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關燈
小
中
大
本卷論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到元順帝退出中原的曆史。
大蒙古國建立于1206年,這是蒙古人建國之始,也可說是蒙古人由許多分散的部落轉向統一民族的重要标志。
1271年忽必烈又建大元國号,而原來的國号仍未廢棄,全稱為“大元大蒙古國”。
元順帝于1368年退出中原。
此後,元廷遷往漠北,繼續沿用大元國号,史稱“北元”。
但元廷自中原的退出就意味着它在全國性統治地位的終結,而逐漸成為明代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這将在本書第九卷加以論述。
本卷的主編是陳得芝同志。
得芝同志,1933年出生于福建霞浦縣。
195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曆史系,1960年同校研究生畢業。
曆任南京大學曆史系助教、講師、副教授、元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先後當選為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蒙古史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蒙元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著),并參與編繪《中國曆史地圖集》蒙古地區部分圖幅,發表有《元嶺北行省諸驿道考》、《元察罕腦兒行宮今地考》、《忽必烈與蒙哥的一場鬥争》、《十三世紀前的克烈王國》、《元代烏思藏宣慰司的建置》等論文七十餘篇。
他為本卷撰寫了甲編序說的第二章第一、二節,第三章,第四章(與丁國範同志合寫),第五章至第七章;乙編綜述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一、二節,第四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的第五節,第十三章;丙編典志的第七章;丁編傳記的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章第四節,第五章第一、二節,第六章的第六節,第七章的第一、三、四、七節,第八章第一節,第九章第二節,第十一章第一、二節,第十二章的第二節,第十五章的第一、三節。
1984年4月23日至28日,元史卷編寫會議在南京舉行,會上成立了由陳得芝、黃時鑒、邱樹森、丁國範、姚大力五位同志組成的編委會。
黃時鑒同志,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
1958年至1979年任教于内蒙古大學曆史系,1979年迄今任教于杭州大學曆史系,曾兼任杭州大學圖書館館長。
現為杭州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杭州大學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為元史、古代中西關系史。
他主持編印《元代史料叢刊》,主編《解說插圖中西關系史年表》,代表性論著有《<大元通制>考辨》、《阿剌吉與中國燒酒的起始》、《遼與“大食”》和《關于茶在北亞和西域的早期傳播&mdash&mdash兼說馬可波羅未有記茶》等。
他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傳記部分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節,第六章第一、二、三、四節,第二十一章第五節,并審定了丙編的稿件。
邱樹森同志,1937年出生于江蘇蘇州。
1959年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1963年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
長期在南京大學任教并從事蒙元史研究,曾任南京大學曆史系主任。
現任暨南大學曆史系主任、教授,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
著有《元朝史》(合著)、《妥歡貼睦爾傳》、《元朝史話》、《回族文化志》等,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簡史》、《新編中國通史》、《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中國史學家辭典》等。
他為本卷綜述部分撰寫了第九章,第十一章;傳記部分的第八章第二節,第十三章第二、三、四節,第十四章,第十八章第二、三節。
丁國範同志,1932年出生于江蘇武進縣。
1955年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1960年同校研究生畢業。
此後曆任南京大學曆史系助教、講師、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
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著),參與編繪《中國曆史地圖集》蒙古地區部分圖幅。
發表《元末社會諸矛盾的分析》、《釋兀剌赤》、《關于元代的裡甲制度》、《鎮海族源辨》、《至元大德年間的賽梁秉政》等學術論文多篇。
他為本卷撰寫了序說部分第一章,第四章(與陳得芝同志合寫);傳記部分的第一章第三節,第五章第四節,第九章第一、三節,第十二章第四節,第十三章第一節。
姚大力同志,1949年出生于上海。
1981年獲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
198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學博士學位。
此後,曆任南京大學曆史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中國元史研究會理事。
1993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學術研究。
專長蒙元史、中國北方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參加過《元朝史》部分章節的編寫工作。
