害得她整個的一碗菜都不能吃。
陶媽跑來向五太太訴說,鬧着要辭工回上海去。
五太太被她一鬧,也就認真的考慮着要回去了。
恰好上海有一封信來,說老太太病了,五太太要是回去侍疾,倒也是應當的。
她便叫陶媽去通知老爺。
她不願意跌這個架子去請他過來,但是他倒自動的來了,說了幾名很冠冕的話,贊成她回去。
于是五太太在這以後不久就離開了南京,小艾的病還沒有好。
但是也把她帶着一同回去了。
回上海之前,五太太雖然囑咐過陶媽劉媽,不要把小艾的事情說出去,但是這種事情,到底也沒法禁止人說,漸漸鬧得上上下下都知道了。
在那些女傭們看來,無非是覺得這丫頭不規矩,不免對她更是冷淡一些。
家裡幾位奶奶太太們卻另有一種好奇心,都說&ldquo年紀這樣小就這樣作怪。
這五老爺也真是&mdash&mdash怎麼會看中她的!&rdquo因此都用一種特殊的眼光去看她。
特别注意的結果,果然覺得她外表上雖然不聲不響的,骨子裡有一種妖氣,這是逃不過她們的眼睛的,于是大家都留了神,凡是老爺少爺們都絕對不讓她有機會接近。
當着五太太的面,當然誰也不去提起這樁事情,因為五太太對于這回事始終保持緘默,而且忌諱得非常厲害,别人談話中隻要偶爾提起一聲小艾,五太太立刻臉色陰沉下來,一聲也不言語,使人覺得好像吃饅頭忽然吃到一塊沒發起來的死面疙瘩。
小艾的病一直老不見好,也不能老是躺在床上,後來也就撐着起來做事了。
五太太其實從前也并不喜歡她,不過總是一天到晚&ldquo小艾!小艾!&rdquo的挂在口邊叫着,現在好像這名字叫不響亮了,輕易也不肯出口。
她恨她。
尤其因為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五太太在南京的一段生活在她的記憶中漸漸的和事實有些出入了,她隻想着景藩對她也還不錯,他虧待她的地方卻都忘懷了,因此她越發覺得怨恨,要不是因為小艾,也不至于産生這樣一個隔膜,他們的感情不好,她除了怪她娘家,怪她婆家的人,現在又怪上了小艾。
然而五太太的性格就是這樣,雖然這樣恨着小艾,也并不采取任何步驟或是遣開她或是把她怎麼樣,依舊讓她在身邊伺候着。
那一年交了冬之後,因為老太太病重,景藩也從南京回來過兩次。
五太太聽見說他這一向常常到上海來,但是過門不入,沒有到家裡來。
現在又和上海的一個紅妓女打得火熱,要娶她回去。
憶妃已經失寵了,她大概是什麼潛伏着的毛病突然發作起來,在短短的幾個月内把頭發全掉光了。
景藩馬上就不要她了。
他本來在南京做官,自從迷上了現在這一個,就想法子調到上海來,卻把憶妃丢在南京。
第二年老太太去世了,憶妃便到上海來奔喪,借着這名目來找五老爺。
她來到老公館裡,剛巧景藩那天沒有來,後來景藩聽見說她來了,索性連做七開吊都不到場了。
憶妃便到裡面去見五太太,五太太倒是不念舊惡,仍舊很客氣的接待她。
憶妃渾身缟素,依舊打扮得十分俏麗,隻是她那波浪紋的燙發顯然是假發,像一頂帽子似的罩在頭上,眉毛一根也沒有了,光光溜溜的皮膚上用鉛筆畫出來亮瑩瑩的兩道眉毛,看上去也有點異樣。
但是她的魔力似乎并沒有完全喪失,因為她跟五太太一見面,一訴苦,五太太便對她十分同情,留她住在自己房裡,兩人抵足長談,憶妃把她的身世說給五太太聽,說到傷心的地方,五太太也陪着她掉眼淚。
妯娌們和小輩有時候到五太太房裡去,看見五太太不但和她有說有笑的,還仿佛有點恭維着她,趕着替她遞遞拿拿地做點零碎事情,而憶妃卻是安之若素。
家裡的人刻薄些的便說,倒好像她是太太,五太太是姨太太。
五太太大概也覺得自己這種态度需要一點解釋,背後也對人說:&ldquo她現在是失勢的人了,我犯不着也去欺負她。
從前那些事也不怪她,是五老爺不好。
&rdquo 小艾不見得也像五太太這樣不記仇。
五太太卻也覺得小艾是有理由恨憶妃的,因此憶妃住在這裡的時候,五太太一直不大叫她在跟前伺候,一半也是因為怕事,怕萬一惹出什麼事來。
憶妃在上海一住住了好幾個月,始終也沒有見到景藩,最後隻好很失意的回去了。
陶媽劉媽對于這樁事情都覺得非常快心,說:&ldquo報應也真快!&rdquo小艾卻并不以此為滿足。
一個憶妃,一個景藩,她是恨透了他們,但是不光是他們兩個人,根本在這世界上誰也不拿她當個人看待。
她的冤仇有海樣深,簡直不知道要怎樣才算報了仇。
然而心裡也常是這樣想着:&ldquo總有一天我要給他們看看,我不見得在他們家待一輩子。
我不見得窮一輩子。
&rdquo 席家在老太太死了以後就分了家。
五房裡一點也沒拿到什麼,因為景藩曆年在公賬上挪用的錢已經超過了他應得的部分。
五太太從老宅裡搬了出來,便住了個一樓一底的小房子,帶着前頭太太生的一個寅少爺一同過活,每月由寅少爺到景藩那裡去領一點生活費回來,過得相當拮據。
五太太卻是很看得開,她住的一間屋子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擺着幾件白漆家具,一張白漆小書桌上經常有幾件小玩意陳列在那裡,什麼小泥人,顯微鏡,各種花哩胡哨的卷鉛筆刀,火車式的,汽車式的。
她最愛買這些東西,又愛給人,人家看見了隻要随便贊一聲好,她就一定要送給他,笑着向人手裡亂塞,說: 澳隳萌ツ萌ィ彼實在心裡很高興,居然她有什麼東西為人們很喜愛。
