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号、年代和分期

關燈
第一節 國号和年代 元朝的曆史,從成吉思汗建國漠北算起,到元順帝退出中原、大都被明朝占領為止,首尾163年(1206&mdash1368),曆14帝。

     1206年,金朝封授的“諸乣總帥”①、蒙古部首領鐵木真,在兼并漠北各部後,于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稱帝建國。

    鐵木真受群臣所上尊号,稱“成吉思汗”(Chinggis-qan),國号為“大蒙古國”(YekeMonggholUlus)①。

    元朝人把這一年視為本朝肇建之始。

    成吉思汗建國後,就開始進行征服鄰國的戰争,占領了中原和西域廣大地區。

    1229年,窩闊台繼承帝位。

    這時,成吉思汗子、弟諸支宗王各有封國(Ulus),封國之君皆稱汗(qan)号,于是共尊窩闊台為“合罕”(qaghan),即大汗。

    此後,元朝每代皇帝都擁有這一尊号。

    1235年,窩闊台在斡兒寒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旁興建哈剌和林城(簡稱和林),作為大蒙古國的都城。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漠南開平城(其王府所在地,今内蒙古正蘭旗東北)。

    他采用“漢法”,對蒙古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以前,蒙古諸帝都未立年号,隻用十二生肖紀年(漢文文書中或直譯鼠兒年、牛兒年..,或改為幹支),忽必烈參照“前代之定制”建元紀歲,以即位當年為中統元年。

    中統四年(1263),升開平城為上都,次年,以燕京為中都(1272年升為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從漠北轉移到中原漢地。

    至元八年(1271)采納劉秉忠等漢人文臣的建議,建國号為“大元”。

    《建國号诏》中說:“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

    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表明建号是遵循中原“古制”行事,進一步确定本朝的正統地位。

    诏書又稱,①《聖武親征錄》作“察兀忽魯”,《元朝秘史》作“劄兀惕忽裡”。

    按:察兀(■a&rsquout~ja&rsquout)即遼、金用以概稱北邊諸屬部人之“乣(音劄,兀ut為蒙古語複數字尾);忽魯(quru-quri),《金史·百官志》釋雲“猶總帥也”。

    可知察兀忽魯即“諸乣總帥”之意,當是臨時授予的非正式官銜。

    參見蔡美彪:《乣與乣軍的演變》,《元史論叢》第2輯。

     ①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九載:“蒙人既侵金國,乃自号大蒙古國。

    ”元釋念常《佛祖曆代通載》卷二一大元辛未年(1211)下記雲:“大蒙古國号始建。

    ”按:蒙古侵金始于1211年,在此之前,對金仍奉歲貢為屬部,金朝亦以一部族視之,故其國号不聞于中原。

    及大舉攻金,始以敵國身份相交涉,遂用大蒙古國号,并非此年才“始建”國号。

    元歐陽玄《高昌偰氏家傳》(《圭齋集》卷十一)1209年畏兀兒國相勸其主挈衆“歸大蒙古國”,說明1211年之前已有此号。

    元初漢文史科中尚有“大朝蒙古國”、“蒙古大朝國”(或僅稱“大朝國”)等名,都是同一蒙文國号的不同漢譯。

    參見蕭啟慶:《說“大朝”: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漢文國号》,(台北)《漢學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

    本朝“輿圖之廣,曆古所無”,像漢唐那樣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為名,都不足以顯示其盛大,于是取《易經》“乾元”之義,以“元”為國号。

    “元也者,大也。

    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①元朝建号以後,大蒙古國之名在漢文文書中不再使用,但并沒有廢除,蒙文文書中仍用此号,通常是與漢名國号并稱,寫作Dai&rsquoonyekeMonggholulus(大元大蒙古國),或Dai&rsquoonKemekuYekeMonggholUlus(稱為大元的大蒙古國)②。

    元朝建号後五年(1276年),占領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宋恭帝降;又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