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之恸
關燈
小
中
大
人類的理想中,
因為有了“永遠”這個幻象,
便生出了多少的感慨。
《神雕俠侶》作為《射雕英雄傳》的續篇,不但主人公的性格不同,即便是作品的氛圍,也大相徑庭。
一看回目已經能感覺到,不要說開頭結尾的“畫龍點睛”了。
如《射雕英雄傳》的開頭是: 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
江畔一排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
村前村後的野草剛開始變黃,一挂斜陽映照之下,更增了幾分蕭索。
兩株大松樹下圍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幾個小孩,正聚精會神的聽着一個瘦削的老者在說話。
老者在說什麼呢?說的是異族侵入,亂世人間的故事:兵火過後,原來的家家戶戶都變了斷牆殘瓦的破敗之地,好好的人家,弄得悲歡離合,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真是甯做太平犬,莫為亂世人。
由一個說書人引出了楊鐵心、郭嘯天、丘處機三個人的故事,和由丘處機賜名郭家和楊家将出世的孩子一為“靖”、一為“康”,以取不忘“靖康之恥”之意。
全書由此引子作基調,講得是英雄俠義,保家衛國。
所以,直到最後,作品仍是壯懷激烈,不失大漠英雄、射雕猛士的風格,憂國憂民的情懷也躍然紙上: 郭靖與黃蓉向大汗遺體行過禮後,辭别拖雷,即日南歸。
兩人一路上但見骷髅白骨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慨不已,心想兩人鴛盟雖諧,可稱無憾,但世人苦難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
而《神雕俠侶》一開頭便沒有《射雕英雄傳》的慷慨憂憤之氣,悲天憫人的情懷依舊,但卻是用到人物的情情愛愛上頭去了。
作品劈頭是一首很婉約的詞,出于宋代歐陽修之手: 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隻共絲争亂。
雞尺溪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
隐隐歌聲歸棹遠,離愁引着江南岸。
這陣輕柔婉轉的歌聲,飄在煙水蒙蒙的湖面上。
歌聲發自一艘小船之中,那是采蓮的少女唱歐陽修的“蝶戀花”詞,寫得正是越女采蓮的情景。
詞中雖隻寥寥六十字,但季節、時辰、所在、景物以及越女的容貌、衣着、首飾、心情,無一不描繪得曆曆如見。
下半阕更是寫景中有叙事,叙事中夾抒情,自近而遠,餘意不盡。
但唱者無心,聽者有意,作者轉筆寫道: 時當南宋理宗年間,地處嘉興南湖。
節近中秋,荷葉漸殘,蓮肉飽實。
這一陣歌聲傳入湖邊一個道姑耳中。
她在一排柳樹下悄立已久,晚風拂動她杏黃色道袍的下擺,拂動她頸中所插拂塵的萬縷柔絲,心頭思潮起伏,當真亦是“芳心隻共絲争亂”。
隻聽到歌聲漸漸遠去,唱的是歐陽修另一首“蝶戀花”詞,一陣風吹來,隐隐送來兩句:“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歌聲甫斷,便是一陣格格嬌笑。
那道姑一聲長歎,提起左手,瞧着染滿了鮮血的手掌,喃喃自語:“那又有甚麼好笑?小妮子隻是瞎唱,渾不解詞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
” 在那道姑身後十餘丈處,一個青施長須的老者也是一直悄立不動,隻有當“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那兩句傳到之時,發出一聲極輕機輕的歎息。
這一聲“歎息”居然一直萦繞在作品的字裡行間,并逐漸逐漸加重,最後引至了“淚珠奪眶而出”。
書的末尾《神雕俠侶》衆英雄也赴華山之巅,做了各自要做的事,但接下來的情形卻是這樣的: 郭襄回過頭來,見張君寶頭上傷口中兀自汩汩流血,于是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紮。
張君寶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謝,卻見郭襄眼中淚光瑩瑩,心下大為奇怪,不知她為什麼傷心,道謝的言辭竟說不出來。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唔,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
咱們就此别過。
”說着袍袖一揮,攜着小龍女之手,與神雕并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巅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正是: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整部作品的基調由頭到尾都是凄涼委婉的。
不要說那美貌的道姑李莫愁為“情”而魔,成了心如蛇蠍的人見人懼的女魔頭;那滿臉皺紋、一頭亂發的武三通因“情”而瘋,陷入“情癡”的淵薮而不能自拔;就算是神仙眷侶的楊過與小龍女,為了能攜手相依也不知經曆了多少悲慘,多少煎熬,讓人想起都會不寒而栗。
整部作品的人都在争奪情,都在為情而苦,但最終會怎麼樣呢? 離不開一個“空”字。
