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北宗藩
關燈
小
中
大
在元代的漢文史籍中,常常把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的統治者統稱為“西北諸王”。
他們在名義上尊奉元朝皇帝為宗主,以“宗藩之國”自居①,但實際上具有半獨立或獨立的地位。
這些汗國與元政府的關系,雖然有親有疏,但畢竟不同于今天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大體上說,伊利汗與元皇室同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後裔,他們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與元朝政府的關系,經曆了複雜的變化過程,而欽察汗國與元朝相距最遠,早已有獨立化的傾向,又因海都割據勢力的阻隔,與元朝的關系相對而言比較疏遠。
由于蒙古貴族的軍事擴張,蒙古與世界各地的民族、國家發生了關系。
蒙古牧民也因之大批遷往西北宗藩諸國。
上述西北諸汗國的曆史既是世界曆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也是蒙古和西北民族曆史的一部分。
①《元史》卷三五《文宗紀》四。
第一節 察合台汗國 早期的察合台兀魯思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次子。
察合台汗國由察合台的封地發展而來。
察合台和他的繼位人通過侵奪大汗的土地,使其兀魯思向半獨立化方向發展,成為統治東達今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接花剌子模和塔爾巴哈台山、南臨印度的強大勢力,對我國西北地區和中亞的曆史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成吉思汗于1206年攻滅乃蠻之後,開始分封諸子,據《元朝秘史》節242記載,察合台分得8千戶屬民;而據《史集》記載,察合台得4000人,其中包括一個巴魯剌思千戶和一個宏吉剌忒千戶①。
察合台的始封地在今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區。
随着西遼的滅亡和西征的勝利,蒙古國的版圖迅速擴大。
成吉思汗又為其年長的諸子在原有封地的基礎上,指定了新的封地。
據波斯史家志費尼記載:“察合台得到的土地,從畏兀兒之邊(hudud)伸展到撒麻耳幹和不花剌,其居地在阿力麻裡附近的忽牙思”②,即畏兀兒以西的草原地帶。
宗王将兵鎮邊徼襟喉之地為元代制度。
成吉思汗回師後,察合台受命留在西域,成為鎮守回回之地的親貴諸王③。
察合台的封地與其所戍守之地互相鄰接,在西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勢力。
察合台汗國日後能發展成一支與其他蒙古諸汗國相抗衡的力量,即肇源于此。
當時的西域,定居民族聚居的綠洲農耕城郭之地最為富庶。
這些地區所得的收益,按蒙古人古老的習慣,由成吉思汗氏族成員共同分享。
其辦法是,把這些地方的民戶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各支親貴。
波斯史家瓦撒夫記載,阿姆河以北名城不花剌的編民有1.6萬人,其中5000人屬于拔都、3000人屬于拖雷之妃唆魯禾帖尼,餘下的8000人稱為“大中軍”(uluqqol),屬于大汗①。
除了宗親諸王,蒙古将領亦可因戰功在中亞受賜封邑。
例如忽必烈大将伯顔之祖父阿剌“平忽禅有功,得食其地”(《元史·伯顔傳》)。
忽禅即忽氈,為牙剌瓦赤駐地,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忽氈州首府忽氈市(列甯納巴德市)。
蒙古大汗除了與其他貴族共享當地收益外,還負有管理這些地方的責任,向各城派駐大臣或達魯花赤。
《元史》記載,鎮守撒麻耳幹的有契丹人①《史集》漢譯本第1卷第1冊,頁376&mdash377。
但在同書第2卷(漢譯本頁172)中,拉施都丁又把這個宏吉剌忒千戶稱為紮剌亦兒千戶。
②《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維尼波斯文刊本,卷1,頁31,并見同卷頁226,漢譯本,頁45、272。
