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韓林兒 劉福通 徐壽輝 陳友諒 明玉珍

關燈
張士誠 方國珍 陳友定 第一節 韓林兒 韓林兒(?&mdash約1367),栾城(今屬河北)人,出身于北方白蓮教世家。

    曾祖父韓學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大約在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朝廷禁白蓮教時,從栾城谪徙永年縣(今河北邯鄲東北舊永年)。

    父韓山童繼為白蓮教主,宣傳彌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以宗教宣傳方式組織群衆,“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元史·順帝紀》)。

     白蓮教淵源于佛教淨土宗的彌陀淨土法門,得名于五世紀初東晉廬山慧遠之白蓮社。

    南宋初昆山(今屬江蘇)人茅子元創立白蓮宗,即白蓮教。

    該教崇奉阿彌陀佛,相信隻要口念阿彌陀佛,死後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茅子元依據彌陀經典,編寫了《彌陀節要》,宣揚“念念彌陀出世,處處極樂觀前”(《廬山蓮宗寶鑒》卷二《離相三昧無住法門》),認為彌陀、淨土乃是修行者明心見性的産物。

    白蓮教的戒律,要求徒衆做到三皈(皈佛、皈法、皈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主張素食,故其教徒被稱為“白蓮菜人”。

    正統的天台宗僧侶,如志磐在《佛祖統紀》中把明教、白蓮教和白雲宗稱為“事魔邪黨”,宗鑒在《釋門正統》中說“此三教皆假名佛教,以诳愚俗”。

     白蓮教在宋之前就傳到北方。

    元朝統一後,南北香火都很旺盛,得到元朝政府的扶持。

    但自至元十七年(1280)江西都昌白蓮教徒杜萬一利用白蓮教組織武裝起義後,此類情況屢有發生,終于導緻武宗時被禁。

    仁宗時雖有所恢複,但仍受到歧視,而在民間則信徒愈來愈多。

    白蓮教主在宣教時,與明教、彌勒教,甚至道教互相滲透。

    如元末紅巾軍起義前,南北白蓮教主都宣傳“彌勒佛下生”,韓山童則宣傳“明王出世”。

    他們力圖使苦難的民衆相信,一旦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了,就迎來了光明的極樂世界。

     元末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特别是變鈔、開河後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賈魯開河後,韓山童等決定利用這一時機發動起義。

    他們散布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時暗地裡鑿一獨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幾個字,埋在即将挖掘的黃陵崗附近的河道上。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賈魯開河後不久,民工挖出獨眼石人,消息不胫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動。

    韓山童等借獨眼石人來鼓動造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五月初,韓山童與其信徒劉福通、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等聚衆3000人于颍州(今安徽阜陽)颍上縣,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準備起義。

    韓山童發布文告内有“蘊玉玺于海東,取精兵于日本。

    貧極江南,富誇塞北”(《草木子·克謹篇》)等語,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辍耕錄》卷二七《旗聯》)的戰旗。

    山童還自稱宋徽宗八世孫。

    這些文告和宣傳,無非是為了揭露當時社會的貧富不均,用“複宋”來号召群衆投入反元武裝起義。

    但正當起義群衆聚集一起宣誓起義時,地方官突然派兵前來鎮壓,韓山童被捕犧牲,韓林兒與其母楊氏,乘亂逃到武安山(今江蘇徐州境)躲藏起來。

     這時,劉福通等沖出重圍,重新聚合起義軍,于五月初三日占領颍州城,大起義正式爆發。

    劉福通等擊敗前來鎮壓的元軍,迅速占領今安徽、河南許多城鎮。

    是年八月,李二(芝麻李)起義于徐州;徐壽輝、鄒普勝起義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十二月,王權(布王三)等起兵鄧州(今河南鄧縣),稱“北瑣紅軍”;十二年正月,孟海馬占領襄陽,稱“南瑣紅軍”;二月,郭子興等起義于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

    總而言之,颍州起義後,起義烈火迅速燃遍大江南北,起兵反元者“無慮千百計”。

    北方紅巾軍的首義之功不可磨滅。

     由于元朝軍隊和地主武裝&mdash&mdash義兵的鎮壓,一度轟轟烈烈的起義形勢迅速轉入低潮。

    劉福通領導的北方紅巾軍也受到遏制。

    至正十四年九月,順帝妥歡貼睦爾命右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鎮壓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因元廷内部傾軋,脫脫在前線被削兵權,元軍不戰自潰,百萬大軍四散,元末農民戰争的形勢發生急遽變化。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劉福通利用高郵戰役後的形勢,再次掀起大規模的反元武裝鬥争。

