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蒙古國的強盛

關燈
第一節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的兵力和戰法 以成吉思汗家族為首的蒙古統治階級,把掠奪和征服視為最光榮的事業。

    蒙古高原各部統一後,富饒的鄰國就成為他們繼續進行掠奪戰争的目标,成吉思汗曾對為争奪繼承權而争吵的兒子們說:“天下地土寬廣,河水衆多,你們盡可以各自去擴大營盤,征服邦國。

    ”①又曾訓示諸将:“男子最大之樂事,在于壓服亂衆,戰勝敵人,奪取其所有的一切,騎其駿馬,納其美貌之妻妾。

    ”②強烈的掠奪欲望,是蒙古統治者不斷進行對外戰争的根本原因。

     成吉思汗擁有的軍隊數量,據《元朝秘史》記載,有九十五個千戶,加上一萬名最精銳的護衛軍。

    《史集》記載的蒙古千戶數目略多于此。

    如按每千戶提供一千名兵員計算,兵力共有十萬數千人。

    《黑鞑事略》記載說,蒙古之俗一夫有多妻,“成吉思立法,隻要其種類子孫繁衍”,人口自然增殖很快。

    同書又說,蒙古軍出征,老小盡室而行,“亦多有十三、四歲者,問之則雲:此皆鞑人調往征回回國,三年在道,今之年十三四歲者,到彼則十七八歲,皆已勝兵”。

    可見實際兵力應超過每千戶一千兵員之數。

    在攻略諸國過程中,又吸收了歸降的軍隊,并驅使被征服地區人民為兵,使軍隊數量大大擴充。

    據《蒙鞑備錄》記載,成吉思汗“起兵數十萬”,西域史家載成吉思汗西征軍達六十萬①,這個數字顯然過于誇大,但也反映了兵力确有大量增加的事實。

    蒙古軍的武器裝備,在攻略諸國過程中也得到改善,除原有的弓箭刀槍外,又從中原和西域俘獲許多制作利器、甲盾、攻城之具、炮火等各種武器的工匠,“百工之事,于是大備”(《黑鞑事略》),這使蒙古精銳的騎兵如虎添翼。

    金哀宗說:“北兵所以常取金勝者,恃北方之馬力,就中國之技巧耳。

    ”(《金史·完顔婁室傳》) 史稱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蒙古軍在他指揮下創造了許多獨到的戰術。

    每進兵必先發精騎四向哨探,遠哨一二百裡,探明左右前後虛實,如某道可進,某城可攻,某地可戰,某處可營,某方有敵兵,某所有糧草,刺探得實,急報大營。

    其駐營整然有法,前置邏騎,分番警戒;大帳前後左右,諸部軍馬分屯,布置疏曠,以便刍秣,且可互相接應。

    野戰中則利用騎兵的靈活迅速,著重分散作戰;一般以十分之三兵力為前鋒,摧堅陷①《元朝秘史》第255節。

     ②《史集》第1卷第二冊,頁362。

     ①術茲劄尼:《納昔兒史話》,參考巴托爾德:《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英譯本頁404。

    陣,三五騎一組,決不簇聚,以免為敵所包,敵分立分,敵合立合,聚散出沒,極為靈活,“來如天墜,去如電逝”,稱為“鴉兵撒星陣”,往往能以較少騎兵擊潰衆多敵軍;攻打敵陣,每以騎隊先行沖突,前隊沖不動,後隊繼之,同時布兵于敵陣左右後方,待合圍後一齊沖擊;若敵陣堅固,則使牛馬攪陣,或迫降俘為犧牲品施行硬攻,使敵紛亂、疲憊;敵陣一動,即乘亂長驅直入,鮮有不克。

