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之恸
關燈
小
中
大
真相,厮殺搏鬥,不管是戰場還是情場,敗了又怎麼樣?赢了又怎麼樣?誰不是刹那的芳華,水中的泡影,轉瞬即逝?
無常之恸,在豐子恺的心中,是宗教啟信的出發點。
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的行為,皆建築在這一點上。
而在金庸的心底,他又是怎麼看的呢? 他覺得人生永遠美滿的似乎不太可能,從《神雕俠侶開始》,他已不再寫郭靖、黃蓉那樣正格的愛情。
佛教的要旨:“諸行無常,是生天法。
生天天已,寂天為樂。
”金庸應該是很有體會的,所以,即使在刀光劍影當中,在生命懸于一系之際,讀者也不難體會到他的悲天憫人與他的悲涼無奈。
在這種時候,他不再是“洋才子”,而是純粹的中國文人。
而中國文人是最能體會無常之恸的了。
《法華經》偈雲: “諸法從本來,常為寂滅相。
春至百花開,黃莺啼柳上。
” 中國的文人則說: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因為: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掃。
” 花是如此,柳也一樣無情: “江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 “炀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人宮牆不見人。
” 而月呢?更是亘古如斯地高懸碧空,冷眼下界的哀榮生滅作壁上觀: “草遮回磴絕鳴銮,雲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欄杆。
”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 與終年常新的花草樹木和萬古不朽的日月星辰相比較,人類的一切生滅,在敏感者的眼中都處在可悲的狀态。
何況花草樹木和日月星辰是不是也真的不朽呢? 人類的理想中,不幸有了“永遠”這個幻象,因此給人生乎添了無窮的感慨,哪一個人沒有曾經對某些事興起過“往事不堪回首”的情懷? 其實,人生無常本身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回黃轉綠世間多,後來新婦變為婆”。
這些回轉與變化,因為太多了,平常人并不會處處留意,時時驚心,但若是遇到了什麼大變故,一旦聽起來,它們就沒有一字不深深地刺入人的心中。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這種觀念已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根。
而在金庸筆下,更是流露出幾多無奈幾多悲涼。
程英對陸無雙所說的一段話,隻不過是一番自我安慰罷了。
那時節,陸無雙已對楊過愛意殷殷,楊過的一聲聲“媳婦兒”讓她編織起一場場美夢。
誰知楊過竟不辭而别,到絕情谷去尋找小龍女了,陸無雙不由得心中大痛。
程英心裡也極不好受,她和陸無雙有着一樣的“心病”,所以雖然她口中勸慰陸無雙:“三妹,你瞧這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複如斯,你又何必煩惱?” 卻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有一個不知名的人曾說過這樣似詩非詩的話: 人生好比乘車, 有的早上早下, 有的遲上遲下, 有的早上退下, 有的遲上早下。
上了車各争坐位, 下了車各自回家。
在車廂中留心保管你的車票, 下車時把車票原物還他。
用它來比喻楊過與小龍女的結局,倒是挺恰當的。
按照正統的看法,襄陽之圍雖暫時解了,但異族侵略的戰火卻遠遠未完全熄滅,楊過應該和郭靖一起,死守襄陽,直至鞠躬盡瘁。
但楊過卻沒有這樣做,他真的是“下車時把車票原物還他”。
他什麼也不要了,就那麼施施然的帶着小龍女遠飄而去,不知所蹤。
有人就懷疑,這樣的結局合理嗎?以楊過這麼剛熱的生命和小龍女這麼沖虛的生命結合,是否會有危機?小龍女隻是暫時“下凡”,她終歸會回到絕對甯靜之境的,而楊過即使追随而去,但他很難達到小龍女的境界。
到那時,悲劇便會産生。
也許金庸也深明這道理,但他偏偏要這樣寫,要借楊過歸隐的“杯酒”,以澆他心中的“塊壘”。
想想他哪一部的作品不是以悲劇收場的? 他的小說,正是寫盡了人生的“虛空”兩字。
《天龍八部》裡,更借虛竹的口,說出了: “庶民如塵土,帝王亦如塵土” 那麼,比照起喬峰、韋小寶等人的無可選擇,楊過倒是還能自主。