空才是人生的
《神雕俠侶》作為《射雕英雄傳》的續篇,不但主人公的性格不同,即便是作品的氛圍,也大相徑庭。
一看回目已經能感覺到,不要說開頭結尾的“畫龍點睛”了。
如《射雕英雄傳》的開頭是: 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
江畔一排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
村前村後的野草剛開始變黃,一挂斜陽映照之下,更增了幾分蕭索。
兩株大松樹下圍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幾個小孩,正聚精會神的聽着一個瘦削的老者在說話。
老者在說什麼呢?說的是異族侵入,亂世人間的故事:兵火過後,原來的家家戶戶都變了斷牆殘瓦的破敗之地,好好的人家,弄得悲歡離合,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真是甯做太平犬,莫為亂世人。
由一個說書人引出了楊鐵心、郭嘯天、丘處機三個人的故事,和由丘處機賜名郭家和楊家将出世的孩子一為“靖”、一為“康”,以取不忘“靖康之恥”之意。
全書由此引子作基調,講得是英雄俠義,保家衛國。
所以,直到最後,作品仍是壯懷激烈,不失大漠英雄、射雕猛士的風格,憂國憂民的情懷也躍然紙上: 郭靖與黃蓉向大汗遺體行過禮後,辭别拖雷,即日南歸。
兩人一路上但見骷髅白骨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慨不已,心想兩人鴛盟雖諧,可稱無憾,但世人苦難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
而《神雕俠侶》一開頭便沒有《射雕英雄傳》的慷慨憂憤之氣,悲天憫人的情懷依舊,但卻是用到人物的情情愛愛上頭去了。
作品劈頭是一首很婉約的詞,出于宋代歐陽修之手: 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隻共絲争亂。
雞尺溪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
隐隐歌聲歸棹遠,離愁引着江南岸。
這陣輕柔婉轉的歌聲,飄在煙水蒙蒙的湖面上。
歌聲發自一艘小船之中,那是采蓮的少女唱歐陽修的“蝶戀花”詞,寫得正是越女采蓮的情景。
詞中雖隻寥寥六十字,但季節、時辰、所在、景物以及越女的容貌、衣着、首飾、心情,無一不描繪得曆曆如見。
下半阕更是寫景中有叙事,叙事中夾抒情,自近而遠,餘意不盡。
但唱者無心,聽者有意,作者轉筆寫道: 時當南宋理宗年間,地處嘉興南湖。
節近中秋,荷葉漸殘,蓮肉飽實。
這一陣歌聲傳入湖邊一個道姑耳中。
她在一排柳樹下悄立已久,晚風拂動她杏黃色道袍的下擺,拂動她頸中所插拂塵的萬縷柔絲,心頭思潮起伏,當真亦是“芳心隻共絲争亂”。
隻聽到歌聲漸漸遠去,唱的是歐陽修另一首“蝶戀花”詞,一陣風吹來,隐隐送來兩句:“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歌聲甫斷,便是一陣格格嬌笑。
那道姑一聲長歎,提起左手,瞧着染滿了鮮血的手掌,喃喃自語:“那又有甚麼好笑?小妮子隻是瞎唱,渾不解詞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
” 在那道姑身後十餘丈處,一個青施長須的老者也是一直悄立不動,隻有當“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那兩句傳到之時,發出一聲極輕機輕的歎息。
這一聲“歎息”居然一直萦繞在作品的字裡行間,并逐漸逐漸加重,最後引至了“淚珠奪眶而出”。
書的末尾《神雕俠侶》衆英雄也赴華山之巅,做了各自要做的事,但接下來的情形卻是這樣的: 郭襄回過頭來,見張君寶頭上傷口中兀自汩汩流血,于是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紮。
張君寶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謝,卻見郭襄眼中淚光瑩瑩,心下大為奇怪,不知她為什麼傷心,道謝的言辭竟說不出來。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唔,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
咱們就此别過。
”說着袍袖一揮,攜着小龍女之手,與神雕并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巅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正是: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整部作品的基調由頭到尾都是凄涼委婉的。
不要說那美貌的道姑李莫愁為“情”而魔,成了心如蛇蠍的人見人懼的女魔頭;那滿臉皺紋、一頭亂發的武三通因“情”而瘋,陷入“情癡”的淵薮而不能自拔;就算是神仙眷侶的楊過與小龍女,為了能攜手相依也不知經曆了多少悲慘,多少煎熬,讓人想起都會不寒而栗。
整部作品的人都在争奪情,都在為情而苦,但最終會怎麼樣呢? 離不開一個“空”字。
空才是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