    或兵力少,則布疑兵以恐敵;或用設伏之法,佯敗而走,棄辎重金銀,誘敵逐北中伏,常能全殲追兵。

    其攻堅城,常先掃清外圍村鎮,然後集中兵力,團團圍困,立栅建堡,絕其外援,以弓箭、炮石器械晝夜連續輪番攻打,使敵疲憊;或決堤水淹,或挖地道入城。

    采用的種種戰術,“有古法之所未言者”(《黑鞑事略》)。

     當然,蒙古軍所以能所向披靡,不僅由于兵力之強,戰法之精,還因為被攻略諸國自身的弱點。

    上引金哀宗的話,僅看到敵人強大的一面,卻沒有反省自己的腐敗,隻是說對了一半。

     攻西夏建國前一年(1205),成吉思汗就對西夏邊境發動了第一次掠奪性進攻,破力吉裡寨、經落思城,擄掠了大量人口、牲畜。

    1207年,第二次侵入西夏,夏國集右廂諸路軍抵抗,蒙古軍不敢深入,退回。

    1209年,第三次大舉攻夏。

    夏襄宗安全以太子承祯為主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為副,率五萬軍隊抵敵,被蒙古軍打敗,高逸被俘,不屈而死。

    兀喇海城守将出降,蒙古軍長驅直入,攻打夏都中興府(今甯夏臨川)外衛要沖克夷門,與嵬名令公所率西複守軍相持兩月,乘守軍戒備松懈,設伏擒嵬名令公,攻下克夷門,進圍中興。

    成吉思汗下令引河水灌城,因外堤決,倒灌蒙古軍營,遂撤圍,遣使入城談判。

    安全被迫獻女求和,年年納貢。

     攻金迫使西夏臣服後,成吉思汗的下一個目标就是進攻金朝。

    早在建國之前,他對金朝的政治腐敗、兵備松弛、内部矛盾嚴重等情況就有所了解。

    契丹人與金朝有滅國之仇,又備受欺淩,早思報複;漢人在金朝統治下處境更壞。

    因此,當蒙古勢力日盛時,就有不少契丹、漢人投奔北方。

    如受金章宗派遣出使克烈部王罕的契丹人耶律阿海,乘機與成吉思汗結交,向他透露了金朝“不治戎備,俗日侈肆,亡可立待”的情況,後又攜弟耶律秃花同往蒙古,即留北不歸。

    1208年金章宗死,衛王永濟繼立。

    以前成吉思汗曾到淨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進貢,永濟奉诏受貢,因此成吉思汗見過他,知他庸碌無能。

    永濟即位後,遣使傳诏蒙古。

    成吉思汗見此等庸碌之人也能做中原皇帝,由是更輕視金朝,不肯跪拜受诏,乘馬北去。

    永濟怒,策劃讨伐蒙古。

    成吉思汗得到金乣軍首領的密報,決定先發制人,以替祖先複仇(蒙古鹹補海汗等首領曾被金朝以叛亂罪處死)為借口,于1211年春親統大軍攻金。

     蒙古軍主力由金西北路邊牆突入,破烏沙堡、烏月營。

    金西北路統軍主帥完顔承裕畏敵,從撫州(今河北張北)退到宣平(今張家口西南),于是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連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藍旗北)、撫州盡失。

    金軍三十萬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膳房堡北),成吉思汗揮師猛攻,金軍大敗,潰退浍河堡(今河北懷安東),被蒙古軍追擊,“死者蔽野塞川”,史稱“金人精銳盡沒于此”。

    這就是著名的“野狐嶺之戰”。

    成吉思汗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率領另一軍隊由西南路邊牆進入金境,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獻關,導蒙古軍攻掠淨州、豐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東白塔鎮)、雲内(今年蒙古托克托東北)、東勝(今托克托)、武州(今山西五寨北)、朔州等城。

