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運河與海運
關燈
小
中
大
漕運路線:南面的起運點是今江蘇蘇北漣海平原的滿浦倉(倉址在今淮安市北面、淮河南岸),往東循“奪淮入海”的黃河河道,“易閘者七”,進入漣海海口,再傍海北上行進,通過膠萊河,繼續傍渤海海岸“篙行”,進入天津直沽。
運河的整治與分水點的選擇以上是大運河的主體工程,此外,運河貫通後,還針對各段出現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整治或輔助性工程,較重要的有,至元三十年,為解決通州運糧河供水不足,在榆河(運糧河的主要水源之一)上源另開小渠,增大流量。
至正年間還在通州南高麗莊至西山石峽鐵闆之間開挖一新河,全長一百二十餘裡,深五丈,寬十五丈,使西山古金口水東流至高麗莊接通禦河。
不過,金口水上源桑幹河水質渾濁,流湍勢急,沙泥易于壅塞河道,不甚便于船隻通行。
揚州運河入元後廢舊,不甚通暢,延祐四年議定疏浚河身達二千三百餘裡。
江南運河也年久失于修浚,元代重點施行了開挖鎮江運河、同時疏治練湖的工程。
一百三十一裡長的鎮江運河(在今江蘇鎮江市向南至丹陽市呂城壩之間的河段)“全籍練湖之水為上流”,至元、大德年間曾對運河與練湖進行過整修,但成效有限。
泰定元年(1324)正月十七日,運河分三段作壩擋水施工,三月四日完工,河面開闊至五丈,底闊三丈,深四尺,加上原有二尺水深,可積水六尺。
随後又修補練湖漏缺,将堤面增闊至一點二丈,斜高增至二點五丈。
同時增置“湖兵”,按需啟閉鬥門,向運河提供水源①。
元代大運河是有名的“閘河”,據粗略統計,通惠河設閘十八處,金水河四處,會通河三十一處,為節制諸水會于濟州,汶、泗河段上也置有河閘六處。
通惠河上源設有“看閘提領”,可見也置有河閘。
此外,宋代于楚揚①《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卷十二《世祖紀》九。
②于欽:《齊乘》卷二《益都水·膠水》,卷三《郡邑》。
另據《重刊萬曆萊州府志》卷二《山川》條載,明嘉靖年間,山東巡海副使王獻曾循元代舊道考察,據以疏鑿膠萊新河,本文所述元代膠萊河道亦參考王獻的考察記錄。
①俞希魯:《至順鎮江府志》卷七《山水》;《元史》卷十九《成宗紀》,卷六五《河渠志》二。
運河上置“鬥門水閘”達七十九座②,在江南運河河段,宋代置有望亭(在江蘇蘇州西北)、五瀉(在今江蘇無錫市北)、呂城(今江蘇丹陽市東南)、奔牛(在今江蘇常州西北)和鎮江等處河閘③,這些舊閘入元後一般都應予以利用,這樣,元代大運河上的河閘當在一百五十座以上。
河閘與堰、壩的作用在于調節水量,通行運舟。
最初的閘是一種單閘,相當于現在的節制閘,堰是較低的擋水溢流的建築物,橫截河中,以擡高水位,但運舟過堰最初須借助人力或畜力牽挽,不如水閘靈便。
宋代則進一步将單閘發展為複式船閘,即在水位明顯相差的河段上設置兩個或更多的閘門,放閘積水,必要時又啟閘放水,擡高下段水位,使船隻逐級上行;有時則在河側附近造“歸水澳”,以達到蓄水備用的目的,因而,複式船閘更加省力、省時,可進一步提高運輸能力。
宋代在江南運河中建置的船閘一般都有上下閘,稱“澳閘”①,可視為複式船閘,最著名的則是置有更多閘門的淮安、真州閘②。
元代建有上下二閘的複式船閘在通惠河上有八處,會通河中四處。
建有上中下三閘的複式船閘共兩處,即會通河上的會通鎮閘(在河北臨清西南)與濟州閘。
這些複式船閘的形制有了一些新的發展:一、較多采用在兩閘間修建“月河”③的方式儲積水源,以取代宋代較普遍于河側建造“歸水澳”積儲水源的方式,從月河中放水下行應更為方便;二、今江蘇沛縣東面的金溝與沽頭二閘處于會通河南端,為防止大船進入會通河阻塞交通,在這兩處特設“隘閘”以防止超寬船隻入河(後來又在隘閘下岸立“石則”,丈量大船的長度,超長也不得入河),但該處地勢高峻,旱天即水淺舟澀。
對關鍵河段中出現的這個問題,元廷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沽頭隘閘調整到金溝大閘之南(當在河道岸側),在金溝與沽頭兩座大閘間增置一道小型“運環閘”(實際構成了一組複式船閘),并在沽頭閘與新遷隘閘之間選空地構築一道“滾水石堰”(即有一定高度的石壩),使高于石壩的水流随時下行;另于金溝閘上添置木闆積水,月河内構建一道大型滾水石堰,沽頭閘月河内也改修一道大型石堰,這樣,金溝閘内的積水可通過滾水石堰下行,經下一道滾水石堰流至沽頭閘内,“水漲即開大小三閘,水落即關閉大閘,止于隘閘通舟”,克服了高處水淺的困難,船隻得以逐級上行。
确保水源供給的另一關鍵是分水點的選擇,它要求根據自然條件,選擇②《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
