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物理學

關燈
元代物理學總的水平與宋代大體相當,在某些領域,則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更深的認識。

     第一節 力學、熱學和聲學知識 大氣壓力(壓強)、水力及風力的利用 元代,利用虹吸現象制成的排灌器具已在農業生産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王祯《農書》中有關于“連筒”的描述:“連筒,以竹通水也。

    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閣之平地或架越澗谷,引水而至。

    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如藥畦蔬圃亦可供用。

    ”陶宗儀在《辍耕錄》記載了元大都的宮廷園林中,利用虹吸管及其他提水裝置将水升高,造成人工噴泉的情形:“萬壽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陽,金人名瓊花島。

    中統三年修繕之,至元八年賜今名。

    其山皆疊玲珑石為之,峰巒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

    引金水河至其後,轉機運大,汲水至山頂,出石龍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後,有石刻蟠龍,昂首噴水仰出,然後由東西流入太液池。

    ”①農業生産中利用風力也很普遍。

    如在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詠》其六,就有這樣的詩句與自注:“沖風磨舊麥(西人作磨,風動機軸以磨麥),懸碓杵新粳(西人皆懸杵以舂)。

    ”②測定液體濃度的方法元代後,測試鹽鹵的濃度多用蓮子,而且随着制鹽業的發展,測定方法更加精細了。

    陳椿在《熬波圖》中說到:“要知鹵之鹹淡,必用蓮管秤試。

    如四蓮俱起,其鹵為上。

    ..蓮管之法,采石蓮先于淤泥内浸過,用四等鹵分浸四處:最鹹■鹵浸一處,三分鹵浸一分水浸一處,一半水一半鹵浸一處,一分鹵浸二分水浸一處。

    後用一竹管盛此四等所浸蓮子四枚于竹管内,上用竹絲隔定竹管口,不令蓮子漾出。

    以蓮管汲鹵試之,視四管蓮子之浮沉以别鹵鹹淡之等。

    ”③這裡所述的方法是:先把蓮子分别浸泡在已知濃度的四種鹽水中(鹹水所占比例分别為100%、75%、50%和33%),然後把這四種蓮子浸入未知濃度的鹽水中,根據這些蓮子的浮沉情況即可判斷鹽水的濃淡程度。

    這種方法十分合乎科學原理,浸泡過的蓮子恰如浮沉子,可以定量地測出鹽鹵的濃度。

     熱脹冷縮實驗①王祯:《農書》卷十八《農器圖譜》十三《灌溉門》。

     ①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一“宮阙制度”。

     ②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六。

     ③陳椿:《熬波圖》卷下“淋灰取鹵”。

     元代陶宗儀進行過熱脹冷縮的實驗。

    把一玉軸塞進另一加熱後的玉的孔洞之中,兩者可以像“辘轳旋轉,無分毫縫罅”。

    他認為這是後一物體“煮之胖脹”的緣故。

    ①振動的音樂效果我國自古就重視樂器的制作及其聲學和音律學性質,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

    宋代沈括科學地解釋了古代樂鐘所以是扁形的道理。

    元代吾丘衍在《閑居錄》中也指出:“古人制樂,皆用律尺九,九九八十一分,琴、瑟、鐘、磬:箫、管等皆準之,故八音克諧。

    後世琴瑟太長,長則聲緩;笙不用匏而用木,木實而聲過清;鐘太圓,圓則聲清而搖,故不協也。

    ”這裡已認識到,琴瑟的弦不能太長,否則聲音過于低緩;笙不能用木制,否則聲音過于清亮;樂鐘不能用圓鐘,否則聲音清亮而不穩定,亦即聲波易相互幹擾而不協調。

    ①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三。

     第二節 光學實驗 針孔成像的實驗研究 元代,趙友欽進行了關于針孔成像的大型實驗①,并總結在他的《革象新書》卷五的“小罅光景”一節中。

    首先,他利用壁間小孔成像,觀察日光、月光通過大小與形狀不同的壁間小孔時,所成(倒)像的大小濃淡随屏的位置而變化的情形。

    然後,他設計并進行了大型實驗:以樓房為實驗室,分别在樓下兩個相鄰房間的地面上各挖一個直徑四尺餘的圓井,右井深四尺,左井深八尺。

    根據實驗需要,左井中可另放一張四尺高的桌子。

    作兩塊直徑四尺的圓闆,每塊闆上密插一千多支點燃的蠟燭,放在井底或桌面上作為光源。

    兩個井口分别用中心開孔的闆遮蓋。

    以樓闆為固定的像屏。

    實驗分五個步驟進行:(1)保持光源、小孔與像屏三者距離不變,觀察中心開孔甚小但大小稍有不同時兩處的成像;(2)改變光源強度,即改變點燃蠟燭的支數;(3)改變像距,即另用兩片大木闆水平挂在樓闆下作為像屏,改變像屏的高度;(4)改變物距,即移去左井中的桌子,把點燃的蠟燭置于井底;(5)改變孔的大小和形狀,即更換蓋在井口的中心開孔不同的木闆。

    他詳細研究了各種情況下成像的規律。

    關于針孔成像及照度實驗(前四個步驟)的結果,趙友欽指出:“景之遠近在竅外,燭之遠近在竅内。

    凡景近竅者狹,景遠竅者廣。

    燭遠竅者景亦狹,燭近竅者景亦廣。

    景廣則淡,景狹則濃。

    燭雖近而光衰者,景亦淡;燭雖遠而光盛者,景亦濃。

    由是察之,燭也、光也、竅也、景也四者消長勝負皆所當論者也。

    ”也就是說,物距、像距、光源強度和孔竅都影響像的大小與濃淡。

    關于小孔成像和大孔成像(第五個步驟)的實驗結果為:在光源為日、月的情況下,因小孔“不足容日、月之體”,故像“随日、月之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