    1212年,蒙古乘勝攻取宣德(今河北宣化)、德興(今河北涿鹿),并繼續攻取山後諸州,金威甯(今内蒙興和北)防城千戶劉伯林降。

    成吉思汗攻西京(今山西大同),為流矢所中,撤兵。

    先鋒哲别攻東京(今遼甯遼陽),突入城中,大掠而還。

     1213年,成吉思汗會集大軍再入野狐嶺,進至懷來,與完顔綱、術虎高琪率領的金軍激戰,獲勝,追擊至居庸關,殲敵無數。

    這是蒙古攻金以來的第二次大勝利。

    因居庸關防守堅固,成吉思汗采用迂回包抄戰術,留下少數軍隊攻關,自率主力馳向西南,由紫荊口(河北易縣西)突入,陷涿、易等州;遣哲别率精騎奔襲南口,内外夾攻,取居庸關。

    遂分兵包圍中都(今北京)。

    命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率右路軍循太行南下,掠河北西路、河東南、北路,抵黃河;弟哈撒兒、斡赤斤率左路軍,掠薊、平(今河北盧龍)、灤諸州;自與幼子拖雷率中路軍,掠河北東路、山東東、西路,亦抵黃河。

    這三路軍隊像梳子一樣将黃河以北八路之地來回梳了一遍,“凡破九十餘郡,所過無不殘滅。

    兩河山東數千裡,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羊馬皆席卷而去,屋廬盡毀,城郭丘墟矣①”。

    1214年春,三路軍會合,包圍中都,遣使入城索貢。

    金宣宗(1213年金元帥胡沙虎弑永濟,立宣宗)獻永濟女歧國公主及大量金帛、童男女求和,成吉思汗引兵退出居庸關。

    同時,命木華黎與驸馬孛秃等攻取遼東、西諸地。

    五月,金宣宗南遷汴京,駐守中都附近的金乣軍嘩變,降蒙古,于是成吉思汗遣大将三模合拔都、石抹明安(野狐嶺之戰中歸降的金将)等率軍南下,再圍中都,并攻取、招降其旁近州縣。

    1215年五月,占領中都,成吉思汗遣失吉忽秃忽等入城檢視帑藏,金銀珠玉錦緞盡數運往大營。

    以劄八兒火者為“黃河以北鐵門關(居庸關)以南天下都達魯花赤”,與石抹明安共同鎮守中都。

     1216年春,蒙古大軍退回漠北。

    次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①《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九,“鞑靼款塞”條。

     命統領劄剌亦兒、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魯、忙兀五部十二千戶、混合編成軍一千和汪古部軍一萬,以及吾也而、耶律秃花所統契丹、女真、乣漢諸軍(包括石抹也先、石抹孛疊兒、劉伯林、史天倪等部降蒙地方武裝),專征金朝。

    授予木華黎代表大汗權威的九斿白旗,許承制行事。

    木華黎在燕、雲地區建立了軍事統治機構,漢人稱之為“都行省”;又從所統諸部蒙古軍中抽調軍馬組成五部探馬赤軍,任命其部将率領,充當先鋒和鎮戍部隊。

    他遵照成吉思汗“招集豪傑,戡定未下城邑”的旨意,廣泛招納各地官僚、土豪,利用他們去擴大占領區。

    凡納土歸降、擴地有功者,都按其實力和地盤授予大小官職,許其世襲,管領原來的地區或新占領地區,軍民兼轄,僚屬自辟。

    當時,金朝在黃河以北的統治已陷于崩潰,各地土豪紛紛聚宗族、集丁壯,結寨自保,并乘亂争奪地盤,擴大勢力。

    在蒙古的進攻和招誘下,這些地方武裝頭目多納土歸降,并率部跟随蒙古軍攻略其他州縣。

    金朝也采取籠絡土豪的政策,凡能拒守或收複失地者即授為當地長官,并封其中九人為“公”。

    于是,這個時期黃河以北的蒙金戰争主要表現為雙方土豪武裝之間的争城奪地,形成拉鋸狀态。

    1223年,木華黎攻鳳翔不克,回師途中死于山西聞喜,其子孛魯襲職,繼續攻略河朔諸地。

    在河北,蒙古軍與史天倪部于1220年攻真定(今正定),招降金“九公”中勢力最大的恒山公武仙,遂以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鎮其地,武仙為副;1225年,武仙殺天倪,叛蒙附金,蒙古軍逐武仙,複取真定,以史天澤襲兄職守之。

