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頂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但須知富有的人未必一定疏财,凡财富由點滴積聚而成巨富的人,反而最斤斤計較,最吝啬。
所以仗義疏财看來似乎是容易,但實在是最難得的本領。
何況,疏财又是做得這樣恰到好處,這不是本領是什麼? 昔日益嘗君、平原君、春申君等名震天下,使衆多豪傑歸心,靠的就是這種本領。
韋小寶的第二種本領是知行知止,知進知退。
面對康熙這樣的一個英明人物,馬屁不能不拍,但又不能着痕迹。
能叫受者心喜,而聽者不覺肉麻,這點功夫,許多人拜師也學不到。
韋小寶就能做到這點,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表示什麼态度,說什麼話,這一點至為重要。
韋小寶抄鳌拜的家,強吞其财産一半,這時他就膽敢冒着殺頭的危險,面對皇帝說謊。
因為他拿捏得準,康熙不會因為這些錢财上的小事查根問底,可見他有膽有識。
韋小寶的第三種本領是知人善任,知己知彼,這是身居要位的人最重要的本事。
許多人自己有才幹,但沒有知人之明;有些人有知人之明,但見人家不投靠,便不予委任。
“知人善任”四字,體現了學識和肚量,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最高本領。
知人之外,還要自知,韋小寶就非常有自知之明。
他深知自己是靠拍馬屁升官的,而“老子的本事他媽的平常得緊。
看來凡是有本事的人,不肯拍馬屁,喜歡拍馬屁,便是跟老子差不多。
”所以,憑趙良棟不肯拍馬,瞧不起韋小寶,反而得到他的重用。
更可貴的是,他在趙良棟面前坦誠承認自己一無是處,連大字都不識一個,如此自我揭短,豈不将手下的人感動得要死,不為他賣命才怪呢。
韋小寶這個人算是把世态人心看透了,才能這樣混得轉。
難怪有人說,《鹿鼎記》乃成才必讀之書。
韋小寶的“招數”實在太多,不勝學習,連金庸談到他時,都不免為之“神色一振”。
倪匡評論道: 像韋小寶這樣的人物,并不是小說中的幻想人物,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典型。
古今中外的現實社會中,都有這樣的人物存在。
表面上看來,他大字不識,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可是實際上,處世應變才能之高,當機立斷決策之明,冒險時的無畏,投機時的狠勁,都是這一類人物的本領。
每一個人的内心,在面臨抉擇之際,都會有打不定主意的時候。
這是人性的弱點。
所有的道德教育,全為了糾正這種弱點而設。
但是,事到臨頭,是道德教育力量大,還是人性弱點的力量大,也真難說得很。
韋小寶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反倒時時戰勝人性弱點,真是難能可貴。
反觀現實世界中,多少道貌岸然之士,多少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暗地裡做着什麼?豈止是“有點打不定主意”,簡直是立定了主意,隻為自己的利益着想。
也有人說韋小寶怎能娶七個老婆。
但是,要知道,這七個老婆既非偷,也非搶或買,而都是自己巴巴的、死心塌地跟着他的,似乎他真有“寶”似的。
倪匡甚至認為,擁有韋小寶的七分之一已是許多女人的福份了。
這當然隻是一家之言,真不知若是将小寶換作女性,嫁了七個老公,這些男人又會作何感想? 也有人說韋小寶的處世,乃人生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化境,完全超越了善惡的區分,是非的桎梏,無為而無不為,什麼都無所謂,也什麼都有所謂。
對于女人,當然是漂亮的女人,都愛,又仿佛都不愛,個個都很可愛,又個個都不可愛。
人活到這個份上,你還能說他什麼?說了又能奈他何? 用金庸自己的話來說,韋小寶完全是一個叛逆的角色,說謊,整人,惟一會的功夫就是挨打時就逃,誰都沒有他溜得快,也算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典型了。
他是反英雄的,卻也相當真實而普遍。
