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蒙、藏、回鹘文資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蒙古文資料
蒙古文資料包括用畏兀字蒙古文和八思巴字蒙古文寫成的兩類。
畏兀字蒙文資料畏兀字蒙古文創制于成吉思汗時代。
據《元朝秘史》第203節載,成吉思汗建國後,任命失吉忽秃忽為大斷事官,命他“把一切領民的分配和判斷的案件都造青冊寫在上面”,并下令“[凡]失吉忽秃忽向我建議拟定而寫在青冊白紙上的,直到子孫萬代不得更改”。
可見青冊(K.k.-debter)是蒙元前期最重要的檔案文書,可惜沒有保存下來。
《世界征服者史》記載說,成吉思汗命蒙古人習學畏吾字,把所頒劄撒(jasaq,法令)書寫在卷帙上,稱為劄撒大全,保存在為首宗王的庫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軍調動或諸王大會,就拿出這些卷帙,依照上面的話行事①。
這就是漢文史料所載的“太祖金匮寶訓”或“祖宗大劄撒”①。
《大劄撒》原本今已不存,隻在漢文和波斯、阿拉伯文史料中保留有其中的一些條款②。
《元朝秘史》最重要的蒙古文資料自然是始編于1228年,後又增補了續編部分的《元朝秘史》&mdash&mdash這是明初(洪武年間)譯者根據原文書首題記“忙豁倫紐察脫察安”(Monggol-unNi&rsquouфaTobбá&rsquoan,蒙古的秘史)轉譯的書題。
許多學者認為其真正書名應是原文首行的“成吉思合罕納忽劄兀兒”(Cinggisqaqan-uHuja&rsquour,成吉思汗的根源)。
此書無疑是用畏兀字蒙古文寫成的,原本保存在元廷檔案中,後為明人所得,用漢字音譯全文,逐詞旁注詞義,并分段(共282段)加上漢文節譯。
由于原本早已佚失,這部明初漢字音譯本就成為此書現存唯一的完本;因其譯音用字非常規範,可據以較準确地了解和恢複原文。
此外,元、明間應當還有原文抄本流傳在蒙古地區,但今已不存,幸有清初成書的羅蔔藏丹津《黃金史》(蒙文)從某一抄本采錄了全文的大約三分之二,雖有不少抄誤、脫漏和改動之處,但仍是我們認識原文的最好依據。
本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德國學者海涅士、蘇聯學者柯津、日本學者白鳥庫吉、法國學者伯希和、匈牙利學者李蓋提、澳大利亞學者羅依果先後發表了原文(根據漢字音譯)的拉丁字音譯本。
1987年,我國學者亦鄰真在充分研究漢字音譯本和《黃金史》所抄錄的原文,以①《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上冊,頁28。
①《元史》卷一三六《拜住傳》;柯九思《宮詞》注。
②參看梁贊諾夫斯基:《蒙古諸部習慣法》,1929年哈爾濱出版(英文本);拉契涅夫斯基:《成吉思汗的劄撒及某問題》,第12屆國際亞洲學會報告集。
及中古蒙古語諸文獻的基礎上,完成了《元朝秘史》的畏兀字蒙古文複原工作(内蒙古大學出版社刊行),這是本書第一部完善的複原本。
本書有各種文字譯本多種①。
今列《元朝秘史》文獻要目如下:明初翰林譯員《元朝秘史》&mdash&mdash忙豁侖紐察脫察安,漢字音寫、漢文傍譯及總譯1866(俄)П.Кафароб:Старинноемонгольскоеск-азаниеоЧингисхане俄文譯本(據漢文總譯) 1907(日)那珂通世:《成吉思汗實錄》日文譯注本*1935(德)B.Haenisch:MangholunNiucaTobca&rsquoan拉丁字音寫本1941(德)B.Haenisch:GeheimeGeschiehtederMong-olen德文譯注本*1941(俄)C.A.Козин:Сокровенноесказание拉丁字音寫及俄文譯本1941(日)小林高四郎:《蒙古の秘史》日文譯本1943(日)白鳥庫吉:《音譯蒙文元朝秘史》拉丁字音寫、校注本1947(蒙)Ts.Damdinsuren:MongholunNihuchaTo-bchiyan近代蒙文譯本*1949(法)P.Pelliot:HistoireSecretedesMongnls拉丁字音寫及法譯(前六卷)本*1949(土)AhmedTemir:MongllarinGizliTarihi土耳其語譯本1950(伊朗):Tarikh-isirri-yemoghulan波斯文譯本(據Pelliot法譯) 1951(中)謝再善:《蒙古秘史》漢文譯本1955(捷)P.Poucha:TajnaKronikamongolu捷克語譯本1956(中)謝再善:《蒙古秘史》漢文譯本(據Damdinsuren) 1957(蒙)Ц.Дамдинсурзн:Монголыннуу