這個忽牙思應該就是《耶律希亮神道碑》提到的“換紮孫”。
③王國維:《黑鞑事略箋證》。
①《瓦薩甫史》,哈默·普爾格施塔勒波斯文原文及德譯合璧本,頁94,維也納,1856年。
耶律阿海父子,耶律楚材提到鎮守不花剌的有女真人蒲察元帥父子等。
見于波斯文史料的除了牙老瓦赤、麻速忽父子外,還有鎮守阿姆河以北地區的大臣哈紮兒不花(Khazar-Buqa),駐于那黑沙不城(Nakhasbab,今烏茲别克斯坦布哈拉東南之卡爾希)的丞相大夫(Ching-Sang-Tai-Fu)和不花脫沙(BuqaTusha)。
中亞東部草原地區的城市,如阿力麻裡等,也有達魯花赤①。
察合台的禹兒惕和軍隊都在中亞,又以皇子的身份出鎮西域,而中亞城郭綠洲之地的統治權卻屬于大汗。
成吉思汗死後,察合台吞并朝廷在西域的轄地的野心日益滋長,《史集》記載了一起事件:在窩闊台時代,察合台擅自發出一道令旨,變動阿姆河以北地區幾個州郡的長官,受命鎮守其地的大臣牙老瓦赤立即上報,太宗降旨斥責察合台,命他陳明原委。
這件事一方面反映了察合台雖然貴為出鎮西域的皇兄,亦無權幹預鄰近的朝廷轄地的政務,同時也反映出西北諸王與朝廷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變化。
在太宗時代,除了牙老瓦赤、丞相大夫等朝廷命官治理着中亞的城郭農耕之地以外、察合台王府中另有一批官員,其中最重要的大臣是伐阇羅(Vazir)②、阿迷的('Amid)和撒迦吉(Sakkaki)。
伐阇羅的真實姓名現在已不清楚,人們隻知道他是漢人(Khitayan),被蒙古軍掠獲後起初在察合台的一位漢醫那裡做侍仆。
漢醫死後,他成為蒙古貴族的牧奴。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受到察合台的賞識,被委以官職并被稱為伐阇羅。
據《史集》記載,伐阇羅身材矮小,相貌平常,但為人勇敢、機智,才華出衆,能言善辯,其地位高于察合台斡耳朵内諸大臣,他甚至擅自處死過察合台之子的妃子。
察合台死後,他很快被處死③。
伐阇羅的經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被蒙古貴族掠至中亞的漢地文人的遭遇。
阿迷的自成吉思汗時代起就追随察合台,受到信用。
成吉思汗曾把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算端的兩個女兒賜給察合台,察合台又把其中的一個轉賜給阿迷的。
阿迷的當時主要的政敵是撒迦吉。
撒迦吉起初因阿迷的等人的推薦,才成為察合台的大臣。
由于他才學出衆、學識廣博,很快得寵,于是引起阿迷的的嫉妒,兩人之間的明争暗鬥愈演愈烈,起初是阿迷的被免職,後來又官複原職,而撒迦吉則反過來遭到囚禁,最後死在獄中①。
投降蒙古的回回①《元史》卷一五○《耶律阿海傳》;《湛然居士集》卷五《贈蒲察元帥七首》,并見卷六,《瓦薩甫史》第1卷,波斯文原文及德譯台璧本,德譯頁25。
《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海甯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頁29&mdash30。
②Vazir,源于梵文Vajra,意為金剛杵。
③《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184&mdash187。
①宏達迷兒:《旅行者之友》,德弗雷麥裡波斯文節刊本及法文節譯合璧本《突厥斯坦和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蒙古汗史》,(HistoiredeskhansMongolsduTurkistanetdelaTransoxiane,extraiteduHabibEssiierdeKhondemir,TraduiteduPersanetaccompagnedenotes,parM.C.Defremery,Paris,1853),人的地位與伐阇羅等漢人相似,他們在蒙古宮廷裡的地位同樣是不穩定的,稍有得罪蒙古主子之處,就可能被處死,有些人還成為蒙古貴族之間互相争鬥的犧牲品。
阿姆河以北之地是中亞回回人的經濟文化中心,花剌子模王朝統治階級的戰敗和蒙古軍的屠殺政策沒有能使人民的抵抗停止下來。
邱處機記載了當時人民反抗蒙古人的鬥争②。
蒙古統治建立後,這裡成了蒙古貴族榨取财富的主要對象,除此而外,當地人民還要負擔沉重的軍役和徭役。