    易州張柔于1218年降蒙,先後略取真定以東,深、冀以北三十餘城,辟地千餘裡,授河北東西路都元帥,1227年自滿城移治保州(今保定)。

    在山東,原紅襖軍首領李全于1218年投宋,以宋朝名号克服諸州縣;益都張林、長清嚴實等均降宋,張林進取河北東路滄、清等州,嚴實進取大名、彰德諸府州,一時山東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區皆為宋有。

    1220年,嚴實叛宋降蒙,木華黎授他為山東西路行省,攻取東平以為治所,故又稱東平行台。

    1221年,張林因與李全不和,也投降蒙古。

    1226年,蒙古進兵山東,濟南土豪張榮以所統濟南、淄州降蒙,授山東行省、都元帥。

    同年,李全攻占益都,捕張林解送南宋,孛魯親統蒙古軍攻之;次年,李全力竭出降,孛魯授以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仍治益都。

    至此,河北、山東盡歸蒙古。

    隻有山西太原、平陽等地,蒙、金雙方反複争奪,直到窩闊台攻金時期才完全占領。

     收服西北諸部成吉思汗建國不久,就招服了貝加爾湖東西的八剌忽、豁裡、秃麻等部;又遣使至吉利吉思部招谕,其王進貢方物,表示臣服。

    後因豁兒赤那顔至秃麻部選美女,激起反抗;1217年,成吉思汗遣大将博爾忽統兵讨伐,又被秃麻人利用深山密林設計捕殺,遂再遣将征讨,始平定。

    在讨伐秃麻部時,成吉思汗征兵于吉利吉思部,遭到拒絕,乃于1218年遣長子術赤統兵征讨吉利吉思。

    術赤先收複了“八河”(今烏魯克穆河上源)之地的斡亦剌部,遂渡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征服烏斯、撼合納、康合思、秃巴思、不裡牙惕等部,進取吉利吉思,追至亦馬兒河(今鄂畢河),盡降之。

    其西的客失的迷、帖良古、失必兒等部皆降。

     别失八裡(今新疆濟木薩爾)和高昌(今土魯番地區)的畏兀兒,海押立和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西)地區的哈剌魯,都是西遼屬國,深受西遼的欺淩壓迫。

    當1208年蒙古大将忽必來率軍掃蕩盤踞也兒的石河的乃蠻、蔑裡乞殘部時,畏兀兒亦都護巴爾術阿兒忒的斤見蒙古勢盛,遂于1209年殺死西遼派駐其國的少監,歸降蒙古。

    忽必來遣使招降哈剌魯部,哈剌魯首領阿兒思蘭汗也殺西遼少監,于1211年入朝成吉思汗。

     乃蠻屈出律汗逃亡到西遼都城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騙取了西遼皇帝直魯古的信任,被招為驸馬。

    1210年,他利用西遼内亂的機會,勾結叛軍,擒拿并廢黜了直魯古,篡奪西遼帝位。

    屈出律篡位後,倒行逆施,多次焚掠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迫害穆斯林,殺害阿力麻裡的哈剌魯首領斡匝兒,激起人民極大的憤恨。

    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别率軍征讨屈出律,屈出律從可失哈耳出逃,所部将卒多被當地人民殺死,狼狽逃到巴達哈傷的撒裡桓(Sari-qol)之地,哲别尾追而至,當地居民将屈出律捕獲,交給蒙古軍。

    哲别殺屈出律,班師回蒙古,西遼境土遂盡歸蒙古。

    這樣,大蒙古國的境土就與中亞花剌子模國接界了。

     西征花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