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伯顔 阿術阿裡海牙張弘範李恒史弼高興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伯顔
征宋主帥
伯顔(Bayan,1236&mdash1295),蒙古八鄰部人。
曾祖述律哥圖、祖阿刺從成吉思汗征戰有功,封為八鄰部左千戶及斷事官。
父曉古台襲職,從宗王旭烈兀西征,伯顔自幼在西域長成。
至元元年(1264),伯顔受旭烈兀委派赴大汗處奏事,他的風度才幹深受世祖賞識和器重,被留在元廷為侍臣,“與謀國事”。
“建謀發令,才恒出庭臣上”。
下屬上報待決之事,他往往“一語破其歸,要事以決”。
二年出任中書左丞相,後遷同知樞密院事,成為元廷決策機構的核心成員①。
十一年正月,南宋的軍事要地襄陽被拔除後,世祖計議乘勝平宋的方略和人選,老臣史天澤提議,“可命重臣一人如安童、伯顔,都督諸軍”(《元史·世祖紀五》),世祖斷然抉擇由伯顔肩此重任。
三月,改宋元交戰前線的荊湖、淮西二行樞密院為二行中書省。
伯顔和史天澤并拜為左丞相,同領荊湖省事。
不久,根據史天澤的建議,為統一号令,淮西行省仍改為行院,史天澤本人也因年邁體病辭職北還。
遂專任伯顔“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所屬并聽節制”,統一指揮除四川、淮東方面而外的征宋元軍①。
七月,陛辭出征之際,世祖面囑伯顔,以宋初平江南的大将曹彬為範例,勿濫殺以争取宋人民心。
九月,伯顔抵襄陽與前方将帥阿術、阿裡海牙會合。
按照蒙古的作戰慣例,元軍分三道并進,命“招讨使翟某(文彬)以兵一萬由西石路老鴉山趣荊南府,唆都以兵一萬由東路棗陽掠司空山”②,目的都在于分散宋軍的注意力,策應和配合主力作戰。
伯顔本人與阿術等統率包括步、騎、炮兵和水師的二十萬大軍沿漢水向東南方向推進。
元軍首趨漢江中下遊的郢州(今鐘祥),途遇大雨水潦,行軍艱難。
伯顔命一騎前導,“麾諸軍畢濟”。
軍抵郢州,宋人在此夾漢水構築新舊二城,“恃江為固而兵精食足”,江中又“橫鐵繩,鎖戰艦”阻扼舟師往來。
元軍派兵襲城,為宋守将張世傑所卻。
這時,伯顔獲悉下流黃家灣堡附有溪道藤湖,至江僅數裡,可拖船入湖再轉入漢江。
伯顔深知用兵緩急,元軍此次出師旨在滅宋,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既然郢州非旦夕可下,為節省時間,抓住時機,他毅然決定舍郢不攻,派兵直取黃家灣堡,“破竹席地”(地上鋪竹片以拖船蕩舟由藤湖入江),成功地越過了入宋的第一道屏障。
郢州宋軍出兵來追,伯顔親自殿後,手殺宋将,揮師擊潰了追兵。
十月,元軍路經沙洋、新城。
宋軍守将王虎臣、邊居誼等進行了頑強抵①《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劉敏中:《伯顔廟碑》,《中庵集》卷一。
下引文出《元史·伯顔傳》者,不再注明。
①《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
按:淮東元軍時由博羅歡統率、節度。
參見《元史》卷一二一《博羅歡》傳。
②引文出自《元文類》卷四一《經世大典·征伐·平宋君》。
按:招讨使翟某,明張溥《宋史紀事本末》以為翟文彬,此處從之。
抗。
伯顔督軍發動強攻,連克兩城,繼續深入宋境。