    他将韓林兒自砀山夾河迎至亳州(今屬安徽),立其為帝,号小明王,建國大宋,改元龍鳳,以林兒母楊氏為皇太後。

    林兒号稱宋徽宗九世孫,故國号稱宋,以迎合漢族人民的民族感情,表示“複宋”之實現;所謂“小明王”者,是為迎合“明王出世”之預言,以示黑暗已經過去,光明來到。

     韓林兒命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福通弟劉六為知樞密院事。

    不久,杜遵道專權,被劉福通殺死,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

     宋政權很重視政權建設,中央機構多仿元制,設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和六部。

    為節制北方各路紅巾軍,在那些占領一地而又比較鞏固的地區,宋政權設置行省機構,現據史料可考者有江南、益都、淮安、遼陽、曹州等中書省;行省官制亦與元制同;行省以下地方政府,則廢除元的路一級機構,即設有府、州、縣。

    管軍機構也自成系統,有統軍元帥府、管軍總管府、管軍萬戶府等,均屬樞密院管轄,各行省另設行樞密院,相應的軍職則有百戶、千戶、萬戶、總管、統軍元帥等。

     宋政權建立後,“林兒徒擁虛名,事皆決于福通”①。

    林兒年輕,無軍事指揮能力與經驗。

    劉福通從領導颍州起義以來,四五年間,身經百戰,面對元軍主力,沖破圍剿,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十五年六月,元廷以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為中原元軍總指揮,被劉福通先後擊潰于許州長葛(今河南長葛東北)、中牟,紅巾軍渡河,河之北為之震動。

    十二月,元軍進圍亳州,小明王避兵安豐(今安徽壽縣),福通擊敗敵軍,亳州得安。

    十六年九月起,劉福通發動著名的三路北伐:西路由李武、崔德率領,轉戰于陝甘;東路軍毛貴,曾兵抵棗林、柳林(均在今北京通縣境内),元都人心大駭;中路軍關先生、破頭潘等由魯入冀、晉,北破上都(今内蒙古正藍旗東),東進高麗。

    十八年五月,劉福通破汴梁,宋政權遷都汴,實現了使“宋”名副其實的宿願。

    宋政權曆年戰況,詳《劉福通傳》。

     作為宋政權的皇帝,韓林兒負責下達诏書,建立中央和地方軍政機構,任命各級官員。

    如龍鳳二年(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朱元璋克集慶(今①高岱:《鴻猷錄》卷二《宋事始末》。

     江蘇南京)。

    七月,宋政權立江南行中書省、江南行樞密院,韓林兒以朱元璋為行省平章、郭天佑為左丞,以後韓林兒又升元璋為行省左丞相、吳國公,元璋雖不斷壯大,仍奉龍鳳為正朔。

    益都行省約建于龍鳳三年,韓林兒任命毛貴為平章;淮安行省約建于龍鳳二年,韓林兒任命趙君用為平章;遼陽行省約建于龍鳳五年初,韓林兒先後任命毛居敬、潘誠(破頭潘)、沙劉、關铎(關先生)等為行省平章;曹州行省約建于龍鳳三年初,武某為行省丞相。

    宋政權遷都汴梁後,北方紅巾軍勢力發展至頂峰,但從龍鳳四年七月開始,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等開始大舉反攻。

    當時三路北伐沒有達到預期目标,反而造成兵力分散,陷汴梁于無援之地。

    次年五月,汴梁被圍。

    八月,汴梁城破,劉福通護韓林兒沖出重圍,逃奔安豐,林兒妻及諸官員家屬數萬人、官兵五千人被俘,符玺、印章、官庫被奪,宋政權遭到嚴重破壞。

     韓林兒到安豐後,由于兵力喪失大半,已不構成對元廷的威脅。

    察罕帖木兒把進攻重點放在山東紅巾軍方面。

    韓林兒名義上仍為宋政權皇帝,因而曾多次下诏加封朱元璋官職,而元璋直至龍鳳十二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下達命令仍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用龍鳳年号。

