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憂心國事

關燈
牡丹亭畔訴心事,纖手焚香告天地。

    但求漢祚得暫延,兒家榮辱讵在意。

    斯語忽令司徒驚,何物侍兒秉願宏。

    英雄俠骨丈夫忘,國事何妨與細評。

    果然花貌勝千軍,寶馬钿車迎小君。

    巧計連環從此售,運籌衽席建奇勳。

    奇勳就,逆授者,芳名千古垂不朽。

    猶憶權奸跋扈時,忠臣義士皆束手。

    設謀救國仗紅妝,為問須眉知愧否?

    話說漢朝,自高祖起義統一中國,傳國二百餘年,為外戚王莽所篡,幸賴光武崛起南陽,中興漢室,建都洛陽,是為東漢。

    光武鑒西漢之失,嚴禁外戚秉政,而宦官乘機弄權。傳至靈帝之時,其勢日盛,天子孤立于上,家奴挾制于下。

    國舅何進,欲除宦官,輕召外兵,緻命董卓,入掌朝權,廢靈帝而立陳留王,是為獻帝。  董卓自廢立之後,見百官震懼,莫敢誰何,陰蓄不臣之心,逼迫獻帝遷都長安。

    董卓遂為丞相,自稱尚父。出入僭天子儀仗。董氏宗族,不分老幼,皆封列侯。役民夫二十五萬人,建築郿塢,其城郭之大小、高低,一如長安。内蓋宮室、倉庫,屯積糧食,選民間美女八百人,充實其中。金玉珍寶,堆積如山,不可計算。  家族悉居于内。董卓往來其間,百官均須伏地迎送,獻帝拱手受制,不敢異同。

    董卓欲威唬百官,嘗設帳于路,與公卿聚飲。适北地招安降卒數百人,押解前來,即命于座前,或斷手足,或鑿眼睛,或以大鍋烹煮。哀号之聲,盈天震耳,百官戰栗失筋,董卓談笑自如。

    酒過數巡,其義子呂布入帳,向董卓附耳數語,立命呂布于筵上,将司空張溫,拿下斬首。百官失色,魂不附體。

    董卓笑道:“适吾兒呂奉先,言張溫結連袁術,意欲謀反,是以除之,與諸公無幹,不必驚畏。”衆官唯唯而散。

    董卓有西涼随來之軍隊,出入護從,意欲加以犒賞,又恐無名。遂于黎明之時,率隊出城至數十裡外,将鄉村良民,不論老少,悉行斬首,擄搶财帛子女,捆載而歸,把首級挂在車轅,鼓吹入城,說是殺賊凱旋,借此大犒三軍,屢次如是。

    長安左近之鄉村,幾乎剿殺盡絕,血滿溝渠,屍如山積,慘不忍睹。朝官自保不暇,安敢多言?

    惟有司徒王允,見此情形,暗中發指,回至私室,獨坐房中,淚下如雨,歎息道:“吾看董賊行為,無異強盜,其殺戮大臣,不過意在威唬朝官,誅芟人民,也是要想激動變亂,好遂他篡弑的心願。可惜漢家四百年天下,完全葬送于奸賊之手了。那些平民百姓,又有何辜,要遭他這樣的荼毒?隻恨我王允胸懷忠義之心,手無縛雞之力,不能翦除逆賊,坐看着他作威作福,肆行暴虐,生民受害,宗社将亡。竟無補救之策,枉自身為大臣,覥顔立朝,豈不可愧麼?”

    王允自言自語了一會兒,天色已晚,家人掌上燈來,開出晚膳。王允胡亂吃了一口,滿腹心事,獨自踱出書房。背手低頭,心内思想,要搜尋一條妙計,除卻董卓,救國安民。想來想去,無計可施,心中愈加煩悶。信步行來,不知不覺踱到後園裡面。

    這時,已是更深人靜,那園中的花木映着星月之光,枝幹交錯,照在地上,縱橫歪斜,被風勢震動,來回亂搖。

    王允遇着這種景象,眼看着沉寂陰慘的夜色,更加撩動心内的憂愁,不知怎樣才好。呆了半晌,因為積思過度,不覺一陣頭昏目眩,似乎要立腳不住,幸虧身旁,有座荼縻架,支在那裡,往前搶了兩步,将身靠定花架,方免跌倒。

    停了多時,精神方才來複,慢慢的睜開眼睛,四下觀看,覺得側首牡丹亭上似有一星火光,又隐隐聽見有長籲之聲。

    王允心下大疑道:“此時夜色已深,家中之人都已安睡,何來歎息之聲?莫非有奸盜之事麼?這卻不可不查察一番。”

    便蹑輕腳步,走近牡丹亭畔,停睛一看,原來有個侍婢,在亭上焚香膜拜,祝告天地。

    未知何人焚香禱告天地,且待下文分解。