她仍舊養着好些貓,貓喂得非常好,一個個肥頭胖耳的,美麗的貓臉上帶着一種驕傲而冷淡的神氣忍受着她的愛撫。
她也仍舊常常打麻将。
她在親戚間本來很有個人緣。
雖然現在窮下來了,而人都是勢利的,但是大家都覺得她不讨厭。
她頭發已經剪短了,滿面春風的,戴着金腳無邊眼鏡,穿着銀灰绉綢旗袍,雖然胖得厲害,看上去非常大方。
常有人說:&ldquo不懂五老爺為什麼不跟她好。
&rdquo 景藩有時候說起她來,總是微笑着說&ldquo我那位胖太太&rdquo,或是&ldquo胖子&rdquo。
他現在的境況也很壞,本來在上海做海關監督,因為虧空過巨,各方面的關系又沒有敷衍得好,結果事情又丢了。
漸漸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他現在的一個姨太太叫做秋老四,他一向喜歡年紀大一點的女人,這秋老四或者年紀又太大了一點,但是她是一個名人的下堂妾,手頭的積蓄很豐富,景藩自己也承認他們在銀錢方面是兩不來去的,實際上還是他靠着她。
所以他們依舊是洋房汽車,維持着很闊綽的場面。
大概每隔幾個月,遇到什麼冥壽忌辰祭祀的日子,景藩便坐着汽車到五太太那裡去一次,略微坐個幾分種,便又走了。
寅少爺若是在家,就是寅少爺出來見他,五太太就不下樓來了。
難得有時候五太太下來和他相見,雖然大家都已經老了,五太太也不知為什麼,在他面前總是那樣垴坼不安,把脖子僵僵着,垂着眼皮望着地下,窘得說不出話來,時而似咳嗽非咳嗽的在鼻管和喉嚨之間輕輕地&ldquo啃!&rdquo一聲,接着又&ldquo啃啃&rdquo兩聲。
每回景藩來的時候,小艾當然是避開了。
好在他也不是常來。
小艾的病雖然已經好了,臉色一直有點黃黃的,但是倒比小時候更秀麗了。
她的年齡是連她自己也不知道的,假定當初到南京去那時候是十四五歲,這時候總也有二十三四了。
一直也沒有誰提起她的婚姻的事情。
五太太是早已聲言&ldquo不管她的事了&rdquo。
不過這句話的意思,當然也并不是就可以容許她自由行動。
陶媽有一個兒子名叫有根,一向在蕪湖一爿醬園裡做事,因為和人口角,賭氣把事情辭了,到上海來找事。
陶媽的丈夫死得早,就這樣一個兒子,自然是非常鐘愛。
他到了上海,便住在五太太這裡,在樓下客廳裡搭上一張行軍床,睡在那裡,白天有時候就在廚房裡坐着,吃飯也是在廚房裡大家一桌吃。
他和小艾屢次同桌吃飯,也并沒有交談過。
有一天下雨,有根冒雨出去奔走着,下午回到家裡來,陶媽炒了碗飯給他吃。
他們那扇後門上面空着一截,鑲着一截子暗紅漆的矮欄杆,她便把他那把橙黃色的破油紙傘撐開來插在欄杆上晾着。
有根坐在那裡吃飯,她坐在一旁和他說着話,問他今天出去找事的經過。
忽然小艾捧着個貓灰盆子走了來,要出去倒在外面的垃圾箱裡,有根馬上放下了飯碗搶着上前去把那把傘拿了下來,讓她好走出去。
他這種神氣陶媽卻是有點看不慣。
她本來早就覺得了,他對小艾是很注意。
陶媽也是因為小艾過去有那段曆史,總認為她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因此總防着她,好像唯恐自己的兒子會被她誘惑了去。
他們母子二人的心事,小艾也有點覺得了,所以有根在那兒的時候,她總是躲着他。
有一天她一個人在廚房裡洗抹布,有根忽然悄悄地走了來,把兩個小紙包遞給她,嗫嚅着笑道:&ldquo我買了雙襪子&hellip&hellip 還有一瓶雪花膏,送給你搽。
&ldquo小艾忙道:&rdquo不要,你幹嗎那麼客氣。
&ldquo她一定不肯接,有根便擱在桌上,笑道:&rdquo你不要見笑,東西不好。
&ldquo小艾把兩隻手在圍裙上一陣亂揩,便把紙包拿起來硬要還給他,道:&rdquo不不,我真不要,你留着送别人。
&ldquo 有根笑道:&ldquo你就拿着吧,你不拿就是嫌不好。
&rdquo一面說着,已經一溜煙從後門跑了。
小艾拿着那兩樣東西,倒沒有了主意,想拆開來看看,躊躇了一會,也沒有拆開,依舊擱在桌上,希望他自己看見了會收回去。
她草草洗完了抹布,自上樓去了,不料有根這一天直到吃晚飯的時候方才回來。
劉媽在桌上擺碗筷,看見那紙包,随手打開來一看,卻是一雙肉色長統女式線襪,便道: 斑祝這是誰的襪子?&rdquo陶媽也覺得詫異。
小艾在旁邊就沒有做聲,有根也沒說什麼,臉色卻很難看,隔了一會,方才說了聲&ldquo是我買的。
&rdquo拿過來便向衣袋裡一塞。
陶媽狠狠的向他瞅了一眼,當時也沒有說什麼。
那天晚上,五太太有一隻貓不知跑了哪兒去了沒有回來,叫小艾出去找去。
她走下樓來,看見客廳裡點着燈,房門半掩着,大概陶媽已經給有根鋪好了床,坐在床上跟他說話,隻聽見她一個人的聲音,有根似乎一直不開口。
陶媽雖然把喉嚨放得低低的,顯然是帶着滿腔怒氣,漸漸的聲音越說越高,道:&ldquo你趁早死了這條心吧!你當她是個什麼好東西,我娶媳婦要娶個好的!&rdquo小艾也沒有再聽下去。
其實她一點也不是屬意于有根,但是這幾句話實在刺心。
她走到廚房裡,把後門開了,走到弄堂裡去,但是并沒有馬上開口喚貓,因為怕自己一張開口來,聲音一定顫抖得厲害,聽上去很奇異。
因此隻是悄悄的在暗影中走着。
