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之得

關燈
一心要得到的往往得不到, 那不想得到的卻往往得到。

     《俠客行》整部小說大部分的叙述都處于懸疑之中: 一個是由于石破天、石中玉的相似引起的誤會;另一個是由于神秘的俠客島賞罰二使重現江湖,牽動着許多名門大派的心弦。

     而俠客島到底在什麼地方?俠客島代表着怎樣的一股勢力?始終像個問号一樣,迷惑着讀者。

    一直到快要結束之時,俠客島給人的印象都是可怕的,充滿死亡氣息的。

     三十年前,武林中許多大門派、大幫會的首腦,忽然先後接到請柬,邀他們于十二月初八那日,到南海的俠客島去喝臘八粥。

    最先接到銅牌的川西青城派掌門人表示拒絕,立即被俠客島的使者當場擊斃。

    接着一年中,被賞罰二使明打暗襲、行刺下毒而害死的掌門人、幫會幫主,共有一十四人,此外三十七人應邀赴宴。

    可是三十七人一去無蹤,三十年來無半點消息。

     過了十年,俠客島的使者又來請客赴宴。

    造成黑龍幫全幫覆滅,另有四十八人乘船前往,從此再無音訊。

     又過十年,江西無極門首先接到銅牌請柬,不敢再有抗拒,相繼有五十三人應邀前往。

    同樣是杳如黃鶴,一去不回。

     所以,武林中人,一聽到俠客島,便為之色變。

     《使客行》中的紛紛擾擾,也是因第三個十年之際,俠客島的邀請又再度出現引起的。

    一些幫派為了避禍而千方百計尋找替死鬼,又有一些人為了别人的安危自願擔當此任,如石清、闵柔、史婆婆、石破天。

    但無論是邪惡者,還是善良者,部将俠客島視作鬼城。

     小說的結局大大超乎讀者的意料之外。

    俠客島非但不是魔鬼居住的地方,幾乎可以說是武林人士的“聖地”,因為那裡藏有世上最玄妙的武功《太玄經》。

     原來,俠客島的龍、木兩位島主,在幾十年前偶然發現,島上的洞窟石壁上刻有前人留下的武學秘笈,便潛心參研,但始終無法悟透。

    便想邀請天下的武林精英前來一起研讨、琢磨,以揭開千古之謎。

    被邀到俠客島上的人一見到石壁上的圖文,便着魔遇仙般地追尋、探索起來,沒有人再想到回家。

    而那些被賞罰二使殺死的人,其實都是作惡多端、罪有應得之人。

     這很像《莊子》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鄉下的女孩子,被選美的官員看中,要選她入皇宮,她哭哭啼啼的老大不願意,抱着父母泣不成聲、依依不舍。

    到了皇宮,她見到華麗的居處,舒适的享受,不禁啞然失笑,自己先前居然還因為要來此地而痛苦不已。

     然而,人世間的事情往往如此,人們對于自己經驗以外的東西總是滿懷疑懼。

    如果我們的心靈是開放的,坦坦蕩蕩的,能夠包容萬有,包容幸福與痛苦、歡喜與哀怨等等,那麼,也就無所謂幸福與痛苦、歡喜與哀怨了,隻是澄明的一片。

     俠客島上的武林秘芨是怎樣的呢? 那是一首古詩的圖解。

    詩出自李白之手,詩的題目就叫《俠客行》: 趙客缦胡嬰,吳鈎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将炙啖朱亥,持觞勸候赢。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口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詩的圖解畫在光滑的石壁上。

    三十多年來,幾百名武林高手面對它冥思苦想,不斷地接近,又不斷地遠離。

    同樣的标示,不同的人又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和感受。

    就如小說中的一個場景: 隻聽第一個老者道:“這一首《俠客行》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