畏兀字蒙文資料畏兀字蒙古文創制于成吉思汗時代。
據《元朝秘史》第203節載,成吉思汗建國後,任命失吉忽秃忽為大斷事官,命他“把一切領民的分配和判斷的案件都造青冊寫在上面”,并下令“[凡]失吉忽秃忽向我建議拟定而寫在青冊白紙上的,直到子孫萬代不得更改”。
可見青冊(K.k.-debter)是蒙元前期最重要的檔案文書,可惜沒有保存下來。
《世界征服者史》記載說,成吉思汗命蒙古人習學畏吾字,把所頒劄撒(jasaq,法令)書寫在卷帙上,稱為劄撒大全,保存在為首宗王的庫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軍調動或諸王大會,就拿出這些卷帙,依照上面的話行事①。
這就是漢文史料所載的“太祖金匮寶訓”或“祖宗大劄撒”①。
《大劄撒》原本今已不存,隻在漢文和波斯、阿拉伯文史料中保留有其中的一些條款②。
《元朝秘史》最重要的蒙古文資料自然是始編于1228年,後又增補了續編部分的《元朝秘史》&mdash&mdash這是明初(洪武年間)譯者根據原文書首題記“忙豁倫紐察脫察安”(Monggol-unNi&rsquouфaTobбá&rsquoan,蒙古的秘史)轉譯的書題。
許多學者認為其真正書名應是原文首行的“成吉思合罕納忽劄兀兒”(Cinggisqaqan-uHuja&rsquour,成吉思汗的根源)。
此書無疑是用畏兀字蒙古文寫成的,原本保存在元廷檔案中,後為明人所得,用漢字音譯全文,逐詞旁注詞義,并分段(共282段)加上漢文節譯。
由于原本早已佚失,這部明初漢字音譯本就成為此書現存唯一的完本;因其譯音用字非常規範,可據以較準确地了解和恢複原文。
此外,元、明間應當還有原文抄本流傳在蒙古地區,但今已不存,幸有清初成書的羅蔔藏丹津《黃金史》(蒙文)從某一抄本采錄了全文的大約三分之二,雖有不少抄誤、脫漏和改動之處,但仍是我們認識原文的最好依據。
本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德國學者海涅士、蘇聯學者柯津、日本學者白鳥庫吉、法國學者伯希和、匈牙利學者李蓋提、澳大利亞學者羅依果先後發表了原文(根據漢字音譯)的拉丁字音譯本。
1987年,我國學者亦鄰真在充分研究漢字音譯本和《黃金史》所抄錄的原文,以①《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上冊,頁28。
①《元史》卷一三六《拜住傳》;柯九思《宮詞》注。
②參看梁贊諾夫斯基:《蒙古諸部習慣法》,1929年哈爾濱出版(英文本);拉契涅夫斯基:《成吉思汗的劄撒及某問題》,第12屆國際亞洲學會報告集。
及中古蒙古語諸文獻的基礎上,完成了《元朝秘史》的畏兀字蒙古文複原工作(内蒙古大學出版社刊行),這是本書第一部完善的複原本。
本書有各種文字譯本多種①。
今列《元朝秘史》文獻要目如下:明初翰林譯員《元朝秘史》&mdash&mdash忙豁侖紐察脫察安,漢字音寫、漢文傍譯及總譯1866(俄)П.Кафароб:Старинноемонгольскоеск-азаниеоЧингисхане俄文譯本(據漢文總譯) 1907(日)那珂通世:《成吉思汗實錄》日文譯注本*1935(德)B.Haenisch:MangholunNiucaTobca&rsquoan拉丁字音寫本1941(德)B.Haenisch:GeheimeGeschiehtederMong-olen德文譯注本*1941(俄)C.A.Козин:Сокровенноесказание拉丁字音寫及俄文譯本1941(日)小林高四郎:《蒙古の秘史》日文譯本1943(日)白鳥庫吉:《音譯蒙文元朝秘史》拉丁字音寫、校注本1947(蒙)Ts.Damdinsuren:MongholunNihuchaTo-bchiyan近代蒙文譯本*1949(法)P.Pelliot:HistoireSecretedesMongnls拉丁字音寫及法譯(前六卷)本*1949(土)AhmedTemir:MongllarinGizliTarihi土耳其語譯本1950(伊朗):Tarikh-isirri-yemoghulan波斯文譯本(據Pelliot法譯) 1951(中)謝再善:《蒙古秘史》漢文譯本1955(捷)P.Poucha:TajnaKronikamongolu捷克語譯本1956(中)謝再善:《蒙古秘史》漢文譯本(據Damdinsuren) 1957(蒙)Ц.Дамдинсурзн:Монголынну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