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瓜洲記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下之英斷,将士用命,臣何力之有?臣是行惟知以一死報國,死職亦臣子之常事。
"上嘉賞再三,有旨,第采石之功,統制官張振、時俊、王琪、盛新、戴臯以功績顯者已推賞,特與階官上更各轉三官,其餘将士令李顯忠等保明取旨推恩。
允文奏曰:"昨采石事勢,可謂危急,臣識振等行伍間,許以重賞,振等效死力戰,緻敵人沮索弑死。
今三官不足以酬勞,乞回臣在身官職,以賞振等。
"上曰:"朕曉得向江上甚風色,得他輩宣力,其功豈可忘?"尋有旨:張振等就已轉三官落階官,除正任承宣并觀察等使。
允文繼入文字論列:"今車駕進發,而敵延蔓在淮東西,而鎮江方對賊壘,今當督淮上之兵斷敵之歸路。
徐發鎮江等處兵馬掩襲之,舉可無噍類。
"上深以為然,仍命允文至淮上措畫,而諸軍先已過江矣。
上至建康朝議,欲用張浚為淮西宣撫使,楊存中暨允文為副,浚懇辭。
朝廷又欲除楊正使而以允文副之,金安節、劉珙舍人等繳駁以為,用存中不當,事寝,而允文遂有宣陝之命。
舍人虞侯平日雍容,退然儒者,臨國家大安危,乃奮然以忠義殉國,建振古不可及之功,駒以門下士獲侍燕間,并從幕府諸公間,或聞此事甚詳,退錄之以報裡中新友雲。
●附錄 ○紹興辛巳親征手诏 朕履運中微,遭家多難,八陵廢祀,可無坯土之悲;二帝蒙塵,莫續終天之痛。
皇族尚淪于沙漠,神京尤污于腥膻。
銜恨何窮,待時而動,未免屈身而事小,庶期通好以息兵。
屬戎虜之無厭,曾信盟之弗顧。
怙其篡奪之惡,濟以貪殘之傷。
蒼天九重,以高明為可侮。
辄因賀使公肆嫚言,指求将相之臣;坐索漢淮之壤。
吠堯之犬,謂秦無人。
朕姑務于含容,彼尚飾其奸詐。
嘯厥醜類,驅吾善良。
妖氛浸結于中原,烽火遂交于蜀道。
皆朕威不足以震疊,德不足以綏懷,負爾萬邦,于茲三紀,撫心自悼,流涕無涯。
方将躬缟素以啟行,率貔貅以薄伐。
取細柳勞軍之制,考澶淵卻敵之規。
诏旨未頒,歡聲四起。
歲星臨于吳分,冀成淝水之勳;鬥士倍于晉師,當決韓原之勝。
尚賴股肱爪牙之士,文武大小之臣,戮力一心,捐軀報國,共雪侵淩之恥,各肩恢複之圖。
播告遐迩,明知朕意。
○進發手诏 朕以金人渝盟,侵犯王略,肆頒诏旨,躬往視師久矣。
戒嚴屬茲進發,凡遐迩股肱之郡,大小文武之臣,宜體朕心,各揚爾職,毋縱奸宄,毋虐善良,毋事征求,毋攪獄市,内則輯甯于封部,外則式遏于寇攘,共濟大勳,永底丕乂。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谕中原并諸國手诏 朕念中原赤子及諸國等人,久為金人暴虐役使科斂,或進為奴婢,已無生意,又指吾舊疆百姓為宋國殘民,蹂藉殺戮,無所顧惜。
朕聞之痛心疾首,是用分遣大軍并進,以救爾于塗炭,想聞王師至,必能相牽歸順,朕不惜官爵金帛,以為激賞。
若系有官之人,并依見今元帶官職,更不減戶。
其有以土地來歸,或能攻取城邑,除爵賞外,凡府庫所有,悉以給賜,朝廷所留,唯器甲文書糧草而已。
如女真渤海契丹漢兒,一應人能歸順本朝,其官爵賞賜并與中國人一般,更不分别。
内燕北人昨被發遣歸國者,蓋為權臣所誤,追悔無及,今雖用事,并許來歸,當加爵賞,勿複疑慮。
朕言不食,有如皓日。
閱古人傳記、外志,最苦史筆庸下,若此乃鐵中铮铮者。
《金先海陵紀》:甲子會舟師于瓜州渡,期以明日渡江。
乙未,浙西兵馬都統制完顔元宜等反,帝遇弑。
以此書補之,不啻左氏之傳《春秋》也。
是書向無刊本,傳抄謬誤甚多,偶于馬雲衢齋頭借得善本,雲從南宋太廟前尹家鋪行本影摹而得者,雠勘精良,爰即以付削氏。
又餘嘗見虞允文手書鈞堂帖,吳匏庵跋謂:采石之戰,日星晦蒙,江水震蕩,功烈赫然。
疑其平日為人有喑啞叱咤千人皆廢之狀,乃觀其手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乃真一書生耳。
暇日憶此帖,複快讀此書,犀觥為之頓盡。
乾隆戊子九月十三日,梅谷陸烜識。
附錄: 采石瓜洲斃敵記一卷紀虞雍公事雍公門人潼川蹇駒撰隆興改元漫叟序擬以韓碑柳雅不著姓名(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居易錄卷二十六) 第三甲第七人蹇駒潼川府鹽亭縣龍池鄉龍池裡 第七人蹇駒字少劉小名桂孫小字蟾客年二十六十月初九日生外氏王永感下第十五兄弟二人二舉娶李氏曽祖化源故不仕祖俞故不仕父渙故登仕郎本貫潼川府鹽亭縣龍池鄉龍池裡父為戶(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
