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邱處機 八思巴 愛薛
關燈
小
中
大
從長春去西域,遂留弟子九人于此,選地建栖霞觀;八月八日在鎮海、仲祿護送下啟行,南越金山,過大沙陀(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二十七日抵陰山(天山)北,西行過二小城,至憋思馬大城(别失八裡,今新疆濟木薩爾);九月二日,沿陰山北麓西行,經諸城,由大池(今賽裡木湖)南越陰山,二十七日,至阿裡馬城(阿力麻裡,今新疆霍城西);十月二日過亦列河(伊犁河)西行,十六日至大石林牙(西遼故都虎思斡耳朵,今古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又十餘日至賽蘭城(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南渡霍闡河(錫爾河),十一月十八日至邪米思幹(撒馬爾罕)。
這時,成吉思汗正擊潰花剌子模王紮蘭丁,統兵溯印度河而上攻略諸地。
又已屆嚴冬,長春獲準留在邪米思幹等待明年春天朝見。
1222年三月,阿裡鮮從成吉思汗行營來傳旨慰勞,并告已回師,命長春前往朝見。
十五日啟程南行,二十九日渡阿姆河,四月五日至大雪山(興都庫什山)行營。
成吉思汗問:“真人遠來,有何長生之藥以資朕?”答曰:“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
”成吉思汗嘉其誠實,命以“神仙”稱之。
因該地發生叛亂,準其回邪米思幹。
八月七日奉旨再赴行營朝見。
二十七日随成吉思汗回師北行,九月一日渡阿姆河。
十五日開始論道,由耶律阿海(邪米思幹長官)、阿裡鮮、鎮海、仲祿陪同聽講。
阿海充當翻譯,成吉思汗命記其所論(當用畏兀字蒙文),并“誌以漢字”。
自此行途中多次講論,關于長生之術,以“減聲色,省貪欲”為言;關于治國之方,則勸以戒殺戮,敬天愛民,擇良吏治漢地等。
月末至邪米思幹。
十月下旬扈從東還,十二月末過霍闡河,成吉思汗再次召見,并集太子、諸王、大臣,以長春先後奏對之語告之,并謂“漢人尊重神仙,猶汝等敬天,我今愈信真天人也”。
次年二月,一再請求先行東還;三月,獲準,命阿裡鮮等護送,并賜旨許漢地神仙門人并道觀悉免差發。
五月初,至鎮海城栖霞觀。
取東南道南還,六月二十二日到豐州(今呼和浩特東白塔鎮),七月九日至雲中(今山西大同),應阿裡鮮請求,派弟子尹志平持其谕書随之前往山東招谕未降人民。
八月中,回到宣德。
又次年二月,燕京行省石抹鹹得不、劉敏等,遣使者迎請居燕京天長觀。
長春的應召西行,使成吉思汗十分滿意,盡管他并無長生之藥進奉,仍給予極高的禮遇。
在東還後,還一再遣使傳旨問候。
居宣德時,元帥賈昌來傳旨問其回途食宿行旅是否安好,“招谕在下人戶得來否?朕常念神仙,神仙無忘朕”。
及入居燕京,使者曷剌又來傳旨:“神仙至漢地,以清淨道化人,每日與朕誦經祝壽,甚好。
教神仙好田地内愛住處住。
”後又命宣差劄八(即都達魯花赤劄八兒)傳旨,表示思念之意,并許随意居住,“門人恒為朕誦經祝壽即佳”。
于是行省及劄八以北宮(即金宮城東北之瓊花島離宮)園池并其近地數十頃給之,遂立道院于此。
又重修和擴建天長觀,1226年完工。
次年五月,成吉思汗從秦州(今甘肅天水)遣道人王志明來傳旨,改北宮仙島(即建道觀之瓊花島)為萬安宮,天長觀為長春宮,“诏天下出家之人皆隸焉,且賜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處置”。
其所以如此優待,正如多次诏書所示,主要是因為長春在漢地民衆中有很大影響,可利用他“招谕在下人戶”,“以清淨道化人”,使漢地人民歸服和順從蒙古的統治。
燕京等處官員秉承旨意,對長春備極尊禮;士人們也競相逢迎,拜谒、求名者不絕于門,處于逆境者希望得到他的庇護。
長春與其衆弟子也利用蒙古大汗給予的特權大肆擴展全真道勢力,“教門四辟,百倍往昔”,甚至恃有聖旨、金牌,馳驿四出,宣稱可通管僧尼,或抑僧為道,改寺為觀,種下了僧道矛盾尖銳的禍根。
不過,在當時蒙金戰争正激烈進行的情況下,長春“大開玄門,遣人招求俘殺于戰伐之際,或一戴黃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賴以生者,無慮二三钜萬人”,對保全人民,減輕社會生産力受破壞的程度,不能不說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全真道勢力的擴展丁亥(1227)七月,長春病死于燕京,享年八十。