十一月,宋複州知州降元,伯顔約束諸将不得入城擾民,當月下旬,軍至蔡店,伯顔往觀漢口形勢,見對方軍在沿江一帶嚴密布防,宋将夏貴領戰艦萬艘分據要害,江北渡口陽邏堡城防堅固,江面上也有宋遊擊軍扼守中流。
“伯顔大會親将議渡江”。
軍将馬福獻計,“回舟淪河口,穿湖中,從陽邏堡西沙蕪口入大江”(《元史·阿術傳》)。
但沙蕪口已有宋軍精兵駐防。
對此形勢,伯顔先圍攻漢陽,聲言由漢口渡江,吸引夏貴移兵來援。
爾後,“遣阿剌罕率騎兵倍道兼行,擊破沙蕪堡”,控制是處江口,對陽邏堡實行警戒。
與此同時,發大軍自江開壩,引船入淪河,“徑趨沙蕪,遂入大江”。
元軍以戰艦數千艘泊于淪河口,數十萬步騎屯駐于江北。
“旌旗彌望”,“宋人奪氣”①。
陽邏大捷和丁家洲之役是時,諸将要求從沙蕪口渡江,奪取南岸的宋軍戰船。
伯顔未允,命修攻具,進奪江北要隘陽邏堡。
守堡宋軍“戮力死戰”,元軍連攻三日不克,戰事呈膠着狀态。
伯顔同其最信任的副手阿術密商,倆人不謀而合,決定趁陽邏堡鏖戰之機,“泛舟直趨上流,為搗虛之計”。
計議停當,伯顔遣阿裡海牙督張弘範等攻武矶堡以吸引宋人的注意力,同時以阿術率晏徹兒等溯流西上四十裡,對青山矶而泊,阿術一軍趁雪夜飛渡天塹,搶占屏障南岸的沙洲,架起浮橋,“成列而渡”,伯顔接報大喜,急揮師攻克了陽邏堡。
阿裡海牙指揮的舟師也與宋将夏貴的水軍大戰江中,宋軍大潰①。
是役,宋軍數十萬衆,死傷幾盡。
更重要的是,江防的突破意味着南宋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沿江為之震動,使其後的數十座城池不戰而落入元軍之手。
陽邏大捷之後,伯顔采納了副手阿術的建策,決定先取附近的鄂、漢“以策萬全”,鞏固所得的戰果,然後再向大江下遊的蕲、黃等地發展。
元軍兵臨鄂州,縱火燒毀了宋軍的數千艘戰船,一時火光沖天,鄂州、漢陽、德陽的南宋守官為元軍的聲威所吓倒,“皆以城降”。
伯顔安排了新附諸城的軍民事務,就地充實了軍饷,留右丞阿裡海牙将兵四萬鎮守鄂州,以進一步規取荊湖未下之地,自己則與阿術率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
從占領鄂州截至至元十二年二月,元軍沿途一帆風順,未遇任何抵抗,兵不血刃地進占長江下遊的池州。
沿江所過州郡黃州、蕲州、江州、南康、安慶等城相繼迎降。
為挽救覆亡命運,南宋朝廷派其丞相賈似道都督諸路軍馬十三萬,戰船二千五百艘橫亘江中,擺出決戰的架勢在蕪湖一帶布防,企圖阻止元軍繼續東進。
賈似道先遣使緻書于伯顔,重施故伎,願“約貢歲币”以換取元軍退師北還。
伯顔斷然拒絕了宋方的請求,并責賈似道前來面議。
和談未成,宋元兩軍在丁家洲一線(今銅陵附近)遭遇,爆發激戰。
伯顔“命左右翼萬戶率騎兵夾江而進”,“兩岸樹炮擊其中堅”。
水師則在阿術帶領下順流直沖敵陣。
面對排山倒海的進攻,宋軍在氣勢上已被壓倒,主①見《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卷一二八《阿術傳》、卷一二九《阿拉罕傳》,《經世大典·平宋錄》。
①見《元史》卷八《世祖紀》五及伯顔、阿術傳;元明善:《伯顔勳德碑》。
按:本節中“伯顔遣阿裡海牙督張弘範等攻武矶堡以吸引宋人的注意力”一句系照《世祖紀》、《阿裡海牙傳》、《張弘範傳》所載記述。
伯顔本傳系武矶堡為陽邏堡。
将夏貴先遁,驚呼:“彼衆我寡,勢不支矣。