她出來的時候是把後門虛掩着的,後門那扇門被風吹着一開一關,訇訇地響,卻被有根聽見了,他本來已經睡了,陶媽也已經上樓去了,他心裡想着:&ldquo這是誰忘了關門,萬一放了個賊進來,剛巧這兩天我住在這裡,丢了東西不要疑心我嗎。
&rdquo便又披衣起床,到後面去把門關上了。
等到小艾把貓找了回來,推門推不開,隻得在門上拍了幾下。
又是有根來開門,他卻沒有想到是小艾。
她穿着一件藍白蘆席花紋的土布棉襖,臉上凍得紅噴噴的,像搽了胭脂一樣,燈光照着,把她那長睫毛的影子一絲絲的映在面頰上,有根不由得看呆了。
她一看見有根,卻是馬上就想起陶媽剛才說的那話,心中實在氣忿不平,忽然想小小的報複一下,便含着微笑溜了他一眼,道:&ldquo還沒睡呀?不冷哪?&rdquo有根越發呆住了,一時也想不出什麼話來說,小艾倒已經抱着貓走了。
小艾後來想想,倒又覺得懊悔,不該去招惹他。
有根已經找到了事情,是陶媽托人把他薦進去的,在法大馬路一爿南貨店裡,離這裡很遠,他搬出去以後,卻差不多天天晚上總要來一趟,乘電車隻有很短的一截可乘,所以要走非常長的一段路,陶媽又是心疼,又是生氣,卻也無法可施。
他來了也不過在廚房裡坐一會,有時候并也見不到小艾。
後來他忽然絕迹不來了,小艾還以為是她對他的态度太冷淡的緣故。
隔了有一兩個月光景,有一天忽然又來了,卻已經把頭發養長了,梳得光溜溜的,大概前一向他因為頭發剛剛養長,長到一個時期就矗立在頭上,很不雅觀,所以沒有來。
日子一久,小艾心裡也就有點活動起來了。
因為除了嫁人以外也沒有别的方法可以離開席家。
從前三太太有一個丫頭,就是和她同時買來的,比她大幾歲,很機靈的那個,名叫連喜,後來逃走了,小艾那時候還小,但是對于這樁事情印象非常深。
後來卻又聽見說,有人碰見連喜,已經做了沿街拉客的妓女,她是遇見了壞人,對她說介紹她到工廠裡去做工,把她騙了賣掉了。
小艾聽到這話,心裡非常難受,對于這吃人的社會卻是多了一層認識。
她因此打消了逃走的念頭,這許多年來一直在這裡苦熬着。
現在這有根倒是對她很好,别的不說,第一他是一個知道底細的人,總比較可靠。
但是小艾對于他總覺得有點不能決定。
倒并不是為了她對他有沒有感情的問題。
她因為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根本不知道愛情是什麼,所以也不知道重視它。
她最認為不妥的,還是他是陶媽的兒子這一層。
即使陶媽肯要她做媳婦,她也還不願意要陶媽這樣一個婆婆&mdash&mdash難道受陶媽的氣還沒有受夠。
同時她也覺得有根這人不像是一個有作為的人。
怎樣才是一個有志氣有作為的人,她也說不出來,然而總有這樣一個模糊的意念,在這種社會裡,一個人要想揚眉吐氣,大概非發财不行吧。
至于怎樣就能夠發财,她卻又是很天真的想法,以為隻要勤勤懇懇的,好好的做人就行了。
他們住的這弄堂,是在一個舊家的花園裡蓋起幾排市房,從前那座老洋房也還存留在那裡,不過也已經分租出去了,裡面住了不知道多少人家,樓下還開着一爿照相館。
那幢大房子也就像席家從前住的那種老式洋樓一樣,屋頂上矗立着方形的一座座紅磚砌的煙囪,還豎着定風針。
常常有一個人坐在那屋頂上讀書。
小艾在夏天的傍晚到曬台上去收衣裳,總看見對門的屋頂上有那麼一個青年坐在那
景藩氣咻咻的吃吃笑了起來。
燈光是黯淡的紅黃色。
一到了将近午夜的時候,電力足了,電燈便大放光明起來,房間裡照得雪亮的,卻是靜悄悄的聲息毫無。
陶媽推開房門向裡面張望了一下,見景藩睡熟在床上,帳子沒有放下來,她心裡想他今天倒早,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的。
她輕輕地掩上了門,自退了出去,估量着五太太也就快要回來了,得要到廚房裡去看看那火腿粥炖得怎樣了,她們看了戲回來要吃宵夜的。
廚房離開上房很遠,陶媽沿着那長廊一路走過去,隻見前前後後的房屋都是黑洞洞的,那些别的女傭都還在隔壁看人家做佛事。
沒有回來,陶媽是先回來了一步。
她兩手抄在棉襖底下,縮着脖子快步走着,一陣寒風吹過來,身上就像是一絲不挂沒穿衣裳似的,嗦嗦地抖起來。
院子裡黑沉沉的,遠遠聽見隔壁的和尚念經,那波顫的喃喃的音調,夾雜着神秘的印度語,高音與低音唱和着一起一落,丁呀當呀敲着磬鈴鼓钹,那音樂仿佛把半邊天空都籠罩住了,聽着隻覺得惘惘的,有一種奇異的哀愁。
陶媽這時候不知怎麼一來,忽然想起來隔壁新死了人。
這樣一想,正是有一點害怕,卻聽見一陣嗚嗚咽咽的聲音,仿佛有人在那黑暗中哭泣,不禁毛發皆豎。
越是害怕,倒越是不敢停留下來,壯着膽子筆直的向前走去,再走了幾步,這就聽出來了,那聲音是從她們住的那間對廂房裡發出來的,這沒有别人,一定是小艾在那裡睡覺魇住了。
當下陶媽定了定神,便走過去把房門一推,電燈一開,果然看見小艾伏在床上,她那哭聲卻已經停止了,隻是不免還有些趕趕咐咐的,發出那抽噎的聲音。
陶媽高聲道:&ldquo小艾 睡得發糊塗啦?太太她們就要回來了,還不起來?&ldquo正說着,劉媽已經在走廊那一頭遙遙向她叫喚着:&rdquo回來了,回來了!&ldquo 陶媽便又向小艾吆喝了一聲:&ldquo太太回來了,還不起來!&rdquo匆匆地回身向上房走去。
五太太看了戲回來,便跟着憶妃一同到她房裡去了。
陶媽便也跟着到憶妃房裡去伺候着,幫着五太太把一件灰背領子黑絲絨鬥篷脫了下來,搭在自己手臂上,當時便說了一聲: 襖弦已經睡了。