在這種情況下,1238年不花剌爆發了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起義。
起義的領導人是一位名叫塔剌比的制篩匠,他利用宗教活動作為掩護,短時間裡就發動了大批群衆,很快控制了不花剌。
人民起而響應,殺死了許多投靠蒙古人的顯貴,幸存的慌忙出逃。
起義人民把塔剌比尊為不花剌的算端。
不久,蒙古軍到來,起義軍奮勇迎戰,殺敵近萬,擊退了蒙古人,塔剌比戰死沙場。
人民推舉塔剌比的兄弟繼續領導起義。
蒙古人戰敗後迅速集結力量,卷土重來,起義軍終于被擊敗。
蒙古軍下令把不花剌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統統趕出城去,準備依例屠城。
隻是在牙老瓦赤向窩闊台奏報之後,不花剌才得以保存下來①。
在整個蒙古國時代,察合台兀魯思的汗位繼承人都是由大汗指定的。
察合台的嫡長子是抹土幹(Moetüken),他受到成吉思汗的寵愛,在西征時死于興都庫什山以南的八米俺城下,時适逢其子合剌旭烈誕生,成吉思汗和元太宗窩闊台都曾确定合剌旭烈為察合台之位的繼承人。
1242年察合台死去,合剌旭烈繼立。
1246年定宗貴由即帝位後,為了擴大自己在蒙古親貴中的勢力,借口“舍子傳孫為非”,廢合剌旭烈,另立抹土幹之弟也速蒙哥(Yesü-M.nge)為汗②。
貴由死後,拖雷家族在術赤家族的支持下,向窩闊台家族奪權,宣布立拖雷子蒙哥為帝,是為元憲宗。
合剌旭烈站在蒙哥一邊;也速蒙哥則支持窩闊台家族,與他同謀的察合台系的宗王還有也孫脫和不裡等人。
不久窩闊台後裔宗王以武力反抗蒙哥的企圖被發現,也孫脫因牽連受到囚禁。
其他與此有關的察合台後裔宗王貴族也受到了嚴厲的處置。
合剌旭烈受命歸國執掌兀魯思,他在途經按台山時死去,蒙哥命其未成年之子木八剌沙(MubarakShah)即位,合剌旭烈之妃兀魯忽乃監國。
蒙哥将朝廷管理西域的機構定名為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治阿姆河以南地)和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
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所管轄的地區包括:阿姆河以北地區、忽闡河以東草原、畏兀兒地、忽氈、可失哈耳、氈的、花剌子模、拔汗那等。
頁60&mdash63。
②《長春真人西遊記》,《海甯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
①《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頁128&mdash133。
②《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頁322。
1259年元憲宗蒙哥死于四川,其同母弟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之間爆發了争位戰争。
雙方都意欲借助察合台汗國控制西域的土地人口。
忽必烈派出了察合台後裔阿必失哈赴察合台汗國,但途中為阿裡不哥的軍隊截獲,送赴漠北處死。
忽必烈之軍在和林之戰中獲勝後,阿裡不哥退居謙州,處境惡化,遂以大汗的身份派察合台後裔阿魯忽歸兀魯思奪位,并為他征集軍隊、籌集軍饷。
阿魯忽至察合台兀魯思,驅逐監國哈屯兀魯忽乃,自己即位于阿力麻裡①。
他利用原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的官員在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之間無所适從的機會,把他們收歸己有,力量迅速壯大,使察合台汗國一躍而成為控制蒙古國中部的一支強大勢力。
阿魯忽把為阿裡不哥籌集的糧秣軍資據為己有,引發了他與阿裡不哥之間的鬥争。
阿魯忽向忽必烈表示歸順。
忽必烈把東自金山、西及阿姆河的廣闊地區交給阿魯忽防守。
這是蒙古國皇帝第一次承認察合台汗國對這一地帶的實際控制權。
阿魯忽死後,木八剌沙未經朝廷許可重新掌權,引起忽必烈的不滿,下诏派出另一位察合台後裔八剌歸國奪權。
八剌是蒙古國皇帝沿用成吉思汗舊例而指派的最後一位察合台兀魯思汗。
他以陰謀手段把木八剌沙趕下台。
此後察合台汗國逐漸脫離朝廷的控制,其新汗不再由蒙古國大汗指定。
