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醫藥學
關燈
小
中
大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
在醫藥衛生的發展方面,有一些頗具特點的衛生保健機構和醫療思想;在内外交流活動方面,更富有開拓求新的精神。
第一節 醫事制度的繼承與創新 在1206年蒙古國建立前後,蒙古族醫藥衛生保健還處于較原始的狀況。
雖然也積累一些醫療經驗和技術,如正骨技術、灸術、刺血放血術,以及應用馬奶酒等作為藥物治療方法等,但治療疾病大多由巫醫所掌管。
醫與巫的界限尚不很清楚,故衛生保健制度也是較原始的。
蒙古國建立後,醫事制度逐漸引起統治者的重視,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對醫療保健提出迫切要求,得到迅速發展。
這發展主要是通過繼承蒙族醫藥經驗,特别是漢族曆代形成的先進醫療和衛生保健制度而實現的。
忽必烈時期基本上形成了元代醫事制度的完整系統。
在此期間,他還引進了阿拉伯醫學和醫事制度。
早在1237年,元太宗窩闊台吸取宋代經驗,始于燕京等十餘路設置了惠民藥局,以奉禦田闊闊、太醫王璧、齊楫為局官,給銀五百錠為規運之本,擇良醫以療貧民之疾。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建立了太醫院,其官員為正二品,掌醫事、制奉禦藥物以及領各屬醫職等。
1261、1263年,忽必烈又先後建立了大都惠民局和上都惠民局,其官員為從五品,掌收官錢經營市藥、修劑,以惠貧病之民。
1262年,太醫院使王猷、副院使王安仁提出關于“醫學久廢,後進無所師友”,提倡興辦醫學教育的意見,仿效宋徽宗創設“醫學”,進行醫藥生徒的培養教育,提高醫師醫療理論和技術水平。
為了滿足統治階層蒙、回、漢族官員,以及日益增多的回回士兵民衆等的需要,于1270年創設了“廣惠司”(原名京師醫藥院),其提舉為正三品,級别僅次于太醫院,掌修治禦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
廣惠司的官員和回回醫不斷增加。
忽必烈為了提高醫生醫療水平,淘汰不合格醫生,于1272年正式建立“醫學提舉司”,專門負責太醫以及各級醫學人才的考校,并負責校勘醫籍指導各路醫學及辨别藥材等。
1282年,又正式建立了為太子保健服務的“典醫監”等機構。
1288年還在地方設立了“官醫提舉司”,管理醫戶差役詞訟等事務。
1292年,于廣惠司下建立“回回藥物院”,職别從五品,專門管理回回藥事,使阿拉伯醫學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1294年又建立掌醫監及廣濟提舉司,管理修合藥餌,以施貧民。
至此,元代的醫事制度,已基本形成,并有較完整的醫療保健制度。
元代的醫事制度,給予醫官待遇和職務也是較高的,這說明醫藥衛生在當時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 醫學基礎研究與營養學成就 忽思慧 忽思慧,蒙古族營養學家。
元仁宗延祐年間任宮廷飲膳太醫,主管宮廷飲食、藥物補益等工作。
他積十餘年之經驗,吸收總結曆代有關飲食營養、烹調技術、食品、食用藥物、名醫食療用方等,于1330年整理編撰成《飲膳正要》一書,共三卷,其内容極為豐富。
對阿拉伯飲食、藥用食物方面也頗多記述,如:回回豆子(豌豆)、回回蔥(洋蔥)、回回青、回回小油,以及必思答(開心果)、阿剌吉酒、舍爾别等數十種之多。
并對上述食物和藥物烹調而成的粥、湯、羹、漿等營養品和飲料作有介紹。
如:舍爾别,即糖漿類制劑,是成吉思汗時由阿拉伯引入,再由太醫撒必仿制,後來逐漸在各地生産。
糖漿制劑既是美味飲品,也被廣泛應用于藥劑。
又如八兒不湯、撒速湯等,則是來自印度的飲食;馬肫方(即膏子藥方),也來自印度。
《飲膳正要》在藥物方面很注意對未收入本草書的藥物采集研究,如,所強調:“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寫”。
卷三分可作食用的藥物為:谷、獸、禽、魚、果、菜和料物七類,計二百種。
每種食用藥物按藥用介紹其性味、主治,并重點論述食療、飲食制作和飲食宜忌等。
詳見本書第十七章 第三節 忽思慧傳 杜本 杜本(1276&mdash1350),字清碧,人稱清虛先生,清江(今屬江西)人。
元天順帝時召為翰林侍制,兼國史院編修官。
他專心增訂敖氏十二舌苔圖為三十六圖,并列治法與方藥,于1341年撰成《敖氏傷寒金鏡錄》為我國現存第一部舌診專書。
他使中醫學舌診水平有所提高,每一病理舌苔圖,均記其證候、治法、方藥以及若幹鑒别方法等。
滑壽 滑壽,字伯仁,河南襄城人。
精于針灸醫學,對十四經學說尤有研究。
他提出并強調人體任脈與督脈應與十二經脈有着同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一見解和論證集中表述于《十四經發揮》。
關于十四經脈的注釋、發揮以及補記、說明各經脈所屬經穴,奇經八脈循行内容等,對中醫學理論發展和針灸醫學的豐富有重要貢獻。
另一重要貢獻是1359年撰成的脈學專著《診家樞要》,書中就脈象在臨床診斷上的學術價值和切脈辨證的方法,以及各種不同脈象的主病等,頗多獨到見解,對于指導臨床診斷發揮過重要作用。