這已是無常人生中最幸運的悟覺了。
佛家也好,道家也好,金庸首先是一個富有人性而認真的人。
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的行為,皆建築在這一點上。
而在金庸的心底,他又是怎麼看的呢? 他覺得人生永遠美滿的似乎不太可能,從《神雕俠侶開始》,他已不再寫郭靖、黃蓉那樣正格的愛情。
佛教的要旨:“諸行無常,是生天法。
生天天已,寂天為樂。
”金庸應該是很有體會的,所以,即使在刀光劍影當中,在生命懸于一系之際,讀者也不難體會到他的悲天憫人與他的悲涼無奈。
在這種時候,他不再是“洋才子”,而是純粹的中國文人。
而中國文人是最能體會無常之恸的了。
《法華經》偈雲: “諸法從本來,常為寂滅相。
春至百花開,黃莺啼柳上。
” 中國的文人則說: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因為: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掃。
” 花是如此,柳也一樣無情: “江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 “炀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人宮牆不見人。
” 而月呢?更是亘古如斯地高懸碧空,冷眼下界的哀榮生滅作壁上觀: “草遮回磴絕鳴銮,雲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欄杆。
”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 與終年常新的花草樹木和萬古不朽的日月星辰相比較,人類的一切生滅,在敏感者的眼中都處在可悲的狀态。
何況花草樹木和日月星辰是不是也真的不朽呢? 人類的理想中,不幸有了“永遠”這個幻象,因此給人生乎添了無窮的感慨,哪一個人沒有曾經對某些事興起過“往事不堪回首”的情懷? 其實,人生無常本身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回黃轉綠世間多,後來新婦變為婆”。
這些回轉與變化,因為太多了,平常人并不會處處留意,時時驚心,但若是遇到了什麼大變故,一旦聽起來,它們就沒有一字不深深地刺入人的心中。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這種觀念已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根。
而在金庸筆下,更是流露出幾多無奈幾多悲涼。
程英對陸無雙所說的一段話,隻不過是一番自我安慰罷了。
那時節,陸無雙已對楊過愛意殷殷,楊過的一聲聲“媳婦兒”讓她編織起一場場美夢。
誰知楊過竟不辭而别,到絕情谷去尋找小龍女了,陸無雙不由得心中大痛。
程英心裡也極不好受,她和陸無雙有着一樣的“心病”,所以雖然她口中勸慰陸無雙:“三妹,你瞧這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複如斯,你又何必煩惱?” 卻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有一個不知名的人曾說過這樣似詩非詩的話: 人生好比乘車, 有的早上早下, 有的遲上遲下, 有的早上退下, 有的遲上早下。
上了車各争坐位, 下了車各自回家。
在車廂中留心保管你的車票, 下車時把車票原物還他。
用它來比喻楊過與小龍女的結局,倒是挺恰當的。
按照正統的看法,襄陽之圍雖暫時解了,但異族侵略的戰火卻遠遠未完全熄滅,楊過應該和郭靖一起,死守襄陽,直至鞠躬盡瘁。
但楊過卻沒有這樣做,他真的是“下車時把車票原物還他”。
他什麼也不要了,就那麼施施然的帶着小龍女遠飄而去,不知所蹤。
有人就懷疑,這樣的結局合理嗎?以楊過這麼剛熱的生命和小龍女這麼沖虛的生命結合,是否會有危機?小龍女隻是暫時“下凡”,她終歸會回到絕對甯靜之境的,而楊過即使追随而去,但他很難達到小龍女的境界。
到那時,悲劇便會産生。
也許金庸也深明這道理,但他偏偏要這樣寫,要借楊過歸隐的“杯酒”,以澆他心中的“塊壘”。
想想他哪一部的作品不是以悲劇收場的? 他的小說,正是寫盡了人生的“虛空”兩字。
《天龍八部》裡,更借虛竹的口,說出了: “庶民如塵土,帝王亦如塵土” 那麼,比照起喬峰、韋小寶等人的無可選擇,楊過倒是還能自主。
這已是無常人生中最幸運的悟覺了。
佛家也好,道家也好,金庸首先是一個富有人性而認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