&rdquo五太太和憶妃聽見這話,卻是不約而同的都向床上看了一眼,床上并沒有人。
原來是睡在那邊房裡。
大家都覺得很出意料之外,憶妃心裡自然是有點不痛快,便道: 襖弦什麼時候回來的?這麼早倒已經睡了?&rdquo陶媽道:&ldquo老爺回來我都沒聽見。
&rdquo五太太倒有點不好意思起來,本來到憶妃這裡來也沒打算久坐的,這時候倒不便馬上就走了,因搭讪着向陶媽笑道:&ldquo餓了!那火腿粥熬好了沒有?拿到這兒來吃,揀點泡菜來。
&rdquo又向憶妃笑道:&ldquo你也吃點兒吧?&rdquo陶媽便到廚下去,把一鍋火腿粥和兩樣下粥的菜用一隻托盤端了來,這裡憶妃的女傭已經擺上了碗筷,兩人對坐着,吃過了粥,又閑談了一會,五太太方才回房去了。
陶媽和劉媽都進房來伺候着,劉媽拎了水來預備五太太洗臉,雖然都是悄悄地踮着腳走路,依舊把景藩驚醒了,睜開眼來看了看。
五太太笑道:&ldquo你醒了?今天怎麼睡得這麼早?&rdquo 她倒有點擔心起來,想着他不要是病了。
景藩也沒說什麼。
五太太道:&ldquo有火腿粥挺好的,你要吃不要?&rdquo景藩隔了一會,方才懶洋洋地應了聲:&ldquo吃點兒也好。
&rdquo 五太太一回頭。
忽然看見小艾來了,挨着房門站着,并沒有進來。
五太太不由得生起氣來道:&ldquo回來這半天怎麼不看見你影子?淨讓陶媽在這兒做事,你就不管了?&rdquo但是當着景藩,她向來不肯十分怎樣責罵傭人的,免得好像顯着她太兇悍了,失去了閨秀的風度,因此就這樣說了兩聲,也就算了,隻道:&ldquo你去!去把粥拿來給老爺吃!&rdquo小艾灰白着臉色,一聲也沒言語,自出去了。
然後她手裡拿着一隻托盤,端了一碗粥進來,向床前走去,低着眼皮并不去看他,但是心裡就像滾水煎熬着一樣,她真恨極了,恨不得能夠立刻吐出一口血來噴到他臉上去。
她一步步地走近前來,把那托盤放下來,擱在枕邊,景藩歪着身子躺着,便挑起一匙子來送到嘴裡去。
他那眼光無意之間射到她臉上來,卻是冷冷的,就像是不認識她一樣。
對于小艾,卻又是一種刺激,就仿佛憑空給人打了個耳刮子,心裡說不出的難受,雖然自己也不解是為什麼緣故。
還剩下大半碗粥,景藩便放下匙子,把那托盤一推,自睡下了。
五太太便道:&ldquo給老爺打個手巾把子來。
&rdquo小艾擦了個手巾把子遞過去,這天冷,從廚房裡提來的熱水冷得很快,從壺裡倒到臉盆裡,已經不是太熱了。
景藩接過毛巾,隻說了一聲:&ldquo一點也不燙!&rdquo便随手一扔,那毛巾便落在地下。
五太太皺着眉向小艾說道:&ldquo你這人這麼沒有記性!要燙一點!&rdquo 見她仍舊呆呆的樣子,便又提醒她道:&ldquo不會把熱水瓶裡的開水倒上一點麼?&rdquo 小艾把臉盆裡的水倒了,再倒上些熱水瓶裡的水,她那生着凍瘡的紅腫的手插到那開水裡面,在一陣麻辣之後,雖然也感覺到有些疼痛,心裡隻是惚惚恍恍的,仿佛她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五太太把那熱手巾把子接了過去,親自遞給景藩,小艾便把臉盆端了出去,粥碗和托盤也拿了出去,掩上房門,五太太自去收拾安寝不提。
沒有幾天就過年了,景藩在正月裡照例總是大賭,一開了頭似乎就賭興日益濃厚,接連一個月賭下來,輸得昏天黑地。
一直到二三月裡,他們也還是常常有豪賭的場面。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在憶妃這邊打牌,景藩因為前一天晚上推牌九熬了夜,要想補一個中覺,嫌這邊屋裡吵嚷得太厲害,便說到五太太那邊去睡去。
五太太正坐在桌下打牌,陶媽也在旁邊伺候着,五太太便别過頭來和她說了一聲,叫她跟了去給他把窗簾放下來。
陶媽先是說:&ldquo小艾在那兒呢。
&rdquo後來也就去了。
還沒走到五太太房門口,卻看見小艾從裡面直奔出來,剛巧正撞到她身上,仿佛很窘似的,也沒顧到和她說什麼,就這麼跑了。
陶媽見這情形,也就明白了幾分,當時就沒有敢進去,恐怕老爺正在那裡生氣,不犯着去碰在他氣頭上。
她心裡忖度着,便向後面走去,劉媽在後面小院子裡洗衣裳,陶媽忍不住就把剛才那樁事情說給她聽,不過被陶媽一說,就好像小艾是因為聽見她來了,所以跑了。
劉媽怔了一會,便道:&ldquo嗳呀,這兩天小艾怎麼吃了東西就要吐,不要是害喜吧?&hellip&hellip我們這個老爺倒也說不定。
&rdquo兩人隻是私下裡議論着,陶媽和憶妃那邊的傭人向來是一句話也不多說的,但是劉媽恐怕比較嘴敞,這句話也不知怎麼,很快的就傳到那邊去了,那邊自然有人獻殷勤,去告訴了憶妃。
五太太那天打牌打了個通宵,所以次日起得很晚,下午正在那裡梳頭,忽然聽見憶妃在那邊高聲罵人,隔着幾間屋子,也聽不仔細,就仿佛聽見一句:&ldquo不要臉!自己沒本事,叫個丫頭去引老爺!&rdquo陶媽站在五太太背後,在那兒替她梳頭,聽見那邊千&ldquo不要臉&rdquo萬&ldquo不要臉&rdquo的罵着,曉得是在那裡罵五太太,不由得便有些變貌變色的。
