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萬裡撼江湖
關燈
小
中
大
看法?
金:我的基本觀點是,整個世界都是一直處于變動不居之中,即使将來所有文字都消失了,也不稀奇。
我覺得這并不是一件太值得擔心的問題。
當然,在我們這一代有生之年,小說還是會存在的,至于千百年之後,全世界可能就不再需要文字,那麼小說當然可能就不存在了。
實際上,小說和電視連續劇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人們也會各有偏好。
就短期而言,小說必然還會繼續存在,長期而言,如果人類進化到不再需要文字這種表達形式的話,那麼小說就不會存在了。
甚至像電視連續劇這種表現方式,也會被另一種新形式所取代,這是不足為奇的。
就像當年我們在辦報紙的時候,美國出現了無線電這種新玩意兒,當時辦報的人都很緊張,擔心無線電的新聞會取代報章,後來電視又出現,大家就更緊張了。
然而,時至今日,報紙還是存在着。
當然,如果沒有電視,報章的情況會比較好些,至少不會被電視搶去那麼多廣告。
(哄堂大笑)然而,雖然面對這樣強的競争,報紙還是能夠存在,因為畢竟各有各的群衆基礎和特色。
我想,小說和連續劇的關系也是一樣,雖然目前也許連續劇的觀衆會比小說多,但小說也不會因此就立刻被淘汰。
杜:談到辦報的問題,我想大家都知道,《明報》雖然在銷路上不是第一大報,可是,它的素質和水準,大家都公認是一流的,對于這種成就,您個人有些什麼感想呢? 金:就個人而言,自然是感到相當滿意。
一般而言,報紙總是分成兩個極端,這在英國是特别明顯,一種是以質量取勝的,另一種則是流行性強的。
當然,從辦報者本身的理想而言,總是希望能夠辦一份比較好的報紙,銷售量倒在其次。
以《明報》目前的情形來說,我覺得内容還是不夠好,還是可以有改善的地方,這是坦白話,絕對不是謙虛之詞。
杜:這次在台北和一些朋友,特别是沈登恩,大家在談起《明報》和您的時候,大家都對您這份報紙的水準和素質推崇備至。
正由于如此,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産生了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和使命感在推動您,使您會辦出這樣一份高水準的報章呢? 金:我個人一離開學校就進入《大公報》。
當時在中國它是最有地位(但銷數不算很多)的報紙,對輿論也很有影響力,我從學生時代起就很喜歡這樣一份報紙。
後來到香港,我也在《大公報》服務。
但後來改變路線,和過去的傳統完全斷絕。
我認為,一個人一生所做的事業,不論大小,總應該能令自己回想起來感到欣慰。
當然這是一個目标,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不過總得盡力去做就是了。
所以,辦報紙也應該辦一份最好的報紙。
當然這也是每個人的理想,如果你是開計程車,就希望自己能開得最好,朝向最好的目标走。
杜:關于這點,剛才您提到輿論,提到理想,提到最好的目标,這使我想到您那有口皆碑的《明報》社評。
這裡,我想以最簡單的方式,請問您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您的社評為什麼寫得那麼好? 金(微笑):這是承蒙大家看得起了。
香港是一個政治鬥争很尖銳的地方。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各種各樣的政治都有。
就《明報》而言,在别的方面我們也不見得就比其他報章好,不過,有一點我們卻是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獨立的。
任何力量想影響我們的話,我們是絕對抗拒的。
這種态度和立場,可能讀者在短期内注意不到,但長期下來,讀者就會了解,我們是真正客觀、獨立和公正的。
這個原則維持了二十多年,可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各種威逼利誘是很大的。
當然這也不是因為我是怎麼偉大,能夠不為威逼利誘所動。
隻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隻要能維持起碼的生活就夠了,隻要過得去就可以了,這樣,利誘就容易抗拒了。
因為你給我很多錢當然很好,但是我辛辛苦苦搞起來的一番事業就這樣賣給人家,就真是太可惜了。
就這樣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利誘和威逼。
杜:聽說您最近正專心于潛研佛學,為什麼您會對佛學發生興趣呢? 金: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宗教是一種神秘經驗,信就信,不信就不信,這不是一種理性的,而是宗教性的。
我信佛教,因為我相信人生就是這樣子,所以就信了。
剛才我曾說過,寫小說是追求美。
我寫社評,則是在探讨真與假,理由充足不充足和判斷對與錯。
至于佛學,則是宗教性的範疇,是你信仰不信仰的問題,沒什麼道理可以講的。
倪:每個人對佛的領悟都是不同的,連釋迦牟尼的弟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領悟。
金:對,這要看個人的個性和經驗而定。
杜:我想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像您這樣在創作和事業上都達臻巅峰狀态的“一流高手”,從創作心理而言,内心是否會感覺到特别寂寞呢? 金:“一流高手”是絕對談不上的,這不是謙虛,是自己真正的感覺。
“巅峰”這句話是不太适合,也許用在小說還可以,假如巅峰是指今後我自己不再有進步的話(笑)。
至于事業和學問,肯定地離巅峰還很遠,因為相信《明報》還會有很多進步,我自己也還不斷的鑽研與學習。
至于寂寞感的問題,我覺得,像一般寫作人,或宗教信仰不強烈的人,到了一個時候,可能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出路,于是便滋生了孤獨或寂寞的問題。