八剌在察合台汗國站住腳之後,力量急劇地發展起來,把朝廷派駐斡端的大将忙古帶驅走,并在忽闡河沿岸擊敗海都,海都在欽察汗蒙哥帖木兒的援助下,重新起兵打敗了八剌,使察合台汗國的控制
他們在名義上尊奉元朝皇帝為宗主,以“宗藩之國”自居①,但實際上具有半獨立或獨立的地位。
這些汗國與元政府的關系,雖然有親有疏,但畢竟不同于今天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大體上說,伊利汗與元皇室同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後裔,他們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與元朝政府的關系,經曆了複雜的變化過程,而欽察汗國與元朝相距最遠,早已有獨立化的傾向,又因海都割據勢力的阻隔,與元朝的關系相對而言比較疏遠。
由于蒙古貴族的軍事擴張,蒙古與世界各地的民族、國家發生了關系。
蒙古牧民也因之大批遷往西北宗藩諸國。
上述西北諸汗國的曆史既是世界曆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也是蒙古和西北民族曆史的一部分。
①《元史》卷三五《文宗紀》四。
第一節 察合台汗國 早期的察合台兀魯思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次子。
察合台汗國由察合台的封地發展而來。
察合台和他的繼位人通過侵奪大汗的土地,使其兀魯思向半獨立化方向發展,成為統治東達今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接花剌子模和塔爾巴哈台山、南臨印度的強大勢力,對我國西北地區和中亞的曆史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成吉思汗于1206年攻滅乃蠻之後,開始分封諸子,據《元朝秘史》節242記載,察合台分得8千戶屬民;而據《史集》記載,察合台得4000人,其中包括一個巴魯剌思千戶和一個宏吉剌忒千戶①。
察合台的始封地在今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區。
随着西遼的滅亡和西征的勝利,蒙古國的版圖迅速擴大。
成吉思汗又為其年長的諸子在原有封地的基礎上,指定了新的封地。
據波斯史家志費尼記載:“察合台得到的土地,從畏兀兒之邊(hudud)伸展到撒麻耳幹和不花剌,其居地在阿力麻裡附近的忽牙思”②,即畏兀兒以西的草原地帶。
宗王将兵鎮邊徼襟喉之地為元代制度。
成吉思汗回師後,察合台受命留在西域,成為鎮守回回之地的親貴諸王③。
察合台的封地與其所戍守之地互相鄰接,在西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勢力。
察合台汗國日後能發展成一支與其他蒙古諸汗國相抗衡的力量,即肇源于此。
當時的西域,定居民族聚居的綠洲農耕城郭之地最為富庶。
這些地區所得的收益,按蒙古人古老的習慣,由成吉思汗氏族成員共同分享。
其辦法是,把這些地方的民戶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各支親貴。
波斯史家瓦撒夫記載,阿姆河以北名城不花剌的編民有1.6萬人,其中5000人屬于拔都、3000人屬于拖雷之妃唆魯禾帖尼,餘下的8000人稱為“大中軍”(uluqqol),屬于大汗①。
除了宗親諸王,蒙古将領亦可因戰功在中亞受賜封邑。
例如忽必烈大将伯顔之祖父阿剌“平忽禅有功,得食其地”(《元史·伯顔傳》)。
忽禅即忽氈,為牙剌瓦赤駐地,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忽氈州首府忽氈市(列甯納巴德市)。
蒙古大汗除了與其他貴族共享當地收益外,還負有管理這些地方的責任,向各城派駐大臣或達魯花赤。
《元史》記載,鎮守撒麻耳幹的有契丹人①《史集》漢譯本第1卷第1冊,頁376&mdash377。
但在同書第2卷(漢譯本頁172)中,拉施都丁又把這個宏吉剌忒千戶稱為紮剌亦兒千戶。
②《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維尼波斯文刊本,卷1,頁31,并見同卷頁226,漢譯本,頁45、272。
這個忽牙思應該就是《耶律希亮神道碑》提到的“換紮孫”。
③王國維:《黑鞑事略箋證》。
①《瓦薩甫史》,哈默·普爾格施塔勒波斯文原文及德譯合璧本,頁94,維也納,1856年。
