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漢卿 王實甫
關燈
小
中
大
情又面臨着新的危機。
長亭送别時,莺莺既憂慮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後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
她承擔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離愁别恨,“雖離了我眼前,卻在心上有;不甫能離了心頭,又早上眉頭。
忘了時依然還又,惡思量無了無休。
”甚至收到張生高中報喜的書信,也未給她帶來歡樂:“早是我隻因他去減了風流,不争你寄得書來又與我添些症候。
”莺莺和張生最後的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緻地展現了她内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勝外部的壓抑、傳統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
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着深厚的社會内容和文化内容的。
《西廂記》裡張生形象和紅娘形象也十分生動。
張生懷才不遇,湖海飄零,但他卻重愛情甚于重功名,在應試途中由于邂逅莺莺而留滞蒲東,将“雲路鵬程”丢在腦後。
與《西廂記諸宮調》中張生主動提出進京求取功名不同,雜劇将這一情節改為老夫人“逼試”,這就更突出了張生“心不存學海文林,夢不離柳影花陰”的心理特征。
張生對愛情誠摯、執著而又專一,甚而至于近乎癡傻,前人評論張生形象,就常說他是“志誠種”。
張生的性格既機靈又忠厚,有時還帶些懦弱和傻氣,顯得既“癡”且“呆”,這就給這一形象染上了喜劇的色彩。
紅娘是崔家的家生婢女,她對背信棄義的老夫人、仗勢欺人的鄭恒是反感的,對莺莺和張生的戀愛是全力支持的。
她有着過人的膽識和才幹,心直口快,潑辣爽直,不僅一手促成了崔、張的私自結合,而且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向老夫人陳說利害,維護崔、張的幸福。
可以說,沒有紅娘,崔、張的婚事圓滿結局可能是沒有希望的。
《拷紅》這場戲之所以幾百年來盛演不衰,正是由于王實甫成功地塑造了紅娘這一形象,并通過紅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戀愛的支持和歌頌,對綱常倫理的嘲諷和批判。
紅娘形象代表了正義、智慧和力量。
此外,劇中着墨不多的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
”的确,《西廂記》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西廂記》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
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篇幅比較短小。
《西廂記》突破了雜劇的體制,以五本二十一折的長篇巨制演述崔、張故事,而一折戲雖然多以一人主唱,但也有若幹折由數人輪唱,體現出作者的創新精神。
明人有見于此,所以稱《西廂記》為“傳奇之祖”。
《西廂記》在《西廂記諸宮調》藝術描寫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修飾,情節單純,結構嚴謹,而又波浪疊起,懸念叢生。
全劇圍繞崔、張愛情故事,主要設置了三對戲劇矛盾:老夫人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崔、張、紅娘三人之間的矛盾,孫飛虎的叛軍和崔家、張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間的矛盾。
三對戲劇矛盾中,老夫人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是貫穿全劇的主線,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則是作家描寫的重點。
全劇情節單純而不貧乏,連貫而不平淡,波瀾起伏,變故疊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語言運用上,《西廂記》堪稱古代詩劇的一個範本。
朱權《太和正音譜》評道:“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
鋪叙委婉,深得騷人之趣。
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
”《西廂記》的語言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适合舞台演出,在戲劇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張生的唱詞爽朗熱烈,跟他熱情而樂觀的性格一緻。
莺莺的唱詞則表現出大家閨秀聰慧、優雅而又深沉、多情的風度。
紅娘的唱詞特别潑辣、爽快,表現了她機敏、巧慧、俠心義骨的性格特征。
在元雜劇作家中,能夠駕馭各種色調&mdash&mdash豪放的、婉約的、本色的、華美的語言寫情達意,使劇中“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明·臧懋循《元曲選序》),像王實甫這樣的作家并不多見。
《西廂記》的語言構成,以當時的民間口語為主體,适量而自然地融化前人詩詞文賦中的語句,形成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藝術風格。
《長亭送别》裡崔莺莺一出場唱的三隻曲子,就曆來為人稱道:[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疾。
柳絲長玉骢難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随,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别離。
聽得一聲去也,松了金钏,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麼心情花兒靥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
準備着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
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第一隻曲子融化了宋人範仲淹的《蘇幕遮》詞,情景交融,含蓄細膩;第二隻曲子借景寫情,情溢于景;第三隻曲子從文轉白,由雅而俗,抑止不住地直抒胸臆。
三隻曲子緊扣莺莺的情感變化,表情達意,臻于化境。
《西廂記》中的佳句美不勝收,曆來脍炙人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曾借林黛玉之口,贊譽《西廂記》“詞句警人,餘香滿口”。
明清兩代《西廂記》的刊本很多,至今明刊《西廂記》尚存近四十種,清刊《西廂記》也有近四十種。
明刊本以弘治十一年金台嶽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為最早,而以王骥德校本和淩濛初校本影響較大。
明清之際金聖歎批改《西廂記》,删去第五折,以《草橋驚夢》作結,現存的最早本子為清順治間貫華堂刻《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此本在清代影響最大。
