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化學

關燈
明代<墨娥小錄>中的化學知識》,載趙匡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①《墨娥小錄》卷十一,北京中國書店1959年影印本。

     ①《庚道集》,見《道藏》洞神部衆術類。

     而元代的配方則與前代有所不同,用料簡明,升煉工藝也更為成熟。

     《墨娥小錄》卷二載“銅上鍍金”法:“先以酸齑汁浸數日,卻以鹽霜梅煮半日,炭末炒幹淨,烘幹。

    水銀輕輕塗過,然後貼金,金皆變白色,火上烘熱,候金還元,光珠打實。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先将銅器表面用酸處理幹淨,然後塗上一層薄薄的汞使生成銅汞齑,再在銅汞齑表面貼上金箔,貼金後生成的金汞齑與銅汞齑互相滲透,最後經過在火上加熱蒸發掉汞就會生成牢固的鍍金膜。

    這種方法與以前采用的在銅器上塗抹金汞齑的方法不同,可使鍍金均勻又不浪費黃金,是一種利用汞齑鍍金的新工藝。

    《墨娥小錄》卷六所載定量分離金銀的技術和卷十二所載蒸餾香精法等也是值得稱道的。

    如定量分離黃金法巧妙地利用銀與硫在熔融狀态時很快反應生成硫化銀,而金在熔融狀态下不與硫起反應,從而把銀從金中除掉,然後再用碳将硫化銀還原成銀。

    在這一過程中金銀成分沒有任何損失,作到了金銀的定量分離,說明當時對金和銀的化學性質已經有了相當清楚的了解。

    ②大約成書于元代中葉至明代初期的《造化指南》、《純陽呂真人藥石制》、《軒轅黃帝水經藥法》等著作,已經注意研制以植物作原料的丹藥,以及各種植物對于傳統丹藥原料汞、硫、鉛、砒等的伏、制作用。

    其中也論述了一些與煉丹術有關的化學知識。

    如《造化指南》稱“朱砂伏于鉛,而死于硫,硫戀于鉛,而伏于硇”,“金公變化最多,一變而化胡粉,再變而成黃丹,三變而成密陀僧,四變而為白霜”(《本草綱目》卷八)。

    其中朱砂為硫化汞(HgS),砌為氯化铵(NH4Cl),金公為鉛的隐名,胡粉為堿式碳酸鉛[Pb(OH)2·PbCO3],黃丹為四氧化三鉛(Pb3O4),密陀僧為氧化鉛(PbO),白霜為乙酸鉛,這段話反映了汞、鉛、硫、硇砂等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及進行化學反應的過程。

     此外,在《元秘書監志》卷七“回回書籍”條所列書目中有“亦乞昔兒燒丹爐火八部”。

    “亦乞昔兒”是阿拉伯文Iksir的對音,又譯點金術。

    這一名詞加上冠詞就成為al-Iksir或aliksir,eliksir,歐洲文字裡的elixir和elixier就是這樣演變出來的。

    “燒丹爐火”則是譯名①。

    這部著作表明,阿拉伯煉丹術已在元朝時候傳入中國,但其在中國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②郭正誼:《明代<墨娥小錄>中的化學知識》,載趙匡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①白壽彜主編:《回族人物志(元代)》第89頁,甯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