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的短篇小說①
關燈
小
中
大
這樣。
講故事便于傾吐感情,這就是說作者借主人公的口傾吐自己的感情;講故事用不着多少生活,所以我可以寫歐洲人和歐洲事,借外國人的嘴傾吐我這個中國人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小說集《複仇》裡收的十幾個短篇全是寫外國人的,而且除了《丁香花下》一篇以外,全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不過小說裡的“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有我自己,也有别人。
我自己看看,覺得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像外國人。
我在法國住了兩年,連法文也沒有念好。
但是我每天都得跟法國人接觸,也多少看過一點外國人的生活。
我知道的不用說隻是一點表面。
單單根據它來寫小說是不夠的。
我當時并沒有想到用第一人稱寫小說可以掩蓋“生活不夠”的缺點,我隻要傾吐自己的感情。
可是現在想來那倒是近乎取巧的辦法了。
屠格涅夫寫小說喜歡用第一人稱,可能是他知道得太多,所以喜歡這種簡單樸素的寫法。
普希金一定也是這樣。
魯迅先生更不用說了。
他那篇《孔乙己》寫得多麼好!不過兩千幾百字。
還有《故鄉》和《祝福》,都是用第一人稱寫的。
然而我學會用這種寫法,恰恰因為我知道得太少,我沒法寫出我自己所不知道的生活,我把我知道的那一點東西全講出來,有何不可,不過這種寫法也是無意地“學”到的。
我開始寫短篇的時候,從法國回來不久,還常常懷念那邊的生活,也頗想在紙上留下一些痕迹,所以拿起筆寫小說,傾吐感情,我就采用了法國生活的題材。
因為自己對那種生活還有一點點感情,而又知道得不多,就自然地采用了第一人稱講故事的寫法。
例如《初戀》是根據一位留法同學的幾封信改寫的;非戰小說《房東太太》是根據一位留法勤工儉學的朋友的初稿改寫的,我還增加了後半篇,姑然太太癡等戰死的兒子回來的故事;第三個短篇《洛伯爾先生》的背景就是我住過一年的瑪倫河畔的某小城。
關于這篇小說,我曾經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在一九三○年七月的某一夜裡,我忽然從夢中醒了。
在黑暗中我看見了一些悲慘的景象。
我的耳邊也響着一片哭聲。
我不能再睡下去,就起來扭開電燈,在清靜的夜裡一口氣寫完了短篇小說《洛伯爾先生》。
我記得很清楚:我擱筆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
我走到天井裡去呼吸新鮮空氣,用我的帶睡意的眼睛看天空。
淺藍色的天空中挂着大片粉紅的雲霞…… 這一篇開了端,所以我接連地寫了好些短篇小說。
然而這種寫法其實是“不足為訓”的。
但我早期的十幾篇小說都是這樣寫成的。
我事先并沒有想好結構,就動筆寫小說,讓人物自己在那個環境裡生活,通過編造的故事,傾吐我的感情。
所以我的好些短篇小說都隻講了故事,沒有寫出人物。
《洛伯爾先生》就是這樣。
我在那個小城住過一年,就住在小說裡提到的中學校裡面。
學校後面有橋,有小河,有麥田。
音樂家就是學校的音樂教員。
賣花店裡的确有一個可愛的少女。
我和另一個中國同學在節日裡總要到那裡去買花送給中學校校長的夫人。
校長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孩,名字就叫“瑪麗-波爾”。
我把這些全寫在小說裡面了。
又如《不幸的人》寫了貧富戀愛的悲劇,這是極其平常的故事和寫舊了的題材。
我偶然在一張外國報上讀到關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在波士頓監獄裡受電刑的樊塞蒂的文章,說他從意大利去美國之前有過這樣不幸的遭遇。
這不過是傳聞,也可能是寫稿的人故意捏造,樊塞蒂在他的自傳裡也沒有談到這樣的事情。
我後來為樊塞蒂一共寫過兩個短篇:《我的眼淚》和《電椅》。
但是我卻利用這個捏造的故事寫了一個意大利流浪人的悲劇。
我的确在法國馬賽海濱街的小小廣場上見過一個拉小提琴的音樂家,不過我并沒有把他請到美景旅館①來,雖然我曾經在美景旅館五層樓上住過十二天,也曾經在那裡見過日落的壯觀,像我在小說中所描寫的那樣。
我把那個捏造的戀愛故事跟我在馬賽的見聞拼在一起,寫成了那篇《不幸的人》。
一九二八年十月底我在馬賽等船回國,一共住了十二天,每天到一家新近關了門的中國飯店去吃三頓飯。
這家飯店在貧民區,老闆還兼做别的生意,所以我有機會見到一些古怪的小事情。
我那篇《馬賽的夜》(一九三二)就是根據那十二天的見聞寫的。
再如《亡命》,這篇小說寫出了政治①小說裡改為“美觀旅館”,我當時住的是“美景旅館”。
亡命者的痛苦。
在當時的巴黎我見過從波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亡命來的革命者,也聽到别人講過他們的故事,還常常在報上讀到他們的文章。
意大利的革命者特别懷念充滿陽光的意大利。
我雖然跟他們不熟,但是我也能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
我去法國以前在中國就常有機會見到從日本或朝鮮亡命到中國來的革命者,也了解一點他們