”賈似道聞之,倉皇失措,“急回棹走”。
元軍在伯顔指揮下,乘勝追殺百五十裡。
宋軍溺死無算,“水為之赤”,其他如戰船、軍資器杖、圖籍印符也盡為元軍所獲。
此戰同陽邏之戰一樣,重創了宋軍主力,南宋由此基本上失去了還手的能力,同時也奠定了元滅宋的基礎,為元軍直下臨安掃清了道路。
兵下臨安丁家洲之役後,懾于元軍聲勢,江東、淮西的南宋諸郡太平、無為、鎮巢、和州、溧陽、鎮江、江陰、甯國等地的守官非逃即降。
元軍除分兵向江西掠地外,主力則由伯顔統率,以董文炳為前鋒長驅直下,順利開進長江下遊重鎮建康(今南京)。
三月,國信使廉希賢南下傳旨,“令諸将各守營壘,毋得妄有侵掠”。
伯顔受命以行中書省駐節建康,對部署作了一些調整,以原淮西行樞密院的阿塔海、董文炳駐守鎮江,阿術則分兵北上攻揚州,為下一步行動預作準備。
是時,江東時疫流行,居民乏食。
伯顔下令“開倉赈饑,發醫起病,”安定了社會民心。
四月,世祖以“時暑方熾,不利行師”,命元軍暫停進攻,“俟秋再舉”。
伯顔則認為,“宋人之據江海,如獸保險,今已扼其吭,少縱之則逸而逝矣”。
奏上,許伯顔相機行事。
但事實上元軍還是放慢了進攻步驟,作戰重點暫時移到其他地區。
五月,伯顔北上述職,路過鎮江時召集諸将計事;抵上都晉見世祖,“面論形勢”,說服他準許元軍繼續對臨安實行進攻。
八月,伯顔進階為中書右丞相後,攜招降宋室書南還,調淮東都元帥孛魯歡部元軍“溯淮而進”。
九月,伯顔指揮淮東元軍攻打淮安城,拔其南堡。
十月,元軍圍揚州,伯顔召諸将“指授方略”,部署孛魯歡(或博羅歡)等守灣頭城堡。
同月,抵鎮江,罷行樞密院,以阿塔海、董文炳同署行省事。
顯然,元軍這一階段的行動着重于長江以北,目的在于剪除淮東地區宋軍對元軍側翼的危脅。
十一月,元軍恢複了對臨安的攻勢。
伯顔決策分三道進兵,最後會師于臨安。
其右路軍由參知政事阿剌罕率步騎自建康出溧水、廣德一線,取獨松關,從西面掩擊臨安,切斷宋室逃往内地的道路;左路則由參知政事董文炳領舟師發自江陰,出長江口,循海岸線,入杭州灣,堵截宋室從海道逃亡的路線;伯顔與右丞阿塔海節制諸軍由中道的常州、平江(今蘇州)、嘉興一線直搗臨安。
伯顔及其率領的中路軍出發後先抵常州。
該城原已降元,後又反正歸宋,推舉姚訔為城守,堅決抵抗元軍的進攻。
伯顔招降不成,乃親自督戰攻城。
宋軍兩次來援均被擊敗,常州堅守兩日而失守,元軍屠其城。
此後元軍在無錫、平江、嘉興、湖州等地再未遇到有效抵抗。
十二月,伯顔率師抵無錫,遇宋使柳嶽來見。
柳以宋度宗去世不久,“自古禮不伐喪”為由,乞求元軍退兵,表示願年年進奉修好。
伯顔聲稱元軍征殺是為宋長期拘留元使郝經而興師問罪,加之本年宋将又半道殺害元使廉希賢。
如欲元軍停兵不進,除非宋廷納土出降。
完全封死了宋人苟安求存的僥幸之心。
及伯顔師抵平江,宋廷再次派尚書夏士林等前來乞和,表示隻要元軍為宋廷留一條生路,宋帝願尊元帝為伯父,“世修子侄之禮”。
且歲貢銀二十五萬兩、帛二十五萬匹。
伯顔毫不理會,隻是遣人将宋使逐回臨安促降。
十三年正月,元軍進至臨安近郊臯亭山,南宋皇室不得不遣臨安知府與宗室奉傳國玺及降表至伯顔軍前請降。
是時,宋室謝太後及幼主趙尚留在臨安宮中,而宰臣陳宜中、張世傑等擁宋主兄弟益王趙、廣王(後封衛王)趙南下逃亡。
伯顔急遣阿剌罕、董文炳等據守要津,防止宋室再逃,另派一支勁旅追捕益、廣二王,但追之不及而返。
伯顔對南宋皇室的投降事宜作了妥善安排。