遺命以門人宋道安提舉教門事,尹志平副之。
金中葉時全真道初創,本主除情去欲,清靜無為,到長春時發生了重大變化。
尹志平說:“丹陽師父以無為主教,長生真人無為、有為相半,至長春師父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
..嘗雲:&lsquo無為之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行之率不可至,..都不若積累功行最為有效。
&rsquo”(尹志平:《北遊語錄》)這一演變過程,與全真道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正相應。
在蒙、金、宋三方紛争中,長春成為各方争相籠絡利用的對象,身價陡增。
他選準了最強的蒙古一方為依托,完全摒棄師父、師兄的無為思想,提倡有為,廣招徒衆,擴大地盤和道觀财産,使全真道勢力臻于極盛。
其詩文有《磻溪集》、《鳴道集》、《大丹直指》等;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詳載其西行旅程以及自奉召啟程至去世期間的詩詞、講論;尹志平《北遊語錄》記載了他的重要議論;《玄風慶會錄》①記載了他對成吉思汗“論道”的言論。
①《金蓮正宗記》謂系耶律楚材所記。
第二節 八思巴 繼任薩斯迦法主八思巴(hPhags-pa,1235&mdash1280),又譯發思八、拔思發、八合思巴。
烏思藏薩斯迦(今西藏自治區薩迦縣)人。
家族為款氏(hKhon)。
1235年3月6日生于後藏昂仁的魯孔地方。
父索南監藏(bSod-nams-rgyal-mtshan),母覺卧公卻吉。
1244年鎮守涼州的蒙古王子闊端緻函薩斯迦派首領薩斯迦班第達公哥監藏(Sa-skyapanditaKun-dgahrgyal-mtshan,1182&mdash1251,簡稱薩班),邀其前來商談吐蕃歸附蒙古事宜。
薩班從大局出發,接受邀請,八思巴遂與伯父薩班及其弟恰納朵兒隻(Phyag&mdashnardo-rje,1239&mdash1267)啟行前往,1246年抵達涼州。
其時闊端正在和林參加推舉貴由為可汗的忽裡台大會,次年返回涼州。
雙方商訂歸附條款,由薩班通告烏思藏納裡僧俗首領。
吐蕃正式歸附大蒙古國。
嗣後,薩班做了闊端的供應上師留居涼州,八思巴則随伯父學法,恰納着蒙古服,學習蒙古語言并
這時,成吉思汗正擊潰花剌子模王紮蘭丁,統兵溯印度河而上攻略諸地。
又已屆嚴冬,長春獲準留在邪米思幹等待明年春天朝見。
1222年三月,阿裡鮮從成吉思汗行營來傳旨慰勞,并告已回師,命長春前往朝見。
十五日啟程南行,二十九日渡阿姆河,四月五日至大雪山(興都庫什山)行營。
成吉思汗問:“真人遠來,有何長生之藥以資朕?”答曰:“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
”成吉思汗嘉其誠實,命以“神仙”稱之。
因該地發生叛亂,準其回邪米思幹。
八月七日奉旨再赴行營朝見。
二十七日随成吉思汗回師北行,九月一日渡阿姆河。
十五日開始論道,由耶律阿海(邪米思幹長官)、阿裡鮮、鎮海、仲祿陪同聽講。
阿海充當翻譯,成吉思汗命記其所論(當用畏兀字蒙文),并“誌以漢字”。
自此行途中多次講論,關于長生之術,以“減聲色,省貪欲”為言;關于治國之方,則勸以戒殺戮,敬天愛民,擇良吏治漢地等。
月末至邪米思幹。
十月下旬扈從東還,十二月末過霍闡河,成吉思汗再次召見,并集太子、諸王、大臣,以長春先後奏對之語告之,并謂“漢人尊重神仙,猶汝等敬天,我今愈信真天人也”。
次年二月,一再請求先行東還;三月,獲準,命阿裡鮮等護送,并賜旨許漢地神仙門人并道觀悉免差發。
五月初,至鎮海城栖霞觀。
取東南道南還,六月二十二日到豐州(今呼和浩特東白塔鎮),七月九日至雲中(今山西大同),應阿裡鮮請求,派弟子尹志平持其谕書随之前往山東招谕未降人民。
八月中,回到宣德。
又次年二月,燕京行省石抹鹹得不、劉敏等,遣使者迎請居燕京天長觀。
長春的應召西行,使成吉思汗十分滿意,盡管他并無長生之藥進奉,仍給予極高的禮遇。
在東還後,還一再遣使傳旨問候。
