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邱處機 八思巴 愛薛

關燈
第一節 邱處機 金宋蒙三方争取的全真道首領 邱處機(1148&mdash1227),字通密,道号長春子,世稱長春真人。

    山東登州栖霞縣人。

    幼年失母,父娶繼室撫育之。

    聰敏強記,能日誦千餘言,久而不忘。

    金大定六年(1166),十九歲棄家遁居昆嵛山石門峪學道。

    次年,聞重陽真人王喆在甯海州(今山東牟平)傳道,創全真庵,道行甚高,即前往拜谒,禮之為師,遂被留庵中掌文翰。

    其名、字及道号皆王喆所命。

    王喆本京兆鹹陽儒生,兼精武藝,家産豐厚,但文武兩業均無成。

    正隆四年(1159),自稱遇異人面授口訣,不久棄家屏居終南劉蔣村修道。

    大定七年遊山東,得到甯海州富者馬钰的尊信,乃建庵授徒。

    其創立的道教新派,因主張三教合一,道、釋、儒兼修,倡言“屏去幻妄,獨全其真”,故名“全真”。

    大弟子有馬钰(号丹陽子)、譚處端(号長真子)、劉處玄(号長生子)、邱處機(号長春子)、王處一(号玉陽子)、郝大通(号廣甯子)及馬钰妻孫不二(号清靜散人)七人。

    後全真道門以祖師王喆(重陽)與馬、譚、劉、邱、王、郝并稱“七真”。

     大定九年冬,馬、譚、劉、邱四子從師至汴。

    十年初,王喆死于寓舍,遺命馬钰(丹陽)掌教,令邱處機師事之。

    四子遵師命同往王喆原修道處終南劉蔣村故庵(此處全真門人奉為“祖庭”)。

    十二年,赴汴奉靈柩歸葬劉蔣村,為之守墓。

    十四年,四子分處,丹陽仍守祖庭,長真、長生往遊汴洛傳道,長春則西至磻溪(今寶雞東南),鑿洞以居,日丐一食,潛心修煉。

    二十年,移居隴州(今陝西千陽)龍門山婁景洞,率門徒數人繼續苦修,自謂至此道業始成。

    從居磻溪以來,長春道譽漸著,秦隴士人頗有與之結交者。

    二十二年,丹陽歸山東,以關中教門事付處機。

    二十六年,金陝西統軍使夾谷清臣差官召他主持終南祖庭。

    此時全真道在陝右、河南北、山東諸地已擁有很多信徒,聲名甚大。

    二十八年初,金世宗遣使者訪求重陽門人,長春應召至中都,主持萬春節醮事,敕建官庵居之。

    都下親王、公主及官民等多有來問道者,金世宗也兩次召見,問以養生之術及“天人精微之理”。

    八月,辭還,途中在河南北各地傳道數月,創立衛(今輝縣)、孟、洛陽等處道觀數所。

    次年春回到祖庭。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東還栖霞故裡;門人先已于其祖宅建長春庵,後請于禮部,命名為太虛觀。

     全真道提倡“除情去欲,忍恥含垢”,“以柔弱為本”,不抗争,勤耕作,耐辛勞。

    這一套逆來順受的哲學,很有利于統治者,因而受到賞識。

    但其勢力發展很快,到處“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形成宗教社團,又引起統治者的疑忌。