就我而言,倒沒有這種寂寞不寂寞的感覺,因為,我是一個宗教信仰很強的人,我知道做人為了什麼,就沒寂寞與否的問題了。
我覺得這并不是一件太值得擔心的問題。
當然,在我們這一代有生之年,小說還是會存在的,至于千百年之後,全世界可能就不再需要文字,那麼小說當然可能就不存在了。
實際上,小說和電視連續劇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人們也會各有偏好。
就短期而言,小說必然還會繼續存在,長期而言,如果人類進化到不再需要文字這種表達形式的話,那麼小說就不會存在了。
甚至像電視連續劇這種表現方式,也會被另一種新形式所取代,這是不足為奇的。
就像當年我們在辦報紙的時候,美國出現了無線電這種新玩意兒,當時辦報的人都很緊張,擔心無線電的新聞會取代報章,後來電視又出現,大家就更緊張了。
然而,時至今日,報紙還是存在着。
當然,如果沒有電視,報章的情況會比較好些,至少不會被電視搶去那麼多廣告。
(哄堂大笑)然而,雖然面對這樣強的競争,報紙還是能夠存在,因為畢竟各有各的群衆基礎和特色。
我想,小說和連續劇的關系也是一樣,雖然目前也許連續劇的觀衆會比小說多,但小說也不會因此就立刻被淘汰。
杜:談到辦報的問題,我想大家都知道,《明報》雖然在銷路上不是第一大報,可是,它的素質和水準,大家都公認是一流的,對于這種成就,您個人有些什麼感想呢? 金:就個人而言,自然是感到相當滿意。
一般而言,報紙總是分成兩個極端,這在英國是特别明顯,一種是以質量取勝的,另一種則是流行性強的。
當然,從辦報者本身的理想而言,總是希望能夠辦一份比較好的報紙,銷售量倒在其次。
以《明報》目前的情形來說,我覺得内容還是不夠好,還是可以有改善的地方,這是坦白話,絕對不是謙虛之詞。
杜:這次在台北和一些朋友,特别是沈登恩,大家在談起《明報》和您的時候,大家都對您這份報紙的水準和素質推崇備至。
正由于如此,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産生了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和使命感在推動您,使您會辦出這樣一份高水準的報章呢? 金:我個人一離開學校就進入《大公報》。
當時在中國它是最有地位(但銷數不算很多)的報紙,對輿論也很有影響力,我從學生時代起就很喜歡這樣一份報紙。
後來到香港,我也在《大公報》服務。
但後來改變路線,和過去的傳統完全斷絕。
我認為,一個人一生所做的事業,不論大小,總應該能令自己回想起來感到欣慰。
當然這是一個目标,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不過總得盡力去做就是了。
所以,辦報紙也應該辦一份最好的報紙。
當然這也是每個人的理想,如果你是開計程車,就希望自己能開得最好,朝向最好的目标走。
杜:關于這點,剛才您提到輿論,提到理想,提到最好的目标,這使我想到您那有口皆碑的《明報》社評。
這裡,我想以最簡單的方式,請問您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您的社評為什麼寫得那麼好? 金(微笑):這是承蒙大家看得起了。
香港是一個政治鬥争很尖銳的地方。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各種各樣的政治都有。
就《明報》而言,在别的方面我們也不見得就比其他報章好,不過,有一點我們卻是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獨立的。
任何力量想影響我們的話,我們是絕對抗拒的。
這種态度和立場,可能讀者在短期内注意不到,但長期下來,讀者就會了解,我們是真正客觀、獨立和公正的。
這個原則維持了二十多年,可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各種威逼利誘是很大的。
當然這也不是因為我是怎麼偉大,能夠不為威逼利誘所動。
隻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隻要能維持起碼的生活就夠了,隻要過得去就可以了,這樣,利誘就容易抗拒了。
因為你給我很多錢當然很好,但是我辛辛苦苦搞起來的一番事業就這樣賣給人家,就真是太可惜了。
就這樣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利誘和威逼。
杜:聽說您最近正專心于潛研佛學,為什麼您會對佛學發生興趣呢? 金: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宗教是一種神秘經驗,信就信,不信就不信,這不是一種理性的,而是宗教性的。
我信佛教,因為我相信人生就是這樣子,所以就信了。
剛才我曾說過,寫小說是追求美。
我寫社評,則是在探讨真與假,理由充足不充足和判斷對與錯。
至于佛學,則是宗教性的範疇,是你信仰不信仰的問題,沒什麼道理可以講的。
倪:每個人對佛的領悟都是不同的,連釋迦牟尼的弟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領悟。
金:對,這要看個人的個性和經驗而定。
杜:我想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像您這樣在創作和事業上都達臻巅峰狀态的“一流高手”,從創作心理而言,内心是否會感覺到特别寂寞呢? 金:“一流高手”是絕對談不上的,這不是謙虛,是自己真正的感覺。
“巅峰”這句話是不太适合,也許用在小說還可以,假如巅峰是指今後我自己不再有進步的話(笑)。
至于事業和學問,肯定地離巅峰還很遠,因為相信《明報》還會有很多進步,我自己也還不斷的鑽研與學習。
至于寂寞感的問題,我覺得,像一般寫作人,或宗教信仰不強烈的人,到了一個時候,可能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出路,于是便滋生了孤獨或寂寞的問題。
就我而言,倒沒有這種寂寞不寂寞的感覺,因為,我是一個宗教信仰很強的人,我知道做人為了什麼,就沒寂寞與否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