王好古 王好古(1200&mdash?),趙州人。
嘗任醫
在醫藥衛生的發展方面,有一些頗具特點的衛生保健機構和醫療思想;在内外交流活動方面,更富有開拓求新的精神。
第一節 醫事制度的繼承與創新 在1206年蒙古國建立前後,蒙古族醫藥衛生保健還處于較原始的狀況。
雖然也積累一些醫療經驗和技術,如正骨技術、灸術、刺血放血術,以及應用馬奶酒等作為藥物治療方法等,但治療疾病大多由巫醫所掌管。
醫與巫的界限尚不很清楚,故衛生保健制度也是較原始的。
蒙古國建立後,醫事制度逐漸引起統治者的重視,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對醫療保健提出迫切要求,得到迅速發展。
這發展主要是通過繼承蒙族醫藥經驗,特别是漢族曆代形成的先進醫療和衛生保健制度而實現的。
忽必烈時期基本上形成了元代醫事制度的完整系統。
在此期間,他還引進了阿拉伯醫學和醫事制度。
早在1237年,元太宗窩闊台吸取宋代經驗,始于燕京等十餘路設置了惠民藥局,以奉禦田闊闊、太醫王璧、齊楫為局官,給銀五百錠為規運之本,擇良醫以療貧民之疾。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建立了太醫院,其官員為正二品,掌醫事、制奉禦藥物以及領各屬醫職等。
1261、1263年,忽必烈又先後建立了大都惠民局和上都惠民局,其官員為從五品,掌收官錢經營市藥、修劑,以惠貧病之民。
1262年,太醫院使王猷、副院使王安仁提出關于“醫學久廢,後進無所師友”,提倡興辦醫學教育的意見,仿效宋徽宗創設“醫學”,進行醫藥生徒的培養教育,提高醫師醫療理論和技術水平。
為了滿足統治階層蒙、回、漢族官員,以及日益增多的回回士兵民衆等的需要,于1270年創設了“廣惠司”(原名京師醫藥院),其提舉為正三品,級别僅次于太醫院,掌修治禦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
廣惠司的官員和回回醫不斷增加。
忽必烈為了提高醫生醫療水平,淘汰不合格醫生,于1272年正式建立“醫學提舉司”,專門負責太醫以及各級醫學人才的考校,并負責校勘醫籍指導各路醫學及辨别藥材等。
1282年,又正式建立了為太子保健服務的“典醫監”等機構。
1288年還在地方設立了“官醫提舉司”,管理醫戶差役詞訟等事務。
1292年,于廣惠司下建立“回回藥物院”,職别從五品,專門管理回回藥事,使阿拉伯醫學在中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1294年又建立掌醫監及廣濟提舉司,管理修合藥餌,以施貧民。
至此,元代的醫事制度,已基本形成,并有較完整的醫療保健制度。
元代的醫事制度,給予醫官待遇和職務也是較高的,這說明醫藥衛生在當時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 醫學基礎研究與營養學成就 忽思慧 忽思慧,蒙古族營養學家。
元仁宗延祐年間任宮廷飲膳太醫,主管宮廷飲食、藥物補益等工作。
他積十餘年之經驗,吸收總結曆代有關飲食營養、烹調技術、食品、食用藥物、名醫食療用方等,于1330年整理編撰成《飲膳正要》一書,共三卷,其内容極為豐富。
對阿拉伯飲食、藥用食物方面也頗多記述,如:回回豆子(豌豆)、回回蔥(洋蔥)、回回青、回回小油,以及必思答(開心果)、阿剌吉酒、舍爾别等數十種之多。
并對上述食物和藥物烹調而成的粥、湯、羹、漿等營養品和飲料作有介紹。
如:舍爾别,即糖漿類制劑,是成吉思汗時由阿拉伯引入,再由太醫撒必仿制,後來逐漸在各地生産。
糖漿制劑既是美味飲品,也被廣泛應用于藥劑。
又如八兒不湯、撒速湯等,則是來自印度的飲食;馬肫方(即膏子藥方),也來自印度。
《飲膳正要》在藥物方面很注意對未收入本草書的藥物采集研究,如,所強調:“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寫”。
卷三分可作食用的藥物為:谷、獸、禽、魚、果、菜和料物七類,計二百種。
每種食用藥物按藥用介紹其性味、主治,并重點論述食療、飲食制作和飲食宜忌等。
詳見本書第十七章 第三節 忽思慧傳 杜本 杜本(1276&mdash1350),字清碧,人稱清虛先生,清江(今屬江西)人。
元天順帝時召為翰林侍制,兼國史院編修官。
他專心增訂敖氏十二舌苔圖為三十六圖,并列治法與方藥,于1341年撰成《敖氏傷寒金鏡錄》為我國現存第一部舌診專書。
他使中醫學舌診水平有所提高,每一病理舌苔圖,均記其證候、治法、方藥以及若幹鑒别方法等。
滑壽 滑壽,字伯仁,河南襄城人。
精于針灸醫學,對十四經學說尤有研究。
他提出并強調人體任脈與督脈應與十二經脈有着同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一見解和論證集中表述于《十四經發揮》。
關于十四經脈的注釋、發揮以及補記、說明各經脈所屬經穴,奇經八脈循行内容等,對中醫學理論發展和針灸醫學的豐富有重要貢獻。
另一重要貢獻是1359年撰成的脈學專著《診家樞要》,書中就脈象在臨床診斷上的學術價值和切脈辨證的方法,以及各種不同脈象的主病等,頗多獨到見解,對于指導臨床診斷發揮過重要作用。
王好古 王好古(1200&mdash?),趙州人。
嘗任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