    金章宗明昌初年,即以全真“惑衆亂民”下令禁罷。

    明昌六年,又“沙汰道流”,連終南祖庵也被沒官。

    到承安二年(1197),經長春傾資納粟,金廷才許登、萊、陝右重立道觀九所,并賜額。

    全真道經過這些年的挫折後,“稍微而更熾”,道門複興,長春起了很大作用。

    泰和三年(1203)劉處玄(長生子)死後,邱處機成為最有威望的掌教首領。

    他①本傳主要依據《長春真人西遊記》、尹志平《北遊語錄》、史志經《玄風慶會圖說》卷一《龍門全真》等著作。

     與金統治者結合起來,“達官貴人敬事者日益多”,定海軍(萊州)節度使劉師魯、鄒谷皆與為友。

    大安三年(1211),他再次奉召赴都,後因蒙古攻金而未成行。

    次年,山東紅襖軍起義,兩年中發展到數十萬人,奪取許多州縣。

    貞祐二年(1214),金宣宗向蒙古求和後,即派仆散安貞率軍鎮壓起義,時登州、甯海都在起義軍手裡,仆散安貞請長春出面“撫谕”,長春果然用說教平息了起義,因而得到金朝的封号。

     金宣宗遷都汴京後,先已遭受蒙古軍攻掠過的黃河以北地區,更陷入蒙、金及各地土豪武裝的争奪攻戰之中,戰禍使人民處于極度困苦境地,希望從宗教得到庇護以免兵燹之苦。

    在這種背景下,全真道徒衆大為增加,成為北方最有社會影響力的宗教派别,金、南宋和蒙古三方也都想争取它。

    貞祐四年,長春居登州長春觀,金宣宗命東平監軍王庭玉來請,公主亦差官來請,皆辭不赴。

    興定二年(1218),移居萊州昊天觀。

    這一年,山東紅襖軍首領李全、益都金元帥張林等歸附南宋。

    興定三年八月,南宋命彭義斌、李全邀請長春南行,衆人以為南方重道,他會接受邀請,卻也被推卻。

    他說:“我之行止天也,非若輩所及知。

    當有留不住時去也。

    ”所謂“天”,其實就是時勢。

    此時金朝已衰弱不足依倚,南宋比金更弱,新興的蒙古則勢力強盛,非金、宋所能抗衡。

    待機選擇新的依托,是長春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結果。

    時機果然來到了。

    這年五月,成吉思汗西征途中,侍臣劉仲祿薦舉長春“有保養長生之術”,侍臣耶律楚材從三教“皆有益于世”、能幫助大汗“安天下”的角度也加以贊成。

    于是成吉思汗遣劉仲祿與蒙古20人傳旨邀請長春面見。

    仲祿等經半年跋涉,先到濰州訪得其門人尹志平同行勸駕,十二月抵萊州。

    尹謂長春:“道其将行,開化度人,此其時矣。

    ”此言正合其意,遂決意應召北行。

    時年已七十歲。

     晉見成吉思汗1220年正月,長春與選定同行的弟子十八人從山東出發,二月抵燕京。

     聞成吉思汗尚在西域,懼年老不堪遠行,欲留在燕京等待班師後觐見。

    仲祿派使者去西域報告,長春亦上表請求。

    八月,應宣德路長官耶律秃花邀請至宣德(今河北宣化)。

    十月,使者阿裡鮮、燕京宣撫使王檝分别傳達斡赤斤旨意,請他西行時先到其斡耳朵。

    去西域的使者帶來成吉思汗诏書,敦請西行,命仲祿善為護送。

    次年二月,離宣德,出野狐嶺,過撫州(今河北張北)向東北行;三月初一,至魚兒泊(今内蒙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四月初一,至斡赤斤斡耳朵(今内蒙新巴爾虎旗東輝河旁),停留十七日,轉西北行,過大海子(呼倫湖),沿陸局河(克魯倫河)南岸西行至其上遊,又西進入多山地區(土拉河之南),經契丹故城(遼鎮州,喀魯哈河下遊青托羅古城),度數河及山嶺(鄂爾渾河上遊東西),六月底至皇後斡耳朵;七月,西南行過大山(杭愛山),西行至鎮海城(在今哈臘烏斯湖之南),金公主及被擄章宗妃等并衆多漢民工匠居此,有城郭、耕作。

    鎮海來見,長春表示想留在這裡過冬以待成吉思汗回,鎮海稱奉有聖旨不許稽其行程,願親自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