代表性論著有《元代科學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論元代刑法體系的形成》、《從大斷事官制到中書省》等多篇論文,有譯著三種(合作)。
他為本卷綜述部分撰寫了第六章,第七章,
大蒙古國建立于1206年,這是蒙古人建國之始,也可說是蒙古人由許多分散的部落轉向統一民族的重要标志。
1271年忽必烈又建大元國号,而原來的國号仍未廢棄,全稱為“大元大蒙古國”。
元順帝于1368年退出中原。
此後,元廷遷往漠北,繼續沿用大元國号,史稱“北元”。
但元廷自中原的退出就意味着它在全國性統治地位的終結,而逐漸成為明代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這将在本書第九卷加以論述。
本卷的主編是陳得芝同志。
得芝同志,1933年出生于福建霞浦縣。
195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曆史系,1960年同校研究生畢業。
曆任南京大學曆史系助教、講師、副教授、元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先後當選為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蒙古史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蒙元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著),并參與編繪《中國曆史地圖集》蒙古地區部分圖幅,發表有《元嶺北行省諸驿道考》、《元察罕腦兒行宮今地考》、《忽必烈與蒙哥的一場鬥争》、《十三世紀前的克烈王國》、《元代烏思藏宣慰司的建置》等論文七十餘篇。
他為本卷撰寫了甲編序說的第二章第一、二節,第三章,第四章(與丁國範同志合寫),第五章至第七章;乙編綜述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一、二節,第四章,第五章,第十二章的第五節,第十三章;丙編典志的第七章;丁編傳記的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章第四節,第五章第一、二節,第六章的第六節,第七章的第一、三、四、七節,第八章第一節,第九章第二節,第十一章第一、二節,第十二章的第二節,第十五章的第一、三節。
1984年4月23日至28日,元史卷編寫會議在南京舉行,會上成立了由陳得芝、黃時鑒、邱樹森、丁國範、姚大力五位同志組成的編委會。
黃時鑒同志,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
1958年至1979年任教于内蒙古大學曆史系,1979年迄今任教于杭州大學曆史系,曾兼任杭州大學圖書館館長。
現為杭州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杭州大學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為元史、古代中西關系史。
他主持編印《元代史料叢刊》,主編《解說插圖中西關系史年表》,代表性論著有《<大元通制>考辨》、《阿剌吉與中國燒酒的起始》、《遼與“大食”》和《關于茶在北亞和西域的早期傳播&mdash&mdash兼說馬可波羅未有記茶》等。
他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傳記部分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節,第六章第一、二、三、四節,第二十一章第五節,并審定了丙編的稿件。
邱樹森同志,1937年出生于江蘇蘇州。
1959年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1963年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
長期在南京大學任教并從事蒙元史研究,曾任南京大學曆史系主任。
現任暨南大學曆史系主任、教授,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
著有《元朝史》(合著)、《妥歡貼睦爾傳》、《元朝史話》、《回族文化志》等,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簡史》、《新編中國通史》、《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中國史學家辭典》等。
他為本卷綜述部分撰寫了第九章,第十一章;傳記部分的第八章第二節,第十三章第二、三、四節,第十四章,第十八章第二、三節。
丁國範同志,1932年出生于江蘇武進縣。
1955年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1960年同校研究生畢業。
此後曆任南京大學曆史系助教、講師、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
主要著作有《元朝史》(合著),參與編繪《中國曆史地圖集》蒙古地區部分圖幅。
發表《元末社會諸矛盾的分析》、《釋兀剌赤》、《關于元代的裡甲制度》、《鎮海族源辨》、《至元大德年間的賽梁秉政》等學術論文多篇。
他為本卷撰寫了序說部分第一章,第四章(與陳得芝同志合寫);傳記部分的第一章第三節,第五章第四節,第九章第一、三節,第十二章第四節,第十三章第一節。
姚大力同志,1949年出生于上海。
1981年獲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
198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學博士學位。
此後,曆任南京大學曆史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中國元史研究會理事。
1993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學術研究。
專長蒙元史、中國北方民族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參加過《元朝史》部分章節的編寫工作。
代表性論著有《元代科學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論元代刑法體系的形成》、《從大斷事官制到中書省》等多篇論文,有譯著三種(合作)。
他為本卷綜述部分撰寫了第六章,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