金庸說他的目的是希望把韋小寶寫得現實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中國人性格上好的和壞的一面,有一些自省的意義。
所以仗義疏财看來似乎是容易,但實在是最難得的本領。
何況,疏财又是做得這樣恰到好處,這不是本領是什麼? 昔日益嘗君、平原君、春申君等名震天下,使衆多豪傑歸心,靠的就是這種本領。
韋小寶的第二種本領是知行知止,知進知退。
面對康熙這樣的一個英明人物,馬屁不能不拍,但又不能着痕迹。
能叫受者心喜,而聽者不覺肉麻,這點功夫,許多人拜師也學不到。
韋小寶就能做到這點,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表示什麼态度,說什麼話,這一點至為重要。
韋小寶抄鳌拜的家,強吞其财産一半,這時他就膽敢冒着殺頭的危險,面對皇帝說謊。
因為他拿捏得準,康熙不會因為這些錢财上的小事查根問底,可見他有膽有識。
韋小寶的第三種本領是知人善任,知己知彼,這是身居要位的人最重要的本事。
許多人自己有才幹,但沒有知人之明;有些人有知人之明,但見人家不投靠,便不予委任。
“知人善任”四字,體現了學識和肚量,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最高本領。
知人之外,還要自知,韋小寶就非常有自知之明。
他深知自己是靠拍馬屁升官的,而“老子的本事他媽的平常得緊。
看來凡是有本事的人,不肯拍馬屁,喜歡拍馬屁,便是跟老子差不多。
”所以,憑趙良棟不肯拍馬,瞧不起韋小寶,反而得到他的重用。
更可貴的是,他在趙良棟面前坦誠承認自己一無是處,連大字都不識一個,如此自我揭短,豈不将手下的人感動得要死,不為他賣命才怪呢。
韋小寶這個人算是把世态人心看透了,才能這樣混得轉。
難怪有人說,《鹿鼎記》乃成才必讀之書。
韋小寶的“招數”實在太多,不勝學習,連金庸談到他時,都不免為之“神色一振”。
倪匡評論道: 像韋小寶這樣的人物,并不是小說中的幻想人物,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典型。
古今中外的現實社會中,都有這樣的人物存在。
表面上看來,他大字不識,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可是實際上,處世應變才能之高,當機立斷決策之明,冒險時的無畏,投機時的狠勁,都是這一類人物的本領。
每一個人的内心,在面臨抉擇之際,都會有打不定主意的時候。
這是人性的弱點。
所有的道德教育,全為了糾正這種弱點而設。
但是,事到臨頭,是道德教育力量大,還是人性弱點的力量大,也真難說得很。
韋小寶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反倒時時戰勝人性弱點,真是難能可貴。
反觀現實世界中,多少道貌岸然之士,多少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暗地裡做着什麼?豈止是“有點打不定主意”,簡直是立定了主意,隻為自己的利益着想。
也有人說韋小寶怎能娶七個老婆。
但是,要知道,這七個老婆既非偷,也非搶或買,而都是自己巴巴的、死心塌地跟着他的,似乎他真有“寶”似的。
倪匡甚至認為,擁有韋小寶的七分之一已是許多女人的福份了。
這當然隻是一家之言,真不知若是将小寶換作女性,嫁了七個老公,這些男人又會作何感想? 也有人說韋小寶的處世,乃人生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化境,完全超越了善惡的區分,是非的桎梏,無為而無不為,什麼都無所謂,也什麼都有所謂。
對于女人,當然是漂亮的女人,都愛,又仿佛都不愛,個個都很可愛,又個個都不可愛。
人活到這個份上,你還能說他什麼?說了又能奈他何? 用金庸自己的話來說,韋小寶完全是一個叛逆的角色,說謊,整人,惟一會的功夫就是挨打時就逃,誰都沒有他溜得快,也算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典型了。
他是反英雄的,卻也相當真實而普遍。
金庸說他的目的是希望把韋小寶寫得現實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中國人性格上好的和壞的一面,有一些自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