③上述江南運河的河閘均有上下閘,其中鎮江于南宋時置沿江五閘,元天曆二年(1329)予以重建,稱京口閘(見俞希魯:《至順鎮江府志》卷十四《公廨》)。
①《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嘉定《鎮江志》引《四朝國史志》;張國維:《吳中水利書》。
②詳光緒《阜甯志》引山陽馮仲雨:《間園志遺》;《宋史》卷三○七《喬維嶽傳》;胡宿:《通江木閘紀略》;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二《官政》二。
③《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載:元祐四年于徐州呂梁、百步二洪“開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閘,以時開閉,通放舟船”。
元代将這種“月河”的形制進一步推廣使用。
一個理想點,使之最大限度地彙集水源,再讓這些水源順暢地分流到上下河道中去。
元代大運河中段的分水點選在濟州會源閘,在這裡向東北方向可通過■城(在今山東泰安西南)石堰,節制汶水入汶水向西南流至濟州,與泗水相彙;濟州的東南方面是泗水,兖州閘的作用是節制泗水,使之西南進入濟州。
會源閘的建造,則使集結來的各路水源分流南北,達到“臨濟魯之交,據燕吳之沖,道汶泗以會其源,置閘以分其流”的目的。
不過,從濟州往西北至臨清,“地降九十尺”,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①,北高南低的地勢,使得會源閘水往北分流比較困難,從技術角度考察,這是會通河運載能力受限的原因之一。
明永樂年間,重新選擇汶上縣西南三十五裡的南旺湖為分水點,才妥善解決了原有的矛盾。
漕運的管理及運輸概況在至元二十四年大規模實行海運前後,元代主要施行海運與河、陸、海聯運的辦法解決漕糧的北運。
首次有計劃、有組織的漕運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
當時,以伯顔為統帥的各路大軍占領臨安,但宋将李庭芝、姜才等仍竭力堅守運河必經的淮東之地。
元廷為調運糧食北上,特地制造了一批輕捷的“鼓兒船”,裝載浙西漕糧,“涉江入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旱站,搬至淇門入禦河
運河的整治與分水點的選擇以上是大運河的主體工程,此外,運河貫通後,還針對各段出現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整治或輔助性工程,較重要的有,至元三十年,為解決通州運糧河供水不足,在榆河(運糧河的主要水源之一)上源另開小渠,增大流量。
至正年間還在通州南高麗莊至西山石峽鐵闆之間開挖一新河,全長一百二十餘裡,深五丈,寬十五丈,使西山古金口水東流至高麗莊接通禦河。
不過,金口水上源桑幹河水質渾濁,流湍勢急,沙泥易于壅塞河道,不甚便于船隻通行。
揚州運河入元後廢舊,不甚通暢,延祐四年議定疏浚河身達二千三百餘裡。
江南運河也年久失于修浚,元代重點施行了開挖鎮江運河、同時疏治練湖的工程。
一百三十一裡長的鎮江運河(在今江蘇鎮江市向南至丹陽市呂城壩之間的河段)“全籍練湖之水為上流”,至元、大德年間曾對運河與練湖進行過整修,但成效有限。
泰定元年(1324)正月十七日,運河分三段作壩擋水施工,三月四日完工,河面開闊至五丈,底闊三丈,深四尺,加上原有二尺水深,可積水六尺。
随後又修補練湖漏缺,将堤面增闊至一點二丈,斜高增至二點五丈。
同時增置“湖兵”,按需啟閉鬥門,向運河提供水源①。
元代大運河是有名的“閘河”,據粗略統計,通惠河設閘十八處,金水河四處,會通河三十一處,為節制諸水會于濟州,汶、泗河段上也置有河閘六處。
通惠河上源設有“看閘提領”,可見也置有河閘。
此外,宋代于楚揚①《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卷十二《世祖紀》九。
②于欽:《齊乘》卷二《益都水·膠水》,卷三《郡邑》。
另據《重刊萬曆萊州府志》卷二《山川》條載,明嘉靖年間,山東巡海副使王獻曾循元代舊道考察,據以疏鑿膠萊新河,本文所述元代膠萊河道亦參考王獻的考察記錄。
①俞希魯:《至順鎮江府志》卷七《山水》;《元史》卷十九《成宗紀》,卷六五《河渠志》二。
運河上置“鬥門水閘”達七十九座②,在江南運河河段,宋代置有望亭(在江蘇蘇州西北)、五瀉(在今江蘇無錫市北)、呂城(今江蘇丹陽市東南)、奔牛(在今江蘇常州西北)和鎮江等處河閘③,這些舊閘入元後一般都應予以利用,這樣,元代大運河上的河閘當在一百五十座以上。