講故事便于傾吐感情,這就是說作者借主人公的口傾吐自己的感情;講故事用不着多少生活,所以我可以寫歐洲人和歐洲事,借外國人的嘴傾吐我這個中國人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小說集《複仇》裡收的十幾個短篇全是寫外國人的,而且除了《丁香花下》一篇以外,全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不過小說裡的“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有我自己,也有别人。
我自己看看,覺得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像外國人。
我在法國住了兩年,連法文也沒有念好。
但是我每天都得跟法國人接觸,也多少看過一點外國人的生活。
我知道的不用說隻是一點表面。
單單根據它來寫小說是不夠的。
我當時并沒有想到用第一人稱寫小說可以掩蓋“生活不夠”的缺點,我隻要傾吐自己的感情。
可是現在想來那倒是近乎取巧的辦法了。
屠格涅夫寫小說喜歡用第一人稱,可能是他知道得太多,所以喜歡這種簡單樸素的寫法。
普希金一定也是這樣。
魯迅先生更不用說了。
他那篇《孔乙己》寫得多麼好!不過兩千幾百字。
還有《故鄉》和《祝福》,都是用第一人稱寫的。
然而我學會用這種寫法,恰恰因為我知道得太少,我沒法寫出我自己所不知道的生活,我把我知道的那一點東西全講出來,有何不可,不過這種寫法也是無意地“學”到的。
我開始寫短篇的時候,從法國回來不久,還常常懷念那邊的生活,也頗想在紙上留下一些痕迹,所以拿起筆寫小說,傾吐感情,我就采用了法國生活的題材。
因為自己對那種生活還有一點點感情,而又知道得不多,就自然地采用了第一人稱講故事的寫法。
例如《初戀》是根據一位留法同學的幾封信改寫的;非戰小說《房東太太》是根據一位留法勤工儉學的朋友的初稿改寫的,我還增加了後半篇,姑然太太癡等戰死的兒子回來的故事;第三個短篇《洛伯爾先生》的背景就是我住過一年的瑪倫河畔的某小城。
關于這篇小說,我曾經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在一九三○年七月的某一夜裡,我忽然從夢中醒了。
在黑暗中我看見了一些悲慘的景象。
我的耳邊也響着一片哭聲。
我不能再睡下去,就起來扭開電燈,在清靜的夜裡一口氣寫完了短篇小說《洛伯爾先生》。
我記得很清楚:我擱筆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
我走到天井裡去呼吸新鮮空氣,用我的帶睡意的眼睛看天空。
淺藍色的天空中挂着大片粉紅的雲霞…… 這一篇開了端,所以我接連地寫了好些短篇小說。
然而這種寫法其實是“不足為訓”的。
但我早期的十幾篇小說都是這樣寫成的。
我事先并沒有想好結構,就動筆寫小說,讓人物自己在那個環境裡生活,通過編造的故事,傾吐我的感情。
所以我的好些短篇小說都隻講了故事,沒有寫出人物。
《洛伯爾先生》就是這樣。
我在那個小城住過一年,就住在小說裡提到的中學校裡面。
學校後面有橋,有小河,有麥田。
音樂家就是學校的音樂教員。
賣花店裡的确有一個可愛的少女。
我和另一個中國同學在節日裡總要到那裡去買花送給中學校校長的夫人。
校長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孩,名字就叫“瑪麗-波爾”。
我把這些全寫在小說裡面了。
又如《不幸的人》寫了貧富戀愛的悲劇,這是極其平常的故事和寫舊了的題材。
我偶然在一張外國報上讀到關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在波士頓監獄裡受電刑的樊塞蒂的文章,說他從意大利去美國之前有過這樣不幸的遭遇。
這不過是傳聞,也可能是寫稿的人故意捏造,樊塞蒂在他的自傳裡也沒有談到這樣的事情。
我後來為樊塞蒂一共寫過兩個短篇:《我的眼淚》和《電椅》。
但是我卻利用這個捏造的故事寫了一個意大利流浪人的悲劇。
我的确在法國馬賽海濱街的小小廣場上見過一個拉小提琴的音樂家,不過我并沒有把他請到美景旅館①來,雖然我曾經在美景旅館五層樓上住過十二天,也曾經在那裡見過日落的壯觀,像我在小說中所描寫的那樣。
我把那個捏造的戀愛故事跟我在馬賽的見聞拼在一起,寫成了那篇《不幸的人》。
一九二八年十月底我在馬賽等船回國,一共住了十二天,每天到一家新近關了門的中國飯店去吃三頓飯。
這家飯店在貧民區,老闆還兼做别的生意,所以我有機會見到一些古怪的小事情。
我那篇《馬賽的夜》(一九三二)就是根據那十二天的見聞寫的。
再如《亡命》,這篇小說寫出了政治①小說裡改為“美觀旅館”,我當時住的是“美景旅館”。
亡命者的痛苦。
在當時的巴黎我見過從波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亡命來的革命者,也聽到别人講過他們的故事,還常常在報上讀到他們的文章。
意大利的革命者特别懷念充滿陽光的意大利。
我雖然跟他們不熟,但是我也能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
我去法國以前在中國就常有機會見到從日本或朝鮮亡命到中國來的革命者,也了解一點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