"上嘉賞再三,有旨,第采石之功,統制官張振、時俊、王琪、盛新、戴臯以功績顯者已推賞,特與階官上更各轉三官,其餘将士令李顯忠等保明取旨推恩。
允文奏曰:"昨采石事勢,可謂危急,臣識振等行伍間,許以重賞,振等效死力戰,緻敵人沮索弑死。
今三官不足以酬勞,乞回臣在身官職,以賞振等。
"上曰:"朕曉得向江上甚風色,得他輩宣力,其功豈可忘?"尋有旨:張振等就已轉三官落階官,除正任承宣并觀察等使。
允文繼入文字論列:"今車駕進發,而敵延蔓在淮東西,而鎮江方對賊壘,今當督淮上之兵斷敵之歸路。
徐發鎮江等處兵馬掩襲之,舉可無噍類。
"上深以為然,仍命允文至淮上措畫,而諸軍先已過江矣。
上至建康朝議,欲用張浚為淮西宣撫使,楊存中暨允文為副,浚懇辭。
朝廷又欲除楊正使而以允文副之,金安節、劉珙舍人等繳駁以為,用存中不當,事寝,而允文遂有宣陝之命。
舍人虞侯平日雍容,退然儒者,臨國家大安危,乃奮然以忠義殉國,建振古不可及之功,駒以門下士獲侍燕間,并從幕府諸公間,或聞此事甚詳,退錄之以報裡中新友雲。
●附錄 ○紹興辛巳親征手诏 朕履運中微,遭家多難,八陵廢祀,可無坯土之悲;二帝蒙塵,莫續終天之痛。
皇族尚淪于沙漠,神京尤污于腥膻。
銜恨何窮,待時而動,未免屈身而事小,庶期通好以息兵。
屬戎虜之無厭,曾信盟之弗顧。
怙其篡奪之惡,濟以貪殘之傷。
蒼天九重,以高明為可侮。
辄因賀使公肆嫚言,指求将相之臣;坐索漢淮之壤。
吠堯之犬,謂秦無人。
朕姑務于含容,彼尚飾其奸詐。
嘯厥醜類,驅吾善良。
妖氛浸結于中原,烽火遂交于蜀道。
皆朕威不足以震疊,德不足以綏懷,負爾萬邦,于茲三紀,撫心自悼,流涕無涯。
方将躬缟素以啟行,率貔貅以薄伐。
取細柳勞軍之制,考澶淵卻敵之規。
诏旨未頒,歡聲四起。
歲星臨于吳分,冀成淝水之勳;鬥士倍于晉師,當決韓原之勝。
尚賴股肱爪牙之士,文武大小之臣,戮力一心,捐軀報國,共雪侵淩之恥,各肩恢複之圖。
播告遐迩,明知朕意。
○進發手诏 朕以金人渝盟,侵犯王略,肆頒诏旨,躬往視師久矣。
戒嚴屬茲進發,凡遐迩股肱之郡,大小文武之臣,宜體朕心,各揚爾職,毋縱奸宄,毋虐善良,毋事征求,毋攪獄市,内則輯甯于封部,外則式遏于寇攘,共濟大勳,永底丕乂。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谕中原并諸國手诏 朕念中原赤子及諸國等人,久為金人暴虐役使科斂,或進為奴婢,已無生意,又指吾舊疆百姓為宋國殘民,蹂藉殺戮,無所顧惜。
朕聞之痛心疾首,是用分遣大軍并進,以救爾于塗炭,想聞王師至,必能相牽歸順,朕不惜官爵金帛,以為激賞。
若系有官之人,并依見今元帶官職,更不減戶。
其有以土地來歸,或能攻取城邑,除爵賞外,凡府庫所有,悉以給賜,朝廷所留,唯器甲文書糧草而已。
如女真渤海契丹漢兒,一應人能歸順本朝,其官爵賞賜并與中國人一般,更不分别。
内燕北人昨被發遣歸國者,蓋為權臣所誤,追悔無及,今雖用事,并許來歸,當加爵賞,勿複疑慮。
朕言不食,有如皓日。
閱古人傳記、外志,最苦史筆庸下,若此乃鐵中铮铮者。
《金先海陵紀》:甲子會舟師于瓜州渡,期以明日渡江。
乙未,浙西兵馬都統制完顔元宜等反,帝遇弑。
以此書補之,不啻左氏之傳《春秋》也。
是書向無刊本,傳抄謬誤甚多,偶于馬雲衢齋頭借得善本,雲從南宋太廟前尹家鋪行本影摹而得者,雠勘精良,爰即以付削氏。
又餘嘗見虞允文手書鈞堂帖,吳匏庵跋謂:采石之戰,日星晦蒙,江水震蕩,功烈赫然。
疑其平日為人有喑啞叱咤千人皆廢之狀,乃觀其手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乃真一書生耳。
暇日憶此帖,複快讀此書,犀觥為之頓盡。
乾隆戊子九月十三日,梅谷陸烜識。
附錄: 采石瓜洲斃敵記一卷紀虞雍公事雍公門人潼川蹇駒撰隆興改元漫叟序擬以韓碑柳雅不著姓名(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居易錄卷二十六) 第三甲第七人蹇駒潼川府鹽亭縣龍池鄉龍池裡 第七人蹇駒字少劉小名桂孫小字蟾客年二十六十月初九日生外氏王永感下第十五兄弟二人二舉娶李氏曽祖化源故不仕祖俞故不仕父渙故登仕郎本貫潼川府鹽亭縣龍池鄉龍池裡父為戶(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