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伯顔 阿術阿裡海牙張弘範李恒史弼高興

關燈
視臨安,觀察形勢,爾後派兵“分屯要害”,保護宋室的宮庭、山陵。

    他命要員入城籍軍民錢谷之數,閱實倉庫,收诰命、符印,罷宋官府,改編三衙諸司宋軍,同時派遣新附降官分赴湖廣、四川招谕未下州郡。

    整個受降交接過程井然有序,避免了改朝換代之際常有的毀滅和破壞。

     二月,宋少帝率文武百官朝北拜交降表。

    三月,伯顔正式入臨安,籍沒宋室的禮祭器、冊寶、儀仗、圖書;留阿剌罕、董文炳治行省事,繼續經略閩、廣,自己則押解宋室君臣北上入觐。

     出鎮北境,讨伐叛王平宋還都後,世祖對其信賴更重,曾面谕太子真金,“伯顔才兼将相,忠于所事,不可以常人遇之”。

    因此,當宋亡之後,北方諸王不時作亂威脅到元朝安全時,伯顔又肩負起鎮守北疆的重任。

    至元十四年,漠北疊傳邊警,急報諸王昔裡吉劫北平王那木罕、右丞相安童,“脅宗王以叛”。

    忽必烈命伯顔統兵北征,坐鎮和林,都督諸路軍平亂。

    是秋,伯顔率所部與叛軍遇于斡魯歡河(今鄂爾渾河)。

    兩軍隔水相持竟日,伯顔令部下“牧馬具食”以迷惑對方,敵軍果中計懈怠。

    伯顔掩其不備,分軍為二,迂回包抄,大破敵軍。

    昔裡吉由此一蹶不振。

     十八年,燕王真金領父旨巡撫北疆,伯顔被指派随行,日與太子“論天下事”,以備顧問。

    真金也對其尊禮有加,事實上伯顔是以其豐富的治軍經驗輔弼太子在實踐中曆練才幹。

     二十二年,諸王海都與都哇聯兵反叛,西北邊陲的别失八裡與火州頻頻告急。

    伯顔再度受命,取代失職的宗王阿隻吉,統帥西北邊軍。

    他的到來一度穩定了邊防形勢,解除了都哇對火州的圍困,并恢複了屯田,盡可能以當地資源來保障軍需供給。

    次年,伯顔指揮元軍進軍别失八裡,在洪水山擊敗叛軍,但因“追擊浸遠”,後援不至而敗績。

     二十四年春,東道諸王乃顔将叛,伯顔曾銜命深入其地探察。

    乃顔假意設宴款待,陰謀伺機拘捕。

    伯顔察覺,以智脫身。

    歸來後,又伴随忽必烈親征乃顔。

    他所推薦挑選的漢軍李庭、董士選部擔當護駕宿衛,在征戰中“以漢法戰”,力卻叛軍。

     乃顔雖滅,海都對北疆的威脅卻長期不能解除。

    二十六年,伯顔以中書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的雙重頭銜出鎮和林。

    二十九年,宗王明裡鐵木兒入寇。

    伯顔奉命進讨,遇敵于阿撒忽秃嶺。

    敵方居高臨下,飛矢如雨,衆軍畏戰不前。

    伯顔率先沖鋒陷陣,帶動部屬大破敵兵。

    次日,他又乘銳追擊,殲敵數千。

    對待戰俘,他力戒祭旗的陋習,并緻函明裡鐵木兒,促其感悟來歸。

    伯顔久戍北土與海都周旋而未能徹底殄滅,朝中便有人進讒,說他作戰因循保守,“無盡寸之獲者”,甚至懷疑他與海都通好。

    終于使伯顔被撤換,由禦史大夫玉昔帖木兒代行其職。

    臨近交接時,适逢海都又來進犯,伯顔不因被讒而放棄職守,他深知海都“邀之即遁”的習性,決定誘其深入,以便一鼓擒敵。

    所以交戰後并不急于迎擊,而是一連七天“且戰且卻”。

    諸将不解其深意,執意還軍迎戰。

    伯顔因已被解職,難以約束部衆,隻得任其改變戰法,結果又使海都逃脫。

     南歸前,當時撫軍巡邊的皇孫鐵穆耳特意向伯顔征詢馭兵之道。

    伯顔誡之以酒色當慎、恩威并濟、營駐循舊三條建議。