     龍鳳九年(1363)二月,張士誠遣其将呂珍攻安豐。

    安豐被圍日久,“城中人相食,有屍埋于地而腐者,亦掘而食之。

    或以井底泥為丸,用人油炸而食之者”。

    (《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俞本《皇明紀事錄》)。

    小明王在城中号泣,劉福通遣人求救于朱元璋。

    劉基谏曰:“不宜輕出,假使救出來,當發付何處?”(劉辰:《國初事迹》)朱元璋不聽,率徐達、常遇春等擊呂珍。

    呂珍得到廬州左君弼支持,極力拒守,被元璋軍擊敗,呂珍與左君弼逃遁。

    朱元璋遂救出韓林兒與劉福通。

    元璋拟将林兒安置于應天(朱元璋占領集慶後改名),諸将亦議于中書省設禦座奉林兒,劉基曰:“彼牧豎耳,奉之何為!”(《鴻猷錄》卷二《宋事始末》)密陳“天命”所在,元璋領悟。

    遂“設銮駕傘扇,迎駐滁州,創造宮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待之甚厚”。

    是年三月三十四日,小明王内降制書,贈元璋三代:曾祖考九四公資德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上護軍、司空、吳國公,曾祖妣侯氏吳國夫人;祖考初一公光祿大夫、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司徒、吳國公,祖妣王氏吳國夫人;考五四公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太尉、吳國公,妣陳氏吳國夫人。

     龍鳳十年(1364)正月,朱元璋在取得鄱陽湖大戰勝利後,即吳王位。

     這時,宋政權已名存實亡,但元璋仍奉之為正朔。

    十二月十二日,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割據勢力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命廖永忠自滁州迎小明王、劉福通至應天,船至瓜步(今江蘇六合南),将他們溺死。

    ①韓氏君臣在元末農民起義中的作為,史家曆來有較公正評論。

    《國初群雄事略》引李文鳳論曰:“元之不能以匹馬、隻輪臨江左者,以有宋為捍蔽也。

    韓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國,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明史·韓林兒傳》贊曰:“元之末季,群雄蜂起。

    ..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餘年。

    太祖得以從容締造者,藉其力焉。

    帝王之興,必有先驅者資之以成其業,夫豈偶然哉!” 第二節 劉福通 劉福通,颍州(今安徽阜陽)人。

    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人。

     元朝末年,由于權臣專權,官貪吏污,社會矛盾極其尖銳。

    北方白蓮教主韓山童以宣傳白蓮教的方式廣收門徒,劉福通與羅文素、盛文郁、杜遵道、王顯忠、韓咬兒等成為韓山童最早的一批信徒。

    他們鼓吹“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信徒,等待時機,推翻元朝統治。

     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黃河暴溢,水深達二丈許,白茅堤、金堤先後北決,沿河郡邑均遭水災,給廣大人民群衆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至正四年,河南北大饑,明年又疫,民之死者半。

    ..民罹此大困,田萊盡荒,蒿藜沒人,狐兔之迹滿道”。

    由于河水溢入會通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威脅兩漕鹽場,直接影響到元廷國庫收入,右丞相脫脫決定采納賈魯的治河方案,開鑿自黃陵崗南至白茅、黃固、哈隻口,西至陽青村,共280裡新河道,然後塞南行之舊河道,使黃河由新鑿之河道至哈隻口進入故道,東去徐州,合淮河入海。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順帝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發汴梁(今河南開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13路15萬民工及廬州(今安徽合肥)等18翼兩萬軍隊,開始治河。

    韓山童、劉福通等抓住這一時機,發動農民起義。

     五月初,韓山童與劉福通、杜遵道等,聚衆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準備起義。

    劉福通等宣稱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劉福通自稱南宋将劉光世後代,當輔之。

    正當起義即将舉行之時,縣官派兵前來鎮壓,山童被捕犧牲,其妻楊氏、子林兒逃奔武安(武安山,今江蘇徐州境)。

    劉福通率衆沖出重圍,于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大起義正式爆發。

    由于起義軍頭裹紅巾為标志,故稱紅巾軍,或稱紅軍;起義軍多為白蓮教徒。

    燒香拜佛,故又稱香軍。

     劉福通攻占颍州後,猶如平地春雷,震撼中原大地。

    “是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

    曾不旬月,從之者殆數萬人”(《草木子》卷三上《克謹篇》)。

    元廷亦為之震驚,急命監戍治河民工的同知樞密院事赫厮、秃赤領阿速軍六千并各支漢軍進讨劉福通軍。

    赫厮、赤秃與河南行省徐左丞三人但以酒色為務,屬下軍士但以剽掠為務,赫厮望見紅中軍人多勢衆,揚鞭大呼“阿蔔!阿蔔!”(蒙古語“走”之意)回頭就跑,元軍不戰自潰,來自高加索北麓的阿速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病死者過半。