為維持臨安正常的社會秩序,他将大軍駐紮于臨近的湖州,嚴禁軍士入城擾民,僅遣原宋降将持黃榜撫谕臨安内外軍民,使之“安堵如故”。
他帶左右親随,巡
曾祖述律哥圖、祖阿刺從成吉思汗征戰有功,封為八鄰部左千戶及斷事官。
父曉古台襲職,從宗王旭烈兀西征,伯顔自幼在西域長成。
至元元年(1264),伯顔受旭烈兀委派赴大汗處奏事,他的風度才幹深受世祖賞識和器重,被留在元廷為侍臣,“與謀國事”。
“建謀發令,才恒出庭臣上”。
下屬上報待決之事,他往往“一語破其歸,要事以決”。
二年出任中書左丞相,後遷同知樞密院事,成為元廷決策機構的核心成員①。
十一年正月,南宋的軍事要地襄陽被拔除後,世祖計議乘勝平宋的方略和人選,老臣史天澤提議,“可命重臣一人如安童、伯顔,都督諸軍”(《元史·世祖紀五》),世祖斷然抉擇由伯顔肩此重任。
三月,改宋元交戰前線的荊湖、淮西二行樞密院為二行中書省。
伯顔和史天澤并拜為左丞相,同領荊湖省事。
不久,根據史天澤的建議,為統一号令,淮西行省仍改為行院,史天澤本人也因年邁體病辭職北還。
遂專任伯顔“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所屬并聽節制”,統一指揮除四川、淮東方面而外的征宋元軍①。
七月,陛辭出征之際,世祖面囑伯顔,以宋初平江南的大将曹彬為範例,勿濫殺以争取宋人民心。
九月,伯顔抵襄陽與前方将帥阿術、阿裡海牙會合。
按照蒙古的作戰慣例,元軍分三道并進,命“招讨使翟某(文彬)以兵一萬由西石路老鴉山趣荊南府,唆都以兵一萬由東路棗陽掠司空山”②,目的都在于分散宋軍的注意力,策應和配合主力作戰。
伯顔本人與阿術等統率包括步、騎、炮兵和水師的二十萬大軍沿漢水向東南方向推進。
元軍首趨漢江中下遊的郢州(今鐘祥),途遇大雨水潦,行軍艱難。
伯顔命一騎前導,“麾諸軍畢濟”。
軍抵郢州,宋人在此夾漢水構築新舊二城,“恃江為固而兵精食足”,江中又“橫鐵繩,鎖戰艦”阻扼舟師往來。
元軍派兵襲城,為宋守将張世傑所卻。
這時,伯顔獲悉下流黃家灣堡附有溪道藤湖,至江僅數裡,可拖船入湖再轉入漢江。
伯顔深知用兵緩急,元軍此次出師旨在滅宋,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既然郢州非旦夕可下,為節省時間,抓住時機,他毅然決定舍郢不攻,派兵直取黃家灣堡,“破竹席地”(地上鋪竹片以拖船蕩舟由藤湖入江),成功地越過了入宋的第一道屏障。
郢州宋軍出兵來追,伯顔親自殿後,手殺宋将,揮師擊潰了追兵。
十月,元軍路經沙洋、新城。
宋軍守将王虎臣、邊居誼等進行了頑強抵①《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劉敏中:《伯顔廟碑》,《中庵集》卷一。
下引文出《元史·伯顔傳》者,不再注明。
①《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
按:淮東元軍時由博羅歡統率、節度。
參見《元史》卷一二一《博羅歡》傳。
②引文出自《元文類》卷四一《經世大典·征伐·平宋君》。
按:招讨使翟某,明張溥《宋史紀事本末》以為翟文彬,此處從之。
抗。
伯顔督軍發動強攻,連克兩城,繼續深入宋境。
十一月,宋複州知州降元,伯顔約束諸将不得入城擾民,當月下旬,軍至蔡店,伯顔往觀漢口形勢,見對方軍在沿江一帶嚴密布防,宋将夏貴領戰艦萬艘分據要害,江北渡口陽邏堡城防堅固,江面上也有宋遊擊軍扼守中流。
