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清兩代的元史著述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明代的元史著述
據《明史·藝文志》和《千頃堂書目》,明人的元史著述有二三十種,但多半不傳。
洪武初年設局纂修的《元史》由于倉促成書,缺漏、謬誤甚多,刊行後不久,曾參與史局的朱右就另撰《元史補遺》12卷,惜其書佚。
洪武二十三年,解缙因代人草疏為被處死的李善長訟冤而遭解職,朱元璋令他居家著述十年,後解缙緻書董倫言及此事,謂“《元史》舛誤,承命改修,及踵成《宋書》,删定《禮經》,凡例皆已留中。
奉親之暇,杜門纂述,漸有次第”①。
據此知解缙曾奉旨改修《元史》并已進行了一部分,但似乎沒有完成,其稿亦失傳。
永樂初,胡粹中(名由,以字行)撰成《元史續編》16卷,據稱他“以《元史》詳于世祖以前攻戰之事,而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順帝時事亦多缺漏,乃作此以綜其要”②。
其書用編年體,全仿《通鑒綱目》體裁,大書提要,小字分注,間附議論,起世祖至元十三年,迄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實際上是續明初陳桱的《通鑒續編》,不能稱續《元史》。
資料基本上取自《元史》,增益甚少,議論每多迂腐,價值不高。
現存有永樂間刊本及諸抄本,四庫全書本。
成化間商辂等編《續資治通鑒綱目》,元代部分即以此書為本。
其後,薛應旂、王宗沐各編有《宋元資治通鑒》,所采之書甚少,尤略于遼、金、元,僅備一體裁而已;其他如王洙《宋元史質》、周複浚《元史弼違》等書,皆無足取。
唯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立題頗當,能綜括有元一代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重大事件,不失為初學者有用的參考書;取材雖大體不出《元史》,但也略有補充,如《治河》篇全文收錄了歐陽玄的《至正河防記》,《律令之定》篇摘錄了鄭介夫的奏議。
此外,馮從吾著《元儒考略》4卷,以《元史·儒學傳》為主,兼采志乘資料附益之,略具一代學術專史梗概,有一定參考價值,清初全祖望續纂《宋元學案》時當利用了此書。
王光魯編《元史備忘錄》,分譜系、氏族(轉錄自《辍耕錄》)、諸臣、重名、俚名諸篇。
其“諸臣”篇将《元史》所載蒙古、色目重要人物(雜入耶律楚材等數名漢人)按仕曆時間先後編為名單,分列于諸帝之下(自“太祖諸臣”至“順帝諸臣”),再分為創業、守成、推戴、文翰、奸臣、反臣等類,名下各略舉主要事迹。
這種分類方法後為清代史家采用。
元代蒙古、色目人同名者頗多,此書“重名”篇一一輯出,注明其身份,為清代汪輝祖編《三史同名錄》所取法。
總的說來,明代的元史著述成就不大,因為《元史》是本朝太祖诏修的官史,明人雖然不甚滿意,也不敢多加非議或立意重修,受其拘限,故難有①《明史》卷一四七《解缙傳》。
②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創新。
入清以後,學者不再有此顧忌,對《元史》的阙失作了嚴厲批判。
中國傳統史學最重綜紀一代的“正史”,纰漏百出的《元史》實在不餍人望,于是重修一部元代信史便成為史學家們努力的主要目标。
第二節 清中葉以前的元史著述《元史類編》 康熙間,邵遠平著成《元史類編》42卷(1699年進呈)。
邵遠平,康熙三年進士,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曾參與纂修《一統志》。
其高祖邵經邦于明嘉靖間著有《宏簡錄》一書,本意欲續鄭樵《通志》,而僅編成唐、宋、遼、金諸朝紀、傳,遠平繼高祖之業續編了元代紀、傳,故又稱《續宏簡錄》。