五太太不知就裡,還微笑着問:&ldquo她在那兒罵什麼?&rdquo陶媽輕聲歎了口氣,便放低了聲音,彎下腰來附耳說道:&ldquo我正要告訴太太的,怕你生氣&mdash&mdash昨天你在那邊打牌,我看老爺到這邊來睡中覺,我跟進來看看可要把簾子拉起來,哪兒曉得小艾在房裡,老爺跟她拉拉扯扯的,後來她看見我來,就趕緊跑出去了。
看這樣子,恐怕已經不止一天了。
&hellip&hellip這個丫頭,這麼點兒大年紀,哪兒想到她已經這樣壞了!真是&lsquo人小鬼大&rsquo!&rdquo 五太太聽了,氣得話都說不出來了,隻是喃喃的再三重複着說:&ldquo你給我把她叫來!&rdquo 陶媽去把小艾叫了來,五太太頭也沒梳好,紫漲着臉,一隻手挽着頭發,便站起身來,迎面沒頭沒臉地打上去,道:&ldquo不要臉的東西,把你帶到南京來,你給我丢人!到底是怎麼回事,你說!說!你不說出來我打死你!&rdquo她隻恨兩隻胳膊氣得酸軟了,打得不夠重,從床前拾起一隻紅皮底的繡花鞋,把那鞋底劈劈啪啪在小艾臉上抽着。
小艾雖是左右躲閃着,把手臂橫擋在臉上,眼梢和嘴角已經涔涔地流下血來,但是立刻被淚水沖化了,她的眼淚像泉水一樣地湧出來,她自從到他們家來,從小時候到現在,所有受的冤屈一時都湧上心來,一口氣堵住了咽喉,雖然也叫喊着為自己分辯,卻抽噎得一個字也聽不出。
五太太在這裡拷問小艾,那邊憶妃也在那裡向景藩質問,景藩卻是一口就承認了。
憶妃跟他鬧,他隻是微笑着說:&ldquo誰當真要她。
你何必這樣認真。
&rdquo又瞅着她笑了笑,道:&ldquo誰叫你那天也不在家。
&rdquo他盡管是這種口吻,憶妃終究放心不下,尤其因為根據報告,小艾恐怕已經有了身孕,憶妃自己這些年來一直盼望着有個孩子,但是始終就沒有,倘然小艾倒真生下個孩子,那是名正言順的竟要冊立為姨太太了,勢必要影響到自己的地位。
她因此十分動怒,隻管釘着他和他吵鬧,要他馬上把那丫頭給打發了。
景藩後來不耐煩起來,戴上帽子就出去了。
五太太也正是為這樁事情有些委決不下,因為盤問小艾,知道她有喜了,無論如何,總是老爺的一點骨血,五太太甚至于想着,自己一直想要一個小孩子,隻是不能如願,他前妻生的一兒一女是和她沒有什麼感情的,這一個小孩子要是一生下來就由她撫養,總該兩樣些吧?但是這孩子生下來以後,卻把小艾怎樣處置呢?要是留下她,那是越發應了人家說的那話,說這件事情全是我的主謀,誠心地叫自己的丫頭去籠絡老爺。
要是把她打發了呢,倒又不知道老爺到底是一個什麼态度。
五太太心裡斟酌着,不免左右為難起來,剛才拿着打小艾的一隻花鞋也扔在地下了,退後兩步坐在梳妝台前面的一隻方凳上。
小艾背着身子斜靠了桌子角站着,擡起一隻手臂把臉枕在臂彎裡,隻是痛哭。
五太太坐在那裡發一會愣,又指着她罵個一兩聲,但是火氣似乎下去些了,陶媽便在旁邊解勸着,正要替她挽起頭發來繼續梳頭,忽見憶妃氣乎乎的一陣風似的走了進來,不覺怔了一怔。
憶妃一言不發地走進來,一把揪住小艾的頭發,也并不毆打,隻是提起腳來,狠命向她肚子上踢去,腳上穿的又是皮鞋。
陶媽看這樣子,簡直要出人命,卻也不便上前拉勸,隻是心中十分不平,丫頭無論犯了什麼法,總是五太太的丫頭,有什麼不好,也該告訴五太太,由五太太去責罰她。
哪有這樣的道理,就這麼闖到太太房裡來,當着太太的面打她的丫頭,也太目中無人了。
五太太也覺得實在有點面子上下不來,坐在那裡氣得手足冰冷。
這時小艾卻已經一掙掙脫了,跳到一張椅子背後躲着,憶妃搶上前去,小艾便把那張椅子高高地舉起來,迎頭劈下去。
陶媽不覺吃了一驚,也來不及喝阻,心裡想這孩子不知輕重,這是以下犯上,簡直造反了,忙從後面奔上去,緊緊執住她兩隻胳膊,憶妃本來有兩個女仆跟了來,在房門口觀望着,至此便一擁而上,奪下那張椅子。
憶妃又驚又氣,趁這機會便用盡平生之力,向小艾一腳踢去,衆人不由得一聲&ldquo嗳喲!&rdquo齊聲叫了出來,看小艾時,已經面色慘白,身子直挫下去,倒在地下。
大家一陣亂哄哄的,把她半拖半擡地弄了出去。
憶妃心裡雖然也有些害怕,嘴裡也還是罵罵咧咧的,自有她的傭人把她勸回房中。
一刹那間人都走光了,隻剩五太太一個人呆呆地坐在梳妝台前的方凳上。
經過剛才的一場大鬧,屋子裡亂得很,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桌上的一隻茶杯給帶翻了,滾到地下去,蜿蜒一線茶汁慢慢地流過來,五太太眼看着它像一條小蛇似的亮晶晶的在地闆上爬着,向她的腳邊爬過來,她的腳也不知怎麼,依舊一動也不動。
隔了有一會工夫,陶媽方才走了進來,悄悄地說道:&ldquo太太,她肚子疼得在那兒打滾,血流得不止,一定要小産了。
&rdquo 五太太便道:&ldquo讓她死了就死了!我也管不了她!我都給她氣死了!&rdquo陶媽拿起梳子來又來替她梳頭,五太太忽然一轉念,又吩咐陶媽道:&ldquo去告訴老爺去。
&rdquo陶媽哼了一聲,冷笑道: 襖弦!剛才那邊跟他鬧了一場,他就出去了。
&rdquo五太太不言語了。
憶妃和五太太之間,雖然并沒有怎樣正面沖突過,也已經鬧得很僵了。
五太太當晚就沒有出來吃飯。
這時候小艾已經小産了,陶媽告訴五太太,還是一個男孩子,五太太聽了,不由得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惋惜的感覺。
憶妃聽見這話,卻是覺得僥幸,幸而被她打掉了。