“伯顔大會親将議渡江”。
軍将馬福獻計,“回舟淪河口,穿湖中,從陽邏堡西沙蕪口入大江”(《元史·阿術傳》)。
但沙蕪口已有宋軍精兵駐防。
對此形勢,伯顔先圍攻漢陽,聲言由漢口渡江,吸引夏貴移兵來援。
爾後,“遣阿剌罕率騎兵倍道兼行,擊破沙蕪堡”,控制是處江口,對陽邏堡實行警戒。
與此同時,發大軍自江開壩,引船入淪河,“徑趨沙蕪,遂入大江”。
元軍以戰艦數千艘泊于淪河口,數十萬步騎屯駐于江北。
“旌旗彌望”,“宋人奪氣”①。
陽邏大捷和丁家洲之役是時,諸将要求從沙蕪口渡江,奪取南岸的宋軍戰船。
伯顔未允,命修攻具,進奪江北要隘陽邏堡。
守堡宋軍“戮力死戰”,元軍連攻三日不克,戰事呈膠着狀态。
伯顔同其最信任的副手阿術密商,倆人不謀而合,決定趁陽邏堡鏖戰之機,“泛舟直趨上流,為搗虛之計”。
計議停當,伯顔遣阿裡海牙督張弘範等攻武矶堡以吸引宋人的注意力,同時以阿術率晏徹兒等溯流西上四十裡,對青山矶而泊,阿術一軍趁雪夜飛渡天塹,搶占屏障南岸的沙洲,架起浮橋,“成列而渡”,伯顔接報大喜,急揮師攻克了陽邏堡。
阿裡海牙指揮的舟師也與宋将夏貴的水軍大戰江中,宋軍大潰①。
是役,宋軍數十萬衆,死傷幾盡。
更重要的是,江防的突破意味着南宋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沿江為之震動,使其後的數十座城池不戰而落入元軍之手。
陽邏大捷之後,伯顔采納了副手阿術的建策,決定先取附近的鄂、漢“以策萬全”,鞏固所得的戰果,然後再向大江下遊的蕲、黃等地發展。
元軍兵臨鄂州,縱火燒毀了宋軍的數千艘戰船,一時火光沖天,鄂州、漢陽、德陽的南宋守官為元軍的聲威所吓倒,“皆以城降”。
伯顔安排了新附諸城的軍民事務,就地充實了軍饷,留右丞阿裡海牙将兵四萬鎮守鄂州,以進一步規取荊湖未下之地,自己則與阿術率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
從占領鄂州截至至元十二年二月,元軍沿途一帆風順,未遇任何抵抗,兵不血刃地進占長江下遊的池州。
沿江所過州郡黃州、蕲州、江州、南康、安慶等城相繼迎降。
為挽救覆亡命運,南宋朝廷派其丞相賈似道都督諸路軍馬十三萬,戰船二千五百艘橫亘江中,擺出決戰的架勢在蕪湖一帶布防,企圖阻止元軍繼續東進。
賈似道先遣使緻書于伯顔,重施故伎,願“約貢歲币”以換取元軍退師北還。
伯顔斷然拒絕了宋方的請求,并責賈似道前來面議。
和談未成,宋元兩軍在丁家洲一線(今銅陵附近)遭遇,爆發激戰。
伯顔“命左右翼萬戶率騎兵夾江而進”,“兩岸樹炮擊其中堅”。
水師則在阿術帶領下順流直沖敵陣。
面對排山倒海的進攻,宋軍在氣勢上已被壓倒,主①見《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卷一二八《阿術傳》、卷一二九《阿拉罕傳》,《經世大典·平宋錄》。
①見《元史》卷八《世祖紀》五及伯顔、阿術傳;元明善:《伯顔勳德碑》。
按:本節中“伯顔遣阿裡海牙督張弘範等攻武矶堡以吸引宋人的注意力”一句系照《世祖紀》、《阿裡海牙傳》、《張弘範傳》所載記述。
伯顔本傳系武矶堡為陽邏堡。
将夏貴先遁,驚呼:“彼衆我寡,勢不支矣。
”賈似道聞之,倉皇失措,“急回棹走”。
元軍在伯顔指揮下,乘勝追殺百五十裡。
宋軍溺死無算,“水為之赤”,其他如戰船、軍資器杖、圖籍印符也盡為元軍所獲。