其書以《元史》為基礎改編,自謂曾兼采《元文類》、《經世大典》、《元典章》及元人文集以補其缺遺。
卷一至十為本紀,卷十一至四二為列傳,無表、志,凡天文、地理、律曆制度和诏令按年編入諸帝本紀,故本紀特詳;列傳仿王光魯《元史備忘錄》之例分類,并增補了十餘人,其中有趙天麟、鄭介夫傳,分别收錄了二人所上《太平策》的主要内容;正文之下酌加注語考訂異同。
不過,邵氏并沒有全面搜羅史料,當時能見到的資料而他沒有見到的還有很多,其著書目的也僅在于續“祖錄”,而不是重修一部元史。
此外,清初學者孫承澤編有一部《元朝典故編年考》(10卷),将元代重要史事分年編次,除《元史》外,還采取文集、說部資料作了補充,其第九卷收錄了12卷本《秘史》的末兩卷(續集)總譯,指出這是蒙古人所編記,可“補正史之所不載”。
錢大昕對元史學的貢獻真正立意改造《元史》、重構新史的第一人是乾嘉學派代表人物、史學大師錢大昕。
本書第十卷别有傳。
他學識淵博,在許多方面都有重大建樹,對史學的貢獻尤大,而以元史研究的成就最為突出。
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史料的發掘,多種重要元史史料的價值都是經他慧眼發現、表章而顯于世。
如《元朝秘史》明初即有刻本,但一直沒有受到史家的足夠重視,乾隆十三年(1748)萬光泰曾據總譯改編成《元秘史略》2卷,卻謂其“文不雅馴,好述委瑣之事”,将大量重要記載視為“荒誕”而删略。
錢大昕得到了從《永樂大典》中抄出的15卷本《秘史》抄本(洪業推測可能就是他本人抄出,見所撰《蒙古秘史源流考》),即據以補正《元史》,屢屢引述,在《跋元秘史》一文中指出:元初史事唯《秘史》所載得其實,“論次太祖、太宗兩朝事迹,其必于此書折其衷欤。
”對其重大史料價值作了高度評價。
後他又得見明刻12卷本,著錄于《元史·藝文志》,并提出《秘史》可能就是元代内廷秘笈《脫必赤顔》之說。
《長春真人西遊記》收在《道藏》中,知之者鮮。
錢大昕在蘇州擔任紫陽書院院長(1788&mdash1804
洪武初年設局纂修的《元史》由于倉促成書,缺漏、謬誤甚多,刊行後不久,曾參與史局的朱右就另撰《元史補遺》12卷,惜其書佚。
洪武二十三年,解缙因代人草疏為被處死的李善長訟冤而遭解職,朱元璋令他居家著述十年,後解缙緻書董倫言及此事,謂“《元史》舛誤,承命改修,及踵成《宋書》,删定《禮經》,凡例皆已留中。
奉親之暇,杜門纂述,漸有次第”①。
據此知解缙曾奉旨改修《元史》并已進行了一部分,但似乎沒有完成,其稿亦失傳。
永樂初,胡粹中(名由,以字行)撰成《元史續編》16卷,據稱他“以《元史》詳于世祖以前攻戰之事,而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順帝時事亦多缺漏,乃作此以綜其要”②。
其書用編年體,全仿《通鑒綱目》體裁,大書提要,小字分注,間附議論,起世祖至元十三年,迄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實際上是續明初陳桱的《通鑒續編》,不能稱續《元史》。
資料基本上取自《元史》,增益甚少,議論每多迂腐,價值不高。
現存有永樂間刊本及諸抄本,四庫全書本。
成化間商辂等編《續資治通鑒綱目》,元代部分即以此書為本。
其後,薛應旂、王宗沐各編有《宋元資治通鑒》,所采之書甚少,尤略于遼、金、元,僅備一體裁而已;其他如王洙《宋元史質》、周複浚《元史弼違》等書,皆無足取。
唯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立題頗當,能綜括有元一代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重大事件,不失為初學者有用的參考書;取材雖大體不出《元史》,但也略有補充,如《治河》篇全文收錄了歐陽玄的《至正河防記》,《律令之定》篇摘錄了鄭介夫的奏議。