長亭送别時,莺莺既憂慮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後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
她承擔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離愁别恨,“雖離了我眼前,卻在心上有;不甫能離了心頭,又早上眉頭。
忘了時依然還又,惡思量無了無休。
”甚至收到張生高中報喜的書信,也未給她帶來歡樂:“早是我隻因他去減了風流,不争你寄得書來又與我添些症候。
”莺莺和張生最後的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緻地展現了她内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勝外部的壓抑、傳統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
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着深厚的社會内容和文化内容的。
《西廂記》裡張生形象和紅娘形象也十分生動。
張生懷才不遇,湖海飄零,但他卻重愛情甚于重功名,在應試途中由于邂逅莺莺而留滞蒲東,将“雲路鵬程”丢在腦後。
與《西廂記諸宮調》中張生主動提出進京求取功名不同,雜劇将這一情節改為老夫人“逼試”,這就更突出了張生“心不存學海文林,夢不離柳影花陰”的心理特征。
張生對愛情誠摯、執著而又專一,甚而至于近乎癡傻,前人評論張生形象,就常說他是“志誠種”。
張生的性格既機靈又忠厚,有時還帶些懦弱和傻氣,顯得既“癡”且“呆”,這就給這一形象染上了喜劇的色彩。
紅娘是崔家的家生婢女,她對背信棄義的老夫人、仗勢欺人的鄭恒是反感的,對莺莺和張生的戀愛是全力支持的。
她有着過人的膽識和才幹,心直口快,潑辣爽直,不僅一手促成了崔、張的私自結合,而且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向老夫人陳說利害,維護崔、張的幸福。
可以說,沒有紅娘,崔、張的婚事圓滿結局可能是沒有希望的。
《拷紅》這場戲之所以幾百年來盛演不衰,正是由于王實甫成功地塑造了紅娘這一形象,并通過紅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戀愛的支持和歌頌,對綱常倫理的嘲諷和批判。
紅娘形象代表了正義、智慧和力量。
此外,劇中着墨不多的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
”的确,《西廂記》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西廂記》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
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篇幅比較短小。
《西廂記》突破了雜劇的體制,以五本二十一折的長篇巨制演述崔、張故事,而一折戲雖然多以一人主唱,但也有若幹折由數人輪唱,體現出作者的創新精神。
明人有見于此,所以稱《西廂記》為“傳奇之祖”。
《西廂記》在《西廂記諸宮調》藝術描寫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修飾,情節單純,結構嚴謹,而又波浪疊起,懸念叢生。
全劇圍繞崔、張愛情故事,主要設置了三對戲劇矛盾:老夫人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崔、張、紅娘三人之間的矛盾,孫飛虎的叛軍和崔家、張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間的矛盾。
三對戲劇矛盾中,老夫人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是貫穿全劇的主線,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則是作家描寫的重點。
全劇情節單純而不貧乏,連貫而不平淡,波瀾起伏,變故疊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語言運用上,《西廂記》堪稱古代詩劇的一個範本。
朱權《太和正音譜》評道:“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
鋪叙委婉,深得騷人之趣。
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
”《西廂記》的語言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适合舞台演出,在戲劇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張生的唱詞爽朗熱烈,跟他熱情而樂觀的性格一緻。
莺莺的唱詞則表現出大家閨秀聰慧、優雅而又深沉、多情的風度。
紅娘的唱詞特别潑辣、爽快,表現了她機敏、巧慧、俠心義骨的性格特征。
在元雜劇作家中,能夠駕馭各種色調&mdash&mdash豪放的、婉約的、本色的、華美的語言寫情達意,使劇中“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明·臧懋循《元曲選序》),像王實甫這樣的作家并不多見。
《西廂記》的語言構成,以當時的民間口語為主體,适量而自然地融化前人詩詞文賦中的語句,形成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藝術風格。
《長亭送别》裡崔莺莺一出場唱的三隻曲子,就曆來為人稱道:[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疾。
柳絲長玉骢難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随,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别離。
聽得一聲去也,松了金钏,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麼心情花兒靥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
準備着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
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第一隻曲子融化了宋人範仲淹的《蘇幕遮》詞,情景交融,含蓄細膩;第二隻曲子借景寫情,情溢于景;第三隻曲子從文轉白,由雅而俗,抑止不住地直抒胸臆。
三隻曲子緊扣莺莺的情感變化,表情達意,臻于化境。
《西廂記》中的佳句美不勝收,曆來脍炙人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曾借林黛玉之口,贊譽《西廂記》“詞句警人,餘香滿口”。
明清兩代《西廂記》的刊本很多,至今明刊《西廂記》尚存近四十種,清刊《西廂記》也有近四十種。
明刊本以弘治十一年金台嶽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為最早,而以王骥德校本和淩濛初校本影響較大。
明清之際金聖歎批改《西廂記》,删去第五折,以《草橋驚夢》作結,現存的最早本子為清順治間貫華堂刻《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此本在清代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