    後來徐左丞被朝廷誅殺,赫厮戰死于上蔡。

    六月,劉福通乘勝占據朱臯(今河南固始北),攻破羅山、真陽、确山,進攻舞陽、葉縣等地。

    九月,劉福通攻克汝甯府(今屬河南)、息州、光州(今河南潢州),衆至十萬。

     劉福通起兵僅四五個月,擊潰了元廷派遣的赫厮、秃赤大軍,摧垮了一批地方統治機構,占領了中原大片城鎮,元廷深感這是“心腹大患”。

    是年九月,元順帝以右丞相脫脫之弟、禦史大夫也先帖木兒為知樞密院事,與衛王寬徹哥率諸衛軍十餘萬人前往鎮壓。

    十月,加派知樞密院事老章增援也先帖木兒。

    十二月,元軍攻陷上蔡,起義軍最早的領導人之一韓咬兒被俘,押送京師處死。

    江浙平章教化、濟甯路總管董抟霄也攻陷安豐(今安徽壽縣)。

    十二年正月,劉福通将韓兀奴罕擺脫敵人圍剿,挺進河之北,進攻東明。

    二月,克滑、浚二州,進克開州(今河南濮陽),出現了“紅衣遍野,呼聲動地”(《萬曆濮州志》卷六)的壯觀場面。

    未幾,為元軍所敗,韓兀奴罕被擒。

    三月,元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攻陷汝甯,元知行樞密院事鞏蔔班率數萬侍衛漢軍、愛馬鞑靼軍屯駐汝甯沙河岸,他們“日夜沈溺酒色,醉卧不醒”,劉福通乘其不備,偷襲元營,鞏蔔班戰死,元軍退至項城。

    元廷命也先帖木兒為總兵,率精兵30萬,“金銀物帛車數千輛,河南北供億萬計,前後兵出之盛無如此者”(《庚申外史》卷上)。

    也先帖木兒駐軍沙河。

    某夜,軍中夜驚,也先帖木兒盡棄軍資器械、糧草、車輛,僅收散兵數萬人逃奔開封,受到指責,遂駐軍朱仙鎮。

    元廷命蠻子平章代之,也先帖木兒徑歸京師,仍為禦史大夫。

     北方紅巾軍首義成功并抗擊元軍的圍剿,為全國各地不滿元朝統治的廣大勞苦大衆樹立了榜樣,也鼓舞着他們拿起武器投入推翻元朝統治的鬥争。

    徐州芝麻李,蕲黃徐壽輝,湘漢布王三、孟海馬,濠州郭子興等紛紛起義響應,聲勢浩大的元末農民大起義全面展開。

     至正十一年八月,蕭縣人李二(因家有芝麻一倉,饑荒時赈濟饑民,故稱芝麻李)與社長趙君用(一作趙均用)、樵夫老彭及其子彭早住等亦以“燒香聚衆”,一舉攻占徐州。

    未幾,占領徐州近縣及宿州、五河、睢甯、虹縣、豐、沛、靈璧、安豐、泗縣等地,衆至十萬。

     同年十一月,王權(又稱布王三)、張椿等攻占鄧州(今河南鄧縣)、南陽,稱“北瑣紅軍”,旋又占領唐(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縣)、汝(今河南臨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等地。

    翌年正月,孟海馬等攻占襄陽,稱“南瑣紅軍”,旋克房(今湖北房縣)、歸(今湖北秭歸南)、均(今湖北均縣西北)、峽(今湖北宜昌)、荊門等州。

     至正十二年二月,定遠富豪郭子興與農民出身的孫德崖、俞某、魯某、潘某四人起兵,占領濠州,郭子興等稱元帥,亦以紅巾為号。

     上述各支起義軍,起初均各自為戰,并未有相互的統屬關系。

    徐州、濠州顯然是韓山童傳教的活動範圍,芝麻李、郭子興等有可能共尊韓山童為教主,至正十五年(1355)劉福通建立宋政權後,這兩支起義軍統歸宋政權領導,因此可以納入北方紅巾軍系統。