     至元三十年(1293)冬,忽必烈病重不起,召伯顔自大同還都。

    次年正月,忽必烈逝世,伯顔遇變不驚,鎮定如常,統領百官保持了宮中的安甯。

    皇孫鐵穆耳即位于上都,親王中有人表示異議,伯顔作為朝中重臣,挺身而出,“辭色俱厲”,“陳祖宗寶訓,宣揚顧命”,穩定了政局。

    成宗即位後,升為太傅。

     同年,伯顔染疾,仍扶病參謀、顧問政事。

    是冬十二月,病故,終年五十九歲。

     伯顔一生治軍嚴謹,賞罰分明,“諸文武将佐,皆密悉其才用,臨事遣授,各盡其當。

    故能所向無前,動必有成。

    ” 第二節 阿術 阿術(Achu,1227&mdash1281)。

    蒙古兀良合部人,祖速不台、父兀良合台均為一代名臣宿将。

     憲宗年間,阿術就随父從軍,參與了蒙古軍平大理,從西面迂回包抄南宋的萬裡遠征,“率精兵作候騎”,擔任開路先鋒,屢建奇功①。

    在攻打押赤城(今昆明)時,阿術“潛師躍入”;在乾德哥城(今澄江)“兀良合台病,委軍事于阿術”。

    阿術不負所望,率部“搏戰城上”,破其城;攻不花合因、阿合阿因(在今曲靖境),阿術先登,取其三城;攻赤秃哥山寨(在今昭通境),拔之,乘勝進擊魯魯厮國(即羅羅斯,今西昌地區)、阿伯國,皆大懼請降(《元史·兀良合台傳》)。

     憲宗九年(1259),兀良合台奉命率兵自西南方突入宋境,以期北上與忽必烈所率的主力會師于湖南長沙。

    宋軍在其境内邕州附近的橫山寨、老蒼關一線,陳兵數萬,試圖攔截蒙軍的前進。

    阿術在其父指揮下,“潛自間道”繞出其後,“沖其中堅”,大破宋軍,成功地突破了宋軍的阻攔。

    此役戰罷,兀良合台一軍進展順利,沿途“蹴貴州(今廣西貴縣),蹂象州,入靜江府,連破辰、沅二州,直抵潭州(長沙)城下”。

    不久随父撤軍北還,仍充先鋒。

    在南宋境内,阿術随父“轉鬥千裡”,“大小十三戰未嘗敗北”(《元史·兀良合台傳》)。

    在近十年的軍旅生活中極大地錘煉和提高了自己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幹。

     世祖即位後,阿術入宿衛。

    中統三年(1262),從諸王拜出、帖哥平定李璮之亂有功。

    同年九月由宿衛将調任征南都元帥,駐紮開封。

    到任以後,阿術恢複了淮北宿州建置,并以此為基地“經略兩淮,攻取戰獲,軍聲大振”①。

     至元四年(1267),元廷鑒于以前的經驗教訓,開始把攻宋的主要目标轉向漢水中遊的軍事重鎮襄陽。

    宋元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在此展開了長達五六年的争奪戰。

    阿術作為襄陽之戰的元軍總指揮主持了對該城進攻的全過程。

    當年八月。

    阿術“觀兵襄陽”,駐馬虎頭山偵察其周圍地形及宋軍的布防情況。

    他帶領一支精騎“入南郡,取仙人、鐵城等栅”,退兵時避開宋軍的攔截,在中心嶺“立虛寨,設疑火”,布下埋伏,一次殲敵萬餘。

     元軍知襄陽城堅池深,非強攻可下,決定取長期圍困之策,“俟其自斃”。

    從至元五年起,在阿術要求下,世祖不斷增兵襄陽,尤其是增添長于攻山寨、水栅的漢軍。

    為适應水戰,阿術奏請造艦數千艘,練水軍數萬人。

    這不但加強了元軍對漢江的控制,而且為後來南下渡長江滅宋創造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阿術指揮元軍環繞襄陽修築長圍,陸續建造了白河口、鹿門、新城、楚山、百丈、漫河灘等城堡。