耶律阿海父子,耶律楚材提到鎮守不花剌的有女真人蒲察元帥父子等。
見于波斯文史料的除了牙老瓦赤、麻速忽父子外,還有鎮守阿姆河以北地區的大臣哈紮兒不花(Khazar-Buqa),駐于那黑沙不城(Nakhasbab,今烏茲别克斯坦布哈拉東南之卡爾希)的丞相大夫(Ching-Sang-Tai-Fu)和不花脫沙(BuqaTusha)。
中亞東部草原地區的城市,如阿力麻裡等,也有達魯花赤①。
察合台的禹兒惕和軍隊都在中亞,又以皇子的身份出鎮西域,而中亞城郭綠洲之地的統治權卻屬于大汗。
成吉思汗死後,察合台吞并朝廷在西域的轄地的野心日益滋長,《史集》記載了一起事件:在窩闊台時代,察合台擅自發出一道令旨,變動阿姆河以北地區幾個州郡的長官,受命鎮守其地的大臣牙老瓦赤立即上報,太宗降旨斥責察合台,命他陳明原委。
這件事一方面反映了察合台雖然貴為出鎮西域的皇兄,亦無權幹預鄰近的朝廷轄地的政務,同時也反映出西北諸王與朝廷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變化。
在太宗時代,除了牙老瓦赤、丞相大夫等朝廷命官治理着中亞的城郭農耕之地以外、察合台王府中另有一批官員,其中最重要的大臣是伐阇羅(Vazir)②、阿迷的('Amid)和撒迦吉(Sakkaki)。
伐阇羅的真實姓名現在已不清楚,人們隻知道他是漢人(Khitayan),被蒙古軍掠獲後起初在察合台的一位漢醫那裡做侍仆。
漢醫死後,他成為蒙古貴族的牧奴。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受到察合台的賞識,被委以官職并被稱為伐阇羅。
據《史集》記載,伐阇羅身材矮小,相貌平常,但為人勇敢、機智,才華出衆,能言善辯,其地位高于察合台斡耳朵内諸大臣,他甚至擅自處死過察合台之子的妃子。
察合台死後,他很快被處死③。
伐阇羅的經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被蒙古貴族掠至中亞的漢地文人的遭遇。
阿迷的自成吉思汗時代起就追随察合台,受到信用。
成吉思汗曾把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算端的兩個女兒賜給察合台,察合台又把其中的一個轉賜給阿迷的。
阿迷的當時主要的政敵是撒迦吉。
撒迦吉起初因阿迷的等人的推薦,才成為察合台的大臣。
由于他才學出衆、學識廣博,很快得寵,于是引起阿迷的的嫉妒,兩人之間的明争暗鬥愈演愈烈,起初是阿迷的被免職,後來又官複原職,而撒迦吉則反過來遭到囚禁,最後死在獄中①。
投降蒙古的回回①《元史》卷一五○《耶律阿海傳》;《湛然居士集》卷五《贈蒲察元帥七首》,并見卷六,《瓦薩甫史》第1卷,波斯文原文及德譯台璧本,德譯頁25。
《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海甯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頁29&mdash30。
②Vazir,源于梵文Vajra,意為金剛杵。
③《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184&mdash187。
①宏達迷兒:《旅行者之友》,德弗雷麥裡波斯文節刊本及法文節譯合璧本《突厥斯坦和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蒙古汗史》,(HistoiredeskhansMongolsduTurkistanetdelaTransoxiane,extraiteduHabibEssiierdeKhondemir,TraduiteduPersanetaccompagnedenotes,parM.C.Defremery,Paris,1853),人的地位與伐阇羅等漢人相似,他們在蒙古宮廷裡的地位同樣是不穩定的,稍有得罪蒙古主子之處,就可能被處死,有些人還成為蒙古貴族之間互相争鬥的犧牲品。
阿姆河以北之地是中亞回回人的經濟文化中心,花剌子模王朝統治階級的戰敗和蒙古軍的屠殺政策沒有能使人民的抵抗停止下來。
邱處機記載了當時人民反抗蒙古人的鬥争②。
蒙古統治建立後,這裡成了蒙古貴族榨取财富的主要對象,除此而外,當地人民還要負擔沉重的軍役和徭役。
在這種情況下,1238年不花剌爆發了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起義。