    江淮及其以南地區,彭瑩玉為白蓮教主,其徒鄒普勝與徐壽輝發動蕲黃起義,建立天完政權,統廬州、巢湖等地起義軍,為南方紅巾軍系統。

    布王三、孟海馬的南北瑣紅軍沒有材料可以證明他們與南北方紅巾軍有什麼聯系。

     脫脫在屢次出兵鎮壓劉福通起義軍失利的情況下,采取攻其兩翼&mdash&mdash徐州起義軍和南陽襄湘起義軍的戰略,以達到孤立劉福通部的企圖。

     至正十二年八月,脫脫親自督制諸處軍馬,出師徐州。

    九月,徐州城破,元軍大肆屠城,芝麻李被捕殺,趙君用、彭早住等率餘衆逃奔濠州。

    脫脫命賈魯攻濠州。

    次年五月,賈魯病死後元軍才撤圍。

    彭早住稱魯淮王,趙君用稱永義王,權在郭子興之上。

    十四年,彭、趙取盱眙、泗州,旋二王火并,彭早住死,趙君用據淮安。

    濠州方面郭子興與諸将不和,其部将朱元璋南略滁陽,另圖發展。

     自至正十二年閏三月起,元廷先後派四川行省平章咬住、四川行省參政答失八都魯,諸王亦憐真班、愛因班,參知政事也先帖木兒陝西行省平章月魯帖木兒,豫王阿剌忒納失裡,知樞密院事老章等分路圍剿南北瑣紅軍。

    五月,答失八都魯攻陷襄陽,布王三被俘,北瑣紅軍被鎮壓。

    十四年正月,答失八都魯攻陷峽州,南瑣紅軍亦被鎮壓。

     劉福通部紅巾軍自擊潰也先帖木兒後,雖未遭遇元軍主力,但其兩翼有元軍圍剿其他紅巾軍,而其占領區内崛起了兩支地主武裝。

    沈丘(今安徽臨泉西北)畏兀兒人察罕帖木兒與羅山縣典官李思齊各結集“義兵”,合兵襲破羅山,元廷分别授為汝甯府達魯花赤和汝甯知府,漸擁兵至萬人,屯駐沈丘,屢敗劉福通部紅巾軍,因而牽制了劉福通部的進一步發展。

     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元廷因張士誠占領高郵(今屬江蘇),阻塞漕運,再命脫脫出師征高郵。

    脫脫總制諸王各愛馬、諸省各翼軍馬,董督總兵、領兵大小官将,号稱百萬。

    十一月,軍抵高郵,士誠大敗,退入城中不出。

    元軍分兵破六合、鹽城、興化等地,高郵城中日議投降事。

    這時在京師的中書右丞哈麻乘機奏劾脫脫和也先帖木兒罪行,順帝下诏削脫脫兵權,安置淮安路。

    诏書到達軍營,“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元軍竟不戰自潰。

    高郵戰役是元末農民戰争的一個轉折點,從此,元軍喪失了優勢,再也無力糾集如此衆多的力量來鎮壓起義軍,隻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裝來維持元朝的統治。

     劉福通利用戰場上形勢的急遽變化,于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迎韓山童之子林兒于砀山夾河,在亳州(今屬安徽)正式建立宋政權,改元龍鳳,立林兒為帝,号“小明王”。

    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任平章,福通弟劉六任知樞密院事,尊山童妻楊氏為太後。

    未幾,因壯遵道擅權,劉福通命甲士撾殺之。

    杜遵道原為一名書生,因建言“開武舉,以收天下智謀勇力之士”,被知院馬劄兒台補為掾史,“既而知不能行其業,遂棄去”(《庚申外史》卷上),追随韓山童發動農民起義。

    據說杜遵道與楊氏有染,“自是專權怙勢,人皆嫉之”(《壟起雜事》),以緻被殺。

    此後,劉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成為宋政權的實際領導人、北方紅巾軍的總指揮。

    在往後長期的鬥争中,展示了他的軍事和政治才能。

     宋政權建立後,元軍把進攻矛頭又集中到中原來。

    這年六月,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率原屬太不花的諸王藩将兵馬,進攻許州長葛,為劉福通擊敗,答失八都魯退至中牟,紅巾軍劫其營,奪其辎重,俘獲其子孛羅帖木兒。

    但紅巾軍又遭元将劉哈剌不花襲擊,孛羅帖木兒被奪走。

    劉福通命其将趙明達取嵩、汝、洛陽,北渡孟津至懷慶路(今河南沁陽),河之北大為震動。

    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調察罕帖木兒來應戰,趙明達戰敗。

    十二月,答失八都魯進攻太康,進圍亳州。

    劉福通将小明王移置安豐,次年三月,自領兵與答失八都魯軍激戰于太康、亳州,擊退敵軍,亳州得安。

     劉福通在率領紅巾軍與敵人搏鬥的同時,十分注意利用宋政權的名義,把北方各支農民起義軍納入宋政權統轄之下,并建立地方政權。

    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七月,宋政權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江南等處行樞密院,任命朱元璋為行省平章;同年十月,趙君用取淮安,乃設淮安等處行中書省,任命趙為行省平章。