但是留着小艾總是個禍根,因此急于要把她随便給個人。
陶媽聽見這話,便又來告訴五太太,五太太隻是喃喃地說:&ldquo讓她嫁掉了算了!&mdash&mdash給她氣死了!&rdquo陶媽卻極力的撺掇五太太,叫她無論如何要賭這口氣,倒偏要把小艾留着,不要讓憶妃趁了願。
但是結果也并不是出于五太太的力量,卻是因為大家都不敢兜攬這件事,家裡這些女傭誰也不敢替小艾做媒。
男傭也不敢要她,因為怕得罪了老爺。
憶妃後來急了,要叫人販子來賣了她。
向來他們這種大宅門裡,隻有買人,沒有賣人之說,憶妃固然是不管這些,但是小艾自從小産以後便得了病,一直也不退燒,一拖幾個月,把人拖得不像樣子,所以說是要賣她,也沒有成為事實。
小艾的病,五太太說她是自作自受,也并沒有給她醫治。
五太太對小艾實在是有一點恨,因為她心裡總覺得,要不是出了這樁事情,大家都過得和和氣氣的。
現在給這樣一來,竟把自己委曲求全的一番苦心全都付之東流。
現在倒成了個僵局,五太太和憶妃一直也沒見面,憶妃也把景藩管得很緊,不許他上這邊來。
五太太總是在自己房裡吃飯,他們這裡的廚子本來也是憶妃用進來的。
給五太太這邊預備的飯菜一天比一天壞。
同時陶媽也天天向五太太訴苦,說那些别的傭人怎樣欺負她。
陶媽在上海那時候一向是&ldquo自在為王&rdquo慣了的,哪裡受得了這個氣,就極力的勸五太太回上海去。
在五太太的意思,卻認為她跟着老爺過活,是名正言順的,眼前雖然鬧了這個别扭,還能老這樣下去麼?總有熬出頭的一天。
而且老爺拿了她的首飾,答應過她将來一有了錢就買了還她。
倘若在他跟前守着呢,也說不定還有點希望,雖然她心裡明白,這希望也很渺茫。
她要是走了呢,那就簡直沒有了。
但是五太太這一點苦衷卻無法對陶媽說,因為那首飾的事情她根本就沒有告訴陶媽,怕陶媽要埋怨她。
又一次陶媽又非常生氣,她因為吃素,一向總給自己預備一兩樣素菜,不知道什麼人有意和她過不去,給她在素菜裡攙上幾根肉絲,害得她整個的一碗菜都不能吃。
陶媽跑來向五太太訴說,鬧着要辭工回上海去。
五太太被她一鬧,也就認真的考慮着要回去了。
恰好上海有一封信來,說老太太病了,五太太要是回去侍疾,倒也是應當的。
她便叫陶媽去通知老爺。
她不願意跌這個架子去請他過來,但是他倒自動的來了,說了幾名很冠冕的話,贊成她回去。
于是五太太在這以後不久就離開了南京,小艾的病還沒有好。
但是也把她帶着一同回去了。
回上海之前,五太太雖然囑咐過陶媽劉媽,不要把小艾的事情說出去,但是這種事情,到底也沒法禁止人說,漸漸鬧得上上下下都知道了。
在那些女傭們看來,無非是覺得這丫頭不規矩,不免對她更是冷淡一些。
家裡幾位奶奶太太們卻另有一種好奇心,都說&ldquo年紀這樣小就這樣作怪。
這五老爺也真是&mdash&mdash怎麼會看中她的!&rdquo因此都用一種特殊的眼光去看她。
特别注意的結果,果然覺得她外表上雖然不聲不響的,骨子裡有一種妖氣,這是逃不過她們的眼睛的,于是大家都留了神,凡是老爺少爺們都絕對不讓她有機會接近。
當着五太太的面,當然誰也不去提起這樁事情,因為五太太對于這回事始終保持緘默,而且忌諱得非常厲害,别人談話中隻要偶爾提起一聲小艾,五太太立刻臉色陰沉下來,一聲也不言語,使人覺得好像吃饅頭忽然吃到一塊沒發起來的死面疙瘩。
小艾的病一直老不見好,也不能老是躺在床上,後來也就撐着起來做事了。
五太太其實從前也并不喜歡她,不過總是一天到晚&ldquo小艾!小艾!&rdquo的挂在口邊叫着,現在好像這名字叫不響亮了,輕易也不肯出口。
她恨她。
尤其因為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五太太在南京的一段生活在她的記憶中漸漸的和事實有些出入了,她隻想着景藩對她也還不錯,他虧待她的地方卻都忘懷了,因此她越發覺得怨恨,要不是因為小艾,也不至于産生這樣一個隔膜,他們的感情不好,她除了怪她娘家,怪她婆家的人,現在又怪上了小艾。
然而五太太的性格就是這樣,雖然這樣恨着小艾,也并不采取任何步驟或是遣開她或是把她怎麼樣,依舊讓她在身邊伺候着。
那一年交了冬之後,因為老太太病重,景藩也從南京回來過兩次。
五太太聽見說他這一向常常到上海來,但是過門不入,沒有到家裡來。
現在又和上海的一個紅妓女打得火熱,要娶她回去。
憶妃已經失寵了,她大概是什麼潛伏着的毛病突然發作起來,在短短的幾個月内把頭發全掉光了。
景藩馬上就不要她了。
他本來在南京做官,自從迷上了現在這一個,就想法子調到上海來,卻把憶妃丢在南京。
第二年老太太去世了,憶妃便到上海來奔喪,借着這名目來找五老爺。
她來到老公館裡,剛巧景藩那天沒有來,後來景藩聽見說她來了,索性連做七開吊都不到場了。
憶妃便到裡面去見五太太,五太太倒是不念舊惡,仍舊很客氣的接待她。
憶妃渾身缟素,依舊打扮得十分俏麗,隻是她那波浪紋的燙發顯然是假發,像一頂帽子似的罩在頭上,眉毛一根也沒有了,光光溜溜的皮膚上用鉛筆畫出來亮瑩瑩的兩道眉毛,看上去也有點異樣。
但是她的魔力似乎并沒有完全喪失,因為她跟五太太一見面,一訴苦,五太太便對她十分同情,留她住在自己房裡,兩人抵足長談,憶妃把她的身世說給五太太聽,說到傷心的地方,五太太也陪着她掉眼淚。