起義的領導人是一位名叫塔剌比的制篩匠,他利用宗教活動作為掩護,短時間裡就發動了大批群衆,很快控制了不花剌。
人民起而響應,殺死了許多投靠蒙古人的顯貴,幸存的慌忙出逃。
起義人民把塔剌比尊為不花剌的算端。
不久,蒙古軍到來,起義軍奮勇迎戰,殺敵近萬,擊退了蒙古人,塔剌比戰死沙場。
人民推舉塔剌比的兄弟繼續領導起義。
蒙古人戰敗後迅速集結力量,卷土重來,起義軍終于被擊敗。
蒙古軍下令把不花剌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統統趕出城去,準備依例屠城。
隻是在牙老瓦赤向窩闊台奏報之後,不花剌才得以保存下來①。
在整個蒙古國時代,察合台兀魯思的汗位繼承人都是由大汗指定的。
察合台的嫡長子是抹土幹(Moetüken),他受到成吉思汗的寵愛,在西征時死于興都庫什山以南的八米俺城下,時适逢其子合剌旭烈誕生,成吉思汗和元太宗窩闊台都曾确定合剌旭烈為察合台之位的繼承人。
1242年察合台死去,合剌旭烈繼立。
1246年定宗貴由即帝位後,為了擴大自己在蒙古親貴中的勢力,借口“舍子傳孫為非”,廢合剌旭烈,另立抹土幹之弟也速蒙哥(Yesü-M.nge)為汗②。
貴由死後,拖雷家族在術赤家族的支持下,向窩闊台家族奪權,宣布立拖雷子蒙哥為帝,是為元憲宗。
合剌旭烈站在蒙哥一邊;也速蒙哥則支持窩闊台家族,與他同謀的察合台系的宗王還有也孫脫和不裡等人。
不久窩闊台後裔宗王以武力反抗蒙哥的企圖被發現,也孫脫因牽連受到囚禁。
其他與此有關的察合台後裔宗王貴族也受到了嚴厲的處置。
合剌旭烈受命歸國執掌兀魯思,他在途經按台山時死去,蒙哥命其未成年之子木八剌沙(MubarakShah)即位,合剌旭烈之妃兀魯忽乃監國。
蒙哥将朝廷管理西域的機構定名為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治阿姆河以南地)和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
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所管轄的地區包括:阿姆河以北地區、忽闡河以東草原、畏兀兒地、忽氈、可失哈耳、氈的、花剌子模、拔汗那等。
頁60&mdash63。
②《長春真人西遊記》,《海甯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
①《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頁128&mdash133。
②《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頁322。
1259年元憲宗蒙哥死于四川,其同母弟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之間爆發了争位戰争。
雙方都意欲借助察合台汗國控制西域的土地人口。
忽必烈派出了察合台後裔阿必失哈赴察合台汗國,但途中為阿裡不哥的軍隊截獲,送赴漠北處死。
忽必烈之軍在和林之戰中獲勝後,阿裡不哥退居謙州,處境惡化,遂以大汗的身份派察合台後裔阿魯忽歸兀魯思奪位,并為他征集軍隊、籌集軍饷。
阿魯忽至察合台兀魯思,驅逐監國哈屯兀魯忽乃,自己即位于阿力麻裡①。
他利用原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的官員在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之間無所适從的機會,把他們收歸己有,力量迅速壯大,使察合台汗國一躍而成為控制蒙古國中部的一支強大勢力。
阿魯忽把為阿裡不哥籌集的糧秣軍資據為己有,引發了他與阿裡不哥之間的鬥争。
阿魯忽向忽必烈表示歸順。
忽必烈把東自金山、西及阿姆河的廣闊地區交給阿魯忽防守。
這是蒙古國皇帝第一次承認察合台汗國對這一地帶的實際控制權。
阿魯忽死後,木八剌沙未經朝廷許可重新掌權,引起忽必烈的不滿,下诏派出另一位察合台後裔八剌歸國奪權。
八剌是蒙古國皇帝沿用成吉思汗舊例而指派的最後一位察合台兀魯思汗。
他以陰謀手段把木八剌沙趕下台。
此後察合台汗國逐漸脫離朝廷的控制,其新汗不再由蒙古國大汗指定。
八剌在察合台汗國站住腳之後,力量急劇地發展起來,把朝廷派駐斡端的大将忙古帶驅走,并在忽闡河沿岸擊敗海都,海都在欽察汗蒙哥帖木兒的援助下,重新起兵打敗了八剌,使察合台汗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