居宣德時,元帥賈昌來傳旨問其回途食宿行旅是否安好,“招谕在下人戶得來否?朕常念神仙,神仙無忘朕”。
及入居燕京,使者曷剌又來傳旨:“神仙至漢地,以清淨道化人,每日與朕誦經祝壽,甚好。
教神仙好田地内愛住處住。
”後又命宣差劄八(即都達魯花赤劄八兒)傳旨,表示思念之意,并許随意居住,“門人恒為朕誦經祝壽即佳”。
于是行省及劄八以北宮(即金宮城東北之瓊花島離宮)園池并其近地數十頃給之,遂立道院于此。
又重修和擴建天長觀,1226年完工。
次年五月,成吉思汗從秦州(今甘肅天水)遣道人王志明來傳旨,改北宮仙島(即建道觀之瓊花島)為萬安宮,天長觀為長春宮,“诏天下出家之人皆隸焉,且賜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處置”。
其所以如此優待,正如多次诏書所示,主要是因為長春在漢地民衆中有很大影響,可利用他“招谕在下人戶”,“以清淨道化人”,使漢地人民歸服和順從蒙古的統治。
燕京等處官員秉承旨意,對長春備極尊禮;士人們也競相逢迎,拜谒、求名者不絕于門,處于逆境者希望得到他的庇護。
長春與其衆弟子也利用蒙古大汗給予的特權大肆擴展全真道勢力,“教門四辟,百倍往昔”,甚至恃有聖旨、金牌,馳驿四出,宣稱可通管僧尼,或抑僧為道,改寺為觀,種下了僧道矛盾尖銳的禍根。
不過,在當時蒙金戰争正激烈進行的情況下,長春“大開玄門,遣人招求俘殺于戰伐之際,或一戴黃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賴以生者,無慮二三钜萬人”,對保全人民,減輕社會生産力受破壞的程度,不能不說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全真道勢力的擴展丁亥(1227)七月,長春病死于燕京,享年八十。
遺命以門人宋道安提舉教門事,尹志平副之。
金中葉時全真道初創,本主除情去欲,清靜無為,到長春時發生了重大變化。
尹志平說:“丹陽師父以無為主教,長生真人無為、有為相半,至長春師父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
..嘗雲:&lsquo無為之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行之率不可至,..都不若積累功行最為有效。
&rsquo”(尹志平:《北遊語錄》)這一演變過程,與全真道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正相應。
在蒙、金、宋三方紛争中,長春成為各方争相籠絡利用的對象,身價陡增。
他選準了最強的蒙古一方為依托,完全摒棄師父、師兄的無為思想,提倡有為,廣招徒衆,擴大地盤和道觀财産,使全真道勢力臻于極盛。
其詩文有《磻溪集》、《鳴道集》、《大丹直指》等;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詳載其西行旅程以及自奉召啟程至去世期間的詩詞、講論;尹志平《北遊語錄》記載了他的重要議論;《玄風慶會錄》①記載了他對成吉思汗“論道”的言論。
①《金蓮正宗記》謂系耶律楚材所記。
第二節 八思巴 繼任薩斯迦法主八思巴(hPhags-pa,1235&mdash1280),又譯發思八、拔思發、八合思巴。
烏思藏薩斯迦(今西藏自治區薩迦縣)人。
家族為款氏(hKhon)。
1235年3月6日生于後藏昂仁的魯孔地方。
父索南監藏(bSod-nams-rgyal-mtshan),母覺卧公卻吉。
1244年鎮守涼州的蒙古王子闊端緻函薩斯迦派首領薩斯迦班第達公哥監藏(Sa-skyapanditaKun-dgahrgyal-mtshan,1182&mdash1251,簡稱薩班),邀其前來商談吐蕃歸附蒙古事宜。
薩班從大局出發,接受邀請,八思巴遂與伯父薩班及其弟恰納朵兒隻(Phyag&mdashnardo-rje,1239&mdash1267)啟行前往,1246年抵達涼州。
其時闊端正在和林參加推舉貴由為可汗的忽裡台大會,次年返回涼州。
雙方商訂歸附條款,由薩班通告烏思藏納裡僧俗首領。
吐蕃正式歸附大蒙古國。
嗣後,薩班做了闊端的供應上師留居涼州,八思巴則随伯父學法,恰納着蒙古服,學習蒙古語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