妯娌們和小輩有時候到五太太房裡去,看見五太太不但和她有說有笑的,還仿佛有點恭維着她,趕着替她遞遞拿拿地做點零碎事情,而憶妃卻是安之若素。
家裡的人刻薄些的便說,倒好像她是太太,五太太是姨太太。
五太太大概也覺得自己這種态度需要一點解釋,背後也對人說:&ldquo她現在是失勢的人了,我犯不着也去欺負她。
從前那些事也不怪她,是五老爺不好。
&rdquo 小艾不見得也像五太太這樣不記仇。
五太太卻也覺得小艾是有理由恨憶妃的,因此憶妃住在這裡的時候,五太太一直不大叫她在跟前伺候,一半也是因為怕事,怕萬一惹出什麼事來。
憶妃在上海一住住了好幾個月,始終也沒有見到景藩,最後隻好很失意的回去了。
陶媽劉媽對于這樁事情都覺得非常快心,說:&ldquo報應也真快!&rdquo小艾卻并不以此為滿足。
一個憶妃,一個景藩,她是恨透了他們,但是不光是他們兩個人,根本在這世界上誰也不拿她當個人看待。
她的冤仇有海樣深,簡直不知道要怎樣才算報了仇。
然而心裡也常是這樣想着:&ldquo總有一天我要給他們看看,我不見得在他們家待一輩子。
我不見得窮一輩子。
&rdquo 席家在老太太死了以後就分了家。
五房裡一點也沒拿到什麼,因為景藩曆年在公賬上挪用的錢已經超過了他應得的部分。
五太太從老宅裡搬了出來,便住了個一樓一底的小房子,帶着前頭太太生的一個寅少爺一同過活,每月由寅少爺到景藩那裡去領一點生活費回來,過得相當拮據。
五太太卻是很看得開,她住的一間屋子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擺着幾件白漆家具,一張白漆小書桌上經常有幾件小玩意陳列在那裡,什麼小泥人,顯微鏡,各種花哩胡哨的卷鉛筆刀,火車式的,汽車式的。
她最愛買這些東西,又愛給人,人家看見了隻要随便贊一聲好,她就一定要送給他,笑着向人手裡亂塞,說: 澳隳萌ツ萌ィ彼實在心裡很高興,居然她有什麼東西為人們很喜愛。
她仍舊養着好些貓,貓喂得非常好,一個個肥頭胖耳的,美麗的貓臉上帶着一種驕傲而冷淡的神氣忍受着她的愛撫。
她也仍舊常常打麻将。
她在親戚間本來很有個人緣。
雖然現在窮下來了,而人都是勢利的,但是大家都覺得她不讨厭。
她頭發已經剪短了,滿面春風的,戴着金腳無邊眼鏡,穿着銀灰绉綢旗袍,雖然胖得厲害,看上去非常大方。
常有人說:&ldquo不懂五老爺為什麼不跟她好。
&rdquo 景藩有時候說起她來,總是微笑着說&ldquo我那位胖太太&rdquo,或是&ldquo胖子&rdquo。
他現在的境況也很壞,本來在上海做海關監督,因為虧空過巨,各方面的關系又沒有敷衍得好,結果事情又丢了。
漸漸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他現在的一個姨太太叫做秋老四,他一向喜歡年紀大一點的女人,這秋老四或者年紀又太大了一點,但是她是一個名人的下堂妾,手頭的積蓄很豐富,景藩自己也承認他們在銀錢方面是兩不來去的,實際上還是他靠着她。
所以他們依舊是洋房汽車,維持着很闊綽的場面。
大概每隔幾個月,遇到什麼冥壽忌辰祭祀的日子,景藩便坐着汽車到五太太那裡去一次,略微坐個幾分種,便又走了。
寅少爺若是在家,就是寅少爺出來見他,五太太就不下樓來了。
難得有時候五太太下來和他相見,雖然大家都已經老了,五太太也不知為什麼,在他面前總是那樣垴坼不安,把脖子僵僵着,垂着眼皮望着地下,窘得說不出話來,時而似咳嗽非咳嗽的在鼻管和喉嚨之間輕輕地&ldquo啃!&rdquo一聲,接着又&ldquo啃啃&rdquo兩聲。
每回景藩來的時候,小艾當然是避開了。
好在他也不是常來。
小艾的病雖然已經好了,臉色一直有點黃黃的,但是倒比小時候更秀麗了。
她的年齡是連她自己也不知道的,假定當初到南京去那時候是十四五歲,這時候總也有二十三四了。
一直也沒有誰提起她的婚姻的事情。
五太太是早已聲言&ldquo不管她的事了&rdquo。
不過這句話的意思,當然也并不是就可以容許她自由行動。
陶媽有一個兒子名叫有根,一向在蕪湖一爿醬園裡做事,因為和人口角,賭氣把事情辭了,到上海來找事。
陶媽的丈夫死得早,就這樣一個兒子,自然是非常鐘愛。
他到了上海,便住在五太太這裡,在樓下客廳裡搭上一張行軍床,睡在那裡,白天有時候就在廚房裡坐着,吃飯也是在廚房裡大家一桌吃。
他和小艾屢次同桌吃飯,也并沒有交談過。
有一天下雨,有根冒雨出去奔走着,下午回到家裡來,陶媽炒了碗飯給他吃。
他們那扇後門上面空着一截,鑲着一截子暗紅漆的矮欄杆,她便把他那把橙黃色的破油紙傘撐開來插在欄杆上晾着。
有根坐在那裡吃飯,她坐在一旁和他說着話,問他今天出去找事的經過。
忽然小艾捧着個貓灰盆子走了來,要出去倒在外面的垃圾箱裡,有根馬上放下了飯碗搶着上前去把那把傘拿了下來,讓她好走出去。
他這種神氣陶媽卻是有點看不慣。
她本來早就覺得了,他對小艾是很注意。
陶媽也是因為小艾過去有那段曆史,總認為她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因此總防着她,好像唯恐自己的兒子會被她誘惑了去。
他們母子二人的心事,小艾也有點覺得了,所以有根在那兒的時候,她總是躲着他。