    甚至“築台漢水中,與夾江堡相應”,有效地切斷了宋軍的水陸援道,完成了對襄陽的戰略包圍。

    其後幾年,元軍主要采取了圍點打援的戰略戰術,屢挫來援的宋軍。

    其中較大的戰鬥有至元六年的新堡、虎尾洲之戰,七年的萬山堡、灌子灘之戰,八年的鹿門、百丈山、湍灘之戰和九年的櫃門關之戰。

    這些戰鬥,阿術大都親自指揮,重創了南宋的援軍,達到了孤立襄陽,置之于死地的目的。

    這期間阿術還多次組織元軍襲①《元史》卷一二八《阿術傳》。

    下引文出此傳不再注明。

     ①王恽:《兀良氏先廟碑》,《秋澗集》卷五○。

     擊襄陽外圍州郡,掠地至複州、德安、荊山等處,“俘萬人而還”①。

     至元九年,元軍攻破與襄陽夾江而峙的樊城外郛,增築重圍逼之。

    但樊城仍可通過漢水中的浮橋與對岸的襄陽互通聲氣,彼此支援。

    阿術聽取了部屬的意見,派兵破壞了宋軍植入江中保護浮橋的本栅、鐵索,火燒浮梁,一舉斷絕了襄、樊之間的聯系,為最後攻克兩城鋪平了道路。

    是年十二月樊城陷落,未幾襄陽守将呂文煥舉城出降。

     十年,世祖任命阿術與史天澤等行荊湖等路樞密院事于襄陽。

    次年正月,阿術入觐,與阿裡海牙共同奏請趁勢滅宋,議久不決。

    阿術以自身的經曆更進一步證實道:“臣久在行間,備見宋兵弱于往昔,失今不取,時不再來。

    ”終于使世祖下滅宋決心,毅然增兵十萬,并晉升阿術為平章政事,與丞相伯顔、參政阿裡海牙等行中書省于荊湖,組成征宋的指揮中心。

     九月,元軍水陸兩路浮漢而下,首先抵達設防堅固的郢州。

    阿術從一俘民口中得知前有間道可繞過郢州,便“與丞相伯顔議,決意前進,遂拖舟達(漢)江,舍郢而去”②。

     十月,阿術帶數十從騎作為殿後。

    行至大澤中,突遇郢州的宋騎兵千人追襲而來,阿術挺身迎戰,一舉殲敵數百,擊退了宋軍的追趕。

     十二月,元軍行抵大江北岸。

    是時,宋軍在江中和兩岸防守嚴密,渡口及要害之處均在掌握之中。

    元軍雖用阿術軍将馬福的建策,将戰船迂回淪河中入江,但連攻三日仍未能克服戰略要點陽邏堡。

    阿術建議伯顔暫停攻城,而由他引“軍船之半,循岸西上,對青山矶止泊,自隙搗虛,可以得志”。

    伯顔正好也有此意,欣然同意他的建策。

    次日雪夜,阿術率四翼精兵駕舟飛渡長江,與巡江的宋軍水師“血戰中流”;登上靠近南岸的沙洲時,又遇到宋軍頑強抵抗。

    阿術與手下數十人“攀岸步鬥,(敵陣)開而複合者數四”,終于占領了一塊灘頭陣地,為大隊人馬渡江開辟了道路。

     渡江後,元軍策劃下一步進軍方向。

    有人主張順流東下,直取下遊的蕲、黃二州,阿術卻認為,“若赴下流,退無所據。

    上取鄂、漢,雖遲旬日,師有所依,可以萬全”。

    事實确如他所料,天險失去之後,漢陽、鄂州的南宋守将已聞風喪膽。

    元軍西指,兵臨城下,兩城便拱手投降。

    這就保證了元軍渡江後得以站穩腳跟,爾後相機向下遊擴大戰果。

    而蕲、黃、江、池、安慶等州府也都懾服于元軍的威勢,先後降附。

     十二年正月,元軍前鋒直逼蕪湖。

    宋丞相賈似道擁重兵前來拒戰。

    交戰前先遣使至元軍營中請和。

    适伯顔也接到诏令要他們駐守待命,因而問計于阿術。

    阿術深感于以往元軍得而複失,勞師無功的教訓,力主拒和進兵。

    他提醒伯顔:“若釋似道而不擊,恐已降州郡今夏難守。

    ”并慨然表示,“今日惟當進兵,事若有失,罪歸于我。

    ” 二月,宋元雙方數十萬水陸大軍決戰于丁家洲。

    激戰之中,阿術身先士卒、勇冠三軍。

    “諸戰艦居後者,阿術促騎召之”。

    他索性“挺身登舟,手舵沖敵船,舢舻相蕩,乍分乍合”。

    在此同時,他揮舞小旗指揮元軍水師将校,“并舟深入”,“突入敵陣”,大敗宋軍。

     丁家洲大戰使南宋元氣大傷,但在江北兩淮地區宋軍尚有一定的實力。

     ①參見《元史》卷六、七《世祖紀》三、四;卷一二八《阿術、阿裡海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