此戰同陽邏之戰一樣,重創了宋軍主力,南宋由此基本上失去了還手的能力,同時也奠定了元滅宋的基礎,為元軍直下臨安掃清了道路。
兵下臨安丁家洲之役後,懾于元軍聲勢,江東、淮西的南宋諸郡太平、無為、鎮巢、和州、溧陽、鎮江、江陰、甯國等地的守官非逃即降。
元軍除分兵向江西掠地外,主力則由伯顔統率,以董文炳為前鋒長驅直下,順利開進長江下遊重鎮建康(今南京)。
三月,國信使廉希賢南下傳旨,“令諸将各守營壘,毋得妄有侵掠”。
伯顔受命以行中書省駐節建康,對部署作了一些調整,以原淮西行樞密院的阿塔海、董文炳駐守鎮江,阿術則分兵北上攻揚州,為下一步行動預作準備。
是時,江東時疫流行,居民乏食。
伯顔下令“開倉赈饑,發醫起病,”安定了社會民心。
四月,世祖以“時暑方熾,不利行師”,命元軍暫停進攻,“俟秋再舉”。
伯顔則認為,“宋人之據江海,如獸保險,今已扼其吭,少縱之則逸而逝矣”。
奏上,許伯顔相機行事。
但事實上元軍還是放慢了進攻步驟,作戰重點暫時移到其他地區。
五月,伯顔北上述職,路過鎮江時召集諸将計事;抵上都晉見世祖,“面論形勢”,說服他準許元軍繼續對臨安實行進攻。
八月,伯顔進階為中書右丞相後,攜招降宋室書南還,調淮東都元帥孛魯歡部元軍“溯淮而進”。
九月,伯顔指揮淮東元軍攻打淮安城,拔其南堡。
十月,元軍圍揚州,伯顔召諸将“指授方略”,部署孛魯歡(或博羅歡)等守灣頭城堡。
同月,抵鎮江,罷行樞密院,以阿塔海、董文炳同署行省事。
顯然,元軍這一階段的行動着重于長江以北,目的在于剪除淮東地區宋軍對元軍側翼的危脅。
十一月,元軍恢複了對臨安的攻勢。
伯顔決策分三道進兵,最後會師于臨安。
其右路軍由參知政事阿剌罕率步騎自建康出溧水、廣德一線,取獨松關,從西面掩擊臨安,切斷宋室逃往内地的道路;左路則由參知政事董文炳領舟師發自江陰,出長江口,循海岸線,入杭州灣,堵截宋室從海道逃亡的路線;伯顔與右丞阿塔海節制諸軍由中道的常州、平江(今蘇州)、嘉興一線直搗臨安。
伯顔及其率領的中路軍出發後先抵常州。
該城原已降元,後又反正歸宋,推舉姚訔為城守,堅決抵抗元軍的進攻。
伯顔招降不成,乃親自督戰攻城。
宋軍兩次來援均被擊敗,常州堅守兩日而失守,元軍屠其城。
此後元軍在無錫、平江、嘉興、湖州等地再未遇到有效抵抗。
十二月,伯顔率師抵無錫,遇宋使柳嶽來見。
柳以宋度宗去世不久,“自古禮不伐喪”為由,乞求元軍退兵,表示願年年進奉修好。
伯顔聲稱元軍征殺是為宋長期拘留元使郝經而興師問罪,加之本年宋将又半道殺害元使廉希賢。
如欲元軍停兵不進,除非宋廷納土出降。
完全封死了宋人苟安求存的僥幸之心。
及伯顔師抵平江,宋廷再次派尚書夏士林等前來乞和,表示隻要元軍為宋廷留一條生路,宋帝願尊元帝為伯父,“世修子侄之禮”。
且歲貢銀二十五萬兩、帛二十五萬匹。
伯顔毫不理會,隻是遣人将宋使逐回臨安促降。
十三年正月,元軍進至臨安近郊臯亭山,南宋皇室不得不遣臨安知府與宗室奉傳國玺及降表至伯顔軍前請降。
是時,宋室謝太後及幼主趙尚留在臨安宮中,而宰臣陳宜中、張世傑等擁宋主兄弟益王趙、廣王(後封衛王)趙南下逃亡。
伯顔急遣阿剌罕、董文炳等據守要津,防止宋室再逃,另派一支勁旅追捕益、廣二王,但追之不及而返。
伯顔對南宋皇室的投降事宜作了妥善安排。
為維持臨安正常的社會秩序,他将大軍駐紮于臨近的湖州,嚴禁軍士入城擾民,僅遣原宋降将持黃榜撫谕臨安内外軍民,使之“安堵如故”。
他帶左右親随,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