河閘與堰、壩的作用在于調節水量,通行運舟。
最初的閘是一種單閘,相當于現在的節制閘,堰是較低的擋水溢流的建築物,橫截河中,以擡高水位,但運舟過堰最初須借助人力或畜力牽挽,不如水閘靈便。
宋代則進一步将單閘發展為複式船閘,即在水位明顯相差的河段上設置兩個或更多的閘門,放閘積水,必要時又啟閘放水,擡高下段水位,使船隻逐級上行;有時則在河側附近造“歸水澳”,以達到蓄水備用的目的,因而,複式船閘更加省力、省時,可進一步提高運輸能力。
宋代在江南運河中建置的船閘一般都有上下閘,稱“澳閘”①,可視為複式船閘,最著名的則是置有更多閘門的淮安、真州閘②。
元代建有上下二閘的複式船閘在通惠河上有八處,會通河中四處。
建有上中下三閘的複式船閘共兩處,即會通河上的會通鎮閘(在河北臨清西南)與濟州閘。
這些複式船閘的形制有了一些新的發展:一、較多采用在兩閘間修建“月河”③的方式儲積水源,以取代宋代較普遍于河側建造“歸水澳”積儲水源的方式,從月河中放水下行應更為方便;二、今江蘇沛縣東面的金溝與沽頭二閘處于會通河南端,為防止大船進入會通河阻塞交通,在這兩處特設“隘閘”以防止超寬船隻入河(後來又在隘閘下岸立“石則”,丈量大船的長度,超長也不得入河),但該處地勢高峻,旱天即水淺舟澀。
對關鍵河段中出現的這個問題,元廷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沽頭隘閘調整到金溝大閘之南(當在河道岸側),在金溝與沽頭兩座大閘間增置一道小型“運環閘”(實際構成了一組複式船閘),并在沽頭閘與新遷隘閘之間選空地構築一道“滾水石堰”(即有一定高度的石壩),使高于石壩的水流随時下行;另于金溝閘上添置木闆積水,月河内構建一道大型滾水石堰,沽頭閘月河内也改修一道大型石堰,這樣,金溝閘内的積水可通過滾水石堰下行,經下一道滾水石堰流至沽頭閘内,“水漲即開大小三閘,水落即關閉大閘,止于隘閘通舟”,克服了高處水淺的困難,船隻得以逐級上行。
确保水源供給的另一關鍵是分水點的選擇,它要求根據自然條件,選擇②《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
③上述江南運河的河閘均有上下閘,其中鎮江于南宋時置沿江五閘,元天曆二年(1329)予以重建,稱京口閘(見俞希魯:《至順鎮江府志》卷十四《公廨》)。
①《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嘉定《鎮江志》引《四朝國史志》;張國維:《吳中水利書》。
②詳光緒《阜甯志》引山陽馮仲雨:《間園志遺》;《宋史》卷三○七《喬維嶽傳》;胡宿:《通江木閘紀略》;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二《官政》二。
③《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載:元祐四年于徐州呂梁、百步二洪“開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閘,以時開閉,通放舟船”。
元代将這種“月河”的形制進一步推廣使用。
一個理想點,使之最大限度地彙集水源,再讓這些水源順暢地分流到上下河道中去。
元代大運河中段的分水點選在濟州會源閘,在這裡向東北方向可通過■城(在今山東泰安西南)石堰,節制汶水入汶水向西南流至濟州,與泗水相彙;濟州的東南方面是泗水,兖州閘的作用是節制泗水,使之西南進入濟州。
會源閘的建造,則使集結來的各路水源分流南北,達到“臨濟魯之交,據燕吳之沖,道汶泗以會其源,置閘以分其流”的目的。
不過,從濟州往西北至臨清,“地降九十尺”,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①,北高南低的地勢,使得會源閘水往北分流比較困難,從技術角度考察,這是會通河運載能力受限的原因之一。
明永樂年間,重新選擇汶上縣西南三十五裡的南旺湖為分水點,才妥善解決了原有的矛盾。
漕運的管理及運輸概況在至元二十四年大規模實行海運前後,元代主要施行海運與河、陸、海聯運的辦法解決漕糧的北運。
首次有計劃、有組織的漕運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
當時,以伯顔為統帥的各路大軍占領臨安,但宋将李庭芝、姜才等仍竭力堅守運河必經的淮東之地。
元廷為調運糧食北上,特地制造了一批輕捷的“鼓兒船”,裝載浙西漕糧,“涉江入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旱站,搬至淇門入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