有一天她一個人在廚房裡洗抹布,有根忽然悄悄地走了來,把兩個小紙包遞給她,嗫嚅着笑道:&ldquo我買了雙襪子&hellip&hellip 還有一瓶雪花膏,送給你搽。
&ldquo小艾忙道:&rdquo不要,你幹嗎那麼客氣。
&ldquo她一定不肯接,有根便擱在桌上,笑道:&rdquo你不要見笑,東西不好。
&ldquo小艾把兩隻手在圍裙上一陣亂揩,便把紙包拿起來硬要還給他,道:&rdquo不不,我真不要,你留着送别人。
&ldquo 有根笑道:&ldquo你就拿着吧,你不拿就是嫌不好。
&rdquo一面說着,已經一溜煙從後門跑了。
小艾拿着那兩樣東西,倒沒有了主意,想拆開來看看,躊躇了一會,也沒有拆開,依舊擱在桌上,希望他自己看見了會收回去。
她草草洗完了抹布,自上樓去了,不料有根這一天直到吃晚飯的時候方才回來。
劉媽在桌上擺碗筷,看見那紙包,随手打開來一看,卻是一雙肉色長統女式線襪,便道: 斑祝這是誰的襪子?&rdquo陶媽也覺得詫異。
小艾在旁邊就沒有做聲,有根也沒說什麼,臉色卻很難看,隔了一會,方才說了聲&ldquo是我買的。
&rdquo拿過來便向衣袋裡一塞。
陶媽狠狠的向他瞅了一眼,當時也沒有說什麼。
那天晚上,五太太有一隻貓不知跑了哪兒去了沒有回來,叫小艾出去找去。
她走下樓來,看見客廳裡點着燈,房門半掩着,大概陶媽已經給有根鋪好了床,坐在床上跟他說話,隻聽見她一個人的聲音,有根似乎一直不開口。
陶媽雖然把喉嚨放得低低的,顯然是帶着滿腔怒氣,漸漸的聲音越說越高,道:&ldquo你趁早死了這條心吧!你當她是個什麼好東西,我娶媳婦要娶個好的!&rdquo小艾也沒有再聽下去。
其實她一點也不是屬意于有根,但是這幾句話實在刺心。
她走到廚房裡,把後門開了,走到弄堂裡去,但是并沒有馬上開口喚貓,因為怕自己一張開口來,聲音一定顫抖得厲害,聽上去很奇異。
因此隻是悄悄的在暗影中走着。
她出來的時候是把後門虛掩着的,後門那扇門被風吹着一開一關,訇訇地響,卻被有根聽見了,他本來已經睡了,陶媽也已經上樓去了,他心裡想着:&ldquo這是誰忘了關門,萬一放了個賊進來,剛巧這兩天我住在這裡,丢了東西不要疑心我嗎。
&rdquo便又披衣起床,到後面去把門關上了。
等到小艾把貓找了回來,推門推不開,隻得在門上拍了幾下。
又是有根來開門,他卻沒有想到是小艾。
她穿着一件藍白蘆席花紋的土布棉襖,臉上凍得紅噴噴的,像搽了胭脂一樣,燈光照着,把她那長睫毛的影子一絲絲的映在面頰上,有根不由得看呆了。
她一看見有根,卻是馬上就想起陶媽剛才說的那話,心中實在氣忿不平,忽然想小小的報複一下,便含着微笑溜了他一眼,道:&ldquo還沒睡呀?不冷哪?&rdquo有根越發呆住了,一時也想不出什麼話來說,小艾倒已經抱着貓走了。
小艾後來想想,倒又覺得懊悔,不該去招惹他。
有根已經找到了事情,是陶媽托人把他薦進去的,在法大馬路一爿南貨店裡,離這裡很遠,他搬出去以後,卻差不多天天晚上總要來一趟,乘電車隻有很短的一截可乘,所以要走非常長的一段路,陶媽又是心疼,又是生氣,卻也無法可施。
他來了也不過在廚房裡坐一會,有時候并也見不到小艾。
後來他忽然絕迹不來了,小艾還以為是她對他的态度太冷淡的緣故。
隔了有一兩個月光景,有一天忽然又來了,卻已經把頭發養長了,梳得光溜溜的,大概前一向他因為頭發剛剛養長,長到一個時期就矗立在頭上,很不雅觀,所以沒有來。
日子一久,小艾心裡也就有點活動起來了。
因為除了嫁人以外也沒有别的方法可以離開席家。
從前三太太有一個丫頭,就是和她同時買來的,比她大幾歲,很機靈的那個,名叫連喜,後來逃走了,小艾那時候還小,但是對于這樁事情印象非常深。
後來卻又聽見說,有人碰見連喜,已經做了沿街拉客的妓女,她是遇見了壞人,對她說介紹她到工廠裡去做工,把她騙了賣掉了。
小艾聽到這話,心裡非常難受,對于這吃人的社會卻是多了一層認識。
她因此打消了逃走的念頭,這許多年來一直在這裡苦熬着。
現在這有根倒是對她很好,别的不說,第一他是一個知道底細的人,總比較可靠。
但是小艾對于他總覺得有點不能決定。
倒并不是為了她對他有沒有感情的問題。
她因為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根本不知道愛情是什麼,所以也不知道重視它。
她最認為不妥的,還是他是陶媽的兒子這一層。
即使陶媽肯要她做媳婦,她也還不願意要陶媽這樣一個婆婆&mdash&mdash難道受陶媽的氣還沒有受夠。
同時她也覺得有根這人不像是一個有作為的人。
怎樣才是一個有志氣有作為的人,她也說不出來,然而總有這樣一個模糊的意念,在這種社會裡,一個人要想揚眉吐氣,大概非發财不行吧。
至于怎樣就能夠發财,她卻又是很天真的想法,以為隻要勤勤懇懇的,好好的做人就行了。
他們住的這弄堂,是在一個舊家的花園裡蓋起幾排市房,從前那座老洋房也還存留在那裡,不過也已經分租出去了,裡面住了不知道多少人家,樓下還開着一爿照相館。
那幢大房子也就像席家從前住的那種老式洋樓一樣,屋頂上矗立着方形的一座座紅磚砌的煙囪,還豎着定風針。
常常有一個人坐在那屋頂上讀書。
小艾在夏天的傍晚到曬台上去收衣裳,總看見對門的屋頂上有那麼一個青年坐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