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百态

關燈
得上的。

    因此奴才心想,隻要皇上吩咐下來,就必定是好的。

    就算奴才們一時不明白,隻要用心幹去,到後來終于恍然大悟的。

    ” 這篇講辭當真可列為封建官場上為官之道的經典之作。

    其中的邏輯在官場上廣為運用,總是靈驗萬分,屢試不爽,無往而不利,至少這樣說話不會為自己帶來麻煩。

    所以,聰明如韋小寶一聽,都佩服之至,覺得滿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誰也及不上明珠。

     揚州布政司慕大顔又是一種類型的乖覺之人,是典型的官場文人。

    他一聽欽差大人不喜歡和尚,便即引經據典,說了一個诋毀和尚的故事,迎合韋小寶。

    又以《四相簪花宴》的故事,奉承韋小寶是“有勇有謀的英雄好漢”。

    他揣摩到朝廷可能要對吳三桂不利,又從韋小寶的表情看出他讨厭吳三桂,便說:“韋大人是皇上親手提拔的大臣,乃是聖上心腹之寄,朝廷柱石,國家棟梁。

    平西王目前雖然官爵高,終究是不能跟韋大人比的。

    ”并考據出韋氏祖上是唐朝的忠武王韋臬,曾大破吐番兵四十八萬,威震西隆等等。

    這個人将學問當作了拍馬的武器,很容易讨得上司的歡心。

     這種拍馬方法叫作“貼金術”,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生安白造,硬往上司臉上貼金。

    神龍教中的胖頭陀晉獻千年前的石碑也屬于此類拍馬,愣是編造了一篇千年前的碑文,說那時上天已料到會有洪教主降世,造福于人間,并且壽與天齊,為洪教主的“威儀”尋找曆史依據,塗上神秘的色彩。

    洪教主其實心中明白這完全是杜撰的,卻也十分受用。

     有時候,獻殷勤也可以獻得十分隐晦,不露聲色,上司一時察覺,便心中感激。

    韋小寶得到康熙的寵愛後,去康親王府聚會,與人賭博,卻總是無緣無故地赢,終于恍然大悟:“為什麼要故意輸給我?自然因為我在皇上跟前有面子,大家盼我為他們說好話。

     就算不說好話,至少也不搗他們的蛋。

    ” 官場上的面孔都帶着面具,所有的言行都出于利益的權衡,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誼難以滋生和維系。

    一個誠實的人在官場中遭到的命運,很可能隻是倒黴,甚至會掉腦袋。

     告密、陰謀、算計,這些是封建官場的日常生活。

     封建官場上滋生的是利欲熏心,是貪婪。

    擁有權力的人,都想使權力轉化成可見的利益,因此,金錢成為攻破權力系統最常見的利器。

    而一般的為官者,都習慣性地利用自己的位置為自己謀取财富。

     康熙派索額圖與韋小寶去抄鳌拜的家,索額圖馬上想到:“鳌拜當權多年,家中的金銀财寶自是不計其數。

    皇上派我去抄他的家,那是最大的肥缺。

    ”在抄家過程中,他拼命籠絡韋小寶,無非是因為“這小太監朝夕和皇上在一起,隻要他能禦前替自己說幾句好話,便已受益無窮。

    就算不說好話,隻要将皇上喜歡什麼、讨厭什麼、想幹什麼事,平時多多透露,自己辦起事來自然事半功倍,正中皇上的下懷。

    ” 于是他與韋小寶結拜成兄弟,還将抄到的幾件寶物送給韋小寶。

    他在鳌拜府中總共搜出二百三十五萬三千四百一十八兩銀子,可見鳌拜之貪。

    至于這些錢如何得來可想而知,但索額圖也照貪不誤。

    他對韋小寶說:“這次皇恩浩蕩,皇上派了咱哥兒倆這個差使,原是挑咱們發一筆橫财來着。

    ” 于是,他毫不含糊地在單子上少寫了一個“一”字,吞掉了一百萬,與韋小寶各得五十萬。

    堵住了韋小寶的嘴不算,他還拿出五萬兩分給底下人,每個人都有點甜頭,誰也沒閑話說了。

     權力生财,就是這麼簡單。

     在《鹿鼎記》中,金庸還寫出了官場的假公濟私,草菅人命,為了面子,為了威權,可以濫殺無辜,也可以對冤屈置如罔聞,一手遮天。

     金庸算是看透了中國傳統官場之真相。

    更值得稱道的是,他揭示以上的種種官場衆生相,手法十分高明,不顯山不露水,寫出了這樣一種深刻的悲哀:所有這些虛僞與殘忍,不公與無良在生活中已成為常态,人們不僅熟視無睹,而且認為理所當然。

     在風趣幽默的筆調中,金庸有着十分嚴肅而又無奈的歎息,有着十分犀利的觀察與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