此外,馮從吾著《元儒考略》4卷,以《元史·儒學傳》為主,兼采志乘資料附益之,略具一代學術專史梗概,有一定參考價值,清初全祖望續纂《宋元學案》時當利用了此書。
王光魯編《元史備忘錄》,分譜系、氏族(轉錄自《辍耕錄》)、諸臣、重名、俚名諸篇。
其“諸臣”篇将《元史》所載蒙古、色目重要人物(雜入耶律楚材等數名漢人)按仕曆時間先後編為名單,分列于諸帝之下(自“太祖諸臣”至“順帝諸臣”),再分為創業、守成、推戴、文翰、奸臣、反臣等類,名下各略舉主要事迹。
這種分類方法後為清代史家采用。
元代蒙古、色目人同名者頗多,此書“重名”篇一一輯出,注明其身份,為清代汪輝祖編《三史同名錄》所取法。
總的說來,明代的元史著述成就不大,因為《元史》是本朝太祖诏修的官史,明人雖然不甚滿意,也不敢多加非議或立意重修,受其拘限,故難有①《明史》卷一四七《解缙傳》。
②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創新。
入清以後,學者不再有此顧忌,對《元史》的阙失作了嚴厲批判。
中國傳統史學最重綜紀一代的“正史”,纰漏百出的《元史》實在不餍人望,于是重修一部元代信史便成為史學家們努力的主要目标。
第二節 清中葉以前的元史著述《元史類編》 康熙間,邵遠平著成《元史類編》42卷(1699年進呈)。
邵遠平,康熙三年進士,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曾參與纂修《一統志》。
其高祖邵經邦于明嘉靖間著有《宏簡錄》一書,本意欲續鄭樵《通志》,而僅編成唐、宋、遼、金諸朝紀、傳,遠平繼高祖之業續編了元代紀、傳,故又稱《續宏簡錄》。
其書以《元史》為基礎改編,自謂曾兼采《元文類》、《經世大典》、《元典章》及元人文集以補其缺遺。
卷一至十為本紀,卷十一至四二為列傳,無表、志,凡天文、地理、律曆制度和诏令按年編入諸帝本紀,故本紀特詳;列傳仿王光魯《元史備忘錄》之例分類,并增補了十餘人,其中有趙天麟、鄭介夫傳,分别收錄了二人所上《太平策》的主要内容;正文之下酌加注語考訂異同。
不過,邵氏并沒有全面搜羅史料,當時能見到的資料而他沒有見到的還有很多,其著書目的也僅在于續“祖錄”,而不是重修一部元史。
此外,清初學者孫承澤編有一部《元朝典故編年考》(10卷),将元代重要史事分年編次,除《元史》外,還采取文集、說部資料作了補充,其第九卷收錄了12卷本《秘史》的末兩卷(續集)總譯,指出這是蒙古人所編記,可“補正史之所不載”。
錢大昕對元史學的貢獻真正立意改造《元史》、重構新史的第一人是乾嘉學派代表人物、史學大師錢大昕。
本書第十卷别有傳。
他學識淵博,在許多方面都有重大建樹,對史學的貢獻尤大,而以元史研究的成就最為突出。
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史料的發掘,多種重要元史史料的價值都是經他慧眼發現、表章而顯于世。
如《元朝秘史》明初即有刻本,但一直沒有受到史家的足夠重視,乾隆十三年(1748)萬光泰曾據總譯改編成《元秘史略》2卷,卻謂其“文不雅馴,好述委瑣之事”,将大量重要記載視為“荒誕”而删略。
錢大昕得到了從《永樂大典》中抄出的15卷本《秘史》抄本(洪業推測可能就是他本人抄出,見所撰《蒙古秘史源流考》),即據以補正《元史》,屢屢引述,在《跋元秘史》一文中指出:元初史事唯《秘史》所載得其實,“論次太祖、太宗兩朝事迹,其必于此書折其衷欤。
”對其重大史料價值作了高度評價。
後他又得見明刻12卷本,著錄于《元史·藝文志》,并提出《秘史》可能就是元代内廷秘笈《脫必赤顔》之說。
《長春真人西遊記》收在《道藏》中,知之者鮮。
錢大昕在蘇州擔任紫陽書院院長(1788&mdash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