    以後,為了節制各路紅巾軍,在那些占領一地而又較為鞏固的地區,繼續設置行省機構。

     為了分散元軍對宋政權都城亳州的壓力,擴大戰果,從至正十六年九月開始,劉福通派遣軍隊分路出擊,到至正十七年(1357)夏,形成三路北伐的壯觀局面,而劉福通自率大軍攻克汴梁,北方紅巾軍進入鼎盛時期。

     一、西路軍早在至正十六年九月,劉福通即遣李武、崔德進兵陝西,首破潼關,元陝西行省參政述律傑戰死。

    紅巾軍又克陝州、虢州(今河南靈寶),扼崤函。

    答失八都魯急調察罕帖木兒、李思齊阻截,李武、崔德折往晉南,取平陸、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遭察罕帖木兒追襲,紅巾軍潰散。

    十七年二月,李武、崔德重振隊伍,占領商州,攻武關,取七盤,據藍田,直抵灞上,進逼陝西行省首府奉元路(今西安),分兵攻同(今陝西大荔)、華諸州,三輔震恐,陝西省台告急。

    元廷命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劉哈剌不花等來援,紅巾軍敗走南山,入興元。

    李武、崔德其後一直無戰功,曾受到劉福通斥責,至正二十一年(1361)五月,向李思齊投降。

     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部署各路軍馬三路北伐,命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組成西路軍。

    十月,紅巾軍取興元,克鳳翔,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擊走之,紅巾軍退入四川。

    是年底,白不信等又攻入秦(今甘肅天水)、隴(今陝西隴縣),據鞏昌(今甘肅隴西),再攻鳳翔。

    次年正月,白不信敗入四川。

    四月,察罕帖木兒糾集陝西各路元軍進攻鞏昌李喜喜,李喜喜敗入蜀。

    敗退到四川的紅巾軍改稱“青巾”,為徐壽輝天完政權的部将明玉珍所不容,李喜喜又率餘部到武昌,投奔陳友諒。

    西路軍在潰散時,有一支起義軍于至正十九年(1359)四月北上甯夏,攻占甯夏路(今銀川),活動于靈武等處。

    二、東路軍至正十六年三月,地主武裝“青軍”在其頭目張明鑒率領下據揚州,逐走鎮南王孛羅普化,孛羅普化逃奔淮南。

    不久,由鹽丁組成的地主武裝“黃軍”反叛朝廷。

    十月,占據盱眙等地的趙君用聯合青軍、黃軍攻占淮安,殺鎮南王。

    宋政權命趙君用為淮南行省平章。

    趙君用命其部将毛貴北上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等地,因元将也先來攻,毛貴奪取海船,由海道進入山東,于至正十七年二月取膠州,其後在不足兩個月時間内,連克萊州、益都、莒州等地。

    元廷急命湖廣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樞密院事孛蘭奚、同佥淮南行樞密院事董抟霄等鎮壓毛貴。

    七月,元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宣布起義,克濟甯路(今山東钜野)。

    劉福通命毛貴聯合田豐盡取山東之地,北伐大都。

     是年冬,元義兵千戶餘寶在棣州(今山東惠民)殺知樞密院事寶童起義,而元廷在山東的元軍總指揮太尉紐的該龜縮于東昌(今山東聊城)不敢輕易出動。

    至正十八年正月,田豐克東平路,使南北漕運中斷,而毛貴在益都西南的好石橋大敗孛蘭奚,孛蘭奚退至濟南,毛貴乘勝于二月初攻占濟南。

    至此,山東各地大部分被毛貴、田豐占領。

     宋政權在山東設益都等處行中書省,以毛貴為平章。

    毛貴立賓興院,選用故宮,命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于萊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裡,造大車百輛,以挽運糧儲,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則陸運,夏則水運”(《元史·順帝紀》)。

    十分注意生産建設和經濟政策,為建設北伐基地作出了努力。

     至正十八年二月,毛貴揮師北伐,進河北境。

    時升任河南行省右丞的董抟霄駐兵南皮之魏家莊,毛貴兵至,将其刺殺,遂北克清、滄二州,據長蘆鎮。

    三月,克薊州,兵至通州棗林、柳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